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崛起可以说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上的一件大事情。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但“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和争论却发生在21世纪。因为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互相依存的方面,因而讨论中国模式就要把改革开放放在中国和国际发展这两个维度中去探讨其意义。就是说,中国模式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
探讨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的意义,就要从国际环境的变化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既然和国际环境分不开,那么也自然对国际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开放表明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世界发展经验的组成部分。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开始,国际社会对此表现出来的关注并不亚于中国社会本身对此的关注。
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其含义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西方一些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话语变迁中看出。在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社会对中国一片欢迎,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会使中国很快演变成另一个西方式国家。但当他们最终意识到中国不可能成为另外一个“他们”的时候,西方就从90年代初开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从“中国军事威胁论”到“中国经济威胁论”再到“中国政治不确定论”等,循环反复,从未间断过。当然,跟随着各种威胁论的是各种应付中国的策略,“围堵”、“遏制”、“抗衡”、“对冲”和“接触”等等,不一而足。等他们意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遏制和围堵,意识到中国事实上已经崛起的时候,西方又有了“大国责任论”和“利益相关者论”等论调。
西方对中国的各种忧虑和猜疑背后有其种种原因。不管怎样,这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西方的利益息息相关。但如果光从西方对中国的反应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那么就会过于狭隘。不管中国现在如何定位自己或者其他国家如何定位中国,改革开放当初发生在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这个事实表明,中国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国模式问题在西方已经讨论多年。尽管中国政府本身还是很低调,但在海外,对这个模式的讨论有增无减。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模式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意义。对很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到底能否成为有别于从前其他所有模式的一个替代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分为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现在苏联模式已经解体,只剩下西方模式。西方模式主要指的是美国模式。尽管欧洲国家也经常在国际事务中倡导其价值和模式,但已经没有很大的能量在世界舞台上推动其模式的传播;并且在很多方面,欧洲正在和美国区分开来,努力寻求其自己的模式。很显然,在内政方面,欧洲的社会主义因素远较美国多。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有力量推行其模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华盛顿共识”。但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在推行其模式方面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很多采用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此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稳定。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那么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对很多西方人来说,中国模式就是对西方价值的挑战和竞争。他们的担忧不仅仅在于上面所说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验表现出极大兴趣,还在于即使在西方,那些对美国和西方模式不再感兴趣的人也开始看重中国模式。不管怎样,前些年所谓的要以“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的讨论起源于西方,而非中国。
中国模式对中国发展本身的意义更不容忽视。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有30多年。尽管从数字上看,30年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并不算什么,但把它放在中国历史的过去和未来之中,人们会感觉到这3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就是说这30年为历史的长河注入了从前所不曾有过并且注定会对未来产生长远影响的因素。尽管数千年的历史很长,但这样的历史时刻并不多见。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30年已经成为历史连贯中的重要一环。进而,如果不理解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历史,也很难甚至不能理解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前30年可以理解为“试错”式的发展,从而为后30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中国模式的范畴应当涵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的60年。
对中国的大历史来说,改革开放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对国家发展道路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道路的探索。中国在进入近代历史之前,尽管时期漫长,但多为历史的简单重复,农业社会和王朝更替是数千年历史的最持续的特色。只有到了近代和西方强国接触之后,中国的各方面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简单地说,从清末改革运动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一直处于持续的革命之中,探索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尽管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最终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但对共和国应当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一直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只能在实践中进行。“继续革命”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前30年共和国的主要特点。
在前30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尽管也有些制度上的创新(如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和苏联决裂),但总体上还是苏联版本的计划经济和贫穷社会主义,仍然孤立于(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国际体系之外。前30年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奠定了基础结构,而对如何建设这个新国家,只能说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而代价极高的教训和经验。同时也要意识到,如果没有前30年建立起来的主权国家架构,也就很难有后30年的建设。而且正是因为有毛泽东那么多充满价值的社会实践,毛泽东之后的中国领导人才有了全然不同的探索。计划经济、高度集权、没有自由、封闭、贫穷社会主义等已经被证明行不通,才使得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中国社会都接受并追求市场、分权、自由、开放和富裕生活等价值。尽管邓小平当时形象地说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是说追求这些价值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实际上方向是相当明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各种危机,如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政权崩溃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没有走回头路的主要原因。
同时,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并非“非此即彼”,并不是在告别了苏联模式之后,就去选择西方模式。这方面中国又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区分开来。应当说,这种独立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接受西方发展模式,希望通过激进的改革变成西方国家,但大都导致了经济衰退和社会的大动荡。在进行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后,俄罗斯在一段时间里赢得了西方的高度赞美。但不久俄罗斯就发现,无论是西方式市场经济还是西方式民主,都很难适应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直到普京执政,进行改革,俄罗斯才开始纠正激进改革的弊端。但一旦这样做,俄罗斯就被视为开始走回头路,西方对俄罗斯是一片责难。经过诸多曲折之后,那里的政治人物和社会民众才意识到,尽管民主政治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但民主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民主不能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导致社会的不满,而政权也会处于低度合法性。
中国模式的崛起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意义,对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不过,尽管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政策研究领域,人们对中国模式的兴趣已经很浓,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媒体对中国模式概念的传播,还没有严肃的学术研究。很显然,对中国模式的认识需要很长的时间,花费很大的努力。
本书收集的文章是我过去很多年里对中国模式的思考。这种思考在几个层面进行,包括中国模式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是什么。很多研究者在涉及中国模式问题的时候,往往关注中国模式应当怎么样的问题。在很多年的研究里,笔者不太涉及理想层面的问题,因为很难回答应当怎样发展的问题,并且如果过于流于抽象,对实践的发展也并无多大的帮助。这里的文章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观察,就是对中国发展实践的观察。笔者相信,只有通过观察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经验,才能理解中国模式,也才能理解这个模式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问题。要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历史的角度和比较的角度。就是说,笔者在这些文章里试图从中国的视角(历史)和国际的视角(比较)来对中国的模式做些探讨。应当强调的是,对中国模式的探讨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努力。一则是因为,如上所说,到目前为止,对中国模式的认识还不深入;二则是因为,中国模式本身还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之中。把这些思考文章发表出来,主要是期待能引发更多、更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