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敌战计(2)

公元199 年六月,官渡之战打响了,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声名大振,而袁绍就不一样了,自从军队被打败之后,袁绍发病吐血,在公元202 年夏季五月的时候死去。但袁绍的儿子和女婿仍握有重兵。小儿子袁尚接替他的官职,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驻扎在黎阳。

秋季九月,曹操发兵征讨他们,连续交战,袁谭、袁尚屡次战败退却,坚守黎阳城。城坚难攻,曹操暂时放弃攻城。时间到了公元203 年,曹操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一举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 当曹操首先进攻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时,袁谭在抵挡不住的情况下火速向袁绍幼子袁尚求助。二袁合兵,加上城坚难攻,相持数日,仍然毫无进展。曹操无奈之下,转而南征荆州的刘表。袁氏两兄弟见曹操撤兵而去,便开始了争夺继承权的内讧,并大打出手。袁谭兵败,逃到平原,被袁尚团团围住,攻打甚紧,袁谭只好向曹操求援。

曹操采用了荀攸的计策:为了平定北方,选择先与袁谭联姻。终于在公元204 年8 月扫清了袁尚的势力。公元205 年,又消灭了袁谭,一下子拥有了冀州全境。从此曹操在北方再无后顾之忧。

第九计 隔岸观火

【原典】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①。暴戾恣睢②,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③。

【注释】

①阳、阴:指敌我双方两种势力。乖:分崩离析。待:等待。逆:混乱、暴乱。全句意为:敌方众叛亲离,混乱一团,我方应静观其变待其发生大的变乱。

②暴戾:横暴凶残、穷凶极恶。恣睢:怒目相视、反目仇杀。

③顺以动豫,豫顺以动:采取顺应的态度,不逼迫敌人,让其内部自相残杀,我方顺势取利。即阴阳相应,天地之间任你纵横,何况建诸侯国、出兵打仗呢?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译文】

敌人内部矛盾趋于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我方表面上回避敌人的暴乱,暗地里则等待其内部争斗的发生。等敌人反目成仇,势必自取灭亡,不攻自破,我方顺其自然,必有所得。这是豫卦的原理:能够顺应时机而行动,就会有好的结果。

【简析】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一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隔岸观火”之计在运用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首先坐观敌方因内部冲突而出现自相攻击和残杀的混乱局面,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对敌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二是坐待敌人内部出现矛盾,利用其一方消灭另一方,然后再消灭或收服剩下的一方。

虽然是乘敌人遭遇天灾、内乱,或内忧外患交加的困境之际,给以打击,从而捞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好处,但是这种招法,用不好就会惹火上身,以至自焚。

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火,而它的整体力量又没有在火中烧光,来自外部的打击,就会使国家或集团内部的矛盾势力结成一个整体,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抗与反击打劫者,消灭打劫者。

因此,如果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从内部烧垮敌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

另外,运用本计谋必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火”可观,即敌方内部发生混乱;二是要有“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必然会引火烧身。而“观火”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的方式有:袖手旁观、静而暗观、退而远观、顺而动观。

【战例】

韩琦中立解尴尬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身边人为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你夹在中间,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的情况。怎么办呢?宋代的韩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

韩琦曾经同范仲淹一道提倡实行新政,北宋时他长期担任宰相职务,在战场上是位英勇杀敌的将军。抵御西夏时,曾有“军中有一韩,敌人听了就胆寒”的威名。而在为人处世上,他同样能做到隐忍不发,成熟练达。

有一年,他与同僚王拱辰、叶定基等人在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叶二人经常为考生试卷的好坏争得面红耳赤,韩琦生性好静,并不恼火,只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坐在桌前专心判卷。

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王拱辰见自己同姓叶的都吵成这样了,韩琦却能心安地坐着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心中很是生气,便跑过来对韩琦嚷道:“我说你在这里练习气度呢?”

韩琦听了这带刺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赶紧好言好语地赔不是说:“实在对不起,我刚才没听,不知你们在争论什么事啊!”

同处一室,二人大声争吵,韩琦不可能没听到。但是当二人都吵得不可开交时,你该向着哪一方?你无论向着谁,另一方都会很不高兴的。这不,韩琦本想置身事外,装着什么都没听到,没想到王拱辰已经跳出来向他吹胡子瞪眼了。

而让人钦佩的是,韩琦竟然反过来给没事找事者赔不是。这样一来,王拱辰再没什么话可说了。当下正吵得面红耳赤的二人都觉得再吵下去没什么意思,也便不再做声了。事后,大家一点火气都没有了,韩琦又耐心地做了二人的工作,很容易就把事情解决了。

历史上,人们评价韩琦时,说他“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在这一件事上,韩琦又是怎样泰然处之的呢?

那就是保持中立。没错,当处于这种夹缝之中,左右不是时,保持中立,隔岸观火,是此时最好的防身策略。

秦王赐剑白起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赵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

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

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

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

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

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

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诸葛亮说服了东吴的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来犯的曹操。

当时曹操的八十三万人马在长江以北扎下大营,东吴都督周瑜则率领吴军在长江以南驻扎下来。两军驻地对岸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石山突入江滨,上刻“赤壁”两个大字。曹操对周瑜的这场大战就被称为“赤壁之战”。

周瑜用连环计,使不习惯水战的曹操上了当。

曹操把所有的战船在长江上三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他手下的步兵渡江如履平地了。但周瑜的意图却是借东南风,火烧曹操那些连在一起的战船。

战事开始之前,周瑜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占风。接着诸葛亮回到刘备身边,并和刘备一起登上樊山观望长江中的火攻大战。他们怡然自得地坐在山上,观察远处孙权、周瑜同自己的死敌曹操大战的情况,并利用东吴赤壁大战的胜利,火中取栗,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原典】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勿使有变③。刚中柔外也④。

【注释】

①信:使相信。安:使安然,不生疑心。信而安之:让对方深信不疑,安定身心。

②阴:暗地里。图:图谋。阴以图之:暗地里对其有所图谋。

③备:这里指充分准备。变:发生意外的变化。

④刚中柔外:表面软弱,内里却强硬。

【译文】

让对方相信自己,并使其麻痹松懈,我方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不要引发对方的意外变故。这就是内藏杀机、外示柔和的谋略。

【简析】

该计策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广泛,而且可以无师自通。笑容本是人类一种美好的表情,俗话说拳头不打笑脸人,笑里藏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计谋就是因为他击中了人性中最常见的弱点。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表面和气,内心阴险狡猾的两面派。它的同义词是“口蜜腹剑”、“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等。玩弄奸计的人,往往是口甜如蜜,心如毒蝎。表面上笑口常开,暗地里磨刀霍霍。

因此,此计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特征进行理解:首先是口蜜腹剑。即嘴里说的话比蜜还甜,心里却藏着一把杀人的利剑,时刻准备趁对方不备时下手。其次是假装柔弱和顺从。表面上对敌人谦恭和善、温柔顺从、心悦诚服,骨子里却阴毒无比,心怀异志。

运用此计的关键在于一个“笑”字。

笑必须自然真实,掌握好分寸,才能使敌人产生信任而安定身心。如果笑得做作,笑得过火,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对方的警觉。

运用这一谋略的人,笑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曲意求和,有的阿谀奉承,有的故意示弱。无论何种方法,“笑”的最终目的是“藏刀”。不论何时何地,“刀”要尽可能隐藏得深,一旦暴露,就很容易被敌人识破。而“刀”终是要杀敌的,可以明出,也可以暗出。但一定要迅速果断,干净利落,这样“笑”才不是浪费。

【战例】

公孙鞅修书占吴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

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以前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

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中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

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

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

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姬光用计

吴公子姬光对吴王僚即吴国王位十分不满,虽然表面上对吴王僚毕恭毕敬、唯命是从,但心里却无时不在凯觎王位。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姬光见他勇猛侠气、智勇双全,便把他纳为知己。伍子胥又将他的朋友——吴国勇士专诸推荐给姬光,姬光器重之。三人密谋:待时机成熟,就刺杀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