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易经(白话图解速断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易经》的四大法门
象数义理

古人将易象、易数、易义、易理称为“易之四德”。简单地说,“象”是卦及其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数”反映卦象中的数理关系,“义”表达了伦理道义的思想,“理”是对万物的规律所做的探讨。

六十四卦最初没有文字说明。孔子注《易传》,从象数角度解释卦爻辞,赋予其哲理。在孔子之后,易学发展出“象数”、“义理”两大学派。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易经》研究者分为四大派:象、数、义、理;而象与数、义与理又可分别归为一类。有人认为,象数派接近自然科学,义理派接近社会科学。象数讲的是事实的“必然”性,义理则着重讲为何会“必然”。象数是《易经》的基础,《易传》的义理由象数变化而出。

象、数、义、理、占

象:体现《易经》符号能象征的事物及时间方位关系,含有现象、意象、法象等含义,是宇宙统一理论模式,除卦象、爻象外,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等都为象。

数:是《易经》占筮求卦的基础,是《易经》的数理表达,是对“象”的定量研究,除筮数、爻象外,还有阴阳数、大衍数、天地数、卦数、河图数、洛书数等。

义:体现《易经》的原意。有学者认为,卦辞、爻辞为第一意义系统,《彖》、《象》、《文言》为第二意义系统,《说卦》、《序卦》、《杂卦》、《系辞》为第三意义系统。

理:体现《易经》的哲学思想,包括天道观、人道观、天人观、辩证法等。

占:象、数、义、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其分支众多。

象数学派

《易经》中的“象”有三种含义:一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状,二是八卦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三是卦辞和爻辞中提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数”也有三种含义:一是表示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二是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三是占卜过程中的一种计算方法。两汉时期,《易经》被尊为儒家五经之首,成为显学。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两汉易学家认为,《易经》中最重要的是象,一切卦辞和爻辞都是以象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从象数角度解释《易经》。经过一段时间的衰落,北宋时期的华山道士陈抟重新振兴了象数学派。陈抟创制了包括太极图在内的各种图式,用以解说《易经》卦象爻辞。他的继承者邵雍则以创制的“皇极经世”图取代汉朝的“天人感应”说。

两派六宗

《四库全书提要》把《易经》研习流派分为两大类: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分为占卜、 祥、图书三宗;义理派分为老庄、儒理、史事三宗。

象数派

占卜宗

把《易经》当成占卜用书,这也是《易经》最古老的用途。

代表人物

商瞿、孟喜、梁丘贺

祥宗

谈灾论变、预言吉凶祸福。

代表人物

焦延寿、京房

图书宗

创立各种图式,讨论宇宙生成变化之理。

代表人物

陈抟、邵雍

义理派

老庄宗

尽黜象数,以老庄道家观点解释易理。

代表人物

王弼、韩康伯、王肃

儒理宗

继承汉儒思想,从儒家角度阐释《易经》。

代表人物

周敦颐、程颐、朱熹

史事宗

用历史事实证明并发挥易理。

代表人物

杨万里、司马光、欧阳修

国学大师南怀瑾把易学的“两派六宗”扩充成“两派十宗”,两派包括道家易学、儒家易学;十宗包括占卜、 祥、图书、老庄、儒理、史事、医药、丹道、堪舆、星相。

义理学派

汉末儒生以象数解《易经》,过于追求卦辞、爻辞与卦象的一一对应,这使得他们的体系变得非常复杂。孔子写易传时就出现了义理派,但成体系的义理派开始于三国时的少年天才王弼。王弼针对当时象数学派的弊病,提出了“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驳斥汉儒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的方法,主张着重领会和把握《易经》的根本义理。北宋王安石等人则从历史角度解《易经》,不追究卦象本身的意义,而是引用历史事实证明《易经》理论的正确性。

后来,人们又戏把《易经》分为学者派和江湖派,突出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异。江湖派利用《易经》衍生出的众多占卜术谋生,虽然略显低俗,但在群众中影响力很大;学者派则探究《易经》中的高深哲理,对预测生活琐事不感兴趣。

“象数”与“义理”的核心内容

在汉代,孟喜、焦延寿、京房、郑玄等人以象数解易,创立卦气、纳甲、爻辰、互体等学说,“象数学”由此产生。北宋邵雍又创“先天学”,使象数的含义不断扩展,演变成包含天文、历法、乐律、养生在内的庞杂的象数体系,与“术数”难以划分清晰的界限。一般以“象数”为探究宇宙生成秩序的自然哲学,而以“术数”为占测人事祸福的方法。对于象数之学,后世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象数学丰富了易学,不仅与《易经》吻合,也与天地万物之理相符,实用而科学;否定者认为象数背离《易经》原意,不是易学正宗,与哲学毫不相干,走上“存象忘意”的歧途,甚至有些学者把某些“象数”派分支斥之为“下里巴人”。

与象数不同,“义理”体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刚柔相推而变在其中”“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关于宇宙根本规律的命题,认为人应该待时而动、自强不息,要有忧患意识。但也宣扬“天尊地卑”的等级观念以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神灵思想。“义理”经后世发挥而至为庞杂。三国的王弼以老庄玄学解说易理,宋代的程颐、朱熹以理学解说易理,张载以气学解说易理,杨简以心学解说易理……均以自己的见解来发挥,其中不少已偏离《易经》原意。

义理学派也可以以卦辞、爻辞的含义结合实际情况来断卦。但卦爻辞内涵坚深,不容易掌握。

易学的“象数”与“义理”

易学从产生至今,其两大学派“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然而,这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它们的对立与互补就如同太极图中的两条“阴阳鱼”。

将“象、数、义、理”中阐释的哲理和规律应用于社会生活,以此预测人生命运,被称为“占”“占筮”等,其分支众多,后人一般统称其为“术数”。

王弼扫象:促进了“义理”与“象数”的互动

两汉时期的易学沿袭数百年,不但一味拘泥于象数,而且在对《易经》的解读上更是支离繁杂,尤其是其“灾异说”,大大偏离了《易经》的正道。两汉以后,易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两个对立互补的派别:象数派与义理派,开启义理学派的王弼以“尽黜象数”“全废象数”为大旗,扫落了汉代象数之积弊,并以此衍生出了很多对后人颇有影响力的错误观点,“象数对于义理而言无足轻重,甚至可以被全然抛弃”就是之一。

王弼是三国时期之人,去世时虽年仅二十四岁,但对易学贡献巨大。鉴于象数易学理论上的失误,以及由此导致的烦琐推衍,他经过冷静思考,完成了有划时代意义的易学著作《周易注》与《周易略例》,批判地超越了汉易象数学家的思路,重新界定了象数在易学架构中的位置,提倡“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努力使易学的研究向《易传》的思路复归。

这种“王弼易学”是对两汉象数易学的一次革命,带来了易学发展的新契机。从此,“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之间逐渐形成了相反相成的互动格局,促进了易学的繁荣。

“象数易学”中的精华

以儒家为代表的易学主要为义理派,主要用于丰富哲学思想、提升个人修养;以道家为代表的易学主要为象数派,主要实践于性命修炼;以江湖派为代表的易学为术数派,主要用于占筮、预测。道家易学与江湖易学的共同特点是起卦后抛开《易经》,重用五行、干支、六兽、六亲等要素。

虽然象数易学的某些分支被后人演化为包含封建迷信的理论,但象数之学的基本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哲学内涵。比如本章要介绍的内卦、外卦、体卦、用卦、互卦、错卦、综卦、交卦、消息卦等理论,这些基本的卦变理论是解读《易经》经文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断卦的方法。

易学代表人物

历史上的易学研究者众多,他们创造了很多断卦方法,但今天我们常用的主要有三类:卦辞断卦法、卦象断卦法、纳甲筮法。

易学代表人物

此外,还有一些易学大师并不特别偏重于象数或义理,如周文王、孔子、董仲舒、东方朔、郑玄、魏伯阳、诸葛亮、萧衍、周敦颐、刘基、朱熹等。

象数易学中的概念

象数易学中的以上卦变理论是解读《易经》经文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断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