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公冶长第五(3)
孔子评价晏子说,晏子很善于与人交往,不管和人认识多久、多么熟悉,始终对对方保持尊敬。
这句话正针对我们常犯的毛病,我们和人相交,起初都能相敬,“混熟了”之后,就变得狎昵、怠忽。一狎昵、怠忽,就必然生嫌隙。一生嫌隙,朋友就没了。有时候还闯祸。
什么时候闯祸呢,就是对比我们地位高的朋友。有时候为了炫耀,故意当众和他狎昵,显示你和他的亲近,他没有不高兴,旁边对他毕恭毕敬的人已经很不舒服了。人人都叫他某总,叫他主席,你偏要很出位地叫他小名,显得你牛。他不计较,别的人也非扳倒你不可。
三国时期,许攸在官渡之战,从袁绍营中叛逃,投奔曹操,献上奇计,立下关键功劳。但他因为从小跟曹操就是哥们,自以为关系不同,经常当众呼曹操小名“阿瞒”。曹操表面跟着嬉笑,心中一万个不爽,曹操手下将士更是愤慨,许攸最终被杀。
反过来,我们也有体会,如果一个朋友,不管和我相处多长时间,相互多么熟悉,始终对我保持尊敬,我也会很感动,很敬重他。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反复玩味,切己体察。
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原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华杉详解
孔子评价臧文仲。臧文仲,鲁国大夫,姓臧名辰,谥号文仲。臧文仲大概比孔子早一百年,是和齐桓公、管仲同一时代的人,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在强大的齐国压力下,臧文仲运筹周旋,安邦定国,内政外交都有巨大成就,世人对他有极高的评价。但是孔子一直对他评价不高。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居蔡”,“蔡”,是一种用来占卜的大乌龟,因为出产在蔡地,所以叫蔡。“居蔡”,就是盖个屋子给这乌龟住。“山节藻棁”,“节”,是屋子的柱头斗拱,“山节”,把那柱头斗拱都雕刻成山的形状。“棁”(zhuō),是梁上的短柱,“藻”,是水草,在梁上的短柱上雕刻水草。
孔子说:人们都说臧文仲有智慧,臧文仲给乌龟专门盖个房子,还雕梁画栋的,把一只乌龟当神供着,他这还能叫有智慧吗?
前面说过孔子对祭祀供奉的观念,你要祭祀什么,供奉什么,一定是你对他有敬意,是发自内心的敬意,是供养,是奉献。而不是祈求他的保佑,希望他给你带来利益。鬼神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平安保佑,或求子求财之类。尽人事,听天命,靠自己。
很多人以为古人迷信。其实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从来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不合礼制的祭祀,称为淫祀。《礼记·曲礼》谓:“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没有什么福报,你不要祭。
关于龟甲的占卜活动,官方也从来不相信,所谓迷信,都是“以惑下愚”的宣传活动。就好像陈胜吴广要造反,拿布条写个“陈胜王”三个字,再把它塞到别人网起来的鱼肚子里,等着人剖开发现“天意”。早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开战前占卜是大凶。姜子牙说:“枯草朽骨,知道什么?!”把占卜用的草棍和龟甲都烧了扔了,挥师前进。所以姜子牙也不信这一套。
但臧文仲就喜欢搞这个。他还留下一个故事,“祀爰(yuán)居”,“爰居”是海上的一种大鸟,据说大如马驹,很罕见。有一日,鲁城东门外栖息了一只爰居,三日不飞,臧文仲觉得怪异,就鼓动国人去祭鸟。
臧文仲总是这样神神叨叨的,所以孔子说他不智。
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华杉详解
子张问孔子:楚国执政,令尹子文,三次被进用为令尹,别人都羡慕他的尊荣,他却并没有沾沾自喜。同样,三次被罢官,别人都替他惋惜,他却毫无愠怒之色。而且每次都认认真真搞好工作交接,把旧日自己所安排的政事,一一仔细地告诉接任的新令尹。您怎么评价他这个人呢?
孔子说,这个人哪,可以算是一个忠臣!一般人,都为自己升官发财,患得患失,嫉贤妒能。子文呢,真是实心为国,不贪念自己的名爵,只要有利于国家的政事。国君用我,我就认真干,国君不用我,我就认真交接,帮助继任者顺利接手,总之不能因为我,把工作耽误了。
子张问,那这子文,他够得上您说的仁的标准吗?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
孔子说,那可不晓得,不能这样就算仁吧!
“仁”是全德,是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不肯轻易把这个鉴定给人的。就像前面孟武伯问仁,问孔子自己的弟子,子路、冉求、公西华,孔子一律给了“不知其仁也”的鉴定。
这子文的态度,其实在我们今天各个公司里面很普遍,老板要求高,变化快,还有各种公司政治。有的人,或为自己的待遇位置患得患失,或为怕担责任不敢任事。而另一些人呢,你用我,我就给你干,不留一点余力;你不用我,你一挥手,我就走,认真交接,不给你添一点麻烦。内心强大,实心办事,勇于担责。
他们的口号是:“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
这是有人亲口跟我说过的话,不同公司的、相互并不认识的两个人,都是栋梁之才、柱石之臣,面对老板要求高、变化快,分别说了同样的话,所以我印象深刻。今天读到子文,便想起这句话来。
最好的员工,是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当然,最好的老板,是首先站在员工的立场。这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君待臣以义,臣待君以忠。”
什么叫仁,词语本身并不精确,有很大的表达弹性和理解公差
孔子也没有指定一句话放在字典里“仁”那个条目去定义仁。他也是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人具体事来无限接近那个概念。
原文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华杉详解
崔杼(zhù),齐国大夫,飞扬跋扈,杀了齐庄公,立齐景公。崔杼弑君,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是关于中国史官的。崔杼要齐国的史官记录此事,史官记下“崔杼弑庄公”。“弑”,是下犯上、臣杀君的专用词,意思是崔杼有罪了。崔杼大怒,把史官杀了。史官的弟弟继任,还是写“崔杼弑庄公”,崔杼又把他杀了。史官家族还剩一个小弟弟,他来继任,照样写“弑”,崔杼没办法,妥协了。
崔杼弑庄公这事,不得人心,晏婴就抚尸痛哭,以尽臣子之礼,也表示抗议。晏婴名望很高,崔杼也不敢动他。
不管大家怎么表示不满,生活还得继续。但陈文子的表现不一样,“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一乘是四匹,四匹马拉车,有马十乘,就是十辆车,四十匹马。陈文子非常富有,用现在话说,车库里都有十辆车。但是他弃而违之,“违”,就是去、走,他抛家舍业,远走他乡了,不与崔杼这样的人同朝为官。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到了另一个国家,一看那执政大夫,“犹吾大夫崔子也”,也是跟我们崔杼一路货色!虽然还没弑君,但那飞扬跋扈、以下犯上的架势也差不多。“违之,去之”,也不能待,接着走。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再到下一个国家,一看那执政大夫,还是崔杼一路货色!再接着走。
子张就问孔子,陈文子这样的人,怎么评价呢?
“子曰:‘清矣。’”孔子说,算得上清白吧,不同流合污。
“子曰:‘仁矣乎?’”子张问,那他算得上仁吗?
“子曰:‘未知,焉得仁。’”孔子说,不晓得,这还够不上仁。
什么叫仁,词语本身并不精确,有很大的表达弹性和理解误差范围。词语的意思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自己的“理解偏好”,所以才有禅宗和儒家的心学,不立文字的传统。今天或许有无数的哲学论文去论述孔子的仁是什么。但每一篇你都不能说他对,或者说他错。孔子也没有指定一句话,放在字典里“仁”那个条目去定义仁。他也是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人具体事来无限接近那个概念,没有标准答案,都是你自己体会。
“三思而后行”,原意是不要想太多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华杉详解
季文子凡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评论说,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为所惑。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清廉持家,忠心为国,是鲁国名臣。他的性格特点是非常小心谨慎,凡事有备无患。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他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他出使齐国,还要准备好万一出使期间对方有人去世,丧礼用的服装礼仪,可见他的有备无患思想,到了多么过分的地步。如果再深入,婚礼、婴儿百天宴的红包都得准备好!季文子说“过求无害”,孔子则认为过求有害。
我们都熟悉三思而后行的成语,认为是教导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说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想糊涂了。
“愚不可及”,原意是大智若愚,谁也比不上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华杉详解
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发挥他的智慧,建功立业。国家政治黑暗,他就假装愚笨,什么也不干。他的智慧,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政治总是时好时坏,赶上昏君,就暗无天日,下一任国君有点良知,国家就好一点。孔子的价值观,是明哲保身,保全自己,以待天时,不建议你去跟黑暗势力死磕。
不过到了王阳明的时代,那昏君是昏到了奇葩的地步,王阳明并没有“愚不可及”,而是以他“致良知”的能量,我心光明,只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建下奇功,保全百姓。王阳明,就是其智不可及了。
王阳明文治武功独步天下,但他并未能入阁拜相,因为最高统治阶层并不接纳他,他形成了致良知、人人皆可为圣贤的学说。而良知,是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这正是统治者的敌人。王阳明能以功勋名臣盖棺定论,也是他死得早,只活了57岁,若是活到70岁,继续做官,越做越大,和国君非冲突不可,他的思想也可能还会有惊人的突破。
心学两位大师都未得高寿,陆九渊也只活了54岁。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长寿是最大价值,因为思想是越老弥坚,越老越成熟,弟子越多,传播越广,影响越大。陆、王两位心学宗师都早逝,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