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图文精华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PART 2 林徽因 爱是一场灵魂修行

理智但不刻板,多情却能自制,我想林徽因这样的女人,无论嫁给谁,都会幸福。她坚持自己的坚持,信仰自己的信仰,有多少人爱她或恨她,都难以阻挡她所散发的光彩和锋芒,是非、争议被她抛之脑后,她一生都在全力以赴地做好林徽因。

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爱情道路上摸爬滚打得越久,就越明白爱情这回事,最难的除了长相厮守,还有两情相悦。两个人的爱很少是均衡和平等的。有时候一方爱,另一方不爱;有时一方爱得多一点,另一方爱得少一点;有时一方爱,另一方甚至不知道自己爱不爱……私以为,同在伦敦的那段日子里,徐志摩与林徽因,属于第三种。

据说,林徽因的清纯美丽和冰雪聪明让徐志摩一见钟情。那时的他已是有妇之夫,发妻张幼仪到伦敦陪读,但他仍然我行我素地对林徽因展开了狂热的追求。在写给她的信里,徐志摩用这样的情话来表达自己灼热的感情:


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中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而林徽因在后来写给沈从文的信里,是这样她描述在伦敦时的心情的:


我独自坐在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父亲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


1935年在北京香山养病时,林徽因又写信告诉友人:


听到一段当我还是个小姑娘时在横渡印度洋回家的船上所熟悉的乐曲——好像那月光、舞蹈表演、热带星空和海风又都涌进了我的心灵,而那一小片所谓的青春,像一首歌中轻快而短暂的一瞬,幻影般袭来,半是悲凉,半是光彩,却只是使我茫然。


似乎林徽因在伦敦时,并不快乐。她悲凉、茫然,她管那段日子叫“一小片所谓的青春”。这不是一个陷入初恋的女孩应有的感受。所以,那时年仅十六岁的林徽因,也许是因为寂寞,徐志摩的出现才催开了她的情窦,然而对于徐志摩,我不知她到底爱不爱,但我明白,她不能爱。

如果对林徽因的家庭、童年和父母关系略知一二,便能明白,她为什么不能爱了。

她曾说:“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幸福而走运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战争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创伤,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点残痕重现,就会让我陷入过去的厄运之中。”


林徽因出身显赫,林家在老家福建闽县(今福州)曾是名门望族,她的祖父林孝恂是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等地。叔叔林觉民是著名的革命烈士。父亲林长民早年曾赴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与经济,还在段祺瑞政府里做过三个月的司法部长,德才兼备,但政治生涯并不顺利。

与父亲相比,母亲就显得平庸多了。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浙江嘉兴一个小商人的女儿,思想守旧,文化程度不高,性格也不算讨喜。或许,母亲那急躁、固执的脾气,是让长期的委屈和孤寂给硬生生逼出来的。


何雪媛不是林长民的正妻,作为偏房,她嫁进林家的原因,只是大太太未能替林长民产下子嗣。何雪媛为丈夫生过三个孩子,一男二女,存活下来的只有林徽因。这之后,何雪媛再未生育,于是林长民娶了第三位妻子,这位姓陈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女。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五岁时,她的大姑母林泽民就作为启蒙老师开始给她授课。1916年,林徽因随父亲迁往北京。父亲十分钟爱这个聪颖过人、机敏好学的女儿,林徽因对父亲,也充满了敬仰,但除了敬仰外,她对母亲的同情,使得她对父亲的感情变得复杂起来。

父亲宠爱他的第三个妻子,所以很少去母亲所居住的后院。在那座阴冷的后院里,压抑、寂寞的母亲,不知不觉间就把坏情绪传递给了女儿。照片上的林徽因看起来总是那么温婉柔和,然而,一些接触过她的亲属和朋友说,她的脾气不好,容易急躁。在这样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以及晦暗冷清的氛围里,母亲的痛苦,亦会给她带来痛苦,母亲日渐乖戾的性格,亦会影响她原本的性格。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林长民,思想并不迂腐守旧,没有旧时代重男轻女的偏见,反而很看重女儿林徽因,加之她本就聪颖过人,林长民更想要好好栽培一番。1920年4月,为了让女儿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广泛接触到世界先进文化,以及在作为父亲的自己身上学到一些道理,林长民带上林徽因游历欧洲。


同年,徐志摩已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因为个人十分崇拜罗素,便专门到英国求学,想要结识罗素。但当时的罗素由于某种原因,正遭受到英国文坛的强烈批评和抨击,为逃避消极的状态,罗素开始游历亚洲。阴差阳错之下,徐志摩只好在伦敦一边学习,一边等罗素回来。没想到,这一等,等来了让他一见钟情、此生不忘的林徽因。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相识经过版本不一,一种说法是徐志摩是在一个英国人办的酒会上认识了林家父女,另一种说法则是徐志摩去拜访林长民,结果当时只有林徽因在家,就在她打开门后的那一瞬间,徐志摩亮了眼睛,也动了心。不管真实情况是哪一种,可以肯定的是,像林徽因这般天生丽质的女子,无论是低头时那少女的娇羞,还是行走间那惊鸿一瞥,其清纯灵动的魅力,都叫人难以抗拒。


怀着对林徽因热烈的爱,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而此时,张幼仪已经怀孕了。徐志摩手足无措地呆了一会儿后,开口让妻子拿掉孩子,在他心中,这段婚姻本来就是多余的,这个孩子就更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了。张幼仪震惊过后,痛苦而胆怯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然而徐志摩却这样来回应她:“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的,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别的不考虑,单从这件事情上看,或许林徽因是爱过徐志摩的,但她最终没有选择他,是明智的。这个男人的情,可以比火还热烈,也可以比冰还寒冷;这个男人的心,可以比水还柔软,也可以比铁还坚硬。


父母关系的裂痕,让林徽因从小就见识到了婚姻的状况能给一个女人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在这一方面,她恐惧而谨慎,容不得半点错误,害怕在步入婚姻前的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徐志摩现在能对发妻如此,日后保不齐也会对她如此。

父亲不只有母亲一个妻子,但母亲只有父亲一个丈夫,还不得不与别人一起分享,这对一个女人而言势必痛苦不堪。林徽因懂母亲的痛苦,因而她也懂得,如果由于自己使得张幼仪面临失去丈夫的痛苦,这样沉重的压力,她不愿承受。


林长民似乎也不赞成女儿与徐志摩在一起,尽管因为自己与徐志摩有私交不方便明说,但当发现女儿与他略微接触得多一些的时候,就特意让女儿离开伦敦,将她安排到自己的一个朋友家里度假。徐志摩也许不知道林家的态度,也许就算知道,仍是不能消减半分他对林徽因的迷恋。即使发妻已有身孕,徐志摩依然坚持离婚,张幼仪只得离开伦敦前往柏林。就在徐志摩赶往德国办理离婚手续时,林家父女一同悄声离开了伦敦。

回到伦敦后,徐志摩才发现林家父女已经悄声离开了这里。之后,徐志摩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一首《偶然》,道不尽心中的寂寞、失落和怀想,以及情到深处、爱而不得的遗憾。我与多数人一样,认为这首诗,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我想他心里的潜台词应是:无论你记得与否,我都无法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