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台北:坐捷运悠游25个老地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者序 迷恋历史空间

林鸿纬

阅读历史、陈述历史

记得在高雄念书时,我在燕巢乡的一个农村内租屋住宿,每天骑摩托车上下课时,总会先经过一大片田地,然后转个弯就是一个传统聚落。那个聚落里,大多是三合院,有些还有住人有些则是颓圮不堪;那里民风淳朴、生活单纯,对离开台北都会来此求学的我极具吸引力。于是,那聚落就成了我课后的后花园。

那时候的我,喜欢背着相机游走在这些老聚落中。我爱拍一些老建筑与传统空间,也常常拍一些在农村里生活的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对那种有历史感或是带些沧桑忧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听那些人说故事;说他们的故事、也说说建筑的故事。

大概因为这样的背景,我培养了一种喜欢阅读空间历史、诉说空间历史的习惯。我发现,历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真实史料的部分,它可能是一种论述系统,甚至是一种专业技术或知识的传承;另一个则是后人由前者的布局中发展出来的历史,或者说是由后人诠释而来的一种历史。

当然,上述两者的差异甚大,前者感觉是学术的、史学的,后者则是亲民、大众化的。我认为,前者在研究上,有其严谨的必要性;而后者对于大众美学的培养与认知,则帮助较大。

古迹修复与部落格

鸿纬自读书就开始投入古迹保存与修复工作。在几次必须自我介绍的场合中,提到自己从事的是古迹修复工作,得到的响应总让我有些错愕:古迹修复是在做什么?古迹干吗要修复之类的?……这些提问让我警觉到,虽然目前台湾的文化产业如此发达,然而大众对古迹或文化资产修复与保护的工作却是如此陌生,于是萌生了写部落格的念头。

我想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古迹修复,也想让大家多了解台湾古迹保存与修复领域的工作,而经由自己长年的工地现场实务经验与阅读书本的理论知识交会、摩擦,我也逐渐理出一套特殊但平易近人的古迹欣赏角度。

2007年“古迹与狗”部落格成立,我开始不定期分享一些个人欣赏古迹、阅读古迹的观点,也把工作中遭遇的问题拿出来讨论。之后的发展很令人欣慰,我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同时借着分享认识了许多同好。

但在运作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一个蛮严重的问题,就是多数人都擅长讨论何谓古迹的“形式”,而不去感受古迹历史空间的美感何在。举个例,以台北宾馆来说,一般人总把焦点放在它是巴洛克建筑还是文艺复兴建筑,而忽视了空间的美感与文化意义。大家其实都忘了,美感是来自于建筑空间本身,而不是这些分类名词,更不会因为它被归类为巴洛克建筑就因此而美丽。台湾学界惯用的建筑风格分类方式,其出发点仅是方便学术分类或做研究使用,以及早期对于形式主义分析的局限所导致。

我认为,古迹之于现代最大的意义与贡献,并不是建筑本体,而是人们在这些老建筑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以及能够诠释什么才对!一直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古迹修复领域中实践生命。这个领域的参与者不多,而参与者当中同时又写部落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成了我的动力,我想我会一直走下去。而本书的出版也是基于相同的态度,虽然想说的太多,写出的有限,还有不少进步的空间,仍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由于喜欢像个工头似的,带领匠师们在工地里爬上爬下,同时也喜欢造访全台各地的古迹建筑;而在这本书里,特别挑选出台北城里25个经典历史建筑的介绍文章,经过系统性整并及去芜存菁后,以最缜密贴心的图文编排方式,并提示重点欣赏角度,让读者轻松看懂每一个建筑细节。同时,在书中将这些历史建筑依循台北捷运站分门别类,方便读者按图索骥;另外,也特别推荐顺游歇脚点,让读者在细细欣赏完古迹后,能坐下来让感动沉淀,让疲累的脚歇一歇,希望能成为一本既赏心悦目又可随身携带的古迹深度赏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