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综合知识(2016-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

第一部分 政治理论知识

复习要点提示

●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明确认识的任务是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理解和学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客观规律,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

●把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这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原的,这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类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上帝或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不顾客观实际硬要去改变条件,做揠苗助长,帮蝶破茧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它既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物质决定意识。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就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第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规律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

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就是以“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它的主要内容是:以事物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和论证了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据、过程、趋势,把自然、社会、思维的存在和发展归结为事物的矛盾运动,并以矛盾分析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全部问题。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要求我们以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去观察、分析、解决一切问题。事物就是矛盾,思想就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就是我们的全部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不是从客观性去对待矛盾,而是从主观性去看待矛盾,常常把矛盾视作人为的“麻烦”,想方设法“回避”矛盾,或者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矛盾。这表明,能否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能否以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辩证思维去看待事物运动的过程和趋势,能否以矛盾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问题,是能否把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以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最重要的是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在客观的矛盾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在众多矛盾中全力找出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双方中着力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两点论”的“重点论”。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才能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统领全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发展与再发展的矛盾,进步与代价的矛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平衡发展的东西。任何事物在任何阶段上都存在着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处理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关键在于做到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立足整体,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努力寻求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佳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事物外部的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理论,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