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序
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开始于1811年2月,亦即《傲慢与偏见》出版两年之前,完成于“1813年6月之后不久”。1811年存留下的几封简·奥斯丁信件中,没有一封再提及这本书;而1812年则没有一封简·奥斯丁的信件存留下来。可是到了1813年初,简·奥斯丁曾多次在信中提及《曼斯菲尔德庄园》,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姐姐卡桑德拉已经颇为熟悉小说的内容。作者在1814年3月2日的信中谈到,其四哥亨利已在阅读小说(手稿)。据研究者推断,大约在1813年11、12月间,或1814年1月,作者将该书的版权再次卖给了《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的出版人埃杰顿。1814年5月23日及27日,埃杰顿连续在《记事晨报》上发布出书告示。照此推断,《曼斯菲尔德庄园》应在1814年5月底面世。小说封面注明:“一部三卷小说/《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作者著/1814年”。
虽然该书比《傲慢与偏见》长四分之一,但每本售价却一样:18先令。第一版的印数很少,据查普曼考查,只有1250册,而且纸张、印刷都较差,标点符号不规范,语言错误也较多,质量远不及《傲慢与偏见》;但是,这1250册在六个月内即已销售一空,销售速度却快于《傲慢与偏见》。尽管如此,埃杰顿一直不肯出第二版,直至1816年,才由《爱玛》(1815)的出版人约翰·默里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有学者考查,简·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上获得至少310英镑的酬金,这是她生前收益最高的一本书。
从出版时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只比《理智与情感》晚三年,比《傲慢与偏见》晚一年,但是从创作时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与其前两部作品相隔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奥斯丁已经从一个喜欢在小说中俏皮夸张的反讽者,变成一个严肃的社会观察者和思考者。《曼斯菲尔德庄园》虽仍然以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是明显减少了喜剧成分,增加了说教色彩,多了几分沉闷。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国会议员,一家人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与伯特伦夫人在教养子女的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光知道“严厉”,一个一味地放纵,致使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教养上存在严重问题,为人处世全然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准则。大女儿玛丽亚是个水性杨花的姑娘,一边动心于“粗大肥胖、智力平庸”,但“一年有一万两千英镑”收入的拉什沃思,一边又跟纨绔子弟克劳福德私下调情,当发现后者对她缺乏真情时,便轻率地嫁给了拉什沃思,与此同时,还继续与克劳福德发展暧昧关系,直至跟他私奔,最后遭到被遗弃的可悲下场。二小姐朱莉娅跟姐姐一样放荡不羁,差不多就在姐姐私奔的同时,也跟贵家子弟耶茨私奔了。就在两起丑闻发生之前,伯特伦家的大儿子汤姆突然染病,差一点丧命。一时间,这兄妹三人几乎使伯特伦家陷入了绝境。
奥斯丁批评父母对子女疏于教育,或教育不当,不仅是针对伯特伦爵士家而言,克劳福德家可以说情况更为严重。克劳福德兄妹都是拥有大宗财产的年轻人。他们长年寄住在叔叔克劳福德将军家里,两人一个受叔叔宠爱,一个受婶婶溺爱,因而都给娇惯坏了。特别是将军是个“行为不端”的人,甚至想在家中豢养情妇,自然给两个年轻人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克劳福德起初想玩弄一下范妮的感情,后来居然真心爱上了她,便苦苦地追求了起来,遭到范妮拒绝后,又跟玛丽亚私奔。克劳福德小姐起先有意于埃德蒙,但是当她获悉埃德蒙要当牧师时,热情顿时冷了下来。后来,埃德蒙的哥哥处于病危之际,她马上意识到埃德蒙可能成为伯特伦爵士的继承人,旋即对他又热了起来,不想让埃德蒙看清了她的真面目,最后也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尽管这几家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致使诸多子女走上歧途,但是这些孩子也并非全部学坏了,伯特伦家毕竟还有两个可爱的青年男女,其中包括寄人篱下的女主角范妮。范妮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的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的强烈愿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能明辨是非,知人知心。大表哥汤姆等人要在家里排演有伤风化的情节剧《山盟海誓》,家里只有她一人加以反对和抵制。她早就看清了克劳福德兄妹的自私和轻浮,因而当克劳福德死死纠缠她时,她丝毫不为其所动,始终不渝地暗恋着埃德蒙;当克劳福德小姐对埃德蒙“旧情复发”的时候,她告诫表哥不要上她的当。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器重,也赢得了埃德蒙的爱,两位年轻人终于结成伉俪。
奥斯丁的六部小说虽然各具特色,但从故事模式来看,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感伤小说与风尚喜剧的杂合,却又尽量保持在现实主义的限度内。例如,从范妮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早年流行作品里“灰姑娘”和“老师教学生”的影子:
他则给她推荐课余时间读起来有趣的书,培养她的鉴赏能力,纠正她的错误见解。他和她谈论她读过的书,从而使她体会到读书的益处,并能通过富有见地的评价,使她越发感受到读书的魅力。表哥如此尽心,表妹爱他胜过威廉之外所有的人。她的心一半属于威廉,一半属于他。(第一卷第二章)
当然,学生也有高明的地方,比如在道义问题上,表哥经常征求她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表妹也从不推诿,总能诚恳地讲出自己的看法,让表哥受益匪浅。
然而,范妮虽然深爱着埃德蒙,埃德蒙也很喜爱她,但她并非很自信,觉得自己稳操胜券,她深知她还有一个不容轻视的情敌(克劳福德小姐)。因此:
她要尽量克服她对埃德蒙感情中那些过分的、接近自私的成分,她觉得自己也有义务这样做。她如果把这件事称作或看作自己的失落或受挫,那未免有些自作多情,她谦卑的天性不允许她这样做。她要是像克劳福德小姐那样期待于他,那岂不是发疯。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他抱非分之想——他顶多只能做自己的朋友。她怎么能这样想入非非,然后再自我责备、自我禁止呢?她的头脑中根本就不该冒出这种非分之想。她要力求保持头脑清醒,要能判断克劳福德小姐的为人,并且理智地、真诚地关心埃德蒙。(第二卷第九章)
这是奥斯丁小说中屡屡出现的一种写作形式,称作“自由间接引语”。奥斯丁是第一个使用这种语言形式的英语作家,她以这种方式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又省略了诸如“他心想”“他纳闷”之类的引介词语。奥斯丁的这种写作技巧,起初被理解为作者使用的“全能视角”,后来有学者提出,将其视为人物的心理描写更为合理。确实,把这段话理解成范妮的心理活动,更能凸显她“温柔可爱”的动人形象。
显然,《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更加注重道德说教的小说,读者从范妮身上已经看不到奥斯丁早期女主角的那种欢快与活跃的个性,究其原因,这也是奥斯丁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