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秀娥,赵敏慧
(吉林大学 商学院,长春 130012)
摘要:在回顾创新与创业研究文献,重点分析熊彼特、德鲁克、提蒙斯和爱迪思的创新与创业理论的基础上,对创新与创业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创新与创业关系模型及创新创业研究整合框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创新与创业理论研究及中国如何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优化研究”(2016A15);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培育项目“大学生创业机制构建研究”(2015ZDPY10);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15XZD058)。
作者简介:张秀娥(1963— ),女,吉林东丰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赵敏慧(1989—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近年来,创业与创新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及实业界的关注。关于创业研究,早在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将“entrepreneur”(创业者)一词作为术语引入学术界,引发了学者们对创业活动的相关研究。Knight认为,创业的本质在于创业者以一定资本处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Chrisman认为,创业即新企业的创建。Dollinger则整合了多位学者的定义,认为创业就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为获利或成长而创建新型经济组织的过程。创业研究并不仅限于如何规避风险创办新企业,创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创造性的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它受机会的制约,要求创业者有缜密的实施方法和讲求平衡技巧的领导艺术。普遍认为,“创新”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Joseph Alois Schumpeter于1934年提出,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之后,众多学者对创新展开了深入研究,认为创新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创造财富。因此,创新过程的核心是识别机会、寻找资源、发展新企业和创造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研究的范围日益拓展。例如,科学技术领域的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或创新驱动政策;经济学领域的未来服务产业创新;管理学领域的新商业模式或创新战略。尽管不同研究领域涉猎了创新的不同内容,但由于创新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并没有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视角能够整合创新众多的研究流派。
创新与创业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创业是实现创新的一个过程。尽管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创新与创业进行了诠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发展出一套被人们所公认的创新创业理论。因此我们有必要从Joseph Alois Schumpeter与Peter F. Drucker的创新与创业理论、Jeffry A.Timmons的创业过程理论以及Ichak Adizes的企业成长理论回顾开始,深入探究创新与创业及其关系。这四种理论是当今世界上关于创新与创业研究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因此,探究这四种理论不仅有利于整合创新与创业研究流派、构造创新创业研究框架,还能够解释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的原因及深层次意义,为建设“创业型国家”“创业型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