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部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常识道德悲剧

在黑暗茂密的森林东边,有一个牧羊人部落,他们在公共草地上以放牧绵羊为生。这里的规则很简单:每个家庭拥有同样多的绵羊。管理公共用地的是长老委员会,由每个家庭派出的代表组成。在过去的几年里,委员会做出了很多艰难的决定。比如,有一户家庭选择喂养体型特别巨大的绵羊,以便占用更多的公共用地。经过几番激烈的争论,委员会终于阻止了这种做法。另外有一户家庭向邻居家的绵羊投毒,因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有些人认为处罚过于严厉,但也有人认为处罚力度还不够。不管怎样,这个东方部落经历种种磨难兴旺起来,有些家庭的繁盛胜过了其他的家庭。

在森林西边,生活着另外一个部落。那里的牧羊人也有一块公共草地。在那里,每个家庭可以拥有的绵羊数取决于家庭中的人数。他们也有一个长老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也做出了很多艰难的决定。有一户家庭人丁特别兴旺,家中有12个孩子,远远超过其他家庭。有些人抱怨他们占用了太多的公共资源。另外一户家庭拥有6个孩子,因不幸染疾,一年之内失去了5个孩子。有人认为,将他们的财产一下子削减一多半是不公平的,对这个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但不管怎样,这个西方部落也经历了种种磨难兴旺起来,有些家庭的繁盛胜过了其他的家庭。

在森林北边,也有一个部落。这里没有公共草地,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草地,并用篱笆围住。每个家庭的土地大小不同,肥沃程度也不同。有些北方牧民比同伴更加聪明勤奋,他们用自己的积蓄从相对贫困的邻居那里购买土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但也有一部分北方牧民运气不好,他们努力工作,但依然无法战胜病魔,失去了儿女和部分牲畜,日子也相对清贫。还有一些得到命运垂青的牧民,无需智慧和勤奋,从先人那里直接继承了大片的肥沃土地。在这个北方的部落里,长老委员会没有太多事做,只要保证牧民遵守承诺,不侵犯别人的财产就好。不同家庭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频繁的争斗。每年冬天,都有一些北方人饥寒交迫而死。但不管怎样,这个北方部落经历种种磨难兴旺起来,有些家庭的繁盛胜过了其他的家庭。

在森林南边,还有另外一个部落。这里的牧民不仅共享草地,他们的牲畜也是共有的。这里的长老委员会非常忙碌,他们要管理部落的羊群,给人们分配工作,并进行监督管理。整个部落的劳动果实平均分配给每一位成员。由于一些部落成员比其他人更加聪明勤奋,部落里时常也会发生冲突。虽然长老委员会听到了很多有人消极怠工的抱怨,但总体来说,大多数人都是勤奋的。有些人受到集体精神的感染,积极工作,有些人则是由于不愿被邻居指责,因此才努力工作。不管怎样,这个南方部落经历了种种磨难。总体来看,南方部落的家庭条件不如北方部落,但日子也还说得过去。冬天也不会有任何南方人因饥寒交迫而死去。

一年夏天,一场大火席卷了整个森林,把这里化为灰烬。接着又下起了倾盆大雨,没过多久,曾经的茂密森林就变成了广阔平缓、绿草茵茵的小山丘,成为理想的牧场。周围的部落都想占有这块草地,因而发生了很多冲突。南方的部落认为新草场是大家共有的,应当由大家共同使用。他们为此成立了一个新的委员会,对新草地进行管理,并邀请其他部落派出代表。北方的部落对这个建议嗤之以鼻。在南方人忙着制订计划的时候,北方部落的家庭已经在新草地上建起了房屋和石墙,把自己的羊群赶上了草场。东方和西方部落的很多家庭也纷纷在新草地上建屋放牧,只不过他们不像北方人那样急切,也有一些家庭派出代表,加入了新的委员会。

4个部落为了新草地争斗不休,很多人和牲畜为此丧生。小摩擦逐渐升级为流血冲突,又逐渐演变成殊死搏斗的战争。起初,一个南方人的一只羊跑到了北方人的地盘,北方人把羊还了回去。后来,另一个南方人的羊也跑到了这个北方人的地盘,这个北方人要求南方人付钱赎回这只羊。南方人拒绝付钱,北方人就把羊杀掉了。为了报复,南方人捉了北方人的3只羊并把它们杀掉了。然后北方人又杀了南方人的10只羊。于是南方人烧毁了北方人的农舍,还杀死了一个孩子。接着,10个北方家庭冲进南方人的集会地,放了一把火,杀死了很多南方人,其中还有不少孩子。就这样,双方冤冤相报,打斗不断,绿色的山丘都被血染红了。

更糟糕的是,还有很多远道而来的部落想在新草地上定居。一个部落声称新草地是神明对他们的馈赠。他们的圣书上早就预言过那场烧毁森林的大火和后来恢复生机的草地。另一个部落则说这块草地是他们祖先的家园。很多年以前,他们的部落被赶走了,但从这里还没有成为森林的时候起,他们的祖先就居住在这里。很多部落的规则和习俗在外人看来都十分怪异,甚至荒谬。比如:黑绵羊和白绵羊不能圈养在同一个围栏里;女人不能在公共场合裸露耳垂;周三不得唱歌等。曾有埋怨邻家的女人在照看羊群时裸露耳垂,而当时他的儿子也在场。但邻家女人拒绝遮盖自己的耳垂,这位尽责的父亲对此十分恼火。还有一次,一个女孩儿对一个男孩儿说,他们家信仰的神灵根本不存在。男孩儿在震惊之余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于是男孩儿的父亲便向女孩儿的父亲告状,但女孩儿的父亲竭力维护自己的女儿,表扬了女儿的聪明智慧,拒绝向男孩儿一家道歉。最终根据男孩儿所属部落的法律,这个女孩的父亲被杀死了。一场无休止的争斗又开始了。

尽管冲突时现,但入驻新草地的牧民们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大部分人的愿望都是一致的:健康的家人,美味营养的食物,舒适的房屋,省力的工具,与朋友家人共度的闲暇时光。所有的牧民都喜欢音乐,也喜欢听英雄和坏人的故事。即使是相互争斗的双方,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大同小异。一旦遇到他们认为不公正的事,愤怒和厌恶的情感便会产生。各方争斗的动力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维护公正。牧民们不仅会为自己而战,也会为家庭、朋友和同族人而战。他们在战争中心怀荣誉感,反之则会为自己感到羞愧。他们坚决维护自己的声誉,基于行动对他人做出判断,喜欢相互交流看法。

新草地上的各个部落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一些核心价值能够得到普遍认同。没有哪个部落能够容忍绝对的自私,也没有哪个部落要求他们的成员完全无私。即使是在共享牲畜的南方部落,牧民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也可以为自己谋些福利。没有哪个部落允许普通人撒谎、偷盗或任意伤害其他人。(也有一些部落中存在特权阶级,可以任性而为。)

入驻新草地的各个部落彼此争斗,无休无止,经常有人伤亡。但在各自的观念中,他们都是道德的人。这些争斗不代表他们本性自私,而是因为他们对于道德社会的看法不同,彼此不能相容。尽管来自不同部落的学者之间会产生争议,但争斗的起源并非学术争论。事实上,每个部落特有的哲学观点已经渗入了日常生活,每个部落对于道德常识也都有自己的界定方式。新草地上的住民们并非不道德,争斗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不同部落对于新草地上应有的生活状态的道德视角不同。我把这种情况称为“常识道德悲剧”。

新草地的寓言当然是虚构的,但常识道德悲剧却是现实存在的。现代生活中,造成各种分歧的道德问题背后,便是这个深层次的核心悲剧。本书阐释了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与其他畅销书的作者不同,我不保证你能够通过阅读本书解决个人问题。我希望向大家呈现的是明晰,有了明晰的认知,我们才有动力和机会找到同类,进行合作。

本书对道德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包括何为道德、道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道德是如何深入人心的。书中解释了道德问题的基本构成,也解释了大脑生来能够解决的问题和我们现在面对的社会问题有何不同。最后,我希望本书能够使大家从全新的角度认识道德,能够将这种伦理学进行推广,获得所有人类部落的认可。

这本书的目标是远大的。我从20岁左右便开始构思,这些想法引领我接触了哲学和科学这两个相互交织的学科。我从古代先哲身上获得了写作这本书的灵感。在道德认知这个新领域,我利用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对道德思维的结构进行阐释,本书就是基于这个领域的一些研究而著成的。此外,我还借鉴了上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关于人类如何做决策,文化背景和生物学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等方面,他们都有杰出的发现。在这本书中,我试着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将这门自我认知的科学转变为一门实用的哲学,用来指导我们解决更大的问题。

新草地上的生活

在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的第一届任期内,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医疗和经济。这两个问题都反映出了北方牧民的个人主义和南方牧民的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又称“奥巴马医改”)旨在为美国建立国家医疗保险体系。自由派举双手赞成,倒不是因为这个计划完美无缺,而是因为这个体系是美国向正确方向迈出的历史性一步。美国终于同现代的其他国家一样,开始向其民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险。然而,人数众多的保守派则极度鄙视奥巴马医改计划,他们认为这种改革是走向社会主义和自我毁灭的第一步。最近关于医改的争论中充斥着谬误这是本书中唯一的脚注。尾注和直接的引文中有很多补充信息。当下很多书籍并未在书中标明尾注对应的文本。我也不想让上百个编号影响读者的观感,但我还是希望读者能够了解书中何处会出现有趣的信息,补充的信息量大致有多少。因此我借鉴了亚洲菜单上标注辣椒辣度的方式,在本书中使用如下方法进行注释:用星号代表注释内容的长短度(*代表较短,约几句话;**代表适中,约几段话;***代表较长,约几页内容)。只写出引用出处的注释不在文中另行标出。(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充斥着谬误”的内容,请参看文后注释中的介绍。),但在谎言和半真半假的言语中,哲学上的分歧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分歧的核心和其他很多分歧十分类似,都是个人权利和(所谓的或真正的)更多人的利益之间的冲突。美国医疗保险要求每个人出资参保,可能是个人自掏腰包,也可能是通过税收购买医保。保守派从法律的角度对奥巴马医改计划提出质疑,最终不得不由最高法院对医改计划进行历史性裁决。最高法院肯定了奥巴马医改计划的合法性,因为这个计划通过自愿购买和税收(符合宪法规定)进行筹资,并非政府强迫人民购买(可以说是不符合宪法规定的)。但从法律角度来看,税收筹资和强制购买之间的界限不过是一个技术问题。反对奥巴马医改计划的人并不在乎它的筹资方式是强制购买还是强制税收,他们在意的是“强制”这件事。或许奥巴马医改计划不能算是社会主义,但它所包含的集体主义元素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范围,因为这种计划打着更多人利益的旗号,限制了个人的自由。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共和党内初选时,所有候选人都尽己所能不断指责奥巴马,将他称为“共产主义分子”,发誓要赶他下台。初选辩论时,记者沃夫·布雷泽采访了得克萨斯州众议员罗恩·保罗(ron Paul)。

布雷泽:假设有一位30岁的健康男子,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十分安逸。如果他现在决定:“我不愿每月花两三百美元来支付医疗保险。因为我十分健康,根本不需要医保。”但不幸的是,如果他突然昏迷不醒,迫切需要医疗保险,那么谁来支付这笔费用呢?

保罗:当今社会中,人们能够接受福利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然会希望由政府来照顾这个人。

布雷泽:那么,你希望由谁来负责呢?

保罗:这位男子应当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为自己负责任。我给他的建议是,主动去买一份高额医疗保险,而不是被迫去买……

布雷泽:但他没有买保险。他没有保险,却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待半年。谁该为其埋单呢?

保罗:为自己负责,这就是自由的真谛。如果你想为每个人做好万全的准备……(掌声)

布雷泽:但是议员先生,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社会应该让这个人自生自灭呢?

就在保罗迟疑的时候,人群齐声呼喊:“对!自生自灭!”这就是北方牧民。保罗无法对这种观点表示赞同,也无法表示反对,只好回答说,这个人的邻居、朋友和附近的教堂应该照顾他。虽然保罗没有明说,但他暗示道,如果没人愿意且有能力为这个人支付医疗费用,那么政府就应任其自生自灭。如你所料,偏南的牧民对此持反对态度。

(注:在新草地寓言中,南方牧民是极端的集体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们的思想比当代的主流自由派思想更加偏左(针对这一点的争论时有发生)。因此,在当代政治的语境下,我会将当代自由派称为“偏南的”而不是“南方的”。相比之下,当代美国的保守派与故事中的北方牧民则更加相像。)

奥巴马总统的第一届任期内,不景气的美国经济和医疗保险问题都是政府关注的重点。2009年奥巴马初上任时,金融业在房地产市场上投入巨额赌注,而房地产泡沫经过10年膨胀终于破裂,美国经济直线下跌。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阻止金融系统全面崩溃。首先,2008年年末布什总统在任时,联邦政府出资拯救了几家深陷危机的投行。*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政府帮助汽车行业摆脱困境,并向无力偿还房贷的人们伸出援手。北方牧民对这些措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政府应当允许银行、汽车制造商和绝望的房主们“自生自灭”,就像罗恩·保罗假设中的病人一样。他们问道,美国的纳税人凭什么要为这些人所犯下的错误埋单?在救助不负责任的决策者这件事上,偏南的牧民并不十分热衷。但他们认为,为了更多人的利益,为了不让整个经济因为一些人的错误选择而崩溃,这些措施是必需的。奥巴马上任一年时间里,民主党在国会中通过了他提出的7.87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即《2009年美国复苏及再投资法案》。当然,一贯支持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税收的北方牧民对此法案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些钱分给个人,由个人自行支配。

与医疗和经济问题相关的更大问题是贫富差距。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将这个问题推到了人们面前。1979~2007年,美国最富有家庭的收入猛增。最富有的1%的人群收入增长达到275%,而美国大众的收入增长仅为40%。(金字塔尖的人群,即前0.1%的富人,收入增长率更高,约为400%。)“占领华尔街”活动的口号“我们是那99%”就来源于此,人们呼吁美国进行经济改革,重建一个更加平等的财富和权利分配体系。

面对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人们持有两类观点。崇尚个人主义的北方牧民认为,胜者为王,公平合理,失败者无权抱怨。华尔街的反示威标语写道:“占领工作台!”总统竞选者赫尔曼·凯恩(Herman Cain)把示威者称为“非美国人”,而共和党最终提名的候选人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则指责示威者发动了“阶级战争”。

2012年9月,自由派杂志《琼斯夫人》(Mother Jones)爆出猛料,堪称美国竞选史上最重磅炸弹。该杂志将罗姆尼的一段秘密谈话录音通过网络进行了披露。谈话录音中,罗姆尼称美国近一半的人口永远“不愿承担个人责任,不愿关心个人生活”,故意依赖政府。这段流传甚广的录音中,罗姆尼还认为,这“47%”的人口收入太低,除了工资税之外根本达不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他们只配过现有的生活。

偏南的牧民对收入差距持有不同态度。他们认为,富人们操纵国家系统,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例如,投资收益享受的低税率、种种税收漏洞,以及海外避税港都使得像米特·罗姆尼这样的富人得以享受低于多数中产阶级的税率。此外,最高法院对“公民联合会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进行裁决后,对于“独立”政治团体的竞选资助不再有上限规定,富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收买选票。偏南的牧民还认为,即使不公正的操纵不复存在,要想维持社会公正,财富的流动和重新分配也必不可少。否则富人将会利用财富优势变得更加富有,并将财富优势传递给下一代,其子女一出生便占尽优势。如果不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社会将分化为两极,形成固定的富人阶级和穷人阶级。

马萨诸塞州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第一次参与选举时,曾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了关于财富分配的一个“偏南”观点,并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迅速走红:

在这个国家,所有富人的发展都不是单凭一人之力完成的。无一例外。假设你开了一家工厂,这很棒。但我需要提醒你:当你将货物运向市场时,你使用的公路是我们所有人出钱修建的;你雇用的工人是靠我们所有人出钱完成学业的;你在工厂里十分安全,这是因为我们所有人出钱设立了公共安全和消防部门,你不必担心会有抢劫团伙把工厂洗劫一空……看,你开了一家工厂,可它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愿主保佑!当然,工厂的绝大部分都属于你。但默认的社会规则是,你可以占有绝大部分,但作为回报,你需要出资帮助后来者。

罗恩·保罗回击了沃伦,将她称为社会主义分子,并说由她执掌的政府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拿着枪对人民行窃、抢劫,将一个人的财富强行分配给另一个人”。保守派评论员拉什·林博的态度则更加强烈,他将沃伦称为共产主义分子,说她是“一只憎恨宿主的寄生虫”。

不同部落之间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分歧,但这些分歧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根本分歧并没有明显的关系。在美国,“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变暖?何种措施更为合适?”这样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本质看似与价值观无关,争论的焦点不过是一些事实:“全球变暖的威胁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全球变暖是否应当归咎于人类”。但这些争论的产生真的只是由于人们解读数据的方法不同吗?相信全球变暖的人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做出牺牲(少使用燃料、缴纳碳排放税等等),以保障人类的共同利益。个人主义者出于本能质疑这些要求,而集体主义者则更倾向于相信这种观点。这说明,价值观很可能影响到我们对于事实的认知。

我们在新草地上遇到的麻烦并不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本身的对立,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思维中集体主义思想的界定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所有人的思维中都有集体主义思想存在。只有隐士能够算作纯粹的个人主义者。回想一下罗恩·保罗对那个没有医保的男子的态度。保罗并没有说我们应当任由这位男子死去,他说的是这位男子的朋友、邻居和附近的教堂应该照顾他。这就说明,不同之间的分歧并不一定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立。差别在于内部的集体意识是强还是弱;部落居民更愿意从“我们”还是“他们”的角度看世界;对美国联邦政府和联合国等部落间集体机构持有怎样的态度。对于保守派而言,他们不过是将“我们”的范畴界定得更小而已。

有些部落价值观的本质是从局部着眼,甚至只关注该部落本身,因此会与其他部落产生分歧。有些部落给某些特定的神灵、领袖、文本或行为(可将其称为“专有名词”*)赋予了特殊的权威。例如,很多穆斯林相信,不论是否信奉伊斯兰教,任何人都不能创造先知穆罕默德的视觉形象。有些犹太人相信犹太民族是上帝“拣选出的子民”,他们遵照神圣的旨意拥有以色列。很多美国的基督徒认为公共场合的大楼上都应张贴《摩西十诫》,所有美国人都应宣誓效忠“上帝治理下的国度”。(这里所指的可不是印度的毗湿奴神。)

有些部落的道德行为十分随意,或是看似随意,但这些部落大多不会将自己的道德规则强加于人,至少在发达国家是这样的。比如,正统犹太教徒不会要求非犹太教徒不吃龙虾,也不会要求他们给男孩子行割礼。天主教徒不会要求非天主教徒一定要在大斋首日用灰在额头上画十字架。最终引发公开辩论的部落分歧大多是与性相关的话题(如同性婚姻、军队里的同性恋、政府官员的性生活等),或是界限模糊的死亡问题(如堕胎、安乐死、科研活动中使用胚胎干细胞等)。这些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道德问题,绝非偶然。我们可以把性和死亡看作控制部落人口增长的油门和刹车(比如,同性性行为和堕胎都是繁衍后代过程中人们做出的不同选择)。但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不同部落对于性、生命和死亡的态度迥然相异,为什么有些部落更愿意将其观点强加于外人。

在我写书的同时,美国在新草地上的旅程也在急速推进。如果你在稍晚的时代或是在不同的地区读到这本书,你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可能会与书中不同,但问题背后的紧张关系却是大同小异。环顾周围,你会发现北方牧民和南方牧民正在为政府权限的大小争论不休;不同部落为了“我们”这个概念的范围各执己见,在性和死亡等道德问题上苦苦争辩,为维护各自部落专有名词的神圣不遗余力。

世界伦理学的讨论

如果你是一位来自其他星球的生物学家,大约每一万年拜访地球一次,来观察这个星球上生命的进化历程,在你的观察记录本上大概会留下这样的文字:

现代人:有大脑,直立灵长类,声音语言,时有进攻性

从人类开始出现直到一万年前,人类似乎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现在,我们坐在温度可控、使用人工照明的房间里,阅读和书写着关于我们自己的书籍。我们所取得的进步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享受。很多人哀叹人类文明的退步,但事实却恰好相反,人类在逐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日渐融洽。在人类发展史上,暴力行为逐渐减少,即使把近代历史纳入考量范围也是如此。现代市场经济并没有将我们变为斤斤计较的吝啬鬼,相反,人性的善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扩展。

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不足之处。20世纪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和平的年代(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幅度),但在这期间,依然有大约2.3亿人口在战争和各类政治冲突中丧生,这些人的尸体排起来足以绕地球7圈。新世纪中,这一数字仍在增加,尽管增速有所减缓。例如,当下在达尔富尔发生的冲突已经造成30万人死亡,有些人死于直接冲突,有些则死于各类疾病。还有约占地球总人数1/7的10亿人生活极端贫困,他们拥有的资源少得可怜,不得不为生存而不停奋斗。还有超过两千万人所从事的工作并非出于自愿(例如:奴隶),他们中多数都是被迫卖淫的妇女和儿童。

即使是在世界上相对幸福的地区,生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绝非公平。美国的研究员曾给不同的招聘人员发送内容完全相同的简历,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些简历上的人名看上去像是白人的名字(比如艾米莉、格雷格),而有些简历上的人名看上去像是黑人的名字(比如拉齐莎、贾马尔)。结果写有白人名字的简历接到的招聘电话比写有黑人名字的简历多了50%。最糟糕的是,人类通向和平繁荣的努力面临威胁:环境恶化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蔓延。这两大问题可能会对这一进程造成严重干扰,甚至会造成历史的倒退。

面对如此黯淡的前景,这本书的写作却基于一个相当乐观的前提:通过改进人类看待道德问题的方式,我们有能力创造出更加和平繁荣的未来。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新的道德观念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多数人相信,任何人类部落都不应比其他部落享受更多特权;人人都有权享受基本权利和自由;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下下策。(也就是说,有些部落的部族意识已然大大降低。)尽管我们对这些观点的赞同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但仅仅是表示赞同的态度,就已经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了。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是技术进步,更包含道德进步。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从另一个角度就当下的道德问题提出疑问:我们正在做的什么事是正确的?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我想,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球统一的伦理学体系,一个能够化解不同部落间道德冲突的体系。这个想法并不新鲜,从启蒙运动时起,历代道德思想家都梦想着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可惜从未实现。我们拥有的只是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一些不同的价值观和一些共同的法则,还有一个共同的词汇表,用于描述我们彼此赞同或反对的价值观。

对道德的理解包含两个前提:第一,我们必须理解当代道德问题的构成,理解这些问题和人类大脑生来能够解决的问题有何不同。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会对此进行阐释。第二,我们必须理解人类道德思维的结构,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分别适于解决何种问题。这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对道德问题和道德思维的理解将被付诸实践,寻找一种解决方案,初步建立全球伦理学体系。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对一些有力的反对意见做出回应,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这个理论体系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下面我将对本书结构做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本书结构

第一部分(“道德问题”)对两类主要的道德问题进行辨析。第一类问题较为基础,是“我”与“我们”之间的对立,即利己主义与关心他人之间的对立。我们的道德思维生来就能解决这类问题。第二类道德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对立,即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与他人的利益和价值观之间的对立。这个问题在本书开篇第一个隐喻中便已经得到阐释,“新草地”的寓言所反映的就是常识道德悲剧。(诚然,“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对立由来已久。但这种对立在历史上一直都属于策略问题,而非道德问题。)相较于不同部落间的道德纷争,这个问题则更加严重。第一部分中,我们将探索人类大脑中的道德机制如何解决第一类问题(第2章),第二类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第3章)。

在第二部分(“道德反应的快与慢”)中,我们将深入探索道德思维,引入本书的第二个隐喻:道德思维像是一个可以在两种模式间切换的照相机,一种是“傻瓜型”的自动模式(比如“人像”或“景物”模式),另一种是手动调整模式。自动模式非常高效,但相对死板。手动模式十分灵活,但相对低效。道德思维的自动模式就是第一部分中提到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更像是一种本能,让我们在个人关系和小团体中维持合作。相比之下,手动模式则好像一种实践推理能力,能够解决道德问题以及其他的实际问题。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情感和理智如何塑造道德思维(第4章),以及道德的这种“双加工模式”如何反映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第5章)。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引入本书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隐喻:通用货币。我们将开始对元道德的探寻。元道德是全球统一的伦理学,能够在不同部落的道德观发生冲突时进行裁决,就像一个部落的道德观可以裁决部落内的个人利益冲突一样。元道德可以对相互冲突的部落价值观进行衡量取舍,这一过程中便需要有统一的体系,即通用货币,来衡量价值。在第6章中,我们会向大家介绍一种元道德,也是常识道德悲剧的一种解决方案。在第7章中,我们会讨论建立通用货币的其他方式,最终发现我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在第8章中,我们会对第6章介绍的元道德做进一步分析。第6章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本章则介绍了功利主义如何诞生于易于理解的价值观和推理过程,又如何为我们提供通用货币。*

多年来,哲学家们凭借直觉提出了有力的观点,反对功利主义。在第四部分(“道德信念”)中,我们将基于新产生的道德认知,重新考量这些观点。一旦我们对道德的“双加工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功利主义观点将会变得更加有趣(第9章和第10章)。

最后,在第五部分(“道德出路”)中,我们将回到新草地,回到我们最初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既然前文已经为功利主义正名,这一部分便会将其付诸实践,并为它取个好名字。事实上,“深度实用主义”(第11章)比“功利主义”更加恰当。从积极的角度,也是我们更加熟悉的角度来看,功利主义是务实的,它提倡灵活、实际,乐于相互妥协。但同时,功利主义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门深刻的哲学,是通过寻找共同的价值观——通用货币——来解决分歧的一种方式。

我们将讨论:成为一名实践中的深度实用主义者意味着什么。我们何时应当信任道德直觉,使用自动模式,又应当在何时切换到手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时,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推理的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大脑为感性的道德信念寻找合理化解释,也可以选择突破部族主义本能的局限。我本人选择突破,突破“傻瓜型”的道德本能,选择换一种方式思考并谈论我们之间的分歧。在第12章中,我将为新草地上的生活提出6条简单实用的规则,以此作为本书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