第9章 风操篇(1)
尊重长者,恭敬对待长辈
原典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书,称彼之母与自称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译释
一般和人谈话,称人家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和长姑,都加个“尊”字,从叔父母以下,就加个“贤”字,以表示尊卑有别。王羲之写信,称人家的母亲和称自己的母亲相同,都不说“尊”,这是如今所不取的。
解读
为幼须敬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对年龄、辈分都比自己高的人、成就比自己高的人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我们都不能直呼其名。
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上去直呼人家的名字,对方一定会觉得你这个小辈粗鲁,没有教养。同样,如果一个学生直接去叫一位老师的名字,也是不礼貌的。
“恭”在现代汉语中,常常和“敬”字连在一起,“恭”和“敬”成了同义字,“恭敬”两个字,自然也就形成了稳固的词组。“恭敬”一词除了包含“恭”所固有的态度——顺从、端庄、对人谦和等意思之外,则更着重表现为对他人特别是对长者的尊敬。在我国历史上,“程门立雪”“桥下拾屣”这类尊长之例不胜枚举,这种恭敬对待长者的品德后来又逐渐推及到同辈人的相互关系中。所谓“相待如宾”,正是一般人之间互敬互尊的形象化说法。“敬人者,人恒敬之”,已成为了人们相互关系的生活准则和信条。
《红楼梦》第七回“送官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宝玉与秦钟的对话。
宝玉只答应着,也无心在饮食上,只问秦钟近日家务等事。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再延师一事,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
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之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如此说来,尊翁如今也为此事悬心。今日回去,何不禀明,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岂不是好事?”
秦钟笑道:“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义学倒好,原要来和这里的亲翁商议引荐。因这里又事忙,不便为这点小事来聒絮的。宝叔果然度小侄或可磨墨涤砚,何不速速的作成,又彼此不致荒废,又可以常相谈聚,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乐,岂不是美事?”宝玉道:“放心,放心。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二人计议一定。那天气已是掌灯时候,出来又看他们顽了一回牌。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就叫送饭。
在这段话中,秦钟口中所言“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中的“令尊”就是对宝玉父亲的尊称。生活中,我们在与人谈话聊天时,当提到对方的父母、伯父母或祖父母时,一定要学会使用尊称,否则就是不礼貌的、缺乏涵养的表现。
现实中,我们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有些人自以为学有所成,非常傲慢,在与长辈交谈时不懂得使用敬称,甚至当着一些长辈或前辈的面大谈特谈自己在某方面的见解。他们自以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生活感悟与成功经历,于是便不将长辈放在眼里。
这样的人的这些举动对长辈来说其实是非常不敬的。
有着“美国之父”之称的富兰克林在年轻时是非常傲慢的,他恃才傲物,自以为学识广博,所以从来不将别人放在眼里。但是,自从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后,他便变得沉稳低调起来。事情是这样的:某天,富兰克林去拜访一位老前辈,他像往常一样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向屋里走,没想到,自己刚一进门,一头就撞到了门框上。门框撞疼了他,疼得他不停地用手揉搓痛处。这一幕正好被这位老前辈瞧见,老前辈笑道:“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最大的收获,这也是我想告诉你的道理。”
富兰克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懂得尊重那些长辈,在他们面前不懂收敛,肆意妄为,那么接下来你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尊重长辈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因为长辈年岁比较大,人生经历丰富,拥有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对长辈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小辈一定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其次,长辈年老后,由于自然规律的原因,体力会下降,健康状况会改变,所以我们要保存一份怜惜之心,不要指出对方的劣势,给长辈带来一种刺激。
毛泽东同志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六十寿辰的贺信中说:“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也是我的老师,将来仍然是我的老师”,表达了对徐老发自内心的尊敬。身为晚辈的我们,没有理由不以尊敬之心对待长辈,所以,对尊长一定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颜氏家训精华
尊重长辈,礼貌地称呼对方,是个人修养的一种表现。对那些辈分、地位、成就比自己高的人,我们不能直呼其名,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重视离情,但不求全责备
原典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
译释
别时容易见时难,古人对离情特别重视;江南人在为人饯行时,谈到分离就会掉眼泪。
解读
折柳相送,情谊绵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送别》。词中写尽了离愁别绪,让人百感交集。
古人分别时常常会折柳相送,尤其是在文人墨客间,折柳送别成了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古时候送别的地方大多是在长亭、桥头或者是柳堤。送别时的习俗很多,要么折柳相送,要么饯行饮酒,要么吹笛唱歌。看着友人远走的背影,人们的心中一定是倍感惆怅的,所以,诗人们当然要吟诗赋词以相送。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折柳相送,最早的起源应是《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很多人看来,“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在颜之推看来,重视离别的人常常都是那些有情有义的人,他们珍视与将离之人的友情、爱情或亲情,不愿因为这场离别而使彼此的感情变淡。当然,有情有义之人在离别时自然会触景生情,内心的情感会以眼泪的方式蓬勃汹涌地流露出来。倘若一个人在离别时毫无伤心留恋、依依惜别的感觉,那么,在人们看来,这样的人会显得无情无义。
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即将到东边的州郡任职,前来与梁武帝辞行。武帝就对他说:“我已经年迈了,现在又与你分别,真叫人无比伤心。”说着话便泪流不止。王子侯勉强做出悲伤的样子,却挤不出眼泪,只好含羞而去。后来,王子侯因为这件事被人指责,坐船在江渚边飘荡徘徊了一百多天,最终还是不能离去。
王子侯因为不重视离情,被人们指责为无情无义之人,可见人们对离情的重视。离别预示着思念的开启,也教我们学会珍惜和珍重。
唐朝时,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上游有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在这附近住着一位名叫汪伦的隐士,此人好结交天下名士,他对大诗人李白非常仰慕,非常渴望能有机会见他一面。
后来,李白来安徽漫游。当汪伦听说李白要来安徽的消息后,显得非常高兴,便投书相邀。汪伦知道李白酷爱饮酒览胜,便给李白写了这样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千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收到这封邀请函后,心中格外欢喜,想到世间有人如此懂他,便有了赴约的打算。天宝十四年秋天,李白欣然前来泾川,游览桃花潭。
可是,当他来到桃花潭后,举目四望,并没有看到什么千里桃花、万家酒店,看到的只是满目的荒凉和附近的一家古旧的酒店。当他见到汪伦后,禁不住问道:“您说的‘千里桃花、万家酒店’在哪里?我怎么没有看到呢?”汪伦笑着回答说:“你来时经过的那座山叫‘千里边山’,这潭水名叫‘桃花潭’,这二者合起来不正是‘千里桃花’吗?桃花潭边的那家酒店,主人姓万,这不就是‘万家酒楼’吗?”
听完汪伦的解答,李白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连连点头。这时,汪伦便倾诉了对李白的仰慕之情,说自己早就想请他到自己家来做客了,又怕李白不肯光临,因此才写了这样一封信,请李白原谅和宽恕。
李白听了汪伦的一席话,顿时被汪伦的真情所打动。后来,汪伦留李白在桃花潭闲住了几日,和他狂歌对饮,吟诗作赋,好不快乐。临走那天,汪伦送给李白良马八匹,并恋恋不舍地为其送行。李白乘船渐渐远去,回过头来,看见汪伦仍站在岸边,向他不住挥手。李白热泪盈眶,感动至极,诗思汹涌下,吟出一首绝句《赠汪伦》。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人的送别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在远去的船影中,留下难舍的惜意和离愁。重情之人必然重离别,就像白居易《琵琶行》里写的那样“商人重利轻离别”。只有一心贪恋财富,将情义抛诸脑后的人才会“轻离别”。
当然,也有悲壮的送别。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去秦国都城咸阳刺杀秦王。在易水边上,太子丹和燕国的宾客身穿白衣白帽为他送行,临走之前,荆轲悲壮地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头也不回地上路了。
还有的离别装着人们对旧情旧物的无限留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离愁的无可奈何。
当然,颜之推在写离别时还写道:“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北方人的风俗,就不屑沉溺于离情别绪,走到分岔路口的时候就说再见,然后欢笑着离开。有的人天生就少眼泪,即使痛断肝肠,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能过分责备他。
颜氏家训精华
重视离情,是对彼此感情的珍视,重视离情的人大都是有情有义之人,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方不重视离情而过分责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