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切随遇而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3)

还有家乡的好友,从三年前就听我念叨:我们葡萄酒城长大的姑娘,一定要去酒庄里做个纪念日活动,带上孩子,一起摘葡萄、踩葡萄、酿葡萄酒,傍晚时分在观景平台上来个BBQ,晚上看酒庄广场上点燃焰火……好友兴致勃勃地提议是否可以做成“二婚”典礼,被我喷了一脸水。

但不妨碍好友坚持不懈地惦念了三年。

三年里,我换了工作,从大机关里的小公务员变成“有寒暑假”的人民教师。我以为在时间安排上会更加自由,但现实告诉我:不讲课的时候,还要备课;不备课的时候,还要研究课题;不研究课题的时候,还要读书;不读书的时候,还要写作;不写作的时候,还要做一系列策划项目……而做所有这些事情的时候,还别忘了对内陪伴孩子、做饭打扫,对外相约朋友以及参加一些无法推辞的社会活动。

充实,是忙碌的充实;快乐,是充实的快乐。

于是,关于纪念日的规划,活生生从跨国奢华海岸度假或海滨城市葡萄酒庄焰火晚会,缩水为“现代化新济南夜景观光”一次。

真的——2015年春,就在我努力想要挪出时间至少也得捯饬个周边国家“全家邮轮行”时,呆哥告诉我,作为一个连周末都没有的人,他是不会有五天四夜假期去坐邮轮的。他特别诚恳地建议我还是在市区内折腾一下就可以了,他会争取把晚上十点的下班时间提前到七点,所以我最好是把折腾范围控制在市区二环以内。

我连叹气都省了,翻翻白眼开始琢磨济南市区内还有什么活动可以执行。最后还是看见某影视大鳄结婚二十年纪念照获得了灵感——照片里的男人女人都不再年轻,但因为身后站着的漂亮女儿和膝上坐着的可爱儿子,反倒让整张照片显得和煦温暖。

我对呆哥说:“我们去拍一套婚纱照吧,还穿十年前那样简单样式的婚纱或礼服,但多了儿子和女儿,想必会很有趣。”

呆哥同意了。

于是,2015年夏,我在微信上给开摄影工作室的朋友们广撒“英雄帖”,大意就是“姐和姐夫结婚十年了,竟然还没有离婚嘿嘿,必须拍个全家参与的婚纱照与十年前进行对比,有意者请留言”云云。随后朋友们从市区二环以内各方位发来贺电,表示“结婚纪念日前任何时间都可预约拍摄,加紧给你修图,纪念日当天不耽误你微博、微信晒图秀恩爱”。

我心满意足地想:看,总还有那么一项计划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也就在这时,曾经合作过的某电视台栏目组找来了。

最要命的是,这次,他们的项目又让我心动了——档期很紧张,但从策划团队的组成能看出来,这次合作过程中一定能够学到许多有趣的新技能。所以,在与编辑重新调整了新书出版节奏后,我趁孩子们去外婆家度假,迅速收拾行装进驻摄制组。从前期的选择拍摄地开始,到开机后跟组拍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和一群很可爱的合作伙伴一起,上山下乡,披星戴月。头脑风暴的时候忍不住还是想起了我求而不得的海岸游或葡萄酒庄之旅,于是最终定稿的综艺剧本里,嘉宾们在葡萄酒庄里摘葡萄、踩葡萄、酿葡萄酒;在海边放声歌唱、坐船出海……

第一次看后期粗剪出来的片花时,我似乎看见自己关于纪念日的梦想,用另一种方式,变成现实。

再后来,九月初,节目杀青,我回到济南开始参与后期制作——忙忙碌碌地直到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前一天,我才想起那套“折腾在市区二环以内”的婚纱照,竟还遥遥无期!

最彪悍的是,我看看课程表,纪念日当天我有六节课。按照下午四点多下课计算,从位于郊区的大学城赶回市区,途经幼儿园接上孩子们,应该已经到了五点半。说好的婚纱照一时半会儿是没空拍了,大餐什么的,提前订好位置应当还能实现吧……

我们的十周年,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缩水中,演变成一顿晚饭。

为了这顿仅剩的晚饭,我选择去一间很不错的西餐厅订座位——再简单,生活也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比如在精致的、专注的小环境里,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来吃这顿饭,谢谢大家可以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我想,一些感念是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相互获知、彼此影响。

结果上楼时电梯中途停一下,大家就临时修改了就餐计划——西餐厅楼下是一间地道的淮扬菜馆,呆哥想去吃家乡菜。我一想,也行啊,就是把法国范儿文艺片生生扭转成央视一套励志片呗!煮干丝、蟹黄包,搭上花雕酒,别有风情。

待到菜齐了,我敬呆哥一杯酒,告诉孩子们,要感谢爸爸十几年前一边吃着炒咸菜拌米饭一边艰辛求学,才得以跨越省际考到济南。又一直坚持学习,才被妈妈崇拜,然后爸爸妈妈结婚,才有了你们。

五岁半的女儿置若罔闻:“妈妈,我要吃米饭!”

三岁半的儿子熟视无睹:“妈妈,我也要吃米饭!”

其实,生活只是一部肥皂剧好嘛……

那么,你相信“爱情”吗?

这么多年来,讲座中、课堂上、私信里,多少读者问过这个问题,我已经记不清了。

其实,哪怕我写了那么多年小说,我也一直搞不清楚。十年前,认识这个人的时候觉得很聊得来,渐渐发现一些生活细节很投契,再后来很想生活在一起,索性领了结婚证两人搭伴玩得挺开心,四年后很想有个孩子揉搓一下,于是就有了女儿,过一年意外降临一个儿子也欣然笑纳,此后生活里除了孩子的笑声哭声,其余也不过就是墙纸翘了你记得粘、水龙头漏水你别忘了修,我四点半去接孩子你甭管了,晚上回家吃饭吧我做虎皮尖椒……这些,算不算“爱情”?

十年,原本就不太适应“我爱你”,现在更只喜欢那句“你辛苦了”。

而倘若,那个人,他也感念所有你予他的时光——他知道你的辛劳,肯定你的奋斗,愿意在你迷茫的时候出谋划策、在你痛苦的时候竭力开解、在你欢乐的时候倾听分享……哪怕他永远做不到随叫随到,学不来浪漫也无暇分担太多家庭劳务,但,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

我自知不漂亮、不温柔,没有D罩杯的诱惑,只有青春期的痘印,即便这世间真有深情多金的霸道总裁,打死他也不会爱上我。

所以,眼前这个动不动就跟人显摆说“我对象刚写了本书”“请关注我对象的电视剧”的呆子,多好啊,十年过去他竟然还在喜欢我。

十年了,谢谢你。

十年,原本就不太适合“我爱你”,

现在更只喜欢那句“你辛苦了”。

读书的用处与更好的自己

关于“好书”的定义,我想,未必一定是大部头——哪怕是那些浅显小文,只要能给予阅读者以前行的力量或温暖的慰藉,我们的篮子里,便会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

最近,越来越多地被问到这样几个类似的问题——

读者问:你平时都读什么书?

一个朋友:白天上班累死,晚上带孩子累死,好不容易孩子睡了,哪还有力气看书?你都是什么时候看书,你不困?

还有个老同学,说:年轻的时候咱也是看过书的,不过现在这把年纪了,读书还有什么用?再说,好书也越来越少了。

我说巧了,我刚好从书上看来这么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20世纪初,山东平原县一户农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作《净化心灵的文字》。

多么精妙的比喻。

所以我想,坚持读书应该会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养成学习的惯性。那是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好像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一样,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读一本可以引领你去思考的好书,便会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生了锈,心里也空落落的。这时候倘若能有机会坐下来,用读书、思考的方式来塞满这种空荡,整个人便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所以这种惯性带来的或许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角度。

二是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书读得越多,越容易觉得自己无知。而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整个人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会咄咄逼人,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老话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就是这个意思:瓶子满了自然晃不起来,反之晃得越高、越轻浮的,必是因为还有太大上升的空间。不信,看看那些被我们称为“大师”的前辈,看看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约略可见一斑。

三是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豁达从容。坚持读书,用心读书,心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越发想得开”。因为书里的世界太大,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自然也就有酒肉臭和冻死骨;有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也自然有奸佞小人的狂妄当道……读书的过程中,好大一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最终,因为知道,进而思考,日益自省,才致淡然。要知道,是得真看开了,才能不拘泥于对某些小事或既得利益的追求,才能对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反对意见予以包容和尊重,这是大智慧。

以及,一个坚持学习的父母形象,对子女而言,本身就是最好的影响。毕竟,我们总不能指望孩子在父母玩游戏、打麻将的声音里,还能凝神静气端坐读书。

至于什么时候、在哪儿、怎么读、读什么书……我想,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吧?

当叮叮、咚咚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下班后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就像《纸婚》里写的那样,我和呆哥各据一张书桌,晚饭后有三小时共同阅读或写作的时间。后来有了孩子,呆哥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忙,我们只好根据各自的时间调整阅读计划——晚上九点多,眼看着孩子们睡着了,我打开床头灯,拿出一本书,勾勾画画;晚上十一点,呆哥可能刚下班回家,所以他的阅读时间,是在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后到七点半出门去上班的这段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