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次二经
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1],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2],多白蛇[3]。
【注释】
[1]钤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户屈戍谓之钤。钤山在今鄜州西张村驿,有清水河出西北百里,合两大源东南流经驿北而南注洛水,状屈戍形,故名。”[2]藻玉,一种玉石,带有彩色纹理。郭璞注:“玉有符彩者。”[3]白蛇,一种水蛇,蛇身呈白色。
【译文】
《西次二经》所描述的西部山系的第二组山脉的第一座山叫钤山。山上有丰富的铜矿,山下盛产玉石,山中的树木以杻树和橿树为主。
从钤山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泰冒山。山的南面有丰富的金矿,山的北面有丰富的铁矿。浴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黄河。浴水中有许多的藻玉,还有很多白蛇。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1],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2],其鸟多鹦。楚水[3]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注释】
[1]数历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数历,子午山南分水岭也。自岭而南,其西注泾诸川四源均列,象积禾,故曰数历。历者,数积禾也。其川即程水矣。”[2]杻(niǔ)橿(jiāng),杻树,外形像棣树,叶子细。橿树,木质坚硬,古代常用它来制造车子。[3]楚水,《五藏山经传》卷二:“楚当作濋,即沮水。”
【译文】
从泰冒山再往西一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数历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山下有丰富的银矿,山上的树木以杻树和橿树为主,山中的飞鸟多是鹦鹉。楚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渭水。楚水中盛产一种白色的珍珠。
又西百五十里高山[1],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2]、雄黄[3],其木多棕,其草多竹[4]。泾水[5]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
【注释】
[1]高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高山在邠州北四十余里,今曰抚琴山,暖泉所发。”[2]青碧,一种青绿色的玉石。[3]雄黄,也叫鸡冠石,一种矿物,能从矿石中提取。古人常用来消毒、杀虫。[4]竹,这里是指一种低矮丛生的小竹。[5]泾水,《五藏山经传》卷二:“泾,迳也,过也。凡溯泾者自渭直西北得暖泉水,其正流乃在西;又循流直西北得杨晋水,正流乃在东,更北行而西北凡三百余里,入水沟门,更东北十数里入红德川,又改由耿家河直北百六十余里,尽于三山堡,又改东北十数里得天池。乃正源每进辄过,故是水旁源通,可名泾水。”
【译文】
从数历山再往西一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高山。高山上有丰富的银矿,山下多产青玉和雄黄,山中生长的树木多是棕树,草多是小矮竹。泾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东流入渭水,泾水中多产磬石和青玉。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1],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2],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3]而五采文,名曰鸾鸟[4],见则天下安宁。
【注释】
[1]女床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女床之山在凤翔府西,雍水所枕也。”[2]石涅,又称石墨,是一种黑石脂,古代用来画眉,也可用作黑色染料。[3]翟(dí),一种长尾山鸡。[4]鸾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鸟,属于凤凰一类,会自歌自舞。
【译文】
从高山往西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女床山。山的南面有丰富的赤铜矿,北面盛产石涅。山中的野兽以老虎、豹子、犀牛和兕居多。山中有一种飞鸟,它的形状与鸡相似,长着五彩斑斓的羽毛,它的名字叫鸾鸟。这种鸟一旦出现,天下便能安享太平。
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1],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2]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3],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4]。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注释】
[1]龙首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龙首之山在今陇州西北白岩铺之北,所谓陇头也。”[2]苕(tiǎo)水,吕调阳校作召水。《五藏山经传》卷二:“其北柳家河出焉,东流右合二源象手招之形,故曰召水。”[3]鹿台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鹿台山在静宁州东曹务镇,镇北有好水河,东自隆德县合四源西南流,象鹿首角。镇西一水西流入之,象鹿之阴,故曰鹿台。今沁水县南桑林河所出之山古名鹿台山,取象与此同也。”[4]凫徯(fú xī),古鸟名。
【译文】
从女床山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叫龙首山,山南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山北有丰富的铁矿。苕水从这座山流出,向东南流入泾水,苕水中有很多美玉。
从龙首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鹿台山。山上盛产白色的玉石,山下有丰富的银矿,山中的野兽以牛、羬羊、白豪居多。山中有一种飞鸟,形状像普通的公鸡,却长着一副如人的面孔。它的名字叫凫徯,它的名字就是通过它的叫声来命名的,这种鸟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战乱。
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1],其阳多磬石,其阴多檀[2]楮[3],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释】
[1]鸟危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屈吴之山东南四十里许为道安古城,有三水合西流象鸟翼,西会玉河,又西北注消河,即首经棼水所注之赤水也。翼谓之危者,张若人升危也。”[2]檀,檀树,檀树的香味能驱虫防虫,木材是制作衣柜等家具的上好材料。[3]楮(chǔ),又叫构木。
【译文】
从鹿台山往西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鸟危山,山的南面有许多磬石,山的北面生长着许多檀树和楮树,山中还有很多女床草。鸟危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赤水,鸟危水中有许多细丹砂。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1],其阴多碧,其兽多牛、麢羊。
【注释】
[1]垩(è),可用来涂饰的有色泥土,有红、白、青、黄等多种颜色。
【译文】
从鸟危山再往西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小次山。山上有很多白玉,山下有很多赤铜矿。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白色的头,红色的脚,它的名字叫朱厌。这种野兽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战乱。
从小次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大次山。山的南面有很多垩土,山的北面有很多青绿色玉石,山中的野兽以牛和羚羊居多。
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
又西四百里,曰厎阳之山[2],其木多[3]、楠、豫章,其兽多犀、兕、虎、犳[4]、牛。
【注释】
[1]薰吴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薰,炙手也,古作‘熏’。吴,音‘虞’,哗也。山在今且隆城以西,其南洮阳诸水象火炽,其北大夏诸源象炙手也。”[2]厎(zhǐ)阳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厎同砥。砥阳,砥水之阳也。砥水在河曲北岸,今大哈柳图河也。导源小图尔根山,东流南折而西受北来二小水,又西南屈曲,西入河,其形似砥刃之状。”[3](jì),古木名,也称水松,形状像松树,有刺,有很细的纹理。[4]犳(zhuó),古代的一种野兽,身上有类似豹的花纹。
【译文】
从大次山再往西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薰吴山。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
从薰吴山再往西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厎阳山,山上的树木大多是水松树、楠树、樟树,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犀牛、兕、老虎、犳、牛。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1],其上多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2],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释】
[1]众兽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今为阿穆尼达尔嘉山,在西宁府南二百里。”[2]皇人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皇,同煌,即今之石流黄,此经所谓青雄黄也。皇人之山,今名喀尔藏岭,明《志》谓之热水山,在青海东北。”
【译文】
从厎阳山再往西二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众兽山。山上有丰富的琈玉,山下生长着很多的檀树和楮树,山中的野兽主要是犀牛和兕。
从众兽山再往西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皇人山。皇人山上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有很多的石青和雄黄。皇水是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赤水,皇水中有很多细丹砂。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1],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2]。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3],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4]、鹿、牛。
【注释】
[1]中皇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山在大通河北岸直肃州东南三百里阿木尼冈喀尔山之脊也,盖亦以生煌得名。”[2]棠,指棠树。[3]西皇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山在今嘉峪关东五十余里,俗呼硫磺山。”[4]麋(mí),俗称“四不像”,一般认为它的角似鹿非鹿,它的头似马非马,它的身似驴非驴,它的蹄似牛非牛,所以称它为四不像。是我国的特产动物,野生种现在很难见到。
【译文】
从皇人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中皇山。山上有丰富的金矿,山下生长着很多蕙草和棠树。
从中皇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西皇山。山的南面有丰富的金矿,山的北面有很多的铁矿,山中的野兽主要是麋、鹿和牛。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1],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2],是食人。
【注释】
[1]莱山,古山名。《五藏山经传》卷二:“即阴得尔图拉山也。莱,草名,叶似麦,实如青珠,其根医家名麦门冬,洮水众流象之。”[2]罗罗,古鸟名。
【译文】
从西皇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莱山。山上生长的树木主要是檀树和楮树。山中的鸟多为罗罗,这种鸟是会吃人的。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1],白菅为席。其十辈[2]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3],毛采。
【注释】
[1]少牢,古代祭祀时只用猪和羊就为少牢。[2]辈,类,其十辈神,指上面提到的人面马身的十个神。[3]钤(qián)而不糈,这里是指祈祷时不用精米。郭璞注:“钤,所用祭器名,所未详也。或作思训祈不糈,祠不以米。”
【译文】
纵观《西次二经》这一山系,从钤山到莱山,共十七座山,沿途四千一百四十里。其中有十座山的山神都是人的面孔马的身形。还有七座山的山神是人的面孔牛的身形,都有四只脚,一只臂膀,拿着拐杖行走,这些就是飞兽之神。祭祀这些山神时,用猪和羊作供品,摆设供品的席子是用白茅草做成的。祭祀那十个山神时,在供品中,只有一只雄鸡,也不用米,毛物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