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你最好的一支笔记下这个定律
婚姻、恋爱、多重开放关系……尽管今天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情感关系都被标上让人眼花缭乱的标签,但归根结底,任何一段情感关系,都由三个重要因素组成:吸引、可得性、投入度。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公式所模拟的并非思维抉择,而是行为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不一定会在意识层面上进行如此清晰的博弈,但我们的本能会驱使我们围绕这三个因素做出选择。
我们得稍费一些笔墨,来好好探讨一下这三要素是如何支撑起一段情感关系的。本书的所有理论和技巧都会围绕着这三要素来推进,它们会贯穿感情的每个阶段,所以,花五分钟耐心读完吧。
图1-1
吸引
“吸引”很容易理解。猫追逐蜻蜓,是被吸引了;路人驻足倾听提琴演奏,是被吸引了;你盯着广告上的大胸妹不放,也是被吸引了。
但要认真解读一下你会发现,吸引包含着复杂的内核。
吸引是种情绪,与理智无关
看到尸体,你会产生恐惧;看到孩子,你会产生爱心。与这些感受一样,“吸引”是一种情绪反应,无法用理智去左右。
打个比方,当你的手指被门夹了,你再用理智告诉它“不要疼”,它的疼痛也不会停止。这也许和情绪反应不太相同,但是个很好的比喻,你也一样不可能用理智说服一个女人喜欢上你,所以才会有那么句话:在有吸引的基础上勾搭,叫作爱情;在没吸引的基础上勾搭,叫作性骚扰。
有那么多人会偏激地宣称“不要和女人讲道理”,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对着情绪讲道理的男人都是笨男人。明明她上一分钟才发过誓,这辈子找个老老实实的人就嫁了,下一分钟依然会爱上浑蛋。引导女人做出决定的就是吸引力。吸引力和万有引力一样——不是选择,而是定律。
你的体内潜藏着“吸引力开关”
在本书的理论体系中,“吸引”更多地体现在一个男性身上所具备的价值是否能匹配目标女性的需求。
有点绕,对吗?好吧,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想要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车梨,还问我为什么不感动!”
这个时代,男人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把上文所说的“价值”完全理解为人们口中念叨着的“条件好”。
“我有车有房,事业有成,长相也不差,她为什么就是不爱我?”问出这种话的男人的确蠢得可爱。车子、房子、票子,如果光凭这么简单的条件就能吸引到你想要的女人,那你真的要去庙里烧香拜拜,感谢老天赐给你好运气了。
每个女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她们的需求大有分别:有的女人热爱自由,有的女人热爱家庭;有的女人希望给予,有的女人希望接纳;有的女人寻找激情,有的女人寻找天长地久。请不要幻想一招鲜吃遍天,这些需求女人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而要靠男人敏锐的直觉来捕捉,我们以后在“社交直觉”这个概念里,再深入阐述这个问题。
除了个性化的需求以外,绝大部分女人还会有许多共性需求。
比如,没有女人会拒绝一个有着满满的上进心和社交智慧,体贴、正直、自律、礼貌、整洁的男人,如果再加上点力量感、冒险精神和感染力,那他基本上就是大众情人了。想要变得有魅力,想要获得女性的青睐,就必须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大部分女人共性需求的男人。针对这些共性需求,我们总结了一系列“吸引力开关”,这些“吸引力开关”是建构男性魅力的关键点,它们在情感关系的每个阶段产生的效果各有优劣,我会在每一章的开头详细列举。
制造“吸引”,你能学到比电影桥段更有用的技巧
情绪虽然无法控制,但它是可以制造的。我们在电影里常看到的开了挂的男主角用各种姿势处心积虑地玩浪漫,就是在人为制造“吸引”。
但与在电影中男主角无往而不利的效果相比,在真实世界里玩这一套,反而很容易酿成悲剧。几乎每个月都会有类似的媒体报道:各种各样的痴心汉大费周章地示爱,女孩子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大多数时候,制造两性之间“吸引”的方法其实很朴实,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也有可能需要费一些力气,安排一系列令人难忘的约会(但绝对不需要动用直升机和“泰坦尼克”号)。这些手法,比临摹爱情电影里的桥段要有效得多。
制造“吸引”的理论及技巧会分别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中详细阐述。
可得性
在本书的理论体系中,“可得性”这个概念是指女人有多大机会能够得到你。
单纯用“吸引”这个概念其实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两性关系。想象一下,如果所有女人都去追逐最有吸引力的男人,那么相对平凡的男人怎么获得恋爱的机会?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对“可得性”的考虑保障了人类的“物种平衡”,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女人在遇到心仪的男人时都会自问这样的问题:
“我们合适吗?”
“他是真的喜欢我吗?”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那么对她而言,你的可得性就很高了。
不管一个男人如何优秀,作为女性,若然感觉到和他毫无机会发展感情的话,便会本能地制止自己进入恋爱模式,因为她明白自己不会得到任何回报。正是基于这一点,除吸引力以外,女性还会认为男性的其他品质很有魅力:忠诚、慷慨、坦率、善于赞美……这类品质都是围绕着“可得性”构建的。就算你作为男性的吸引力不强,但是如果你具备女性所欣赏的“可得性”魅力,你也一样有机会俘获她的心。我会在后面的篇章中分享构建此类魅力的经验。
就算你作为男性的吸引力不强,但是如果你具备女性所欣赏的“可得性”魅力,你也一样有机会俘获她的心。
这也说明,并不是只要努力提升自我、变得更有吸引力,就能获得任何一个女人的芳心。对“可得性”的把握,是本书所述理论及技巧的三个重要方向之一。
吸引与可得性,如同天平的两端
“吸引”和“可得性”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之中,男女在择偶的时候会同时考虑“可得性”的问题,去调节“吸引”差异。
就好像一个女生是小贝的铁杆粉丝,聊天话题总是离不开他,这就说明小贝对她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但小贝有可得性吗?没有。因为她知道,他和她之间仿佛隔着一光年的距离。而她身边的你,虽然不是小贝,但她知道你喜欢她,能在她需要你的时候随时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你对她的吸引力远不如小贝,她还是更容易爱上你,因为你的可得性是高的。这听起来有些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门当户对”。
你的“吸引”比“可得性”高出越多,女性越会觉得你难以接近、高不可攀,你们之间生活的交集会越来越少;你的“可得性”比“吸引”高出越多,女性对你的兴趣就会越小,因为在正常的逻辑里,好货不需要通过减价来促销,有价值的男人不可能低三下四任人挑拣。况且,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可能得到但又可能得不到的东西,他们会更感兴趣。
我们可以把“吸引”和“可得性”理解为天平的两端,任何一端太重,都会让关系失衡。男人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在刚认识心仪女性的时候便大献殷勤、频繁示爱,“表白死”就是这类错误的典型:在没有足够“吸引”的情况下,给“可得性”加上过多的砝码,只会加速关系的垮台——出于对这个男人“质量”上的怀疑,女人彻底失去了兴趣。
本书的重点探索方向,就是同时调节好这两个因素,让它们同时增加。本书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六章会着重讨论具体的技巧。
投入度
投入度在这里指的是女性为你付出的资源多少,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
追女孩的典型模式动作一般可以被拆分成:男人追着女人跑,男人请女人吃饭、看电影,给她们买礼物、送花,无条件对她们好……如果单纯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上来说,女人就应该投桃报李,就应该因为男人做了这些而认同他、欣赏他、爱上他。
事实呢?别说认同了,许多照着这个模式做的男人甚至连基本的尊重都没得到,太可悲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投入度决定了女性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卡瑞尔·鲁斯布尔特(Caryl Rusbult)在1980年提出了“承诺投入模型”,他指出,人类对情感关系做抉择时,会首先将所有候补选择(俗称为“备胎”)所能提供的价值做比较和衡量。如果没有“投入度”这个因素的存在,那么所有人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价值最高的异性,这样他才能拥有最满意的感情。
但是现实的择偶现象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并非如此简单理性。
在很多情况下,人最终选择的往往不是价值最高的那个人,而是自己曾经付出最多的人。投入是一段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人们更愿意去守护自己付出努力所获得的成果,他们为一段关系投入得越多,对这段关系就越是难以割舍。这跟经济学所说的“沉没成本”概念如出一辙,都反映了人类本能上的选择。
举一个例子,女人在逛街时很可能会对海报上一个颜值满分的男明星产生兴趣,但从理论上说,她还并未进入恋爱的状态,因为她还没有为他付出过任何东西。她没有见过这明星本人,没有为他付出过一分钟,也没有为他花过一分钱。所以哪怕在接下来的一分钟她得知这位明星明天即将要和别的女人结婚,也不会感到过度伤心,因为她心理上并没有“失去的恐惧”。相反,如果有人此刻告诉她:“你男朋友昨天和别人上床了!”她很可能会感到撕心裂肺般的痛苦,过往的回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她会在是否分手的念头间徘徊纠结,因为她曾为男友投入了太多太多。
简单来说,一个女人的情感体验并不完全只由她从这个男人身上获得多少东西所决定,更多是由她在这段关系中的投入量所决定。她的“投入度”决定了她对一段感情的情感体验。
投入与自我说服
矛盾的心态始终贯穿在女人的生活中,不管是挑衣服还是挑男人,她们都会摇摆不定。选择后,一旦结果和自己本来的预期不同,就会产生出不舒适、不愉快的情绪。她们需要为自己找个理由来调整这种负面情绪,说服自己最初的选择是合理的,这是一种本能反应。
你或许经常听到这种故事:
某个女人爱上了一个薄情郎,男人满口谎言,轻率承诺,让女子一再受骗。女人轻信承诺堕胎了无数次,却始终苦苦等待男子回心转意。身边人会说这女人太过痴情,被爱迷昏了头。有些人还会说这女人太笨了,要是我早就把那男的给甩了。
一个女人选择了一个烂人,所有的亲友可能都会来劝她离开他,但她终究还是选择了烂人。等到激情过去,烂人开始原形毕露,这下惨了,她牺牲了亲情、友情,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她当然不能接受。既然无法改变对方,她只好改变自己的认知,她必须说服自己,那男人虽烂,但是也有可取之处。女人为男人牺牲得越多,她就越无法放弃,因为无法释怀自己的沉没成本,她只能不停地暗示自己:“我太爱他!”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说服。
我们不鼓励你利用人性的弱点去欺骗女人,但作为男人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女人只会为自己曾经付出和投入的感情负责。无论你条件多么优秀,如果无法让自己喜欢的女人为你投入,那她就无法爱上你。所有的好好先生都没搞清楚这点:恋爱中,重要的不是你对她有多好,而是她为你付出了什么。换句话说,无条件地为女人付出没有意义,只会让你陷入自怨自艾的循环。在你投入的同时,她也需要往你身上投入,你们之间才能产生长久关系。
让女人投入的例子:
金钱投入:让她请你喝东西,吃甜品。
情绪投入:让她因你产生情绪变化,无论悲伤还是欢喜。
时间投入:让她花时间陪你,逛宜家买家具。
情感投入:牵手、亲吻。
精力投入:让她产生预期、惊喜、失望。
一个女人如果愿意花足够时间跟你相处,甚至愿意花钱请你吃饭,那么在她的潜意识里必然会形成这样一个逻辑:“我之所以花时间陪你,花钱请你吃东西,都是因为我喜欢你。”不然她无法解释这种行为。
不是吗?
“真命天女症”
我遇到过无数男人,面临同一个问题:对某位尚未建立亲密关系,甚至还未约会过的女孩产生毫无缘由的迷恋。他们既渴望又紧张,围着她团团转,“她是我的真命天女”“她和所有女孩都不一样”,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自己爱上了这个女孩,但收获的,往往只有失眠和眼泪。
不,世上没有“真命天女”,只有“真命天女症”。
在一个男人产生恋情的初期,一旦为某人投入过度,“吸引”和“可得性”的判断会受到严重的干扰,甚至虚构出假象,瞬间聚焦到幻想对象身上。这是一种迷幻效果,他会感觉她比所有女人都有吸引力,并为此茶饭不思。他会自作多情,会去分析她每一个细小的行为,并认为她处处也表现出隐约的情愫。他会认为这位女性是无可替代的。
潜意识使得这些男性总感觉自己配不上对方,他们也许在别人面前很自信,唯独在那个女人面前就自卑了。这类男人通常内心情感丰富,但是跟其他人的情感交流不多,因此他淘气的潜意识会顺势捏造出一个理想的“真命天女”形象来满足他。而一旦现实中出现类似的女性时,他会自然地把很多理想化的特质安插在她身上,以至于在他的心中对方不是一个人,而是“女神”。讽刺的是,他对女孩的这些感觉只会把她推开,因为女人是不可能被未对自己进行实际投入就爱上自己的男人吸引的。
“女神”也会挖鼻屎、放臭屁,睡沉了也会把口水流在枕头上。一切女人会有的缺点她都会有。“真命天女”是一种癔症,只是犯病的男人们视而不见。他们越是这样,“女神”就越不愿意为他投入。女人很聪明,她们知道这种关系是失衡的,就算两人最终在一起,男人也只会发现她和想象中不一样,他会失望,会对这段关系产生怀疑和否定,因为单方面投入的感情是不真实的——这对女人可没什么好处。
由此可知,男女之间的感情关系应该由彼此之间独一无二的联结为基础,这种联结是由双方对这段感情的“投入度”所共同构成的。男人为了讨好心仪的女性,妄图通过各种方法去换取对方的爱,其实是效率非常低下的行为,甚至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男人应该思考,什么样的品质能吸引女性增加“投入度”,而不只是自己单方面为她付出!
所以,在本书的理论体系中,引导女性向一段关系中投入,是情感进展的关键。在后文中会有详细的理论技巧讨论这一点。
吸引、可得性、投入度,要想成就一段情感关系,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互相之间的影响、作用和干扰也极其微妙。我知道你现在有点犯晕,别着急,在接下来每一章,都会介绍两性关系的一个具体环节,在这些环节中,你将会看到三要素如何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
步步为营:解码男女之间的情感电路
我相信,一位男性从孩童时期到成年,这段时间里无论是亲身经历,通过文艺作品,抑或听身边的人讲述故事,都可以了解到超过100对男女之间感情的发展历程。
在这些信息中我们会发现,男女发展出一段情感关系,不管需要多长时间,始终会有那么几个相类似的环节:他们会在某个机遇中相识,在这之前或多或少地对彼此有一些印象,至少看过一两眼。接着,他们保持联系,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经历让两人的感情升温,开始变得亲密。当这种亲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遇到了一些人或事,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两人终于把彼此的关系定义为情感关系。
随着我从事情感咨询的经验不断增长,接收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我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变得不能回避:在我读过的大多数文艺作品、理论资料中,对男人追求女人的讨论常常仅局限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剖面。数年前火爆的畅销书《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只从思维差异出发,谈论男女之间的沟通方式。《谜男方法》算是详细叙述了谜男对于两性关系进程的观点,但对男人们都关心的约会、互动和长期关系等问题,它基本草草带过,甚至避而不谈。
无数严谨的学术报告,通常只围绕一个现象展开讨论;一些人们口耳相传的“恋爱秘籍”,更是喜欢将偏方奉为至理。被这些海量的细碎信息包围着,男人们该如何真正了解两性关系的规律?
其实,如果用书呆子一点的归纳法,只要我们将常识中的两性关系作为样本,一件件拆分开来,提炼出它们重叠的部分,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套两性关系从零开始到稳定维持的详细模板。产生这个想法后,我非常兴奋,马上开始联系每一个我认识的人,开始收集资料。我的职业经历为这件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许多我不认识的情感专家、媒体人和来自各行业的资深从业者给我提供了积极的支持,甚至有几位远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大学导师愿意牺牲好几个周末的时间,捧着枯燥的资料与我彻夜探讨。
经过对超过1000个事件采样的分析归纳,我们绘画出了这样一个“两性关系电路图”(见图1-2)。
图1-2
最初我很惊讶,甚至很沮丧。这个结果似乎太简单了一点,简单得好像尽人皆知,简单得好像一句正确的废话。
但当我们深入去探讨这个框架时,会马上发现,两性关系真正复杂精妙之处,是分布在每一个环节中浩若繁星的细节。
第一印象直接决定了一段关系能否开始,人与人之间发生后续互动的基础都源于第一印象。
而随着互动的深入,人们因为认识、联系开始将对彼此的印象具体化,如果这个过程是积极的,那么两人的关系会不断升级。男人和女人经过约会互相了解彼此,同时,两人的身体接触让两人相互信任,产生舒适和默契。如果互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两人之间的关系会由陌生变得熟悉,由熟悉变得亲密。反之,如果互动与升级关系的循环出现阻碍,两人的关系会停滞、倒退。
在最好的情况下,男女之间的关系会升级,会非常亲密地独处,进而因性爱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他们的关系继续升级,则会开始共同经营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从吸引、可得性、投入度来看这个两性关系电路图,你会发现,“吸引力开关”在第一印象、认识、联系和约会的过程中不断为这段关系添加燃料,循环推进。
而可得性会在互动与升级关系的循环中维持两人吸引的平衡,也会在长期关系中提供信任与依赖。
由始至终,两人都在这一段关系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投入。在第一印象中,男女互相投入了注意力;在互动中,他们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在约会中,他们投入了信任和资源……
沿着这个情感线路推进,“吸引、可得性、投入度”这三要素会每时每刻指导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一个环节推进到下一个环节,你都会找到方向,看清其中所蕴含的玄机。而打通这些关节,则需要你的勇气和努力。
据说,每个人一生能遇见25000个心仪的异性,平均下来,每年可以遇到好几百个,每天都有让人心动的一面之缘,但都走不到“认识”这一步。
即便结识了喜欢的女人,如何与她保持联系?如何约她出来?如何让她喜欢上你?到网上一搜,你能搜到几十亿个这样的问题。收到好人卡、困在友谊区、被当成猥琐男,都是因为他们被困在互动与升级关系的循环中,无法前进。
所以,这个规则其实并不简单。它的复杂之处和难点在于,你该如何一步一步打通关节,遇到每一个阻碍时没有被刷掉,最后在终点处抱得美人归。
这一切,也许曾经是一个晦涩的谜团,但从翻开这本书的那一秒开始,谜团正渐渐散开。
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