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马人生,跑向纽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刻骨铭心的修炼

田同生

摆在您面前的这本《百马人生,跑向纽约》是我和十川合著的第三本绘本书,述说的是芝加哥马拉松和纽约马拉松。

跑完100场马拉松是我人生的一个目标,我把第80场放在了2016年11月6日的纽约马拉松。

之前,我已经跑过三次纽约马拉松,每一次都是刻骨铭心的修炼!

一场被取消了的比赛

第一次是在2012年11月。

出发去纽约前,我从电视上看到百年一遇的飓风“桑迪”强势登录美国东海岸,袭击了包括纽约、新泽西在内的很多地区。当时已造成50人死亡,820万户停电,人员和财产损失都很严重,且灾情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飓风的消息令我忐忑不安,纽约马拉松还能举行吗?

后来,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表示尽管桑迪飓风重创纽约,但纽约马拉松会正常进行,以展示纽约人民经历“9·11”之后坚韧不拔的精神。

有了市长的保证,我们一家三口便于11月1日来到纽约。然而,就在距比赛仅剩36小时的时候,布隆伯格最终改变了主意。

当时,我正坐在纽约一家酒店的大堂里,周围都是来跑马拉松的跑者。

一开始,赛事取消的消息对跑者们的冲击很大,但后来大家都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对所有人来说,生命和正常的生活比任何一个马拉松赛事都重要。

figure_0008_0001.jpg

11月5日,也就是原定的马拉松比赛日,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跑者自发地聚集到纽约中央公园跑步,途中还有志愿者在高喊“加油”并送水,根本看不出那是一场被取消了的比赛。我和来自巴黎的跑友文殊、波士顿的跑友蓬蔓各自戴着纽约马拉松的号码布绕着中央公园跑了个半马。

事后,主办方给所有跑者提供了两个方案:一是退还200多美元的参赛费,二是保证他们的资格,延续到2013、2014或2015年的纽约马拉松。在6万多名跑者中,有32138人要求退还参赛费,21999人选择参加2013年的纽约马拉松,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后穿越的终点线

2013年11月,我再次到纽约跑马拉松,依旧是一家三口同行。

我住在第8大道与44街交界处的一所酒店,原本我以为可以到42街的纽约图书馆搭乘巴士前往史丹顿岛。但主办方通知说,我被分配到8:15去码头坐船前往史丹顿岛。

一开始,我打算乘地铁去码头,可是42街的地铁站构造太复杂了,我在探路时在里面转了向,找不到出口。如果比赛当天也这样的话,我将会错失纽约马拉松的参赛机会。

太太看了相关资料后建议我打的士去码头。她怕我打的士时会出错,还在一张纽约地图上做了标注。

早上7点,我出了酒店,招手打的士。巧得很,我在酒店门口遇到一位同行的跑者。于是,我们俩就上了同一辆的士。

由于我2012年初报名纽约马拉松时的成绩还在5小时左右,所以被安排在第4拨10:55才出发。

figure_0009_0002.jpg

“从来不曾有过暖和的迹象。无论哪一次,肯定都是像魔女的心一样冰冷的星期日。”这是村上春树描述的11月份的纽约。

当时,我上身穿了两件抓绒,下身穿了两条紧身裤,头上戴了一顶棒球帽,手上戴了手套。就这样的穿戴,还是被寒风吹得直发抖。我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才起跑。

等待期间,我突然收到太太发来的短信,问我是不是没有带能量胶。

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腰包,确实没带,这下问题大了,途中的补给怎么解决呀。我记得赛道中是供应能量胶的,但太太告诉我说到了18英里后才有。

我必须从10英里处开始补充能量,不然就可能完成不了比赛。太太说她会带着女儿和能量胶乘地铁到6英里的地方等我,也就是布鲁克林25街附近。

我在25街看到太太和女儿在瑟瑟的寒风中站在一个路灯下,赶紧快跑过去把5支能量胶放进腰包里……

中午的时候,纽约出太阳了,照得身上暖洋洋的。到了下午又开始转阴,还不时有毛毛雨光顾。

跑过最后的两座大桥之后开始进入中央公园。我打开腰包,取出携带的五星红旗,举到头顶向终点冲去。等待了一年,我终于穿越了纽约马拉松的终点,太不容易了。

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

第三次跑纽约马拉松是在2015年的11月。

那时,我们半年前刚刚创办了一家理念为“轻松跑遍全球”的公司——跑哪儿,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跑步赛事生态平台。

这一次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从维拉札诺大桥跑到中央公园了,而是带领了包括家属在内的数十人规模的中国跑团来跑纽约马拉松。

最终,我以4:29:39的成绩完赛纽约马拉松。尽管,我的年龄长了两岁,但我的成绩和两年前相差无几。

此刻,我追求的已经不是个人的马拉松成绩,而是让更多的人穿上跑鞋走出家门,踏上奔跑的健康之路。

北美出版的英文版《中国日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我所带领的中国跑团征战纽约马拉松的故事。

每一个纽约马拉松跑者的胸前都会佩戴一块号码布,号码布的背后都粘有一条小小的细长塑料片,那是记录跑者成绩的芯片。当佩戴号码布芯片的跑者通过马拉松赛道途中的计时点时,那些计时点上的设备就会读取这条芯片上的数据,从而形成跑者精确的比赛成绩。我们在纽约见到了研发和生产该芯片的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并从此开启了与这家世界级跑步赛事科技平台公司的战略合作。我们通过互联网+软件+硬件+社群的生态赛事平台,为中国老百姓的大健康做贡献,让越来越多的跑者可以轻轻松松地参加跑步比赛,让越来越多的赛事组织者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举办比赛。

figure_0010_0003.jpg

纽约马拉松结束的第二天,我们专程拜访了纽约路跑协会。

1970年纽约路跑协会举办第一场马拉松的时候,参加人数仅有127人,比赛路线也只是绕着纽约中央公园跑4圈而已。把它说成纽约马拉松多少有点货不对板,说成中央公园马拉松倒是名副其实。如今,每年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近7万人参加纽约马拉松比赛。

我们相信,世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事物,都是从渺小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