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精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达道与三达德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这里所说五达道,大家都知道是人伦社会人道中的自然顺序。古代所谓的君臣,从基本学理来讲,君是主导者的代名词,臣是依附者的代名词。古人对一家之长的父亲,称为家君,过世的父亲,称为先君。对一个国家来讲,主体领导全国的便称国君。在五伦的顺序中,首先提出君臣的关系,就像现在民主时代,首先重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可以说首先尊重社会和国家政府的尊严。其次,便是个人和家庭的父子、夫妇、兄弟的关系。至于朋友,既等同于兄弟,又等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论语》所记载子夏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便是说明朋友之道,在人伦关系中,有时比以上四伦更为重要,那是通用于全人类社会的人道之爱和人道之情。总之,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各个时代,无论任何地区、任何种族以及任何不同文化的社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这五种人伦的关系,因此叫它是“天下之达道”。

至于个人在人伦社会中,无论是自己做人,或者为人群服务,或做一个领导人,或从政的人,都必须要具备知、仁、勇的三种德性。“知”字,古代与智字通用,包括知识学问和天才,无智便是愚痴。“仁”字,就是现代人所常讲的爱心、慈悲心;人如无爱心,无同情心,就叫作麻木不仁。“勇”字,就是毅力和决心,还包括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和敢于决断等精神,过分缺乏勇气就叫懦夫。一个人如果生来就具备这三种高明的德性,实在是一个难能可贵的非常人。其次,是三者都有,但成分不高,或是有一无二,或是有二缺一,这一类的比较多。但不能说一个人三者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是完全白痴或植物人。因此,特别称知(智)、仁、勇三者,为天下的三达德。

但孔子又特别加以解释,说明这三者的作用,虽然名词和含义不同,但人在行为表现上,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智德,因此说“所以行之者一也”。但是这个生来就有的智德,在后天来讲,却有利根和钝根的不同。“或生而知之”是利根;“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是钝根。不论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都必须经过学问的教养,才能启发知(智)、仁、勇的功用。甚之,须受到困苦颠沛的刺激,才可以勉强学习做到。不过,无论是“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都是凭借天性中的智德而起的作用,这是一致的。

然而,在各自的行为上,却各有差别,“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这是说,如果是上根利器,“生而知之”具备知(智)、仁、勇德性的人,在他的行为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得很安稳。如果是钝根的禀赋,必须等到有利于事功的时候,才决定用智,或用仁,或用勇。可是,在心理和行为上,还是做得非常勉强。但是,不论是“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只要他能具备知(智)、仁、勇三德的行为标准,他的事业必然会成功。接着,孔子又说: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是一个人,平常能够勤力好学,就接近智德了;如再能做到学以致用,力行善道,就接近仁德了;如更能反省自己,知非即改,勇于认错,知道惭愧,就接近勇的德行了。总归一句话,一个人如能具有“好学”、“力行”、“知耻(惭愧)”三种美德,自然就会知道修身自立之道。一个人能够随时检点自己,知道如何修身,当然就会推而广之,明白怎样才是正己、正人、治人之道了。如果真能明白了修己治人之学,才能知道为政而治国家天下的大经大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