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位的修行说起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我们从这里开始,变更研究讨论的方法,碰到可在原文原句下试加语体今译便可明白的话,就不另加发挥了。除非需要特别说明的要点,再用上面的办法,稍加解释。因为这些原文原句,本来就是上古的语文,稍一用心,即可一目了然,不必再来画蛇添足。如能切实背诵纯熟,完全不假思索而记忆不忘,对你一生做人处世,就大有帮助了。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孔子说:道并没有远离了人,人们如果认为道与现实人生距离太远,那就真的太可惜了,因为人不可为道而修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是孔子引用《诗经·国风》所录《豳风·伐柯》第二章的词句,意思是说,要斫一枝树干,斫就斫吧!只要你对着树干,瞄准了部位,一下子斫下去就对了。“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如果你用心太过,小心翼翼地,眯起眼睛,看了又看,就会愈看愈难,反而不容易下手了。“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以要学君子之道的人,在世间人群中修行,并没有特别的方法,只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别人也是一个人,如果自己错了,改过就是了。
对人尽心尽力叫作忠,能够原谅包容别人叫作恕,如果能够处处以忠恕待人,那就离道不太远了。换言之,你只要觉得别人对自己这样做、这样说,自己很不愿意接受的话,那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这句话,在《论语》上也记载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同一意义的两种说辞。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接着,孔子又很谦虚地说:君子之道有四种重要的修为,我孔丘一样都没有做到。一、“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自己想做一个好儿子来孝养父母,没有真能做到(因为孔子在童年的时候,父母已去世了)。二、“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想做一个好臣子,为国君(老板)做点事,也没有真能做到。其实是鲁国的权臣们排挤他,其他各国的君臣们也怕他,但他却始终没有埋怨别人的意思,反而只有自责而已。三、“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想做一个好弟弟,能够好好照顾兄弟姊妹,也没有真能做到。四、“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想事先对朋友们有所帮助,也没有真能做到。
至于“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在道德行为方面,我只能做到普通人所要求的标准。有关普通所要求的好,我也会小心谨慎地去实践。“有余,不敢尽”,万事留有余地、余力,都不敢做绝了。“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讲出口的话,一定要在行为上兑现;在行动上的作为,一定是合于自己所说过的道理。因为我要学做君子之人,岂敢不随时随地老老实实去认真实践呢!“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个真正要学做君子的人,只是很朴实地在自己本位上做人,绝不因外界影响或诱惑而改变初衷。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如果出生在富贵的环境中,那就照富贵的条件去做,不必假扮平常;如果本来就是贫贱的,那就老老实实过着贫贱的生活,不必有任何的自卑感,或故意冒充高贵;如果本来就是夷狄中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是居住在夷狄环境中,那就按照夷狄的习俗去做一个夷狄中的好人;如果正在患难之中,那就只能照患难中的环境自处,以待解脱,不可怨天尤人,以免更增加患难中的痛苦,更难解脱。假使你能彻底明白素位而行的道理,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能适应环境,那就可以无往而不自得其乐了。当然,乐在自得,是主观的;如果是别人给你的安乐,那是客观的,并不可靠,因为别人也能够不给你安乐。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如能明白素位而行的道理,尽管你今天地位权力高高在上,但也绝不会轻视或侮辱在下位的人。因为上台总有下台时,世界上没有千秋万代不倒的高位。如果你是处于下位之人,也不必去攀缘上级,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到你职责分内的事就可以了。“正己而不求于人”,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会坦然自得,也没有什么值得怨恨了。一个人能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埋怨别人,那就很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