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楚国艺术

如果我们将河南、陕西一带发展起来的艺术称为“古典传统”的话,那么,在楚国控制下的广大区域内,另一种独立的艺术风格发展和成熟起来。尽管我们不能精确地知道楚国的边疆四至,尤其不知道其南向边界所在,但现今安徽淮河流域的寿州无疑包含在内,而楚国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河南辉县,四川巴蜀文化甚至河北北部的铜器。在强秦出现于西方之前,楚已经牢牢控制了富庶的长江及其支流地区,并发展出诗歌和视觉艺术高度发达的文化。事实上,楚文化是如此充满活力,即使在前223年秦攻陷楚的最后一个都城寿州之后,楚文化仍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西汉,这正是我们在本章和下章讨论楚文化的原因。

前6世纪晚期,寿州还处于蔡国控制之下。这个地区的一座墓葬包含了一些可以看成是新郑风格的延续的铜器。即使在寿州被纳入楚的统治范畴之后,寿州艺术仍然保留了一些北方特色。如果我们考察当地出土的陶器的精美和活力的话,寿州无疑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陶瓷中心。图3.17所示带盖罐是典型的楚式陶器:器身呈灰色,在表面薄薄一层绿釉之下,装饰了刻画纹饰,这可以看成汉代越窑瓷器的直接渊源以及宋代青瓷的鼻祖。

图3.17 带盖罐,灰陶绿釉,高16.5厘米,传出自安徽寿州,战国时期,现藏于火奴鲁鲁美术馆。

近年来,以江陵、长沙和信阳为代表的楚文化遗址的发掘揭示出楚式艺术的丰富多彩及其南方特征。我们假想,如果前223年获胜的不是来自西方的凶猛的秦国,而是这些相对来说文化程度更高、更开化的人们的话,中国文化的轨迹将会发生何等变化!

到东周时期,作为人殉的替代,墓葬中随葬俑的做法已经广为流传。然而,孔子严厉地指责木俑的使用,因为他认为木俑的使用会诱导人们重新在墓葬中埋葬活物,而刍灵更为安全。在北方使用的是陶俑,也许也使用木俑,但没有保留下来。而长江流域地下水位较高的墓葬则是保存木俑的最理想的环境(图3.18)。那些刻制、彩绘并且像木偶一样着装的木俑提供了关于周代晚期服饰的重要信息。

图3.18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彩绘木俑,高30厘米,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据张光直,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图156复制。

纺织艺术早在半坡新石器时代村落和安阳商人的丝葛服饰中就已经流露出痕迹。周代早期《诗经》的若干章节记录了色彩多样的丝绸。南方的埋藏条件同样也有利于在墓葬中保存纺织物,因此,最好的纺织物见于楚国疆域之内。

直到前278年被强秦攻破,靠近现在江陵的郢都四百年来一直是楚的都城。在郢都附近的小山岗上发现了不少于340座贵族墓葬,其中大部分年代在战国时期。包括织物在内的江陵考古发现参见《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1984年。1982年当地发现的一个小型墓葬堪称年代在前350—前250年间的织物宝藏。它们包括平纺丝绸、纱、绘制织物、织锦、刺绣、绣绘长裤、绘锦裙以及织锦帽。图3.19的刺绣背面的龙凤纹饰设计极其精美,显示出极富韵律的线条运动的高超技艺。这和当时流行的镶嵌、错金银铜器和漆器的工艺如出一辙,应当是纯粹的汉式艺术。在下一章对汉代织物的讨论中,我们将继续讨论外来影响和接触如何造就了织物设计的多样性。

图3.19 丝质刺绣被面纹样(复原),出自湖北江陵墓葬,楚文化,战国晚期。

楚国墓葬中最令人惊奇的发现是镇墓兽,有的镇墓兽带有外张的双角和长长的舌头(图3.20),还有放置在虎形或者蜷曲的蛇形漆架之上的鼓,漆架上绘制了黄色、红色和黑色纹饰。1957年河南信阳一座墓葬中出土的鼓架(图3.21)反映了楚和更南方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的铜鼓上也带有蛇纹和鸟纹设计,可能和祈雨术有关。与图3.21类似的鼓架见于多件楚式铜器的纹饰中。

图3.20 漆木镇墓兽,高195厘米,发掘于河南信阳,楚文化,战国晚期。

图3.21 带座漆鼓,高163厘米,出自河南信阳,战国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