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们生活的世界(1)
我们的精神结构
由于所有人都必须适应环境,因此,我们的灵魂必须能够从多方面解读外部世界。此外,不同人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追求着各自明确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与他们在童年早期形成的理想行为模式一致。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些含义广泛的理解方式和目标,但它们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通常与个人缺陷感截然不同。精神活动只能建立在个人目标的基础上。我们知道,为了建立个人目标,个体必须做出改变自由活动的能力,人们不应该低估自由活动对精神的巨大充实作用。当一名儿童第一次不依赖别人搀扶独自站立时,他们就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在那里,他们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敌意。在最初的活动尝试,特别是在学习站立和行走中,他们从不同程度体会到生活的艰难,这种感觉既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又能毁灭他们的幻想。那些成人认为无关紧要或司空见惯的行为可能对儿童精神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彻底改变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因此,那些有运动困难的儿童会将自己设想成强壮而敏捷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询问他们喜欢什么游戏或他们长大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来发现这种设想。通常,这些儿童会回答说,他们希望成为赛车手、火车司机一类的人——明显提示他们渴望克服那些限制自由的困难。他们的生活目标是希望自己的自卑感和缺陷感被自由活动的快感所取代。很明显,对发育迟缓和体弱多病的儿童来说,这些缺陷感表现在他们精神活动的方方面面。同理,那些具有先天性视力障碍的儿童渴望看到一个缤纷多彩的完整世界,而具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对一些美妙的声音特别感兴趣——简而言之,他们具有“音乐感”。
在儿童用于征服世界的所有工具中,感觉器官发挥着首要作用,决定了儿童与所生活的世界建立哪些关键的联系,他们通过感觉器官建立自己对宇宙的看法。实质上,主要是眼睛决定了儿童对生活环境的看法,因为他们所“看见”的世界不仅促使他们产生成为众人焦点的欲望,而且是他们大部分生活经历的源头。我们的视觉与其他器官所产生的感觉显然不同,它可以感受静态刺激,而后者(包括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只能感受动态刺激。一些人可能耳朵是主导器官,因此他们的很多信息都是跟听觉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精神拥有一种主导的听觉模式。
我们发现,一些运动系统占主导地位的儿童对嗅觉或味觉刺激不太敏感,这些在他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中处于一种相对劣势的地位。有一些儿童肌肉系统占据主导地位,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后他们就没有不闹腾的日子。在童年期,他们运动活跃;成年后,运动活跃更为明显。他们只对主要利用肌肉的活动感兴趣,即使在睡眠中他们还是运动活跃,这可以通过观察他们在床上翻来覆去的行为来证实这一点。在此处讨论的儿童中,还有一类“烦躁”的儿童,他们的躁动通常被认为是有害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事实上,所有儿童都通过某一种或某一组主导器官认识世界,包括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所有儿童都通过他们最敏感的器官收集信息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种或这一组器官是什么,然后才能理解人性。这些器官影响了儿童和世界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我们理解童年时期器官缺陷已经对他们的世界观(宇宙观)和后续发育造成何种影响后,我们才有可能解码他们的目前行动和反应。
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
那些时常存在的心理目标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所有活动,还影响着某些心理能力的类型、强度和活动,而这些心理能力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并赋予世界意义。这解释了为何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经历了生活的很小一部分,或者某一些特定事件,亦或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关心与我们心理目标相关的事情而忽略了生活的整体及其意义。因此,如果我们不清楚地获知人们所追求的一些隐性目标,将不能全面理解人类的行为——除非知晓人类的整体活动是如何受到心理目标影响的,否则我们将难以对人类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估。
感知
外界的感受和刺激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入脑部,从而产生各种印象。这些印象构成了我们想象和记忆世界的基础。但感知并不是一个素描的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一些奇怪的个体化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人对世界的看法。人类并不能感知所有看到的东西,即使是面对同样的一种情况,两个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你问他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回答的差别会非常大。
儿童只感知他们生活环境中符合自身行为模式的事物,这种模式是预定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视觉发育良好的儿童对世界的感知明显具有视觉主导的特征,大多数人都可能受到视觉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程度的感知偏差。有的人是听觉主导的,他们通过听觉填补对世界的感知缺陷。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感知不一定都要与现实一致,每个人都可以重建和重排他们与世界的接触方式以适应自身的生活模式。人类感知的内容和方式体现了个体化和独特性的原则。感知不会是一种简单的身体反应,而是一种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对内心世界影响深远的结论的精神功能。
记忆力
正如我们在第一节所看到的那样,精神的产生与人类的身体运动能力紧密相关,精神的活动受到运动目标和动机的影响,个体必须不断采集信息,从而处理各种生活关系。此外,作为一个适应性器官,精神必定拥有各种防御或延续生存的能力。这些能力之一就是记忆力,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缺乏记忆力,人类将不能未雨绸缪。我们可以推断,在潜意识里,每一次回忆都蕴含某种目的,回忆不会偶然发生。显然,它要么是鼓励性的,要么是警告性的。回忆不是随机或无意义的,它具有选择性,只有弄明白回忆背后隐藏的精神目的和动机,我们才能对它作进一步分析。相反,从表面上研究我们记住或忘记的内容是徒劳的,仅当某种回忆有助于达到特定精神目的(即可能诱发某种关键运动)时,我们才会记住它。同样,我们忘记那些不利于实现特定精神目的的事情。总之,我们发现,记忆也隶属于目的性适应,深受某种统一主题或目标的影响。这些目标指导着人的性格朝着整体化的方向发展。一段永久的记忆——即使是一段扭曲的记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儿童发生这种情况,他们的记忆通常是“超负荷”或片面的)可以转移出我们的意识世界,从而表现为一种态度、情绪基调甚至生活哲学观点,但前提是它有助于我们达到理想的目标。
想象
再也没有什么比想象产物更能体现个体精神的独特性了!通过想象活动,我们可以超越物体,进而赋予感知新的内涵。换言之,想象力重新塑造了精神创造力的另外一种产物,即感知。想象产物不仅是对以往感知的重复再现(这种再现本身就是精神创造力的一种产物),更是一种高于感知的全新而独特的产物,就像原始感知是在身体感受的基础上产生一样。
所谓幻想就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程度远超常规的想象活动。它产生的画面看起来是如此的生动和真实,以至于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幻想而表现为个体行为活动的变化,仿佛他们受到客观刺激一样。当幻想达到了这种真实性,我们就称之为幻觉。
产生幻觉的条件与产生白日梦的条件相同。每一次幻觉都是精神的一次艺术性创作,它的设计和风格均符合创作个体的目标和动机。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理解这一点。
一名聪明的年轻女性在违背父母意愿的前提下结婚了,她的父母因此怒不可遏,断绝了与女儿的来往。一开始,女儿坚信这是父母的错。由于双方的骄傲和固执态度,他们一直没有达成和解。结婚后,原本生活在富裕贵族家庭的女儿不得不过着穷困的生活,但她始终没有抱怨自己婚姻的不幸。要不是出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所有人都会认为她已经非常好地适应了贫困的婚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