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智慧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icon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几千年的厚重历史造就了中国人勤劳务实、节俭纳蓄的好习惯,而这种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中国文化忧患意识的一种群体形态体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对待疾病的时候,中医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动态地来看待问题,只盯着眼前的情况来选择解决方案,则常常会出现饮鸩止渴的现象。一般来讲,好的医生在你发病之前就会根据你的体质或生活习惯以及居所环境等等推断出易发病倾向,通过调理,使你保持身体健康,让疾病远离你;中等的医生在你患病去求医时,不仅可以解决你目前的问题,而且会封死疾病发展的道路,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差一些的医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对于我们大众来讲,第一种医生是我们最需要的医生,他可以使我们在疾病来临之前就远远避开,而这也是我们养生的最高境界。

人体有很好的自愈能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素问·刺法论》


正气与病邪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正气充足的情况下,气血旺盛,卫外固密,邪气侵犯人体,人也不会得病。反过来讲,人体之所以因为邪气的侵袭而发病,其主要原因是正气虚弱,无以驱邪外出所致。


养生阐释

人体是由气血阴阳、脏腑经络构成的,正气是构成人体各部分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细微物质,其在体内各部分运行分布,有促进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机能的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人体正气旺盛,即表明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盛、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卫外固密,其抗邪、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强大,外邪不易入侵人体而患疾病。

气分阴阳,阴质和阳质的正气,在抵御外邪、保护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尽相同。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生发等功能。阴气作用于阳邪,可以抵抗如暑邪、火邪、温邪等阳邪的侵袭,且有抑制阳热病证的发展和祛除阳邪以使病情向愈的功能;阳气作用于阴邪,抵御寒邪与湿邪等阴邪的入侵,并能制约阻止阴寒病证的传变及祛除阴邪使机体得以康复。正气与邪气的斗争实质上就是人体的正气挥舞着阴阳双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斗争。

《黄帝内经》多处提到正气的概念,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夺人正气。” 但也常常用“精气”、“真气”代替“正气”来言,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也将“谷气”作为正气。精气、真气、谷气都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用它们来言明正气,主要是中医历来重视先、后天之本对健康的影响思想的反映。

人体正气对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的调和有促进维护作用,同样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流畅,也有益于正气的旺盛强大,从而严密固守人体表气,使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不易产生,这样人体健康无恙。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或亢进,气血经络阴阳不调,正气也就受到影响,相对削弱其强大气势。所谓“祸起萧墙”,人体内部机制紊乱不和谐,自然卫外不得坚固,此时外邪乘虚而入,或邪患内生,两者相遇,同气相求,则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正常功能紊乱,出现疾病。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正气是否强大,一方面在于自身,另一方面也在于人体内部的调和与充分给养。

正气与疾病的关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正虚邪侵而病。正气不足,保卫体表能力不足,在人体主要是指肺与皮毛抵御外邪功能低下,等邪气乘虚而入成病。

(2)正虚现邪而病。正气不足,邪气自现。人体虚弱,整体机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障碍,导致内部的风、寒、暑、湿、燥、火五邪产生,出现了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

(3)疾病向愈与正气的关系。正邪斗争之后,邪占上风而发病,虽正不胜邪而发病,但相对而言,正气较足者病情程度轻,正气恢复之后,身体恢复较好;而正气衰弱者,病情会较重,即使疾病得以治疗,身体恢复仍不尽如人意。还有一种情况,正气虚衰的厉害,疾病经过治疗,正气仍然不能恢复,战胜邪气,日久正气衰亡,则回天乏力。

还有一些疾病和亚健康状况,是由正气虚损造成的,没有明显的邪气作乱的表现,小儿“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贫血、脏器的下垂、男性精子活力低下等等,此时想要恢复健康,还是首先要恢复正气,正气充足了,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所以说人体有大药,就是自己的正气,就是脏腑、气血、经络的正常运行。正如国家一样,政治清明,各行各业规范行事,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国家强盛,外敌不得瓦解,内乱不能产生,一派祥和。


养生秘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大气变幻不拘,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此时人们最有效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方法,不是囤积药物和口罩,而是保养自身正气。保护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这人身三宝。《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说:“故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保养人体,首先要从脾肾这先天、后天所在抓起。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运化水谷精微,离不开肾中先天阳气的温煦;肾精的盈满,有赖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给。

第一,保护先天

古人云“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肾精和肾阳是健康长寿的取用的源泉,源泉不竭,则益寿延年。所以肾精和肾阳的多寡,和人的衰老程度成反比,肾中越充足,人越显得年轻,肾中之物耗损较多,即使年龄不大,外观看来也会让人觉得垂垂老矣。

而肾中之物的多寡和健康的关系也很大。肾精肾阳充足,人体正气得以及时补养,总是处于强盛的壮体,邪气就无以生,人就精神焕发,英姿勃勃。而肾精肾阳损耗,后天补充不及时,正气就相对虚弱,强大的外邪伺机侵袭,按捺已久的内邪也蠢蠢欲动。所以肾精在正气保护机体健康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护肾精肾阳作为增强免疫、抗衰老的基本措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肾与下视丘、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密切关系。肾气虚衰者都有以上某些方面功能的素乱,从而影响身体整体机能,导致健康受损。文献记载,房事无节制,肾精亏损过多,阴损及阳,肾阳也会相对受损,从而导致年纪轻轻却体弱多病、弱不禁风,出现早衰或夭亡。

调补肾精肾阳,要多管齐下,主要有节制房事、运动保健、经络保养、食疗、药物调养等。通过保肾,五脏相关,促进了其他脏腑的阴阳平衡,补养了正气,正气充足,健康常在。

第二,保养后天

脾胃是人后天保养的关键,为“气血生化之源”,因为先天不能选择,但后天却掌握在自己手里。古人认识到“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所以脾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们寿命的长短及生存质量的高低。

脾胃是人们消化五谷的场所,吸收后的食物精微化成了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血液。同时,体液、唾液、精液、脊髓等填充于人体的物质,也来自脾胃的化生和输送。脾胃健旺,消化好,吸收就好,人体这些物质就充足,其所滋养的脏腑功能也就强盛。

脾胃处于人体的正中,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也依赖于脾胃上升下降的协调,脾胃这种上升下降之气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的运行就正常,机体新陈代谢也就正常,生命活动也就处于协调平衡之中。如果因为外伤或生气等导致中部脾胃之气不通畅,那么不仅影响消化功能,也影响人整体之气的调达顺畅。

肾中所藏的先天精元,要得到脾胃的不断供养才能总是处于盈满状态。人体生命活动总是不停地需要肾气的付出和支持,如果脾胃不能对其进行补充,人体也很快处于衰弱状态,没有了动力。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所以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重视脾胃这后天之本的护养。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结起来不外乎饮食、药物调养,针灸按摩,气功调养,起居、劳逸的调摄等。脾胃健运,土厚培本,自然延年益寿。

脾喜暖恶寒,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所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可以损伤脾胃之阳,使其运化功能减弱,消化吸收变差。脾胃功能和情绪关系也很大,忧思恼怒,影响脾胃气机,上升下降功能失调,消化吸收也会变差。因此保护脾胃,日常应注意以下方面。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最好不要高谈阔论,吃饭时说话,胃中进入大量气体,影响胃的规律运动。吃饭聊天话题如若过激,影响情绪,也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嗳气、消化不良等,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

脾胃纳消五谷杂粮,所以饮食调节是保养脾胃的关键。规律进食,定时、定量摄入三餐,不暴饮暴食,给予脾胃充足的休息。食物以淀粉类食物为主,荤素搭配,常吃蔬菜和水果,根据四季人体所需不同选择食物,如夏季选择消暑生津的食物,但不能过于寒凉,伤害脾胃;冬季选择性温滋补之品,但也不能过于温燥,使内热由生。多吃新鲜、天然食物,少吃腌制、人工食品。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脾主四肢,四肢活动对促进脾胃运化很有好处。现代研究也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使胃肠道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


养生知识问答

吉林梁小姐:为什么不管是什么季节,我总是很容易感冒,鼻子总是堵住,感觉很难受,也影响我的工作。我该怎么办?

专家答:中医认为,正常人体有卫外之气,防止外邪对人体的侵犯,在人身体虚弱的时候,保护人体的正气也就变得虚弱,不能有效地抵御外邪,所以人就容易得病,最常见的就是感冒。鉴于此,我建议你首先要保证睡眠,不超负荷工作,防止熬夜、压力太大对人体阳气的损害;其次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规律进食,保证每日人体所需营养的供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供免疫力。长期坚持,则你的身体健康会大有改善。

预防是健康的最佳保护伞

古代名医扁鹊为大家熟知,相传他把脉的本领已经出神入化,以致后人在其传记中记载他虔诚习医的态度感化神仙,神仙赐他天眼,他能看穿人的五脏六腑,一下子就能知道病的症结所在。《扁鹊见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就从他的皮肤状况看出他将得某种病,并且告知其“不治将恐深”,蔡桓公不以为然,认为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35天后,蔡桓公痛苦而终。但是扁鹊谈到自己医术时,却说不如两个哥哥:大哥医术最高,能在病情发作之前,患者尚未觉不适除去其病根;二哥稍稍次之,患者在患病初起之时,刚觉不适,他已能知病之所犯,药到病除;扁鹊认为自己最差,常在病情已很严重之时治疗,此时不仅患者痛苦,且下大力才得病除,但因为他治疗的是病证的后期较重的阶段,所以人们常常以为他的医术最高明,作为医生,他自己明白,其实不然。

中医这种在疾病发生前预防治疗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对自身健康关注不够,只有生病了,觉得身体不舒服不能耐受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健康的重要性,才会想到调理身体。所以有人说,现在大部分人关心的不是健康,而是疾病。据统计,现代都市白领中,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而这种亚健康状态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及一定理疗手段来恢复正常,如若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等形成疾病了再寻求治疗,就会得不偿失,不仅身体和金钱受到考验,也打乱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家里、医院两头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且是药三分毒,有位医学家做过这样的调查:以一个长期服用化学药物的降压患者为例,一天服药3次,每次3粒,从40岁到70岁总服药的重量是78.8斤,国家某著名医科大学在对高血压患者尸体解剖时发现,患者肝脏呈现乌黑色,心脏比正常人也大上许多。

世界卫生组织做过一个统计,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里面,医疗因素只占了8%,60%的影响因素是生活方式。天生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的,生活环境可以选择,生活方式可以调整。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可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发生程度。中医治“未病”预防疾病的诊疗思想,正是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希望通过如此,提高人们生存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这才是治病的最高境界所在。

中医治未病要根据个体体质不同来进行,根据不同的体质有针对性地分析易患疾病倾向,从而制订不同的养生方案,提出相应的健康调养原则,如阳虚体质重在固本培阳,阴虚体质重在调补阴精、静养安神等,从而阴平阳秘,五脏和谐,预防易患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所以辨体质预防疾病具有积极的养生学意义。

(一)未病先防,阴阳和谐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圣人治疗疾病,常常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截断其形成的可能,而不是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就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在它发生之前,观察出其倾向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如果疾病已发生或者乱子已经形成,然后才想到去治疗或治理,那就如同感觉口渴了才开始挖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一样,费工费事,又不一定能保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再生他变。


养生阐释

“山雨欲来风满楼”,疾病的发生,总是有征兆可寻,关键在于是否寻得到。现代医家注重大病重病的治疗,其实,如果大家像扁鹊一样有自知之明的话,就知道,医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在疾病的预防,而不是等患者进了重症监护,在呼吸机、心电监护下,才表现出医生的神圣和对生命的尊重。中医在这方面为全球医者做出了表率,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未病先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体质:个人体质不同,阴阳偏颇不同,易出现的脏腑不调也不同。体质差异是疾病防治的主要根据,因为同样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习惯下,人们所得的病就不相同,或者是同样的病,但其体质不同,则其证候不尽相同,治疗也就不同。

地理环境: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湿气重浊,流于下,所以河流都是从西部内陆流向东部沿海,由于西部河流多往东部流,况且离海洋比较远,所以水资源相对缺乏,东部地区离海洋近,况且河流众多,所以水资源充足。东部沿海的湿热气流会进入中西部地区,才出现降水。所以居住在西北部地区的人,易受炎热干燥或干冷天气影响,疾病预防以燥热及寒冷所致疾病为主,如胃肠道疾病、关节疾病等。东南部湿气较重,易阻滞脾气运化,人们容易出现痰湿、湿热等所致疾病,如胃纳差、腹泻等等。

四季气候:四季气候不同,其主气也不同,如春天为风所主,夏天为火所主,长夏为湿所主,秋天为燥所主,冬天为寒所主。春天气温回暖,风携阳气唤醒了天地万物,此时乍暖还寒,最易为风邪所伤,所以春天不要太早换上薄装,养生以升阳祛风为主。其余依次类推。但同时还要注意,四季之气为生命所需之气,只有出现异常时才需要刻意打压,但不能打压太过,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如夏季人们喜食寒凉之物,以中和大自然炎热之气,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但若是一味贪图寒凉,过度损伤阳气,秋天就会得腹泻的疾病。这种情况在古医籍中多有记载。


养生秘籍

提早保健,预防疾病,不仅要辨别个人的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还可以具体到根据每年的年运和气候特点了解该年容易出现病证的脏腑,及病证的发展情况,从而有的放矢,确立养生的重点,达到更有效养生的目的。

第一,根据气候特征预防疾病

根据五运六气来预测气候变化特征及疾病发生情况,是《黄帝内经》对世人的又一贡献。一般来讲,把握年运和司天、在泉可以对当年的气候总体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根据五脏和五行的关系,又能粗略分析出这种气候条件下,容易受邪的脏腑及其疾病特点。

比如在《黄帝内经》中,2012年是壬辰年,年干为壬,五行木气太过。地支为辰,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即2012年上半年气候受太阳寒水影响较大,下半年气候受太阴湿土影响较大。上半年太阳寒水主令,水生木,木气偏盛而克土,因此上半年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等情况。下半年太阴湿土主令,进入秋季,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情况会有缓解,进入冬季之后,如上症状会再次加重。因此2012年素有高血压或卒中等疾患的人群,应注意血压的控制,减少或停止一些危险的活动或作业,防止意外发生。

当然这些都只是根据《黄帝内经》相关内容的一些理论性分析,具体情况以当年气象播报及相关部门的疾病调查报告为准。

第二,根据素有疾病情况不同来预防

具体到个人,每个人年龄不同,所属地域不同,体质不同,阴阳失调情况不同,则出现的症状不同,养生的方法也就不同。以泌尿系统的淋证为例。中医淋证是指因饮食或作息不当,导致湿热侵袭,膀胱气化功能受损。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病久,累及肾脏。该病证常表现为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虽都有如上表现,但因其病机不同,故每种淋证所表现出来的虚实寒热都不同。小便热赤,尿时热痛,小便频急症状明显,每日小便可达数十次,每次尿量少者为热淋;小便排出沙石,或尿道中积有沙石,致排尿时尿流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沙石阻塞于输尿管或肾盂中,常致腰腹绞痛难忍者为石淋;小腹胀满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者为气淋;尿中带血或夹有血块,并有尿路疼痛者为血淋;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者为膏淋;久淋,小便淋沥不已,时作时止,劳累即发者为劳淋。

一般而言,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因膀胱湿热、沙石结聚、气滞不利所致,尿路疼痛较甚者,多为实证;淋久不愈,尿路疼痛轻微,见有肾气不足,脾气虚弱之证,劳累即发者,多属虚证。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有此疾病史的人,根据以上原则,分析自己淋证发作时的特点来判断自己淋证的寒热虚实属性,在养生中,重点从这些方面加以给予对症调养。

常表现为湿热的淋证,调养从清热利湿着手;表现为石淋之人,为泌尿系统有沙石结聚,调养从通淋排石着手;气机不通畅的气淋,调养宜行气利气;劳淋为虚弱所致,常见是脾肾虚弱,所以宜补脾益肾。

湿热淋证病史者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不沾烟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多饮水,运动不宜太过,防止汗多伤津,小肠热盛。饮食中常见清热化湿之品有薏苡仁、茯苓、红小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黄瓜、西瓜、白菜、莲藕、空心菜等。同时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摄入能帮助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郁积。

石淋病史者多饮白开水,多饮水使尿液得到稀释,同时多食黑木耳,黑木耳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结石剥脱、分化、溶解,排出体外。

气淋病史者饮食上应选用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五谷类的如大麦、荞麦、高粱等;蔬菜可以多吃刀豆、蘑菇、萝卜、洋葱、苦瓜、丝瓜等,水果适合吃柑橘。

劳淋病史者以脾肾阳虚为主,饮食中如羊肉、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虾、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都有温补阳气的功效。同时注意少食或不食生冷黏腻之品,水果以火龙果、橘子为佳。


养生知识问答

天津王女士:我去年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导致大出血,从那以后就经常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汗出很多,并且体质变得很差,动不动就感冒发烧,非常影响我的工作,我应该怎样调养呢?

专家答:根据你的描述,初步判断为难产大出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卫外不固,血虚失养。建议你服用一些补气血的药物,如阿胶、当归、熟地、龙眼肉、生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等。日常生活中多吃补血和活血的食物,如菠菜、猪肝、党参、黄芪、羊肉、龙眼、红枣、粳米、芝麻等。

(二)已病防变,五脏相关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素问·缪刺论》


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此时没有驱邪外出,就进入孙脉,再没有驱其外出,就进入络脉,如此时还是不能有效阻断,使其留于人体,就会进入经脉,并由经脉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人体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受到损伤。这就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


养生阐释

病邪侵入人体,不是拘于某处或某个阶段不再变化的。人体是个整体系统,且五脏六腑和经络都相通。病邪在体表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就会由皮肤表面的络脉进入大经脉,再由经脉侵入脏腑。脏腑有其一定抗病功能,如果脏腑和疾病的正邪斗争中取得胜利,病邪被消灭,脏腑正气受损而虚弱,此时病邪就不再传变,但治疗也根据情况,和其他脏腑一同治疗。如果脏腑不能消灭此邪,则传向受该脏腑克制的脏腑。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因此一个高明的医生,遇到已得病的患者,“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在既病防变原则的指导下,知道该病的传变规律,会“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从而阻断疾病进一步发展,为人体保存更多的正气,为良好的预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就是这种思想的充分体现。张仲景作六经辨证,不是说疾病按照六条经脉的顺序来传递,而是以六经名三阴三阳,疾病的发展是按照三阴三阳的顺序来传变的。在治疗上,张仲景力求做到,表邪之时要发表充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深入,通过枢机进入阴脏之后,阴盛阳衰,张仲景又常使用附子这种有毒之品,大力回阳救逆,以防病情进一步深陷,最后回天乏力。


养生秘籍

糖尿病是在当今世界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大约90%为Ⅱ型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成为人类第5位死亡的原因。其实高血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所其导致的心、脑、肾等众多并发症。糖尿病初发时毫无症状,人们因为没有不适感,所以常常麻痹大意,延迟就医,开始治疗时已发生全身小血管病变。

糖尿病即中医认为的消渴病,患者常常表现为口干多饮、小便增多,体重减轻等,根据其病位,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即肺消、脾消、肾消。消渴病的机理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久则出现阴阳俱虚。治疗常用滋阴、清热、润燥之法。久病伤肾,消渴日久,发为肾消,最后导致肾阴肾阳虚衰,人体正气严重削弱。在医圣张仲景所作的《金匮要略》中,就是把肾气丸作为消渴病治本之方,根据阴虚、阳虚程度的不同,选用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七位都气丸或右归饮之类加减化裁。

第一,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饮食调养

糖尿病患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日常应注意饮食调养。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以五谷类为主食,而且加工不宜过细。糖尿病患者不能盲目节食,人食五谷而化精、气,只有足够的精气神,才能使正气与邪进行斗争,防其深入,摄入主食过少,也会出现低血糖的危险。

蔬菜和水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非常有益,常见者如茄子、西红柿、山药、黑木耳、芹菜、洋葱、豆苗、蘑菇、空心菜、荠菜、莲藕、胡萝卜、猕猴桃、苹果、香蕉等,都可食用,但不可过量。时间应选在餐前半小时或两顿饭中间吃,尽量避免早上空腹及晚上就寝前吃。

第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起居调养

美国科学家研究证明,肥胖和糖尿病发生关系密切。中医看来,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环境与古人比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肥甘厚腻之品又摄入过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主运化,脾的功能失调,则机体消化吸收失常,致水谷在体内停滞,不能化生为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蓄积于体内。肥胖者脂肪多,肌肉少,体虚多汗,血液运行不畅,常常感觉脘痞胸闷、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或有甜味、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这也符合中医“久坐伤肉,久卧伤气”的理论。

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有一定的运动量。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可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运动能增加肌肉脂肪酸的利用,降低血脂;运动能增加能量消耗,降低体重;运动能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利于防治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等并发症;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运动可改善机体平衡能力,改善思维,使人精神焕发、心情愉快。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轻中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游泳、骑车、做健身操、做家务和爬楼梯等。

运动时注意,血糖太高(>16mmol/L)、太低(<4.4mmol/L)暂且不要运动。如果运动前血糖<6mmol/L,可进食碳水化合物10~15克,运动时带上几块糖果或点心,以防低血糖。

第三,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糖尿病足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残废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形成,主要因为下肢动脉硬化、足部供血不足,局部组织缺血和抵抗力下降,当足部微小的创伤,均可引起难以愈合的溃疡、感染和坏疽,以致最终截肢。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1)穿宽松的鞋子,如布鞋、软皮鞋等,让脚趾能舒服地伸展开。

(2)穿棉质袜,因为棉袜吸汗透气,更有利于脚部皮肤的健康。

(3)穿鞋时注意鞋子里有无异物,不要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长时间行走。

(4)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10~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并注意检查脚趾、脚缝间和脚底有无破损,洗脚后用护手霜均匀地涂抹在脚背、脚底、脚后跟,但不要抹在趾缝间,保持趾缝干燥。

(5)空闲时在阳光下沐足,在合适的场合用手搓右、左脚脚心,反复各按摩100下左右,直至脚心发热。

(6)积极进行较和缓的体育锻炼,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延缓神经和血管病变的产生。

(7)积极戒烟,吸烟会加快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的形成。

(8)每年至少一次专科检查,可及时发现糖尿病神经或血管并发症。


养生知识问答

北京姚女士:我是糖尿病患者,但血糖控制得还可以。大家都说得了糖尿病要控制饮食,可我很喜欢吃花生和瓜子,这样是否不好?

专家答:花生、瓜子虽含糖分不多,对血糖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其所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是高热量的物质,比同等重量的猪肉还要高几倍。因此,大量食用不利于保持体重和控制血脂,也会间接影响血糖和血压的控制。所以,花生、瓜子不用戒,但是每天最多摄入一两把。

(三)病愈防复发,科学调养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 《素问·热论》


黄帝问:“发热的患者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当患者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也会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养生阐释

疾病刚刚痊愈的时候,此时余邪尚未清除干净,脾胃功能虚弱,此时若家人护理不当,会使尚未完全恢复的脾胃功能受损,这样不利于元气的恢复。元气不能恢复,邪气卷土重来,疾病会再次反复。因此,疾病基本痊愈的时候其护理非常关键,患者或家属应咨询医生,并严格遵照实行,才能顺利康复。引起疾病反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食复

食复指饮食不当导致的疾病反复。疾病愈后,脾胃尚虚,此时家人若强迫患者多食,或给予肥甘厚腻,伤害脾阳,使之运化不及,有碍元气的进一步恢复。甚至正虚,邪气卷土重来,病情反复。古医家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得出:“热病热退之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切勿过食也。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也。”

第二,劳复

劳复指因过度劳累而致疾病复发者。有因过度体力和脑力劳动而病情反复的,也有因房事过度导致疾病复发的。患者大病初愈,在正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劳动,对他们的身体状况来说,却不堪忍受,因此这也属过度操劳。如有的人大病之后,即使普通的行为如说话、洗澡、更衣等,都能引起疾病复发。所以疾病初愈之际,应当充分休息,以促进正气早日恢复。虽然日常合理活动可以促进气血畅行,但须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病后余邪未尽,正气亏虚,此时进行房事,只会损正虚伤正气,因房劳伤精,精亏则气血更虚,正气不支使邪无所制而疾病复发。所以中医学把节欲惜精,保养精气,作为病后调摄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三,情志复

疾病初愈,因为情绪极度改变而致旧病复发。强烈或持久的情绪波动,可引起气机紊乱和气血津液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使余邪趁机再度为患,疾病易于复发。精神恬静而愉快,有利于气机的调畅和精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使正气旺盛,对身体的康复大有裨益。如感冒发烧的患者,病情刚刚好转的时候,受到刺激,情绪激动大怒,可引发相火上逆,体温再次上升。

第四,重感复

重感复指疾病初愈,余邪未尽,又感受新邪,邪重正气不能制之,新病引发旧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调养,关节的疼痛变形刚刚改善,这时候如果去淋雨或者蹚水,抑或去冰天雪地的地方再次受寒,那么病情就会反复,关节会再次肿大、疼痛等。

养生秘籍

疾病刚愈,防其复发,根据以上原则,主要从食物、生活起居、情绪等方面进行调整,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异。

第一,饮食调养

疾病初愈的患者,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大有学问,总的指导原则是进食速度和总量循序渐进,促使胃气及脾运功能恢复。食品的性状应由稀粥、稠粥、肉末粥,最后到较正常的饮食,食物的口味从清淡到甘醇,这样才能使胃气逐渐复苏,胃纳渐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得以运化,充给人体的元气,则人之健康才会得以恢复。

饮食正常时,还要根据患者疾病的性质及病后体质决定所选择食物的性味。疾病有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人的体质也有寒、热、虚、实的区别,食物也各有其属性。食物精微可以帮助人体元气的恢复,同时也能用自身之性,调和人体阴阳,克制疾病之性。患者只有根据自己个体需求选择相应的食物,才能有助身体的恢复。例如,长期高热的患者,伤津耗液,体质多以虚热为主,饮食宜选择清热生津养阴之品,如西洋参、甘蔗汁、龟、西瓜、荸荠、梨、番茄、甜瓜等。久病后阳气衰弱的患者,喜热恶寒,或出现脸热、四肢冰冷假阳症状,此时应选择温热性食物,以补阳气之需,同时也有固浊阴,使其不得侵占阳位的作用。此类食物常见的有牛肉、狗肉、羊肉、生姜、大蒜、葱白、干姜、荔枝、龙眼、板栗、红枣等。

此外,不同疾病也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后,禁食含糖高的食物,以免诱发血糖再次升高。痛风患者,病后不宜食用啤酒、海鲜、豆制品等含嘌呤较高的食物,以防食后尿酸增高,旧病复发。还有一些感染性肺疾患、肝炎、胃炎、胆囊疾病、肾炎、肠道传染病等患者,最易因饮食不当导致疾病复发。

第二,起居调养

在生活起居上,也要引起注意,如感冒发烧的患者初愈,不能长时间劳动和工作,要注意休息,运动不宜太过,不行房事,不到传染病多发、高发地区等。因为感冒本身就是免疫力低下导致的疾病,正虚邪侵,卫外不固所致。病情好转将愈之时,正气没有完全恢复,邪气仍在,此时长时间劳动消耗气血津液,损伤正气,邪气反扑。感冒患者身体免疫功能差,适当的运动对强健体质很有好处,但大病刚愈之后,运动以条畅气血为主,应点到为止,若不量力而行,过犹不及,反而削弱正气的力量。肾藏精元,为人体所需提供有力的补给,同房耗精伤阳,对于疾病初愈的人极不适宜。

感冒之人,卫表顾护功能本身就差,此时又处于正邪交争之后,卫外能力更弱于平时,此时若到传染病高发、密集地区,易于再次感染,新邪加旧邪,健康远矣。

情绪对卒中患者影响很大,人暴怒、激动时,可使血压急升30毫米汞柱左右,强烈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可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丧失了对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作用,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脑血管压力增加而卒中。因此卒中初愈的患者应重视心理或情志的调节,家人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不以一些异常变故来干扰患者的情绪。同时患者应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建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身体早日完全康复。


养生知识问答

东北秦先生:我是东北人,但最近公司调我去南方总部工作,请问作为一个北方人在南方生活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专家答:北方五行属水,南方五行属火,且地理位置偏低,以湿热天气较多。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北方气候较凉爽、干燥,有利于脾的运化功能。南方易湿热困脾,出现食欲不佳、舌苔厚腻等症状,所以到南方工作后,可以用淮山、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莲子、茯苓等材料煲汤,从而达到健脾利湿的目的。

关怀是身心康泰的一剂良药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 《灵枢·师传》


人的本性都是惧怕死亡,渴望生存的。因此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医生应告知其疾病的危害,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指出,只要与医生好好配合,在适当治疗措施的采取下,疾病可以缓解、治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劝导患者安心调养,解除患者畏难情绪以及恐惧和消极的心理。这样,即使是非常不讲理的人,他们也不可能不遵从医生的嘱咐。

养生阐释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经典。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莫尔菲认为:“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黄帝内经》认为心理与行为、心理与情绪、心理与生理等存在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意”、“神”、“魂”、“魄”等心理学范畴的概念,认为这些心理因素对外在行为活动有调节控制作用,而外在的行为活动对心理因素也有制约和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治疗疾病要运用针刺和药物,但是针刺、药物的疗效与人的精神意志关系很大,精神意志专一,与医生配合良好,则针灸、药物能直达病所,疾病的预后就好。如果患者从内心不愿意接受治疗,或认为治疗根本没有任何效果,那么这种心理就会影响气机升降,使针灸、药物的治疗不能顺利达到病所,则疾病的预后就差。

所以《黄帝内经》认为,疾病治疗中,和患者的沟通非常重要,既要让患者了解目前疾病的客观情况,又要循循善诱,解开患者的心结,给予其战胜疾病、重新康复的信心和希望。


养生秘籍

在医院里,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方式对患者心理影响很大。关心和关怀能让患者燃起生的希望,可以促进疾病的治愈。同时,人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影响很大,关心和关怀他人,与人为善,既能把快乐带给别人,也能把开心留给自己。

另外,家庭温暖对家庭成员的健康也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以及在疾病面前家庭成员表现出的支持和关怀,都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家庭成员少受不良情绪的干扰,预防心理疾病及身体疾病的产生。科学研究表明,每天生活轻松快乐,人体自然分泌一种抗癌物质,同时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德国一份调查资料证实,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人患癌症的危险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人至少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症,其存活期也比较长。

倾听是发展良好关系的第一步,不论是医患关系,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医生用心倾听诉说,让患者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可赢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继续开展,同时患者也要理解医生一些正常情绪反应,不能因此而武断得出结论,延误疾病治疗,从而得不偿失。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论长辈、晚辈,要互相尊重,长辈不凌驾在晚辈之上随意教训和否定,要懂得欣赏和赞美;晚辈更是要尊重长辈,体谅长辈们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彼此之间要避免抱怨和指责对方。大家都要明白,理解、谦和、自制和责任感是构造良好医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

家庭生活中,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变动最大,因此要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最大关注。

为了让子女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父母应通过言传和身教对其进行教育,因此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正直的品格,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理念等。再者,父母不能逼迫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完成的理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理想,全心全意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目标,做他最强有力的后盾和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孩子则会回报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常见自闭、抑郁、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等情况,心理不适得不到及时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身体的不适,甚至产生疾病。所以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就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需要亲情的滋润,而不仅仅是金钱。亲情就是老人温暖四肢百骸的阳气,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关怀老人,给予其充足的家庭温暖,使其心理平衡、心情舒畅,这才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最佳良药。


养生知识问答

上海裴小姐:我的妈妈得了焦虑症,但是碍于面子,又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她?

专家答:焦虑症与工作或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有关。日常缓解压力的方法: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回家后可以唱歌或大吼来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或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向家人或好朋友倾诉,家人或朋友要耐心倾听,软言宽慰,为其打开心结。勇敢地面对现实,人不是万能的,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经常大笑也是消除精神压力的最佳方法,可以多看看小品、相声,忘掉忧虑,笑口常开。要广交朋友,经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倾诉不但可增强人们的友谊和信任,更能使精神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