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情感的自控力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两组儿童做过一个“糖果实验”:研究人员把4岁的小孩一个接一个地带进房间里,并把一粒糖放到他们面前的桌上,告诉他们:“你们现在想吃这粒糖,就吃。但如果你们能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后再吃,那你们就可以吃到两粒糖。”
大约14年后,当这些孩子高中要毕业时,研究人员再次把那些马上就吃掉糖果的孩子与等待老师回来得到两粒糖的孩子相比较。相比之下,前一组孩子更容易被压力压垮,动辄就生气发怒,常与人打架斗殴,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抵制不住诱惑。
最令研究人员吃惊的是意外发现:与抵制不住糖果诱惑的孩子相比,那些能等待的孩子在总分为1600分的大学升学考试中,比平均成绩高出210分。
这些孩子在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差异更加明显。那些在童年就能抵制糖果诱惑的孩子到他们二十八九岁时,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做事更专心,更能集中注意力,更能建立起真诚且亲密的人际关系,办事更可靠、更具责任心;面对挫折,也显示出较强的自控力。
相反,那些在4岁时就不能控制自己,迫不及待抓糖吃的孩子的认知学习能力较差,情感能力比那些能控制自己的孩子更是差了一大截。他们较孤独,办事也不令人放心,做事不专心,在追求目标时,只顾眼前的满足。遇到压力时,他们的承受力或自控力都较差,也不知随机应变,而是重复做些无用功。
如果被情感冲动所控制并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在工作记忆中留给注意力的空间就非常小。对学龄儿童来讲,就可能是不专心听老师讲课、不认真读书及完不成家庭作业。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年复一年,学习成绩自然就差了,大学升学考试成绩当然也可能差一大截。对参加了工作的人来说,同样如此。冲动与注意力不集中阻碍了学习或适应能力的发展。
情感自我调节不仅包括缓解痛苦或抑制冲动,而且也指根据需要能有意识地激发出一种情绪,有时,甚至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例如,医生要告诉病人或其亲属不幸的消息时,他们往往把自己也置于一种忧郁、难过的心情。同样,殡仪馆的殡葬员在与死者家人见面时,也使自己表现出一种悲伤难过的神情。在零售或其他服务业,到处都要求服务员礼貌友好地接待顾客。
有人认为,若要求员工表现出某种情绪,实际是迫使员工为了保住饭碗,不得已而付出的一种沉重的“情感劳动”。如果老板命令员工必须表现出某种情绪,结果只会使员工自然表露出来的情绪与其要求背道而驰。这种情况叫作“人类情绪的商业化”,这种情绪商业化表现为一种情感专制的形式。
如果仔细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决定其情感劳动是否沉重,关键在于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程度。如一个护士认为自己应当关心他人和富于同情心,那么,对她来讲,花些时间以沉痛的心情体谅患者就不会是包袱,而且会使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情绪自我调节的观点并不是说要否认或压抑真正的情感。例如,“坏”心情也有其用处。生气、沮丧、恐惧都能成为创新力量或与人接触的动力。愤怒可以变成强有力的动力,特别是希望消除不公正或不平等时。共同分享悲伤,可以使人们凝聚到一起。只要不被焦虑所压垮,因焦虑而产生的急迫心情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
情绪的自我调节也不是要求过度压抑或控制一切情绪和自发的冲动。事实上,过分压抑会造成身体和心灵的伤害。人们在克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很强的消极情绪时,心跳会加快。这是紧张增强的一种征兆。如果长期这样情绪压抑,就会干扰思维,妨碍智力,影响正常的社交往来。
影响情绪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内心的自我对话。当遇到麻烦时,我们也许会陷入一系列的愤怒思考中,例如,责备、怨恨或做出“我要报复你”的回应。为了有效地制止这些消极的回应,应该尽快对这些不健康的想法亮“红灯”,使自己的心灵迅速进入平静状态:
(1)回忆你过去曾经经历过的愤怒时刻。重新体验你当时的所有思想、情绪和行为。
(2)想象你的面前有一个巨大的红灯,在你的内心世界里大声疾呼“停止”!
(3)现在做一个深呼吸,想象自己正在把所有的消极念头和情绪都吐出去。
(4)想象自己越来越平静,放松片刻。在这种安宁的气氛中走进自己的身躯,重新体验你在愤怒时曾经拥有的想法、情绪和行为。
(5)如果需要,反复做这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