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是人的一种情绪,拥有喜悦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因此,人们供奉和祭拜喜神来追求快乐和愉悦。丰富的求喜敬神风俗和多样的仪式活动,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喜文化。
古人相信喜悦是由神衹来主宰的,但是,因为喜悦只是一种心理表现,人们无法具化它,所以很长时间里喜神没有星宿来代表,也无神形可辨。后来,人们把山海经中的吉神泰逢看作喜神最早的形象,再后来,人们把北斗星神、被赐予长胡子的成仙女子奉为喜神。随着历史变迁,如今人们将祖先画像、商纣王、女娲娘娘、月下老人、和合二仙、观音菩萨、弥勒佛、喜鹊等视为喜神奉祀。
例如,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祖先的画像,以香烛果品茶点供奉,然后全家老小依次向祖先画像行礼。清代的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比户悬挂祖先画象,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
逢年过节或婚礼生子,或有其他喜庆活动时,人们往往要祭祀喜神,举行求喜的仪式。除夕夜挂喜神、元宵节求喜物、二月二祭龙神、寒食节求吉祥、重阳节登高、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年末祭灶、敬拜喜神树等习俗,都包含着人们祈求喜乐,获得吉祥和祝福的渴望。
而在人生最大喜事——男婚女嫁时,人们更是注重求吉祥、祈喜福。龙凤、新娘蒙红盖头、新郎踢轿门、新娘子跨火盆、撒草、新房铺床、撒帐、闹洞房等等风俗或婚礼的仪式都是为了求喜。
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进入洞房后,人们会把花生、枣子、桂圆、栗子等有“多子”意思的植物撒入帐内。同时,撒帐人要诵念喜歌或喜词。这一习俗意在祝福新人婚姻美满,多子多福。还有“闹洞房”来送吉祥,增添热闹气氛,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可谓“闹喜闹喜,越闹越喜”。可见,喜自古就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求喜气祈吉祥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本书本着弘扬民俗文化的精神,从喜神的传说讲起,详细讲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关于喜神的风俗、敬神求喜的礼仪和禁忌等,试图为读者较为完整地展示中国独具特色的喜文华,以供对喜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本书禀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力求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由于中华民俗文化绵延千年,博大精深,而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