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一项修炼:永远怀有梦想
没什么不能没有梦想。
——查尔斯·汉尼尔
有一次,女儿告诉我,她很喜欢到广州的地铁上去看那些拿着电脑包、穿着白衬衣的人,因为那样她可以感受到在大公司上班的精英的状态。中学生的她喜欢看职业精英,我相信那可能是她长大的梦想,我听着她的话,自己的内心升起感动。我每天都在课堂上与职业精英们探讨管理的课题,经常在公司里与职业精英们一起解决管理的问题,可是我从来没有像女儿这样去看这些拿着电脑包、穿着白衬衫的人,我为自己的麻木而感到惭愧。
到了成人阶段,很多人觉得梦想已经与自己没有什么关联了,很多人关心的是现实生活的所有,我在与一些学生聊天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是财富、工作和生活,还有人不断地谈论现实的残酷、长大的烦恼、生活的无奈、自己的孤独,这些都是必要的话题,可是我真的很想听到离现实生活稍微远一点的一些话题,希望看到充满激情的脸和神采奕奕的状态。人们之所以陷在现实的困惑中,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失去了梦想的牵引,也就失去了梦想带给我们的所有美好和期许。如果没有期许、没有理想、没有愿望,相信生活也就没有了色彩、没有了方向和追求。
有人反而会说:我有理想,但是很难实现。还有人会说:今天就是一个变化的社会,理想根本就不存在。更令人不安的是,很多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做噩梦,到了白天做白日梦。
可是真实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却回答不出来。有时候,我与周边的年轻人聊天,竟然发现很多人以找到好的工作、在一个好的行业、能够生活在大城市、找到称心如意的生活伴侣作为自己的理想,这使我非常惊讶。这些向往都是必需的,可是这些仅仅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些应该是在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的层面上,而更高层面的需求为什么不存在呢?
当然你也许会认为,这些已经是很好的了,的确能够这样已经不错,但是我还是觉得作为一个能够掌握知识的人,应该也能够掌握更远大的未来,而不仅仅是解决生活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保有理想,面对现实,而不是仅仅面对现实。
保有理想
很多青年人进入职场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大家在刚刚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会有很高的热情和理想,他们会很努力地适应环境,努力地表现,认真地付出,并渴望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一部分人开始安于自己的现状,满足于完成基本的工作,甚至很多人认为工作不过如此,对得起这份工资就可以了。
为什么走入社会开始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曾经有过的激情会淡下来,之后更淡,最后在遇到挑战和变化的时候开始着急,其实根本原因是把自己的梦想给放掉了,给忘了,所以永远怀有梦想真的才是你让生活变得有价值的条件之一。
崇高的理想会给人不懈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对于理想的理解,学生们还是非常混乱的。记得我曾经训练学校代表队参加“广东省的大专院校辩论大赛”,华南理工大学代表队抽到的辩论题目是“理想比立志更重要”。我与其他几位老师先听同学们分析和准备,同学们在谈论“理想是什么”“立志是什么”的问题上开始纠结,辩手们在研讨的过程中展开激烈的辩论。我发现不管如何准备材料、如何组织辩题的观点和立论的依据,同学们并没有完全理解“理想”和“立志”的真实含义,自然也就无法找到好的辩论的立意和视角。引发我更深担忧的并不是辩论取得成绩本身,而是学生们如果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个命题,那他们未来成长的依据就会缺失。
记得同学们当时就在探讨下面这个话题的时候出现疑义:周恩来总理在读书的时候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站在支持“立志”这一方的同学说“为中华崛起”是周总理立下的志向,这说明“立志”比“理想”重要,而支持“理想”这一方就说“为中华崛起”就是一个理想,所以“理想”比“立志”重要。结果双方辩得不可开交,没有谁能够说服谁。其实他们的理解都错了,这里面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把“立志”与“理想”完全对立,为中华崛起的确是理想,但是理想与立志是没有矛盾的,大家想想:立志的人很多,立志读书的人很多,但是像周总理这样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并不多,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崇高的理想“为中华崛起”,所以当讨论“立志”跟“理想”谁更重要的时候,我相信这很难有结论,因为两个同等重要。
但是还需要知道的是,“理想”才是人生的一个起点。如果以起点的概念来讲,“理想”一定是比“立志”重要的,而以行动为起点来讲,“立志”一定比“理想”重要。所以我对同学们说,这就是他们辩论的一个关键点,同学们之所以没有办法进行辩论,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相对于起点而言,理想更重要;相对于行动而言,立志更重要。他们只是认为辩论就应该对立和争论,但是没有好好想想辩论是学习的一个机会,通过辩论我们可以整理清楚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经过这样的辩论,学生们明确了:崇高的理想就是人生的起点。
所以你一定要有非常远大的理想。其实每个人都有理想,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会经历时间的变化放弃或者遗失了理想。想成功的人一定要保持住理想,让理想一直存在,一定要把理想好好地保存在你的心里,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实现理想。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不管我走过哪些地方,不管我打算去做任何尝试,我心目当中一直有个理想,就是“要当一个最好的老师”,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梦想。虽然我曾经在从事教学工作期间做过很多事情,包括去国外读书,去一家集团公司做总裁,去企业做管理顾问,但是不管我做什么样的尝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增加做教师的知识和阅历,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管理理论,以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管理领域的教师。所以20多年间教师这个岗位,不管我要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压力和阻力,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我还是会好好地保留它,因为这是我的理想,对我自己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能够传授知识、教授方法、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定要把理想留在心目当中,当你有着崇高理想的时候,你的人生就有了起点,如果没有这个理想,或者任它变得很小,其实人生就没有了起点。也许你会说,“理想对我太大、太遥远了,我实现不了”,我们还是回到前面那一句话,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实现理想的,你最好还是好好地守住这个理想,把它留在你的内心当中。
理想越高远,人的进步越大,这是一个不断被证明的话题。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首先是因为他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伟大的目标。这两年来,我特别喜欢两位运动员,一个是姚明,一个是刘翔。我喜欢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崇高的理想,正是这理想,激励他们,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们训练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超越个人的得失,做出某些重大的牺牲。正如姚明和刘翔一样,在崇高的理想指引下,你逐渐变得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胸怀宽广,大公无私,以你独有的方式为公众、为国家、为民族,甚至为人类服务,而当你的这种服务取得成效后,自然能够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与尊重。而公众和社会对你的认可和尊重,使得你成为伟大的人。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介绍一个17岁少年成为打工仔,历尽艰辛,10年刻苦学习,成为中国科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人叫郭荣庆。
1974年,郭荣庆出生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沂南县青驼镇东冶村。17岁他初中毕业,虽然成绩很好,但还是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郭荣庆开始了漂泊的打工生活:他到过上海、徐州、威海、秦皇岛,挖过地沟,扫过大街,拣过破烂……被地痞辱骂、殴打过。1995年,他在大连落脚了,一次与大连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瀛文风相遇相知,他萌生了参加自学考试的念头。当年,他报考了大连外国语学院成人大专英语的自考班。英语学习靠的是日积月累,郭荣庆毕竟是初中文化程度,英语底子本来就薄,更何况作为一个在都市打工的农民,既要面对高于常人的生存压力,又要面对国家统一考试的挑战,他能行吗?结果他做到了,因为他的座右铭就是:他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摆脱贫穷、饥饿、无助的状态,要用法律替打工仔办些事!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具有崇高的理想,会让我们不可估量的能量发挥出来。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历过很多失败和挫折,但是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汽车的理想牢牢地支撑着他,为了这个理想,李书福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也顶住了外界对他的质疑,更加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今天的吉利汽车,已经是中国经济型用车销量的第二位,同时突破了中国国产汽车海外销售的瓶颈,更令人惊讶的是2010年吉利购并了沃尔沃,成为金融危机之后影响全球汽车行业的一件大事。如果你看看吉利成长的历程,你一定明白崇高理想对于吉利的决定性作用。
在中学毕业的时候,我们需要照一张集体的毕业照,老师问我们选择一句什么样的话写在照片上面,同学们一致选了周恩来总理在读书的时候勉励自己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可能在我年轻的认知中还无法完全明了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可是民族情怀被这句话触发出来,接下来的人生,我都是本着这样一个理想在读书,中学、大学直至现在。民族的情怀一直存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当它化为理想的时候,所产生出的力量会给予我们无穷尽的能量,直至今日我都无法停止读书和学习,因为我很清楚,如果真的要为民族贡献一个人微薄的力量,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有所作为。所以当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成长、转化为学生的进步、转化为一点点理论积累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在为理想尽力。
面对现实
期望=结果,你希望得到什么呢?你从心底里想要得到什么呢?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这就是制定目标时要解决的问题。有时我们很难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制定目标是把“必做之事”与“想做之事”分离的过程,也正是目标的确定,让面对事实成为可能。面对现实就是要求你能够接受“必做之事”,不能实现目标就不现实,也就无法面对事实。目标内容要明确、不模糊,模糊的目标带来模糊的结果。所以要再问你一次:你到底要得到什么呢?
大多数人会同意人需要理想,但是又会认为理想太过遥远,现实更加真实而且残酷。如果你有这样的看法,那还是没有理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确有距离,而且正是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生充满了实现可能的各种精彩,如何拉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正是每个人需要回答的问题。而解决之道也很简单,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个桥梁,如果我们可以自己搭建这个桥梁,那么理想就会实现,现实也会不断地接近理想,而这个桥梁就是目标。
观察发现,人们喜欢构想理想,但是不愿设定目标;喜欢谈论现实,而不愿意面对现实。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人不断地做梦,期望梦想成真,期望有朝一日一切美好都会出现在眼前,可是没有什么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就算是大自然本身,也是经历了无尽的努力才成为自然的。如果我们喜欢把理想与梦想混为一谈,也就无法真正地实现理想,只剩下一个幻想的空壳。所以实现理想的关键是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的目标不需要很高大,但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因为目标一定要能够实现。但是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呢?这是因为他的目标可能不切合他的实际。在中学时代我遇到了一个对我一生产生影响的老师,这个老师叫宁齐。她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因为她我学会了理解文学之美,知道了做人的价值,知道了人生的追求,她不断地帮助我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并达成每个目标。我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长大,甚至在上大学之前都不知道什么叫作“自来水”,当我考上广州的华南工学院,到学校第一次见到“自来水”的时候,惊喜的我写了一封长达20页的信给宁老师,描述什么是“自来水”……在来到大学之前,我认知的东西很少,可是因为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我的一切都改变了,不再狭隘,拥有欣赏的习惯,知道知识与世界的美好。也因为遇到这样的老师,让我有了明确的目标:要成为一个像宁老师一样的老师,能够影响学生,能够回馈社会。抱着这样一个目标,开始了做老师的努力,我不断地要求自己能够在学校的课堂讲好课,要求自己能够在企业的课堂讲好课,要求自己能够在离开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地域讲好课,要求自己能够在管理学和企业界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老师,就这样不断地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愿望,到了今天我会自豪地对自己说,也许以后努力的路还很长,但是第一步我已经迈了出去。
我曾经看过一张美国著名学府建议的履历表,这张履历表帮助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规划他富有价值的一生,这张表如下所示。
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
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 年薪大约在2.5万美元
之后的五六年成为中层 年薪大约在5.6万美元
接着在名校读MBA 年薪大约在10万美元
再到著名企业3年 年薪大约在50万美元
自己创业 年薪大约在100万美元
与品牌企业合并 年薪大约在1亿美元
这张履历表曾经给我很大的启发,同样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如果不是这样安排自己的人生,那么他可能最多到达中层这个阶层,年薪在5万美元左右,后面的阶段可能就与他无缘了。我并不主张所有人的价值都用年薪来衡量,但是这个履历表帮我说明,设定目标的人生和没有设定目标的人生会有很大的不同。
目标的力量
有个年轻人去采访朱利斯·法兰克博士。法兰克博士是市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虽然已经70岁高龄了,却保有相当年轻的体态。“我在好多好多年前遇到一个中国老人,”法兰克博士解释道,“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在远东地区的俘虏集中营里,那里的情况很糟,简直令人无法忍受,食物短缺,没有干净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疟疾等疾病的人。有些战俘在烈日下无法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对他们来说,死已经变成最好的解脱。我自己也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我的求死意念——一个中国老人。”
年轻人非常专注地听着法兰克博士诉说那天的遭遇。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风的广场上,身心俱疲。我心里想着,要爬上通了电的围篱自杀是多么容易的事。一会儿之后,我发现身旁坐了个中国老人,我因为太虚弱了,还恍惚地以为是自己的幻觉。毕竟,在日本的战俘营区里,怎么可能突然出现一个中国人?他转过头来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救了我的命。”
年轻人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救人一命呢?”
“他问的问题是,”法兰克博士继续说,“‘你从这里出去之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从来不敢想。但是我心里却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们。突然间,我认为自己必须活下去,那件事情值得我活着回去做。这个问题救了我一命,因为它给我某个我已经失去的东西——活下去的理由!从那时起,活下去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了,因为我知道,我每多活一天,就离战争结束近一点,也离我的梦想近一点。中国老人的问题不只救了我的命,它还教了我从来没学过却是最重要的一课。”
“是什么?”年轻人问。
“目标的力量。”
“目标?”
“是的,目标、企图、值得奋斗的事。目标给了我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没有目标地活着,但是要真正地活着、快乐地活着,我们就必须有生存的目标。伟大的艾德米勒·拜尔德说,‘没有目标,日子便会结束,像碎片般地消失’。”
“人与人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的力量,即所向无敌的决心。一个目标一旦确立,不在奋斗中死亡,就要在奋斗中成功。具备了这种品质,你就能做成在这个世界上能做的任何事情。否则,不管你具有怎样的才华,不管你身处怎样的环境,不管你拥有怎样的机遇,你都不能使一个两脚动物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福韦尔·伯克斯顿)我常常被伟人的传记所震撼,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没有被证明是根本不可战胜的困难,相反,这些困难在很多情况下已被证明是他们最好的帮手。因为这些困难能激发他们工作和坚忍不拔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转化成生活的本领和技能。这些伟人的传记证明了一句格言:“顽强的意志可以使人成就任何事业。”莎士比亚小的时候,家里人希望他成为梳毛工,其他人则断言他是块学校看门人的料子。但是莎士比亚却成为全人类的缩影。由于他对海洋事物的遣词造句是那么的准确精当,以至于一位海军作家竟然宣称莎士比亚过去肯定是水手,而一位神职人员则从莎士比亚著作中所显示的种种内在的迹象里推断出,莎士比亚曾经很可能是个牧师的秘书;一位出色的善于鉴别马的专家则坚持认为,莎士比亚曾经必定是个马贩子。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广泛的视野里收集、储存了无数的知识,在任何一个事件中,他都是一个细心好学的学生和刻苦的工作者。正是他坚强的意志才诞生了伟大的作品,直到今天,他仍然影响着世界。正如莎士比亚一样,这些伟大的人用自己的一生展示了自立、坚定的决心、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坚守良知的正直,而这些形成了他们人格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恰恰表现出真正的高贵、气宇昂然的性格品质,这些品质围绕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实现目标。可以说是坚强的意志力达成了目标,而目标也牵引了坚强的意志力。
下面我就谈谈实现目标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目标必须基于现实。理想要远大,但是目标却要基于现实,一定要把目标设立得非常清楚,包括怎么学习,培养哪些能力,历练过多少事情,学会什么样的技能,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需要晋升到什么样的岗位,等等,这些都是目标,当你把这些目标都一一做到的时候,你就会看到理想的实现。前面提到的同学,虽然有很多目标:创业、考研、出国、锻炼自己实践的能力,等等,但是这些目标对于一个大二的学生而言,似乎多了一些不太切合实际,应该做出选择和调整,一旦做出选择、明确目标后人就不会觉得困惑了,我建议这个学生把学习目标摆在首位,学生需要以学习为主,在获得学习的进步、成为班级成绩优异的学生之后再考虑其他的目标。这个学生开始按照建议去做,一个学期下来,他明白了之前自己的问题所在,在随后的时间里他觉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有人问我中国人跟美国人到底有多大区别,我实际上很不愿意让大家问我这个问题,但是我不得不回答,中国人同美国人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说有,在我看来这个区别就是:中国人会让自己的理想迁就现实,但是美国人的理想就是理想,现实就是现实,不会让理想迁就现实。也许这样的总结不见得准确,我只是想借此表达,为什么美国能够在近代甚至现代走在世界的前列,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把现实和理想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让目标解决现实的问题,而没有远离现实。
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距离,两者不要互相迁就。理想是一种未来,目标则是现实,而理想的实现,需要先从现实目标开始。一个学生与我聊天,他对我说:“我这个人就是有大志,我的大志就是要拯救这个落后的世界。”他是我八年前教的本科生。然后他说:“我身上流的都是王者之血,我具备做领袖的天赋,所以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他接着说:“陈老师,你要对我好一点,因为我要做全面地准备、努力地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我想,如果他真的可以拯救落后的世界,的确是大事业,而且我也的确发现他非常努力,所以决定对他好一点,安排他在一年级、二年级听我的课,平时有问题就与我讨论,不厌其烦地回答他的问题,但是和这个学生交流期间遇到了一些事,我决定放弃这个学生。遇到了什么事情呢?就是他们班级要捐血,他跟人家说他的血不能随便捐,其他同学就和我说了,我就问他:“如果陈老师需要怎么办?”他想了一下,可以考虑但并没有直接回答可以。我告诉他,因为这一点,我会放弃他。他问:“为什么?”他说:“我的志向很大,我的能力也很强,为什么你放弃我?”我告诉他说:“你的思想不对,你的目标根本就没有基于你对现实的贡献,所以你不可能成为王者。”我继续对他说:“我放弃你,但是不等于你放弃自己,我们可以一直往后看,看看你之后的发展如何?”我认真地观察了他六年,六年之后,他回来告诉我,在任何一个单位他都没有得到重用。八年后我们安静地讨论他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把脚坚实地踩在地上,不要在天空上漂浮。理想可以很高很远,但现实就是目标,目标就要一个一个地实现,这个学生连基本的付出都不愿意,连老师或者其他人都不能救,何以拯救世界呢?所以古人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要认真做的事情,就是在现实的生活里,把目标确定下来,你第一个两年、第二个两年、第三个两年到底打算做什么?如何做?这些目标不需要很大,一定要基于你的现实、基于你的能力,而每一次已经实现的目标就可以优化我们的士气,给我们帮助,让我们靠近理想。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设定目标。
原则之一:一次定一个最靠近自己现实的目标
这个原则告诉人们,目标设定的时候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脱离自己的现实,而且一次只能够确定一个目标。很多朋友以为目标远大才行,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还需要明白,远大目标需要一个一个小的目标来衔接,只有不断地实现每个小的目标,才有可能成就远大的目标,所以我更加情愿用远大的理想来表达,而把目标归为现实目标。就以上面想创业的同学为例,他的问题出在,设定创业的理想而忽略了在大学学习的现实目标,如果他能够先设定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个人基本素质的提升,在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同时,有限度地参加各种活动以锻炼自己理解社会、理解团队的能力,好好地实现大学的目标,这样他就可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他再以此为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从业,积累行业经验,他可以为自己设定工作的现实目标,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这个工作目标,这样他就有了行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展开创业了,有过系统的学习训练,有过行业成熟的经验,有过基本素质的不断修炼,这个时候创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升。所以至少在这位同学实现创业目标之前需要经历三个目标阶段:学习目标、个人素质目标、行业经验积累目标。
看看前任美国国务卿赖斯的成长过程,就可以知道每个目标的设定都要基于自己的现实的条件。
康多利扎·赖斯出生在种族隔离制盛行的伯明翰。很多人听说她在伯明翰长大,便推测她的童年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
母亲在赖斯幼年时对她进行了孜孜不倦的音乐教育。赖斯四岁时,掌握了一些曲子,开了第一个独奏会。赖斯家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只有当孩子们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两倍,他们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过对方。父母告诉她,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她勤奋学习,力争上游,就会得到回报。“你可能在餐馆里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赖斯相信父母的判断,她向着“加倍的好”这个目标继续努力。
她设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在运动方面。除继续学习钢琴外,她还开始学习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从旋转、侧滑、前冲、穿越、踮脚到组合动作和双人滑冰。
就在春季学期的某一天,她发现了新目标。那门课是“国际政治概况”,那节课主要讲的是斯大林,教授是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约瑟·考贝尔。“这一课程拨动了我的心弦,”她后来说,“这就像恋爱一样……我无法解释,但它的确吸引着我。”考贝尔博士被她的聪明和激情所感染,鼓励她到该校国际关系学院读书。考贝尔成为赖斯生活中的“智力父亲”。
1977年夏,赖斯开始设定研究目标,她第一次有机会开始了解美国军事结构。她到华盛顿,在国防部担任实习生,在五角大楼工作了数周。此后又去兰德公司做实习生。兰德公司十分适合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学习,其研究领域包括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趋势、潜在的地区冲突原因以及美国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赖斯的实际研究经历和勤奋为她进入白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原则之二:目标需具体且可以检验
第二个原则要求目标是具体可行的,很多人的目标常常是一个理想而不是真实的目标,因为真实的目标是具体可行并可以检验的。比如有人告诉我说他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出众的人,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出众的人,在不同的标准里会有非常不同的评价,那么如果以此作为目标就无法操作,当然就无法实现。
我曾经与一个公司的经理讨论他们的质量目标,他告诉我,他们的质量目标是“生产最好的产品”。我告诉他这个目标不行,因为生产最好的产品无法实施,后来他改进为“生产不需要维修的产品”。不需要维修是一个具体化的标准。每个学期我要求自己的学生设定这个学期的目标,开始的时候学生们会设定这个学期需要看书、听课、写论文以及参加研究项目,但是往往这样的目标最后都无法实现,因为这些目标都是正确但不具体的目标,其中有一个同学设定目标是:每个月分析一篇本领域最前沿的论文并理解透,所有课程达到班级前三名,研读这个学期五门课程的相关书籍各一本,发表一篇论文,结果这个学生成为年级的第一名。所以不要只是提出目标,还需要确信这个目标是明确、具体和可以检验的。
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四岁的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除了故事所表达的寓意,我更体会到另外一层含义,因为背面一个人的头像是可以检验的,所以正面拼好世界地图的目标就很容易实现。故而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又有可以检验的标准,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原则之三:为目标配上时间和行动
第三个原则要求为目标配上时间和行动。“明日歌”就是古人对我们的告诫,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如果目标没有时间坐标和行动安排,那么目标也没有任何意义。
小时候受老师讲的诸葛亮的故事启发,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计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计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他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代饱学之人。
限定做事的时间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表现,很多人都无法在这个方面形成习惯,大家会因为任何一个原因放弃设定的期限,很多时候看到学生们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匆匆忙忙把原来很充裕的事情变成仓促的结果,我觉得非常可惜。每一年我需要看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按照学校规定,早在大半年前就确定写毕业论文,可是直到需要提交论文的前一个月,学生们才开始进入状态,但是这个时候,时间上已经是有问题了,论文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看看大家平时做事情,完成设定的任务,几乎每一件事情都很少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做,总是开始漫不经心到后面匆匆忙忙。如果对待作业、论文都是这样的习惯,那么以后很难从容地做事,也就无法得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以上是设定目标的三个原则,沿着这些原则,目标会成为现实,这样你离理想也就更近了。
提升梦想
“神舟”五号升天的那一刻,泪水溢满我的面颊,那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时刻,我曾经反复回放这一个时刻的记忆,这是多少人的梦,这是多少代人的梦,就是因为一代人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在那一刻梦想成真。梦想就是这样的,它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懈地努力。
当目标不断地实现时,一定不要满足于这个目标,必须不断地提升,我们才能真正地永远怀有梦想。2004年年底,我应顺德邀请给当地的企业和部分政府管理者讲课,他们当时有一个困惑需要我给予解答。他们的困惑是:自从有中国百强县排序,顺德一直都排名第一,但是到了2004年,排在第二位的是江苏的昆山,顺德与昆山之间的差距变得很小,他们担心第一的位置保不住,想弄清楚顺德到底在什么时候被昆山超过?为什么?我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直有人问我,顺德在什么时候会被昆山赶上去,百强县第一的位置可以保持到什么时候?我似乎是回答不了。我唯一能讲的只有三件事情:第一产业结构,顺德的产业结构叫“两家一花”——家电、家具和花卉,而昆山的产业结构是IT和生物技术;第二资本结构,顺德的资本结构基本上是内生型的,像美的、科龙、万家乐、万和等,一系列的企业都是顺德本土的资金,但是昆山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或是台资企业;第三人才结构,到顺德的大部分是打工者,到昆山的大部分是职业经理人或者创业者。因此我不能回答说顺德什么时候会被超越,我只是告诉大家,如果顺德不提升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和人才结构,进入全球国际化分工,那么什么时候被超过虽然不能够确定,肯定被超过却是一个事实。”结果到2005年百强县公布,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昆山,顺德排到了第二位。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如果没有提升梦想,还是要被淘汰的。
在实现你所有的现实目标之后,不能停在这样的状态下,一定要再提升梦想,这就是我们对成功生活的第一个要求。所以你一定要设计你的梦想,更加拜托那些自认为进入非常好的大学的人,不要这么轻易地就认为你已经完成了一件事情,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进入理想学校只是一个开始,千万不要觉得人生就会顺理成章地朝着理想状态进发,没有顺理成章的事情,成功与努力永远是一对兄弟,没有努力是不会有成功的,你只要松懈一次,你就失去了一次机会,当你一生松懈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所有成功的机会。进入青年阶段,不要忘了这是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起点,因为在这之后你就有机会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了工作的阶段,一切皆成为可能。对于每个人而言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心来源,就是要好好地保住自己的梦想,甚至你今天晚上回去就趁热打铁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用一个本子把它存封起来,好好地保留着,如果十年后你能打开它,那你一定会得到惊喜,这个惊喜就是你会很靠近这个梦想。
梦想的设计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做,因为在真正展开人生价值旅程的时候,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现实的诱惑和挑战,到那个时候,你想再去冷静下来,去思考你的理想,而你已经不再简单和纯粹,你很有可能会因为现实的残酷而迁就现实,不再有理想。如果在大学的时候你不去关注你的理想和梦想,那么回到工作现实当中你会更加现实。在你可以有梦想的时候,你失去了梦想,那么你就不可能在你受到现实冲击的时候,还去考虑理想的问题。所以我才会建议你把理想放在大学时期,希望在大学时期的你怀有梦想。我常常想知道美国凭借什么力量如此强大?当然原因一定很多,但是你会发现美国的文化里有一个一贯坚持的元素,这个元素就叫“永远怀有梦想”。中国的电影常讲帝王将相的故事,美国的很多电影却讲述未来世界。人们了解未来宇宙和未来世界,是通过美国人的眼睛和思维方式去了解的,彰显出这个民族面向未来的习惯和能力。我也很希望有一天中国的电影是描述未来的,而不是讲述过去。这样至少我们也是一个怀有梦想的民族。
最近十多年来,我有很多时间与EMBA和MBA的学生在一起,他们的平均年龄(尤其是EMBA)基本上是在40岁左右,我们一起探讨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说:“陈老师,你说的这些不现实。”听到他们这么说的时候我可以接受,因为他们超过了40岁,他们已经离开大学的时间比较久了,过了做梦的时间。但是,我问他们在15年前,20~25岁的时候是不是也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他们说那时候不会,他们是很有理想的人,现在他们也认为好在那个时候拥有梦想,所以15年后他们能够取得成就。事实上,理想与现实是会矛盾的,所以才有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人生必须面对的矛盾,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些基本的矛盾需要面对,而人生的价值也正是基于对这些矛盾的把握,不断地协调并不断地上升。人生所必须面对的第一对矛盾是生与死,第二对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第三对矛盾是利他与利己,第四对矛盾是痛苦与快乐,第五对矛盾是幸与不幸,这五对矛盾是每个人的人生必须要面对、无法回避的。但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这些基本的矛盾,当理想与现实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放弃理想,这样的选择就决定了他的人生是没有办法成功的。永远保住你的理想,永远面对现实,如果你可以这样做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变成一个具有成功能力的人。
所以这就需要你在青年阶段做真正要做的事情,不要随便去迁就现实,不要在年轻的时候,讲老气横秋的话,不要在年轻的时候那么世故,我希望你有一种纯真的感觉,这就是我喜欢李宇春的地方,她打动我的原因不是她的歌声,也不是她的样子,但是她确确实实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现在年轻人必须具有的一样东西,就是她的纯真或者率真,这是保住理想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你不能保住纯真,你就没有办法保住理想。我投票给她的时候,就是被她的纯真感动。拥有纯真就是理想的条件,如果没有这种纯真和率真是不能保住理想的。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等,这些影响过人类近代历史的伟大人物都有纯真的一面,正是他们的纯真和坚持,人类有了近代的进步;莫扎特、贝多芬,他们更把纯真用音符表达出来而成为旷世之音;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完全就是用纯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探索人类和世界乃至宇宙的奇迹。
法眼文益曾约两个同伴去南方参学,在罗汉桂琛禅师那里寄住一宿,第二天辞行。桂琛觉得他还可以深造,又不便直接挽留,就指着门前一块石头对他说:“你是懂得唯识学的,试问这石头是在你的心外还是心内?”
文益说:“在心内。”
桂琛说:“你是个行脚人,应该轻装前进,为什么安块石头在心内而到处走动?”
文益无言以对,便又留住月余,仍不得其解,桂琛这才告诉他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文益大悟,终成一代宗师,这就是禅宗史上著名的法眼禅师。
一日,法眼问则监院:“则监院为何不入室参请?”
则监院说:“和尚你有所不知,我在青林禅师处,已经有了悟境,蒙他印可过了。”
法眼说:“你说给我听听。”
则监院说:“我问如何是佛,青林说‘丙丁童子来求火’。丙丁属火,以火求火,正像我即是佛,更去求佛。”
法眼叹道:“则监院果然理解错了。”
则监院不服气,气呼呼地打起包袱,渡江走了。
法眼说:“这人如果回头,还有救;如果不回头,就没得救了。”
则监院走到半途,心想,法眼是一代宗师,还能骗我不成?多半是我错了,于是又回头再参。
法眼说:“你再问我,我为你解答。”
则监院便问:“如何是佛?”
法眼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则监院于言下大悟。
的确如此,只有在自己内心醒悟的时候,外物才可以给我们力量。当确定自己梦想的时候,也就确定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因为在人“做”什么之前,就必定已经“是”什么了。人只能“做”到他所“是”的程度,而我们“是”什么,则取决于我们“想”什么。我们无法显示自己所不具备的力量,要想拥有力量,唯一的途径就是意识到力量的存在,而要意识到力量的存在,就必须懂得:“一切力量皆来源于内心。”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思想、感觉和力量的世界,一个光明、鲜活和美丽的世界,尽管我无法描述它,但是它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却是尽人皆知的。一旦我们认识到内在世界的能力,我们会在精神上拥有这种内在的智慧,从而拥有实际的力量和智慧,去形成那些为我们最充分、最和谐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本质要素。凡是有内在力量的人,都会产生勇气、希望、热情、信心、信赖和信仰,借助这些,我们会获得非凡的才智去领悟梦想,获得实际的能力把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