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新常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互联网金融的平台逻辑

2.1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夺宝奇兵本节相关内容主要根据钟向群先生前期发表的《以开放平台搭建共赢生态圈》等文章整理而成。

如前文分析,“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推动传统行业转型与升级的新引擎。与此同时,“互联网+”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还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平台化商业模式(据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有超过60家企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与平台相关的互联网业务,如Apple、Google、VISA、中国银联、阿里巴巴等)。其精髓主要是按照既定规则连接多方不同市场并打造合作共赢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圈,简化并重组传统产业价值链(如从单边到多边、激发网络效应等),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充分聚集各参与主体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平台扩大各参与主体的产品或服务内涵与外延,从而释放行业的发展空间并实现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商业模式。可以预见,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有可能逐步演化为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也是通过大开放与大合作的模式“搭平台、建生态”,平台与服务是其重要的战略资产,同时也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延伸。可以说,开放式的网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夺宝奇兵。但是尽管现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均“言必称平台”,而事实上,要搭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网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深入研究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及业务转型发展的自身需求,重点把握技术、产品、制度、协同四要素(图2-1),建立更加多维、更加立体、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

图2-1 开放式网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四要素

与此同时,要想网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则其必须达到三个基本条件:首先生态圈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包括平台的客户流量与生态圈的参与主体等);其次要有广泛的业务支撑能力与较强的产品定价能力,也即要有强大客户黏性的产品服务;最后要具有开放式、可延展与自组织的运营机制或特性,也即通过开放的基因带来开放的文化并构建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2.1.1 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成果

大家知道,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科技密集型行业,金融行业对信息科技的投入一直占其收入的较大比重,并且普遍比其他行业来得高。由于行业的特性,互联网金融将更加依赖对先进信息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并且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对客户的生活方式及企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提升了普通消费客户的理财意识与财富效应,其次是提升了支付结算及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降低了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后是对行业政策也将产生一定影响。从过往实践来看,成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互联网支付平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等)一般均通过以“开放式云服务平台为基础、大数据分析应用为支撑,移动互联技术为手段”等为抓手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有效支撑互联网金融平台生态圈的构建。因此,在当前时机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必须以科技为驱动,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并确保其在金融服务普及大众方面发挥比较核心的推动作用。

2.1.2 产品:以客户为导向打造极致的产品

“客户体验至上”与“赢者通吃”是互联网的生存法则。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绝大多数支付、理财、融资、交易以及资讯类服务均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尤其是通过手机移动应用的方式)完成,以往那种以营业网点为中心的面对面服务方式已经逐渐被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中心的自服务方式所取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服务模式从“体验用户”向“客户体验”的转变以及从“关注整体”向“关注个体”的转变等。在这种非面对面的自服务场景下,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客户与产品之间的主要触点(有时甚至是唯一触点),一方面需要确保平台具备广泛的业务承载能力,有效支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渠道创新满足客户的多元业务需求;另一方面需要确保平台的产品与服务具备互联网金融的属性,尽可能支持全流程在线或O2O的服务模式,使服务过程更愉悦、更简单、更安全,有效提升客户体验。但一般来讲,产品创新与渠道拓展比较容易被模仿,而好的产品设计理念与客户服务体验最能体现差异化的竞争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对客户的痛点需求与渴望的深度理解,并在产品的视觉与交互设计中植入全流程的完整服务体验。因此,互联网金融同样需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极致的产品与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持续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协同的渠道管理方式和人性化的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另一方面更加关注细节,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友好的页面设计和简洁的使用方法,增强客户黏性),目标随市场迭代、体验随客户迭代,并以“自服务、自传播、自成长”为特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加快实现规模的定制化。

2.1.3 制度:加强制度创新并构建新的商业文化

平台本身更多是从技术、产品、服务等层面出发,但要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营与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制度将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更多强调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因此需要紧密围绕价值创造优化原有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及风险政策,并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构建新的商业文化。一是创新产品研发流程,构建敏捷迭代的响应机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同样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发,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的快速研发、改进与迭代,客户反馈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与处理。二是创新风险管控流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塑造客户统一的360度视图,并与机器学习能力等相结合构建网络融资信用评估模型,逐步实现在线信用评级、在线风险预警监控等。三是创新客户服务流程,将产品嵌入具体服务场景,变革产品销售模式,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简单自然而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四是构建良好的创新文化,一方面要持续坚持“创新服从监管”的底线思维,另一方面要基于开放平台的标准化服务,推动原来从上到下的层级创新向扁平化的自组织创新体系转变,从原来的“封闭创新”向开放共赢的“合作创新”转变,加强协同、以点带面,与客户共同打造、体验、完善产品与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

2.1.4 协同:与合作伙伴构建共赢的生态圈

合作共赢是互联网生态圈的主旋律,“1+1>2”是合作各方都希望看到也希望实现的主要目标。在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中,客户一般仅属于某单一的金融机构,而在金融服务使用互联网平台之后,则变成了生态圈中各合作机构所共有的客户,客户与单一金融机构之间的线性模式转变为基于平台且较为复杂的网状或环状模式。以移动支付为例,其本身就是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智能终端及芯片制造商等多个产业跨界合作的重要成果,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共同携手、开放融合、分工协作,才能不断提升产品创新的能力以及客户服务的品质,并推动产业生态圈的和谐、快速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也必须秉承生态思维,致力于搭建开放的技术与业务平台,从封闭的自主创新转向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开放共赢,从简单的应用或服务叠加转向金融服务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产品形态、服务流程、应用场景、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安全保障等方面与合作机构合作,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推动共赢生态圈协同发展。

当然,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同的参与主体由于资金实力、业务模式与客户结构等的不同,采取的平台策略会存在一些差异,要么成为平台的标准或规则制定者,要么围绕平台成为服务的提供者或使用者,彼此互相依存。但从纯粹的平台角度分析,目前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基础支持开放平台、可信服务支付平台以及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包括基金、理财、保险等的在线申购、组合及交易等),这些平台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延伸,其成功实施将对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把握移动互联发展机遇、适应泛资产管理时代的财富管理发展趋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