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决定一切(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选择责任 选择机会

——责任意识的塑造

第一节 我负责,我成长

社会学家戴维斯曾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同样,如果你放弃了自己对工作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在工作中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样永远都不会获得成功。

一、责任=机会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年轻人到一家公司应聘,公司同意两个人同时试用。试用期间,两人都非常努力,但在试用期最后一天的中午,他们还是被告知明天不用来了,剩下的半天是他们工作的最后半天。

其中一个年轻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对着办公室墙上“认真负责”的标语轻蔑地哼了一声,马上把手头的工作放下来,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就直接到财务部要工资去了。

另一个年轻人则想:明天就走了?可我手头的事情还没有做完呢!做了一半的工作停下来太可惜了,我要在离开之前做好移交工作。他同样中午饭都来不及吃,总算在下午下班之前完成了一份工作总结,交给了老板。老板凝视着他说:“这项工作以后就由你负责。”年轻人问:“可我没有通过试用啊?”老板拍拍他的肩,笑着说:“我只是想知道,相比之下谁真正有责任心,你已为自己赢得了机会。”

可见责任和机会是紧密相连的,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种情况。

1.责任与机会合二为一

董事长把你叫到办公室,让你去负责西北市场,并且告诉你:“如果干得好就提升你当副总经理。”这种情况就是在给你一份责任的同时也给了你一个机会。

2.责任背后隐藏着机会

同样是董事长对一位员工说:“你去开发西北市场。”但后面的话没有说。表面上看,董事长只是让员工负一定的责任,实则是在责任的背后给了员工一个机会,因为持续承担重任的人,机会一定比其他人要多。

3.机会背后隐藏着责任

董事长说:“由于你西北市场开发得好,提升你当副总经理。”这当然是一个机会,同时它又是责任,意味着你要承担起一个合格的副总经理应当承担的所有责任。有人说“无官一身轻”,就是因为当领导是有责任的。你负不了责任,就当不了领导。

上面三种情况,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一句话:“责任就是机会。”或者说“责任等于机会”。没有责任就没有机会。责任越大机会越多,责任越小机会越少。

从领导艺术的角度看,作为管理者,应当时时引导下属树立“责任就是机会”的观念,当你在布置任务时,不要仅仅强调责任重大,也应该强调责任与机会的关系,不仅要说“这是你的责任”,而且要说“这也是你的机会”。只有在你让下属明白了你是在给他机会,而不仅仅是给他责任时,他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你,心悦诚服地接受你交代的任务。因为“这是你的责任”这句话听起来总让人感觉很有压力,而“这也是你的机会”却让人有所期盼。

二、机会在身边

机会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时这句话甚至成了怨天尤人的一种发泄。事实上,机会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之所以很多人抱怨机会太少,大致是因为以下三种情况。

1.机会来了,准备却不充分

机会来了,准备却不充分,特别是能力上准备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很多机会从身边溜走,除了感慨“别人机会那么多,我却没有机会”外,什么也做不了。一个小型装潢公司的老板感到他最苦恼的不是没有生意,而是生意来了他抓不住,给他2000万元的工程他做不了,给他2000万元的合同他不敢订。所以,我们在机会来之前就要做好抓住机会的准备,机会永远只会眷顾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2.机会来了,自己却错过了

很多人都喜欢用大量的时间寻找下一个机会,却不愿意用最少的时间把握现有的机会,结果往往是机会来了,自己却错过了。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倒退10年……”“如果我还没有退休……”“如果早知道这样……”他们都是在痛惜曾经失去的机会。

3.机会来了,却被躲掉了

其实,躲的不是机会,而是责任。一碰到自认为是额外的事情,就赶紧躲开。因为没有认识到伴随责任而来的是机会,见到责任就躲,结果把机会也躲掉了。

上述三种情况,在我们身边会不断发生,其中第三种是最常见的,很多人都吃过这方面的亏。

浙江有家建筑企业,公司同时招聘了两位经理:一位姓王,一位姓孙。一段时间之后,王经理给人留下了工作主动积极、任劳任怨的好印象;孙经理却给人留下了推诿、逃避工作的坏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老板总是把重要的、难度大的工作交给王经理去完成,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简单的工作交给孙经理。王经理因此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孙经理却经常无事可做。孙经理经常在背地里嘲笑说:“王经理真是大傻瓜!俗话说得好,鞭打快牛,能者多劳。瞧我,活干得少,责任承担得少,日子过得逍遥,工资并不比他少一分!”又过了一段时间,王经理成了老总离不开的人,并且晋升为副总经理,而孙经理却因为是企业可有可无的人,当然得不到提升。孙经理觉得没面子,就辞职不干了。我们可以想到,孙经理如果不改变,到哪儿都不会得到重用。

这样的案例,现实中很常见。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曾经面临重大责任,所不同的是一些人选择了逃避,结果自然没有把握到更大的机会。

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对人生的态度,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现,你在工作中的成就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成就。所以,如果你不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那就要勇敢的负起责任。

三、成功源于责任

责任是什么?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经说过:“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诚然,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并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人的道德自律和遵纪守法也靠责任感。责任感也是个人成才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离开了责任感,这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感之上,才可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否则都是徒有其表。责任感更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标志,其言必行,其行必果,言行如一,表里如一,是一个人受到别人尊敬与信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健康的营养液和净化剂。

很多人都听说过王永庆卖大米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所以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人们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几道淘米的程序,很不方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起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糠、砂石、小石子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的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某一天,一位主妇慕名前来,一下子买了三斗米,但因为太重拎不动又改要一斗,王永庆灵机一动,主动提出帮顾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过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的人,有认识王永庆的人就问:“阿庆仔,怎么送米上门呢?”就这样问了几次把王永庆点醒了,为什么不送米上门?就这样,当米送到后还主动问人家三斗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需要时直接送过来就可以了,顾客不用再往店里跑了。

这件事后,王永庆把送米上门服务提到米店经营的日程上来,他开始添置一些运输工具,于是可以同时给很多家送米,减少了路上消耗的时间。同时他又做了一些精细的统计,比如这家几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并将其一一记在本子上。送米的时候他会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同时还顺便了解到顾客家发工资的日子,并记录下来,在顾客发工资后的一两天内去讨米钱。就这样,他最多一天可以卖出一百多斗米。王永庆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义广为流传,大家开始争相效仿,王永庆在米店行业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王永庆卖大米之所以能成功,有人说是他做事勤快,有人说是他注重细节,有人说是他懂得营销……这些说法都对,其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王永庆的成功之道。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实质是一种责任,即王永庆负了别人不愿意负的责任——把石头从大米里面拣出来是在质量上负责任;主动送米上门是在服务上负责任;统计顾客用米量是在销售上负责任。王永庆事业之所以辉煌,就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所创造的。

被称为“红酒公主”的女企业家刘君侠每在一个团队都愿意为大家多负一点责任。参加各类学习、会议她都勇当队长。问其原因,她回答说:“因为队长就是最好的服务员,队长就是最大的责任者。我为大家努力付出,大家为团队付出,最后我们团队能胜出,这本身不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她经常会在车上载满红酒,赠予当天的“同修”们品尝。她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也得到了回报:所有她身边的企业家朋友都记住了这位美丽的红酒公主。后来,她创办了红酒俱乐部,周围亿万身价的企业家朋友纷纷成为其酒庄的股东。

一个企业、一个人,因肩负使命而产生持续的原动力,因充满责任感而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这才是持续成功的核心因素。当我们给自己设定并不高的目标时,成功并不难;但当我们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去挑战自我时,成功将越来越困难。不断超越以往的成功,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才是真正的挑战,只有出类拔萃者才能挑战卓越,但要出类拔萃毕竟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去实现更高的目标,仅靠一时的激情和纯粹的利益驱动是承载不了如此重任的,唯一能承载的就是更大、更高层面的责任感!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2008年在总结公司成功的法则时说:“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比‘责任’一词更贴切的字眼,来解释华立37年的发展了。比如说‘运气’,难道37年来我们一直都鸿运不断?恰恰相反,华立的创业发展之路历经惊涛骇浪。难道是经营管理能力吗?我认为华立也没有出现过什么经营奇才,我也不认为自己就是‘经营大师’。难道是资金雄厚吗?多年来华立完全是在没有一分钱的原始资本投入的情况下负债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难道是行业选得好吗?我想也不是,华立起家的电能表制造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强、发展空间不大的小行业,从来没有哪个企业从中赚过大钱。在中国靠电能表起家的,除了华立也没有出过什么大企业。难道还有其他决定性的因素吗?没有。只有‘责任’二字,也只有‘责任’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有人也许会问,难道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只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资源多少,无论水平高低、方法如何都能成功吗?当然不是,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和做好分内应做的事,从字面中已包含了责任的成果,也就是说,没有成果的责任不是真正的责任,所以本书一直强调责任是一个体系。

海尔出产的第一代冰箱名为琴岛 · 利勃海尔,其上市后,不断接到客户反映说有质量问题,但维修人员检查的结果,绝大部分是客户不会用,并非质量有问题。许多维修员为此经常抱怨。张瑞敏了解情况后,亲自带领大家进行调查,终于发现了问题出在说明书上。电冰箱的生产技术是从德国引进的,由于内附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也是直接翻译的。德国人使用冰箱基本不存在操作障碍,因此,说明书编写非常简单,除了简单的图示外几乎没有文字说明。而中国的客户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使用冰箱,从说明书上根本看不懂应该如何使用。是抱怨客户素质差,还是基于客户的情况重新设计说明书?张瑞敏发动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对“客户永远是对的”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于是他们选择了后者。挑选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编写出内容详细易懂的产品说明书,将其投放市场后,客户投诉现象立刻消失了。

成功源于责任,小到每一个人,中到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无不如此。

毛泽东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对话论天下时,68岁的黄炎培直言相问:“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53岁的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段对话不时被人提起。毛泽东“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的论断,深刻揭示了“责任文化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这一真理。

责任就是机会,或者说责任等于机会。事情越多,表明你越重要;困难越多,越能证明你的能力。守住责任,就守住了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