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饮茶趣话
什么事一到诗人那里,马上就增加几分雅趣,饮茶也是一样。一般的体力劳动者饮茶是端起碗来一饮而尽,那叫“牛饮”;文人则一定要一点一点品尝,要品出滋味来,还要写成诗,那叫“品茗”。给一般人送点好茶叶为礼品,得到的回报可能是别的礼物,而诗人则要写上一首诗,并可能千古流传。笔者想,如果没有诗歌,我们的生活一定单调许多。
唐诗中较早写到茶的是李白,请看《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是最早记录名茶仙人掌的诗篇,李白在《序》中也说,他写此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仙人掌传名,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一、卢全的饮茶诗
中唐时,诗歌中出现大量有关茶叶的内容。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韩孟诗派中的著名怪诗人卢仝。他因为有两首特别怪异的诗篇而著称于诗坛,《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也使他提高了知名度。笔者在给日本留学生授课时,与他们座谈,他们所知道的唐诗人极其有限,却有很多的人知道卢仝,而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这首诗知道的,可见此诗在海内外流传都很广,因为它把饮茶的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看一下这首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更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写得痛快淋漓,笔墨酣畅,一气呵成,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诗人写作时笔走龙蛇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从送茶开篇,写得有声有色,给人以如见其面如闻其声之感,这就是好文字。然后写茶之名贵和朋友对自己的深情厚谊。接着写自己喝茶的感受,这几句最精彩,真令人击掌拍案,可谓是喝茶诗的绝唱。从“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两句来看,卢仝煎茶的水平也不错。喝茶居然喝到飘飘欲仙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二、品茶专家李德裕
要说品茶专家,当数中晚唐之际的著名政治家李德裕。皮日休《题惠山二首》其一:“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此处的丞相就是指李德裕,为用惠山的水煎茶,命令地方官从三千里以外的无锡惠山把水送去。
皮日休诗中说的是事实。据《唐语林》卷七载:
李卫公性简俭,不好声妓,往往经旬不饮酒,但好奇功名。在中书不饮京城水,茶汤悉用常州惠山泉,时谓之水递。有相知僧允躬,白公曰:“公迹在伊皋,但有末节,尚损盛德。万里汲水,无乃劳乎?”公曰:“大凡末世浅俗,安有不嗜不欲者。舍此,即物外世网,岂可常系?然弟子于世,无常人嗜欲。不求货殖,不迩声色,无长夜之欢,未尝大醉。和尚又不许饮水,无乃虐乎?若敬从上人之命,即止水,后诛求聚敛,广畜姬侍,坐于钟鼓之间,使家败而身疾,又如之何?”……公遂罢取惠山水。(《说库》上册)
李德裕确实有千里送水之事,虽然未像杨贵妃那样劳民伤财,可也够破费的。后来在僧人允躬的劝说下停止了这一做法。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李德裕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
《中朝故事》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李德裕在当宰相时,有一名亲信出差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去,他嘱咐那人道:“回来的时候,取一壶金山下扬子江心的水带回来。”那人答应了。但在返回的时候,因喝醉酒把这事给忘了。等船行驶到石头城下时才忽然想起,便从江水中灌了一瓶,回到京师后献给李德裕。李德裕用此水煎茶,饮后感到很惊讶,说道:“江南的水味与以前大不一样了。这水很像建业石头城下的江水。”那人一听,不敢隐瞒,只好如实道来。仅此一事,便可看出李德裕对于品茶的精到,就连哪里的水都能品尝出来,绝非一般水平,在专业水平中也是上乘。
三、皎然与郎士元
与陆羽交往密切的皎然对于饮茶也情有独衷,甚至到了着迷的地步,而且饮茶的品位也很高。他居住在湖州杼山妙喜寺时,常结伴游览顾渚山,对山中茶叶的生长状况了如指掌。《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道: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在日出时到北山采带露水的茶叶的嫩芽,用文火炒焙,用清凉的泉水来煎,当将茶叶末投进一沸的水中时,涌起一层沫,加温到适度时,满碗是花。读过此文可知这是当时煎茶的最佳境界,可知皎然是煎茶的行家里手。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是抒写品茶感受的。诗道: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皎然是卢仝的老前辈,饮过三杯茶便可以忘却人生的一切烦恼,如果没有卢仝的那首诗后来居上,在抒写饮茶感受上,此诗当名列前茅了。卢仝比皎然晚出生半个世纪左右,他的那首传诵古今中外的饮茶绝唱或许是受了皎然本诗的启发。
中唐时与钱起齐名的诗人郎士元却因为饮茶遭了不少罪,或许以此为起因而丧命。可见饮茶也不全是延年益寿,不过这是一个绝对的特例,因为可能不会有第二个人像郎士元那样饮茶。《唐语林》卷六载:
郎士元诗句清绝,轻薄好为剧语。每云:郭令公不入琴,马镇西不入茶,田承嗣不入朝。马知此,语之曰:“郎中言燧不入茶,请左顾为设也。”即依期而往。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马晨起啖古楼子,以伫士元至。马喉干如窑,即命急烹茶,各啜二十余瓯。士元已老,虚冷腹胀,屡辞,马辄曰:“马镇西不入茶,何遽辞也?”如此又七瓯。士元固辞而起,及马,气液俱下。因病数旬。马乃遗绢二百匹。(《说库》上册)
这则小故事涉及许多饮食知识,故多说几句。郎士元好说笑谈,因在军队中,便常说三个大帅不擅长的方面,即郭子仪不弹琴,马燧不饮茶,田承嗣不入朝。马燧听说,很生气,便派人去请他来共同饮茶,有点下战书的性质。
这天早晨,马燧作好了准备,专门吃的“古楼子”。所谓的“古楼子”是一种非常油腻的食品。根据文中描写,其做法应当是这样的:先切一斤羊肉,均匀地分布在一张大的胡饼中间,在饼和羊肉中间隔上胡椒和豆豉。豆豉是一种用黄豆或黑豆经过蒸熟发酵后的调味品。有咸淡两种,此处用的肯定是咸的。再用油酥滋润一遍,然后用炉火烤,待羊肉半熟时,出炉食用。这种食品便是现代“夹肉大饼”的祖先。
可以想象,吃完这种东西一定会嗓子眼冒烟,口渴异常。壮年的将军马燧起早吃了半肚子“古楼子”,等待年老的空腹的诗人郎士元。郎士元一到,马燧马上命令上茶,于是两人开喝。一口气连喝了二十多杯,郎士元空腹年老,几次提出不喝了。马燧则赌气道:“你说我马镇西不入茶,可我还在喝,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推辞?”又喝七杯,郎士元实在不行,才告辞出来。上马时,便“气液俱下”了。郎士元因说笑话而惹恼节度使马燧,演出了这么一出闹剧。
四、皮日休与陆龟蒙
提到饮茶诗,中唐后的许多诗人都写过,除前文说过的皎然和卢仝外,还必须说一下晚唐两个重要文学家皮日休和陆龟蒙。二人可谓是诗友兼茶友。皮日休写了《茶中杂咏》十首,分别吟咏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事,寄给陆龟蒙。这组诗前,有一篇二百余字的序,可以看作是作者心目中的茶文化史。最后认为陆羽虽有《茶歌》却没有茶诗,“余缺然有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痴之余恨也。遂为十咏寄天随子。”天随子便是陆龟蒙。十首诗分别吟咏茶的一个方面,下面以《茶瓯》和《煮茶》两首为例来看一下这组诗对茶文化的贡献。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是月魂随,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茶瓯》)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煮茶》)
通过诗句可知,当时制造茶杯以邢州(今属山西)和越地(今浙江)最著名,茶杯的形制圆而薄,煮茶的情形参照前文便可明白。
陆龟蒙在张抟出任苏州、湖州刺史时曾为属官,后隐居甫里,在顾渚山下经营一茶园,出租以取茶,并作《品第书》,专论茶叶品级第次,是《茶经》后的第二本茶叶专著,可惜已失传。仅从此事来看,可知陆龟蒙也是一个茶专家。见到皮日休的诗,他也诗兴大发,写了《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其《煮茶》诗中说:“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这用松树枝叶上扫下的雪来煮茶,定是别有风味。两组诗综合起来,可以说是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茶经。唐人的诗歌才能真令人佩服。
在众多咏茶诗中,元稹写的《一字至七字茶诗》别具一格,因其形状是个金字塔形,很好玩,录下以供观赏: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醉,将知醉后岂堪夸。
金字塔的顶端是“茶”,在标明主题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