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从记忆、思维与意识到建构自我主观世界(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节 思维模式自身内在性运行机制和纯概念产生的根据

1. 思维模式自身整套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

在大脑基因遗传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基础上,建构巨大数量所有模式,不论不同的记忆模式,还是不同功能类型的思维模式建构,只要基本完成、相对完善、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达到相对稳定化,正如哲学所论证的,就是在大脑中存在的以生理结构模式为支撑的实体。任何实体在发生、转化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并展现其固有特性。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同样是实体,这两种实体在转化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特性。在大脑空间呈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又不停地转化发展为不同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并激发,产生个体大脑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不完善性、意向性、概括性、间接性、抽象性、逻辑性、超越性、排他性、协调性、批判性等。增加的许多新特性的展现才使大脑具有了思维功能,才使大脑有了相对认识、把握或改造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上层资源。

人类个体因受历史、社会和个体生命时空以及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局限性的限制,个体大脑思维模式建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说个体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功能是向相对完善方向不断发展的基础。对个体而言,相对完善发展,是有限中的有限的完善发展,显得渺小,甚至不足挂齿。人类种系的延续,克服了个体生命时空局限性,通过生理结构、特性遗传(稳态性和更为可贵的多态性)和文化因素的传承,在一代人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上,下一代人进一步有所提高地建构,思维模式建构不断地向前发展,可惜依然存在有限性发展,相对一代个体传承又一代个体而言,会向有限有界的境界完善发展,使人类大脑一代比一代聪慧。但人类种系还是受历史、社会和人类个体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局限性影响,至今人类的聪明和智慧,仅有或者说只能有当今水平而已,是有限有界的聪明和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自我吹嘘的聪明、智慧,完全取决于有限性思维模式建构的特性展现,定格在当今的水准上。

思维模式自身建构产生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等特性,自身又不断加深、加强其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等,从而使思维模式自身内在性建构了一整套运行机制。思维模式整套运行机制,不仅使大脑有了快速敏捷的思维模式功能,而且使大脑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等所有特性。不过大脑创新性思维模式建构,具体反映在每一个计划、目的、实施和成果中,对人类而言,不一定都是有用的、正确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甚至不一定都是真、善、美、是、正、实等,有时大脑创新的计划、目的、实施和成果恰恰相反,对人类、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有的创新对人类、对社会不好不坏,属中性;有的创新对人类、对社会又好又坏,例如“原子弹”这种集五大功能类型思维模式之大全创新的东西,真是令全人类哭笑不得。所以思维模式在具有创新性的同时,肯定具有不确定性,其转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意向性、永远不完善性等。

思维模式整套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等特性的关系,由思维模式具体运行机制分别与综合运行过程所完成。思维模式具体运行机制论述如下:

一、从思维模式建构的根据和过程来看,思维模式最初是由整体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受客观事物千变万化的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的整体性不同的记忆模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千变万化的整体性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存在单元、式样和种类建构的差异性,反映在大脑里建构的是各种各样的生理结构模式。不同的记忆模式不仅建构深刻程度和质量存在差异性,还存在模态化必然、偶然、或然和可能性参与建构,都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不同的记忆模式存在的不可靠性、对刺激的敏感性和迫切性等特征的内在性根据。建立在不同记忆模式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基础上,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肯定存在传承来的不确定性,交叉错位,重新组合再建构,也会成为思维模式建构创新性和进一步不确定性的原因。任意近地不同的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根据排列组合公式计算,建构的思维模式数量极其巨大,远离情境模式特征的约束,这正是思维模式建构内在运行机制之一,也是产生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的基础根据。

二、思维模式本身不同量度,尤其超量度地再转化发展,必定产生分化,分化又发展、又转化、又分化,再发展……每经过一次层级轮回循环往复发展、转化、分化,都会逐级累进向前发展,思维模式不断地向更高层级发展,这也是思维模式在大脑中内在运行的机制之一,它必定将思维模式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等,推向一个高度又一个高度,乃至推向有限无界的发展境界。

三、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产生的常规特征类型与非常规特征类型,两种不同类型思维模式建构本身具有天然的不平衡性。两种特征类型及其对应的正当建构形式和非正当建构形式之间,又存在相互转化发展的关系:①二者永远处于相互转化发展过程之中,会创新出千变万化的思维模式,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等特性;②一级3种建构形式之间,不断地向二级或多级转化发展,再不断地逐级累进向前发展,在升级过程中,同样会有更多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产生。③任意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建构任意思维模式,任意思维模式之间相互转化发展,可以重新创新出大量的新的思维模式及其具体建构形式,并具有更大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例如,现有的科技成果相互转化发展,既可以综合,也可以重新组合再建构,在有意识模型指导下,会在高度创新基础上,又创新出大量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的新成果。就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而论,如此高精尖科技成果,就是在当时现成科学成果综合基础上的再创新,集思维模式五大功能类型之大全者,既是多维思维模式内在性运行机制的展现,也是最好的产生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的根据。

四、知性思维模式与理性思维模式之间不断地转化发展,逐级累进发展,将思维模式逐步推向更高层次,使思维模式达到有限无界的创新的、不确定的高境界。例如由概念推导概念,可以创新出高境界的相对的“纯概念”,当然“纯概念”是思维模式内在性运行机制的产物,更加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

五、思维模式转化发展为虚拟实在记忆模式,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之间,或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新的思维模式,新建构的思维模式更虚拟实在,转化发展为更为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更为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成为强劲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如此循环往复多层级轮回地转化发展,概念性思维模式越来越纯,发展成“纯概念”,纯概念的思维模式更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强劲虚拟的思维模式建构,就是个体大脑里的思考已经打破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固有条件约束,建构的新思维模式越来越向主观性发展。大脑里建构的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在现实和实践活动中,存在可能或不可能、正确与错误、正面或反面、现实与空想等,思维模式内在性运行机制是产生越来越纯的概念和越来越强劲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的原因,更具强劲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

六、思维模式是所有记忆模式(包括物理实在和虚拟实在记忆模式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关系)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过程中的产物永远不存在最后完善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思维模式永远不完善、不完整、不完全,思维模式本身永远处于转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是思维模式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产生的又一根据。反过来讲,思维模式产生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是推动思维模式内在性运行机制向相对完善发展的内在性动力源泉。

七、思维模式划分为五大功能类型,五大功能类型思维模式划分只从功能和适用性角度划分,彼此没有明确界限,又可以相互转化发展,并且都可以以方法工具性思维模式类型展现,相互判断、确认或被判断,五大功能类型思维模式及其具体建构形式都存在正当性。例如,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必须通过方法工具性思维模式的运作,达到认识目的性的目的。方法工具性思维模式运作,又要以条件约束性思维模式为基础。即使达到认识的目的并建构了思维模式,这种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建构是否存在认识的正当性,还得由相对标准思维模式来衡量,还得由修饰描述性思维模式来描述,大脑才能建构相对可信的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协调运作,至于是否可信,过程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最后认识目的性思维模式建构还是处于转化发展过程之中。五大功能类型思维模式相互处于转化发展过程之中,又一次证明思维模式内在性运行机制,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等,才能确认五大功能类型思维模式各自正当性。

八、思维模式本身不论建构过程,还是多个逐级累进发展前行的过程,抑或不同类型思维模式相互转化的过程,都存在不平衡性。思维模式建构的不平衡性是推动思维模式内在运行机制不断转化发展升级的内在性动力。只要思维模式存在发展转化升级的动力,就会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反过来又推动新思维模式建构,新思维模式同样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

九、思维模式内部运行机制中有一种特殊的独立的运行机制,就是在新的情境模式刺激下,大脑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包括新情境模式刺激建构的所有模式或激化大脑已建构旧有的一维或多维思维模式,都称为新建构的思维模式。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处于近期竞争和兴奋状态,又处于需要进一步完善建构过程中,对应大脑新建构的不同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总是处于不稳定的活跃状态。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会受到大脑中其他所有模式的约束和影响,却很少受外在性情境模式条条框框约束和影响,这是其具有内在性活力(潜力)的依据。反过来讲,受新情境模式多种多样规定性和多变特性的不断刺激,新建构的思维模式含有了相对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要求的意向性。这一特性使思维模式在任何境遇条件下对大脑内旧有思维模式有很强的选择性、批判性,这是思维模式建构最宝贵的特性之一,也是思维模式内在运行机制建构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的内在性依据之一。

上述九种思维模式运行机制,在第2章第1节和第2节分别做了详细论述,也可以说是思维模式转化发展过程的多种途径、思维模式运行机制多种形式。从运行机制中可知思维模式是多么复杂,甚至令人感到思维模式建构如此地混沌而无从梳理,这是人类对自己头脑中的思维不能很好理解以及对它进行分类的重要原因。但是思维模式本身在大脑里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却在有条不紊地转化发展着,每次转化发展都会产生新的生理结构模式和特性,具有特性反射并展现出功能,才知道思维模式有无穷尽的功能。

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达到稳定化,同样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从思维模式建构产生的各种特性和多种思维模式多种具体建构形式来看,建构本身反复选择、加工、淘汰或扬弃,多次层级轮回发展,从建构过程到自身转化发展,都证明思维模式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或者叫反思性。思维模式所有的宝贵特性,包括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等都具有虚拟实在性。反思性是思维模式各种内在性运行机制发生过程产生的特性,是思维模式更为宝贵的特性。

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是基因遗传决定的先天特性,记忆模式特性和思维模式特性,是网络神经系统两次质的建构产生的后天特性,大脑上述三种特性的存在,不论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都存在接受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刺激的迫切性和敏感性,才有所有模式建构及其不断地转化发展等过程的发生,是大脑永不停歇运行的根据,也是大脑思维模式内在性整套运行机制的依据。大脑保存巨量的所有模式,总是在情境模式刺激下激化,相互激化,复杂地激化,更为高度复杂地激化,并且在多种多样、多形多态、多重多维的联系过程中激化,在大脑空间无规无矩地激化,这些所有模式又是虚拟实在的模式,虚拟实在的所有模式之间建构激化,正是个体大脑产生主观性和先验性的内在性根据。

思维模式整套运行机制不断地转化发展,及其产生的创新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等,不断推动思维模式向更完善方向的发展,它是人类聪明才智的动力源泉之一。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的思维模式进一步转化发展,使人的大脑产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即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的实体,是在大脑中建构和不断转化发展产生的成果,两种不同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的形态改变和重新组合再建构,本身就是创新。是否合理、合适、恰当、正确,是否有价值、意义等,不经过实践或理论检验,难以判定。即使当下肯定,也许过一些时候又否定,或者再肯定又否定。肯定与否定之间转化发展,这就是思维模式内在性运行基本规律的最好证明,也是思维模式不断产生创新性、不确定性过程的最好证明。所以说,任何创新性思维模式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抛硬币,永远无法确定正面或反面,但思维模式不确定性远大于硬币两面的不确定。任何不确定性思维模式都具有(或者说潜藏)有限有界的创新性。即使是硬币,不同国家不同币值正面和反面的图案,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同样是多种多样性。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建构的思维模式不同(想法不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完全不同的。说明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面对同一个情境模式刺激,也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建构,其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也有差别。

创新性和不确定性是思维模式虚拟实在的基本特性,可以虚拟实在地想象上帝、佛祖、真主的存在等,可以虚拟实在地随心所欲地追求,并尽可能地反射在自我身体上展现言行表情模式。想象、追求和言行表情模式展现,在不同条件约束前提下,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的不同性格、意志、能力、气质、情绪和情感等心理特征。虚拟实在思维模式的基本特性,是塑造千变万化、无奇不有的个体的根据之一。甚至为了满足某种认识目的性的要求,可以塑造不同的个体产生不同的次级心理特征,骄傲、谦虚、虚伪、真诚、狂妄、温顺等所有这些次级心理特征,都是虚拟实在思维模式的产物。如果人没有虚拟实在思维模式建构,就不会相信上帝,也不会产生人类个体心理特征和次级心理特征,也就不会有骄傲、虚伪之类的心理活动。如动物脑只会建构不同种类记忆模式,既不会相信有上帝、真主、佛祖这些虚拟想象的存在,也不会明显产生骄傲、自大、说谎这些次级心理活动。

2. 个体大脑产生“纯概念”的根据

个体大脑建构的整体性所有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就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概念,所以也可以说,整体性所有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是产生概念的重要途径。概念包括基础概念和基本概念。思维模式整套运行机制,常常使概念转化发展为概念,并不断地提纯和升华,又转化发展,进而进入纯概念境界。

一是思维模式建构之初,首先建立在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具有一致性的物理实在不同的记忆模式的基础上,整体性物理实在不同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就是第一层次建构的思维模式。这样建构的思维模式常常是形象思维模式,虽然与客观事物情境有了第一次层次间接性,也具有了实在虚拟性,还存在较强的实践性,或者说与实践性的距离很近。思维模式初步建构基本完成、相对完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建构稳定化以后,大脑以其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简约化保存,包括以语音、含义和形态为主的更为高度复杂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中的保存,尤其与所指的实物外表形象存在相对一致性,最后以虚拟实在记忆模式的结果加以保存。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与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在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功能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更加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更加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之间,产生了第二层次的间接性,大脑保存更加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更加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又一次拉长了与实践性之间的距离。更加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又一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建构更为强劲虚拟的思维模式。更为强劲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之间产生了第三层次间接性,大脑保存强劲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第三次延长与实践性的距离。强劲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再次参与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如此多层级轮回地建构,强劲的思维模式越来越远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实践性,远离实践性距离达到相当长的距离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下次层级轮回建构的更为强劲的思维模式,更为远离了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的实践性,更为强劲的虚拟实在记忆模式与原初建构物理实在情境模式实践性之间,形成两种质的差别。多次层级轮回地建构远离客观事物情境实践性,实践性只能成为思维模式虚拟实在性的相对参照物。思维模式多次层级轮回建构与实践性渐行渐远,距离实践性越来越远,思维模式建构越来越虚拟,由概念到概念,再到概念,概念化越来越纯,越来越概念化,这就是纯概念产生的根据之一。

二是个体大脑思维模式非正当建构形式,通过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深入研究探索,成为多数人基本共识,经过提纯升华,转化发展为第一次正当建构形式,成为第一次被多数人公认的概念。第一次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是暂时的、相对的存在,总是要向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通过非正当建构形式再次深入研究、探索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再次成为多数人共识,经过再次提纯升华,转化发展为第二次正当建构形式,成为第二次被多数人公认的概念,概念第二次被提纯升华。概念第二次提纯升华过程,加入了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因素,对第一次情境模式特征刺激而言,有的被替代,在转化发展的同时又远离了第一次情境模式某些特征因素。正当建构形式又一次向非正当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又向正当建构形式转换,成为多数人共识。又向正当性建构形式转换,这是第三次转换过程。第三次转换过程,又加入第三次新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因素,又远离了第二次加入的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因素并对之提纯,更加远离第一次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因素……每一次正当建构形式都建立在前一次正当建构形式提纯升华的基础之上,所以每一次正当建构形式都比前一次正当建构形式更加提纯升华,每一次概念都比前一次概念更加提纯升华。这就是概念基础上的概念建构越来越远离第一次乃至第二次情境模式某些特征因素,甚至是淘汰或扬弃某些特征因素概念会越来越纯,如此多次层级轮回地建构,实质是远离了原来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刺激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远离了(不是脱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原来特有的实践性。这是纯概念产生的第二个根据。

三是思维模式各种各级建构形式也是概念的具体建构形式。思维模式的各种各级建构形式不断地转化发展,由一级建构形式转化发展为二级建构形式,二级建构形式转化发展为三级建构形式、乃至向多级建构形式转化发展,就是由一级概念转化发展为二级概念,二级概念转化发展为三级概念,乃至向多级概念转化发展,由一级概念转化发展为多级概念,就是概念不断提纯升华的过程,如此多层级轮回的建构,概念越来越纯。同样是大脑建构的概念,却远离了大脑最初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同样是远离了(不是脱离了)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实践性活动。这就是纯概念产生的第三个根据,也是个体大脑中想法有时越来越“离谱”,越来越不着边际的原因。

四、既然任何概念的建构之初存在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不论多次层级轮回建构的概念,还是多次提纯升华的正当建构形式,或者是由一级概念经过多级转化发展来的多级概念,都是由概念到概念,创新性转化发展为进一步的创新性,不确定性转化发展为更加不确定性,不平衡性转化发展为不平衡性。思维模式产生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又是推动思维模式不断地向更完善方向发展的内在性动力源泉。转化发展来的思维模式具有更加强劲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更强劲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是推动思维模式更加完善的动力源泉。更强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再次推动概念向纯概念完善发展。

纯概念,因自身运行机制多次提纯升华而成为纯概念,每提纯一次,升华一次(或者说升级一次),概念越来越纯,概念越纯离(不是脱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实践性越远,以至于概念很少受客观事物实践性活动的约束,自身产生更大、更广的自由空间,概念自由空间越大越广,个体感觉概念越纯,甚至发展到了绝对化境界,这就是“纯概念”的由来。总之,思维模式转化发展过程几种途径,最后总是转向纯概念方向发展。

其实任何科学都是经过多轮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有意识模型,将零散或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进一步整合组构(详见第3章)为一个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在形式上适用于具有相同共有特征规定性、多样性的所有情境模式,又不受客观事物某种具体情境模式规定性限制。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概念整合的纯概念,或者说概念的集合,从而具有超越具体情境模式的特性。纯概念因多次提纯升华,其内涵越来越丰富,范畴越来越宽泛,但越来越抽象,这是纯概念的主要特征,也是任何学科理论体系主要特征的来源和根据。

正因为“纯概念”越纯,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实践性越来越远,很少受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实践性的约束,纯概念自身便有着更大、更广的自由空间,于是产生了强劲的自由意向性。包括人类不同个体大脑建构的某些新概念,同样具有很强的意向性。纯概念还有某种新概念的建构,标志人类大脑的聪明才智达到空前的程度,当然这种意向性在反射到身体效应器以前是聪明(也可能是自作聪明的一种想法),是否适用具体情境模式规定性,或者经过改造后的情境模式规定性要求,才能验证是否是应有的才智。反过来这种很强的意向性,对客观事物情境模式规定性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一般概念意向性和挑战性都具有,只不过纯概念和某种新概念这些特性很锐利。具有锐利意向性和挑战性的纯概念参与整合组构,产生意识模型,意识模型具有叛逆性,它可检验人类大脑聪明才智是否符合实践性要求(详见第3章)。

但是,纯概念永远不会完全脱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特征的约束,总是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越来越弱,概念显得越来越纯,但概念永远不会是完全纯粹的概念,“纯概念”是相对的概念。正如黄金永远提纯不到100%的纯度一样,纯概念永远排除不掉其中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实践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