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第八卷):子午山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郑珍家世

郑子尹的手订诗集,开卷第一首已是二十一岁之作。因此,有必要在诗传正文开始之前,让读者了解他的家世和此前大略。兹根据黄万机先生《沙滩文化志》中有关文字,概述于下。

郑珍(一八〇六至一八六四),字子尹,号柴翁,别号五尺道人,自署子午山孩、巢经巢主、小礼堂主人,晚号且同亭长。其先世为江西吉水人,七世祖郑益显为游击将军,明万历年间随总兵官刘平定播州杨氏叛乱,留遵义府城西六十里的水烟田屯垦,子孙便落籍遵义。

益显之子斗宸、孙维垣、曾孙之珑,都是以耕读传家,终身布衣。之珑之子菘,是个未入仕的读书人(处士),就是郑珍的曾祖父。郑菘有位堂兄叫郑琯,乾隆进士,任过黄平州学正,著有诗文集《湖阳集》,算是郑氏门中显闻的人物。郑珍祖父名仲侨,字学山,考取过秀才。他精通医术,很有名声,求医者络绎不绝,家道因而富裕。为人慷慨,凡有饥寒告急者,他都开仓周济;而自奉俭朴,一件布袍穿几十年,每餐不过两三样蔬菜。郑珍父亲名文清,字雅泉,好读书,也精于医道,但未能入县学。为人诚朴刚正,待人和气,但不善理家业,以致家道中落。

郑珍于嘉庆十一年(一八〇六)农历三月初十出生在天旺里(今鸭溪镇)河梁庄郑氏故宅。母亲黎氏,是沙滩黎安理的第三女。她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识礼;青少年时代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懂得生计的艰辛,对子女的教育严格而有方法。郑珍平生学业与德操,均沐受母教熏陶。郑珍为郑氏长子,上有一姊(后嫁冯氏),下有一妹(后嫁庹氏)和两个兄弟:郑与郑珏。郑字子行,通堪舆学;郑珏字子瑜,继承父亲的医道。二人耕读自食,或替人看风水、治病,虽未能入学,却也会吟咏。子行有《悦坳遗诗》一卷刊行。

郑珍五岁便由祖父教蒙课,后由父亲课读。父亲督课极严,诱导有方,郑珍小小年纪便读了许多家藏的古书。八岁时,他随父亲去山东探望在那里做官的外祖父。走到河南朱仙镇,正遇李文成领导的白莲教起义,五省震动。朱仙镇居民大半逃散,一夕数惊。文清在旅店中督课两个孩子(郑珍及其表兄黎兆勋,字伯庸),终日咿哑不绝。几个月后,郑珍熟背了《毛诗》全本。

十一岁,郑珍入私塾,塾师姓张。郑珍对所学内容不满足,第二年被送到遵义湘川书院就读。书院山长是江西宿儒李腾华(字邺芸)。他见郑珍资质颖异,惊为“神童”,十分宠爱。书院附近有座桃源山,古柏森森,庙宇巍峨,风景清幽宜人。郑珍常去游玩,或与伙伴在花林幽径间追逐,或在石桥下戏水,有时钻进鱼池中偷捉金色的鲫鱼,还悄悄摸到花圃里摘鲜花,惹得寺僧叫骂,向学官告状,李山长总护着他。他晚年在《偕萧吉堂游桃源山,山经甲寅兵燹,亭观荡然无遗,归与张禁皋思敬同守夜话,作歌》诗中回忆当年顽皮的情景:

儿时记捉金鲫鱼,揽乱萍藻包以蕉。时时摘花惹僧骂,官长每以神童骄。

这几年间,郑珍读书的内容逐渐扩大,四书五经之外,涉猎诸子百家、《文选》及《史记》、《汉书》等巨著。他在《埋书》中回忆:“生小家壁立,仅抱经与传。九岁知有子,山海访图赞。十二学庾鲍,十三闻史汉。”

或许因家庭经济拮据,郑珍在书院只读了一年多,便退学了。家乡一带社会风气很糟,游手好闲之徒相当多,不是酗酒斗殴,就是聚众赌博,狡黠者往往利用开赌或借贷牟取别人田园家产。郑母黎氏担心这种风气会染坏孩子,祸及子孙,便决定迁居。郑珍十四岁时,全家迁往百多里外的乐安里,在外祖家附近的尧湾租了一幢农舍住下来。

尧湾紧靠碧水长流的乐安江(一名斤竹溪),这里山峦秀丽,田畴肥美,物产丰饶,民风淳厚;不仅是贵州山区难得的鱼米之乡,而且是文教昌明、人才荟萃的文化之区。

外祖父年近七旬,尽管病卧在床,仍坚持给郑珍解字讲经。不久外祖父逝世,伯舅黎恂(字雪楼)从浙江桐乡知县任上奔丧回家,带回图书数十箱,陈列于锄经堂中,使之成为当时黔中最宏富的藏书楼。雪楼先生开馆授徒,郑珍前去拜师受业。雪楼察知此儿可成大器,便让他去锄经堂尽情阅览古籍。郑珍与表兄伯庸同席共砚,纵观古今,殚心四部,涵泳于知识海洋之中。他经常“肘不离案,衣不解带”,“恒达旦夕”(黎庶昌《郑徵君墓表》),凭着“寓目辄能记诵”的超群记忆力,每天诵读数万言。几年之间,几乎读完舅家全部藏书。

经过广泛涉猎,他感觉无所依归,此非治学正道,乃决心探求儒家精义,做一个儒者。于是专攻宋五子之书,潜心研究性理之道。大舅雪楼先生精宋代理学,对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的《杨园全书》尤有研究。郑珍得雪楼指导,远绍程朱,近师杨园,身体力行,学业与德操都有很大进步。

雪楼先生工诗文,郑珍承其启导,往往声入心通,豁然敏悟。每有诗作,雪楼无不击节称奇,欣然叹道:“昔欧阳文忠刮目苏子瞻,有‘当让此人出一头地’之许,吾于甥亦谓然。”(郑知同《子尹府君行述》)于是把长女许配郑珍。成婚时,郑珍十八岁,黎氏表姊二十一岁。二人相偕白头,情感深笃。

郑珍十七岁补县学弟子员(即秀才),不久便食廪饩(按月发给的助学金)。这时的郑珍,才华横溢,文思泉涌,往往下笔千言,意气风发,对前程充溢着美好的憧憬,恰如他的自述所言:“我年十七八,逸气摩空蟠。读书扫俗说,下笔如奔川。谓当立通籍(进士及第),一快所欲宣。”(《阿卯晬日作》)

年方弱冠,他便被遴选为拔贡生。主持考试者是贵州督学政程恩泽(号春海)。程春海是宋诗运动领袖,文章可称天下宗伯,又是造诣精深的汉学家,与阮元齐名,被推为学界泰斗。这届拔贡生中,郑珍年龄最小,也最有才气,深受春海先生激赏。他为郑珍指引研治汉学的门径,对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秦汉之书?”令其服膺许(慎)郑(玄)之学。又据其名“珍”,赐字曰“子尹”,鼓励他效法东汉时赴中原向许慎问学、回乡开贵州教化的尹珍(字道真)先生这位乡前辈。

以下进入诗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