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II 追随主流

《就是溜溜的她》

《风儿踢踏踩》

《在那河畔青草青》

关键词

●浪漫喜剧●明星卡司●城乡移动●残疾角色

●火车记忆●健康写实●素人临演●陈坤厚●廖庆松

陈铭君摄

《风儿踢踏踩》工作照,(左起)凤飞飞、陈友、侯孝贤。

以前就是皮嘛。有一种笑点,对我来讲很容易;人的各种动作或是长的样子,一出来就可以把你弄笑。

 

到拍自己成长背景的时候,就会开始要求写实,无意中就往那方向走。那种味道,是个人的味道,开始成熟。

陈铭君摄

《就是溜溜的她》,1980。

陈铭君摄

《风儿踢踏踩》,1981。

陈铭君摄

《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

对某些观众来说,侯孝贤的创作生涯是从《儿子的大玩偶》才开始的。几乎所有的“侯孝贤回顾展”都只放映1983年之后的作品,大部分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一样也把目光放到侯孝贤在“台湾新电影”之后的作品;就算去参考导演的各种访谈,会发现侯孝贤本人也很少提到新电影前拍摄或参与过的作品。侯孝贤的电影神话有点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蹦出来——1983年,侯孝贤奇迹般地创造或参与一系列改变台湾电影面貌的作品:《儿子的大玩偶》(导演),《小毕的故事》(编剧、副导),《油麻菜籽》(编剧)和《风柜来的人》(导演)。

实际上,从入行到1983那年的惊人成绩单,侯孝贤已有十年一直在台湾的电影产业中奋斗。参与的第一次电影制作是在1973年,当时二十六岁的侯孝贤担任著名导演李行的《心有千千结》场记一职。往后的七年里,侯孝贤慢慢地累积电影制作的各种实际经验,又从场记做到副导兼编剧。在这个过程当中,侯孝贤与当时台湾多位电影导演合作,包括李行、蔡扬名、徐进良、李融之等人。

但到了1975年,当资深摄影师赖成英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侯孝贤就变成了赖导演新班底的生力军。从1975至1979年短短的四年间,侯孝贤在赖成英的十部作品担任编剧或兼副导,这种惊人的电影拍摄和制作速度,也说明当时台湾商业电影制作的一些方向:小制作,类型片,快捷制作,预算有限。这段时间琼瑶的爱情王国正在台湾的票房当家,和“二林二秦”征服着台湾年轻男女的心。

也就在琼瑶电影开始失去它们在商业上的效应的1980年,侯孝贤和另一位摄影师陈坤厚建立自己的电影团队,开始制作电影,侯孝贤也当了导演。陈侯两位的合伙关系维持了差不多四年,到台湾新电影的初期阶段总共合作了九部电影。这九部片子包括侯孝贤的头三部电影《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另外还有陈坤厚导演的数部作品包括《我踏浪而来》、《小毕的故事》和《小爸爸的天空》等片。

在他们合作的岁月里,侯孝贤和陈坤厚把眼光和创作的精力放到“爱情喜剧”这一类型中。凭借多年以来的电影经验和吸收琼瑶爱情片、健康写实主义等类型的一些素材,陈侯把这“爱情喜剧”模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也在票房获得部部卖座的成绩。当时参与陈侯电影的合作者,包括作曲家(也是琼瑶的“巨星影业公司”重要合作者)左宏元、港星钟镇涛、流行歌手兼演员凤飞飞等台湾娱乐圈当红人才。由此便可以看到他们在当时台湾商业电影的不同风范。

除了标志性的“爱情喜剧”类型,另外一个要强调的,就是陈侯两位的独特合作方式。电影史中可以找到几个成功的导演长期合作例子,比如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和艾默力·皮斯伯格(Emeric Pressburger),或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但陈侯的合作关系就更特别。陈坤厚当摄影师,侯孝贤当编剧,然后两个轮流担任导演一职,这种轮流模式恐怕是影史上独一无二的例子。

在整理侯孝贤的整个成长经历里头,还有一点值得强调,就是从1975年一直到将近十年后的1984年,侯孝贤最常一起工作的两位导演,都是摄影师起家的。我相信与赖成英和陈坤厚合作的经验,为侯孝贤日后电影里的精彩画面和独特摄影风格奠定了基调。

在跟侯导讨论他“追随商业”的日子里,我偶尔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导演好像有意无意想回避这个话题。不知道是否因为导演自己的看法也与众多的影评一样,觉得侯孝贤的电影生涯是从新电影才真正地开始;还是因为已经很少会有人想深谈那时候的老片子,有点不知道从何谈起?或更简单,他就是不喜欢他当时拍的电影?

我发现,在我尽量想把话题引到“爱情喜剧”时,侯导自然而然不断地把时间往后推,推到他日后改变影史的经典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