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神经症禅疗的理论基础(5)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国外有一首歌曲唱道:“生活的秘密就是享受时光流逝。”布莱克写道:“耽于逸乐而难以自拔者,必痛失其人生之翱翔;任由流散而欣然吻别者,方能永泽恒世之霞光。”都是要求我们学会享受“无常”,不可“住相”。
(三)痴、贪、嗔三毒
禅学致力于清净无碍的觉悟状态,觉者对世界的感知是如实的,没有先入之见的,没有扭曲的。但是处于无明的状态时,我们的反应是不现实的,会执着于“自我”和“永恒”,进而导致痴、贪、嗔三毒。可以说,从禅学角度看,所有神经症的心理痛苦都跟痴、贪、嗔有关。
1.痴
痴又称愚痴,是指真如本性被迷,不明事理实相,从而抓住某种僵化的观点、偏见或是迷惑,一厢情愿地认为事物会往自己所设想的方向发展,与不合理的信念有关。就根本层面来看,愚痴者将觉性基本的开放体验曲解为一种固有的二元对立的“自”与“他”。
一旦我们认定自己是单一且独立存在的“自我”,我们就会将“非自我”的一切视为“他”。“他”可以是任何事物,如桌子、苹果、他人,甚至是这个“自我”正在想或正在感受的事物,因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变成了陌生人。当我们习惯了分别“自”与“他”之后,我们就会把自己囚禁在二元对立的感知方式中,在“自我”与“外在世界”之间画出概念性的分界线。这个“外界”看起来非常广阔,让我们不禁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脆弱,我们也因此把他人和物质视为快乐或不快乐的可能来源。
下面以“失眠”为例说明神经症患者的“愚痴”。有时候,由于我们过于关注第二天将要发生的事情,于是整夜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我们担心,如果夜里睡不着觉,明天将会很疲倦,不能做到最好。结果是,我们越担心,就越睡不着。但如果我们停止了考虑明天,而只是躺在床上,随顺呼吸,真正享受休息的时光,那么,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温暖的毛毯之下的安宁与快乐,而且将会轻松自然地进入梦乡,这种睡眠对第二天取得成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2.贪
贪又称为贪着,是由于过于依附于事物,内心害怕与之分离,从而表现出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自认为好的东西都想占为己有,与内心缺乏安全感有关。
从某种角度看,贪着与上瘾是一样的,是对外物或经验的一种强迫性依赖,以便制造出一种“完满”的假象。不幸的是,就如同所有的上瘾症状一样,贪着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愈演愈烈,纵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人、事、物,但我们所经历的“满足感”是不会长久的。无论今天、这个月或今年,让我们快乐的任何“人、事、物”也都注定会改变。从神学角度看,“改变”是相对实相中唯一不变的事实。
佛陀曾将贪着比喻为饮用海洋中的咸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佛陀也时常将贪着比喻成一个充满许多颜色的池塘,人们对欲望的贪爱就像存在于心湖中不同程度的色彩,会遮蔽住心灵的光明。导致我们只看见欲望,只知道如何满足我们的贪爱,却失去了了解自我的能力。结果,我们不仅越来越依赖外境,也强化了“依赖外境给予我们快乐”的这种模式的制约。
许多人都以为,如果能够获得意外的好运,比如说买彩票中了500万就会快乐无比。真的如此吗?由菲力普·布林曼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新近中奖的人并没有比“未经历暴发户兴奋感的对照组”更快乐。中奖的人说,在最初的兴奋激动消退之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如跟朋友聊天、得到赞美或只是看看杂志的乐趣,跟不曾经历这样重大变化的人比起来,反而相对减少了。下面我们用一则故事来说明贪着的危害:
有一个老人买了奖金高达1亿元的彩票,但买了彩票之后不久,他就因为心脏病发作而被送到医院。医生嘱咐他一定要多休息,并且严禁接触任何会让他兴奋的事物。就在老人住院期间,他所买的彩票竟然中了大奖。由于正在住院,所以他对幸运中奖一事毫无所知。不过,他的孩子和妻子知道后便前往医院,想要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到病房探视他之前,他们先去见了医生,告知有关老人幸运中奖一事。一说完,医生便要求他们先不要跟老人提这件事。“他会太过兴奋,”医生解释说,“这会让他心脏病发死亡。”老人的妻子和孩子跟医生争辩了起来,他们相信这个好消息会让他病情好转。不过,到最后他们还是同意让医生用和缓的方式去宣布这个好消息,让老人不至于过度兴奋。
于是,老人的妻子和孩子便坐在大厅等候,而让医生进入病房。一开始,医生先是询问老人的症状、感受等。问了很多问题之后,才随意地说:“你有买过彩票吗?”老人回答说,其实就在住院前,他才买了一张彩票。
“如果你中了奖,”医生问道,“你会觉得怎么样?”
“嗯,如果真的中了奖,那很好。没中奖的话,也没关系。我已经是个半只脚踏进棺材的人了,中不中奖都无所谓。”
“你不会真的这样想吧?”医生若无其事地说道,“如果真的中了奖,你一定会兴奋得要死,对不对?”
但老人却答道:“不会!事实上,如果你有办法让我病情好转,我会很乐意分给你一半的奖金。”
医生笑了:“别想这档子事了,”他说,“我只是随意说说而已。”
但是老人很坚持:“不,我是说真的。如果你可以让我病情好转,我又真的中了奖的话,一定会分给你一半的奖金。”
医生又笑了:“要不然你把刚刚说的话写在纸上,”他开玩笑地说,“说你会分给我一半奖金,可以吗?”
“好啊,就这么办。”老人同意了,伸手从床边桌上拿起便条纸,缓慢无力地写了一张分给医生一半奖金的同意书,并在上头签了名,然后交给了医生。医生盯着这张同意书和老人的签名,知道他就要得到这么多钱了,一阵兴奋,竟然当场倒地身亡。
当医生倒地时,老人大叫了起来。听到老人的叫声,他的妻子和孩子恐惧极了,以为医生一语成谶,老人因为这个消息兴奋过度而心脏病发身亡。他们冲进病房,只见老人坐在床上,医生却倒卧在地上。当护士和其他医生冲进来试图抢救医生时,家人悄悄告诉老人有关中奖一事。出乎大家的意料,老人对于赢得1亿元奖金似乎并不怎么兴奋,这个消息也没有对他造成任何伤害。事实上,几个星期之后,他的病情逐渐好转,终于可以出院回家了。当然,他很高兴可以享受从天而降的财富,但他并不贪着这些财富。相反地,这位医生却因为太执着于获得巨额财富,过度兴奋而让心脏承受不了,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神经症患者由于内心缺乏安全感而表现出的强迫行为即是一种贪着。其他如各种成瘾症、依赖型人格、完美主义人格也是一种贪着。
3.嗔
嗔,又称嗔恚,是指对违背自己心意的人或事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与自卑、恐惧等心理有关。
人们在某种情况之下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愤怒,一旦愤怒生起,就会伴随着痛苦和不理智的反应,这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受苦的根源。除非我们能够了解,否则我们就没有能力去改变。不是每个愤怒的人都能够令他人痛苦,有些人只能够使自己更为痛苦。他们忍气吞声,压抑住恼恨,只能够在心里生闷气。结果所有的怨恨、烦恼和愤怒都转化成身体疾病。因此,佛陀将愤怒比喻成徒手拿取火红的煤炭,想要丢向令他动怒的人。那谁会先受伤呢?当然是生气的这位了。
从现代病理生理学角度看,我们生气时,肾上腺素在你体内会汹涌澎湃,让你心跳加速、肌肉紧绷,肺叶像鼓风机一样疯狂起伏。这会导致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忧郁、焦虑、强迫、失眠、消化不良、甲状腺与肾上腺机能失常、高血压,甚至高胆固醇等。
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没有认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其实是基于心理建构的意象,反而“理所当然地”责怪他人、外在事物或情境造成了自己的痛苦。当有人表现得像是要妨碍你得到你想要的事物时,你就开始认为他们很不可信赖或不安好心,然后就会想尽办法避开他们,或对他们进行反击。在愤怒的操控下,你会把所有的人、事、物都视为敌人,结果导致你的内在和外在世界愈来愈狭小;你对自己失去信心,进一步强化内在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需要注意的是,贪、嗔、痴三毒之害又以“贪”为首,正如摩莱里所说:“宇宙中的唯一恶习就是贪欲。所有其他恶习,不管怎么称呼它们,都只不过是这种恶习的变种或不同表现而已。”
此外,贪、嗔、痴三毒产生后,它们又以或显或隐的形式加重“无明”和“住相”,产生无尽的烦恼,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恐惧、焦虑和强迫等神经症患者由于不明白所担心的念头来源于自己的大脑,只是一种虚假的“警报”,并相信自己所担心的事会真的发生,这是“无明”的表现;不知念头有如潮水,有升起、停留和消退的自然过程,整天迷失在虚假念头之中,这是“住相”的表现;由于害怕而不敢一个人待着,要求家人陪在身边,反复检查门窗安全,这是“贪”的表现;如果周围的人认为自己是想多了,没病装病,不能按自己的心意做事,就会产生负性情绪,这是“嗔”的表现;不明白念头、睡眠等并非是我们的主观意志所能控制,而拼命地去控制自己的念头,努力地让自己睡觉,这是“痴”的表现。反过来,患者积极控制念头,努力睡觉达不到预期效果,会导致患者更加关注自己的症状,并把自己痛苦的原因归为“症状”,甚至“周围人的不理解”,从而进一步加重“无明”和“住相”。
综上所述,如果从禅学角度看,神经症患者是由于无明、住相和贪、嗔、痴三毒等导致对“人生”和“人性”问题产生了错误的看法,并进一步产生“烦恼”和“妄念”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