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适合做产品经理吗
相信你已经了解了产品经理的目标、知识构成及薪酬等问题,如果你心里已经迫切地想试图去“改变世界”,却担心自己不适合做产品经理,内心开始不断有小人儿打架,就请继续看下文。
我非常喜欢电影《勇敢的心》,其中有一段剧情特别让我好奇,为什么许多人质疑华莱士是因为复仇而战?当华莱士最后喊出“Freedom”的时候,估计所有人都会被震撼。复仇固然是华莱士表面反抗的理由,但战争的根源并非是家庭仇恨,而是为了捍卫人权。同理,虽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谁都可以做产品的批评家,但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就是产品经理。评论使许多人觉得自己适合做产品经理,但产品经理如果只懂得评论,而不去理解其中的产品逻辑,并分析问题,就显得不够专业。正如华莱士饱含热情和信念追求自由,为了人权而抗争,有志于成为产品经理的人也应该饱含热情和信念,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出现的需求而驱动自己。通过产品创新的方式,对陈旧的事物进行打击,在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上获取价值。
史蒂芬·柯维曾在他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高效能人士首先需要重新发现自我。这句话给了我许多启示:
● 我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 我的目标是什么?
● 我真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吗?
许多人在微博上私信我,大意是他们有极大的热情成为产品经理,但是不知道如何找到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能否帮忙内推到腾讯?我一般会先看看这位朋友的微博和个人资料,看看他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那么喜欢互联网产品,其次是看看他是否有博客积累了一些他自己的思考——很遗憾,大部分找我帮忙推荐的人都不清楚产品经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也不清楚如何成为产品经理,更别提对于产品事业的热诚和信念。
或许有人会觉得信念是很虚的东西,但我认为,信念才是坚持到最后的力量。许多人可能都听说过牛顿在苹果树下被砸,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在和朋友谈及这个故事时,我们都达成一个共识:牛顿并非因为苹果而开窍,而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希望探求真理,恰好在某个点灵光一闪想通了。苹果改变世界更像是一个段子,因为这段插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则变得有故事性而值得传播。
许多人看完了一些产品经理的书,恰好发现自己吐槽水平很强,获得了一些认同,于是以为自己找到很多“用户的痛点”和“用户需求”,加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口号的流传,于是像找到了苹果的牛顿一样欢呼雀跃,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做产品经理。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产品经理在刚入行的时候,都是从事着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而非从一开始就大展宏图,构思如何改变世界的。
因此,我先给有志于成为产品经理的朋友们打个预防针,免得因为一时兴趣而误入产品经理这个“毁人不倦”的行当,迷失自己的方向。
角色转换:从学生到产品经理
学生到产品经理的转变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产品实习生→产品助理→助理产品经理→产品经理
正如星矢想要成为黄金圣斗士,必须先穿上青铜圣衣。除非特别有天赋。基本上,从学生到产品经理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被动到主动:如何有效地做事
作为学生,日常最多的时间都花费在“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循环中,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但产品经理却是强调主观能动性,要求产品经理有强大的影响力和魅力去获得资源,去主动思考并传达目标给其他人。许多实习生刚去公司做产品的时候,总是等着别人分配任务,等着导师指导自己,而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学生想要成为产品经理,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且自发地去体验产品并提出解决方案。
那么是否有一种框架可以适用于学生向产品经理进化呢?我在腾讯学院接受毕业生培训,学习到了PDCA(Plan-Do-Check-Act的简称)方法。这个循环方法本身是由美国学者爱德华兹·戴明提出的一种品质管理循环方法,但也适用于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
PDCA循环
● 规划(Plan)——产品可靠度目标预测与制订、可靠度计划研拟与确定、可靠度组织与分工。
● 执行(Do)——可靠度作业激励、命令与实施。
● 查核(Check)——产品可靠度评定与评估、可靠度作业管制与稽核。
● 行动(Action)——各种可靠度工作之作业单位间协调、可靠度改善对策制定、改善行动执行与跟催。
这个框架是我来腾讯之后受益最深的方法论框架。我将把这个框架更加仔细地说明一下,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把学生到产品经理进化解释得更加清晰一些。
从学生到产品经理,甚至扩大到职场,都需要先确认自己的定位是什么。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曾经在《非理性时代》中说到这样一种转变:
“一些美国高科技企业已经没有‘经理’一说,代替之以‘领导者’、‘负责人’、‘执行者’。”
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进入组织之后,首先需要明确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作用。一般来说,大部分初入行的人前两年都是处于“执行者”的阶段,所以如何有效地执行非常重要。
学生要想从被动到主动,就必须转变这样一种观点:我来公司是来学习的,我依然可以像在大学一样跷课、不交作业、不担心完成不了考试。事实上,学生来到公司就是为公司服务、创造价值的。
这就是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了定位之后,就可以开始PDCA之旅了!
● P: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对应的计划。
● D: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百折不挠。
● C: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需要时刻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己的计划。
● A:重新前进,并已经避免了许多问题。
这个循环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有点难。我刚来腾讯的时候,接到了一个需求,发现自己无从下手,不知道第一步该做什么。相信许多人在刚投身产品经理之后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不过别担心,按照PDCA方法去做即可。
职业化: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从经济学角度看,学生到产品经理的进化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过程。不如先来看看二者的区别。
● 消费者:感性地看待产品,关注价格和产品的使用价值。
● 生产者:理性地看待产品,关注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品牌包装、市场分析等。
这么说或许有点抽象,不如先讲讲我的故事,如下。
你知道每天吃到的大米是如何生产,最后变成饭桌上亿万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的吗?如果只是一个消费者,我根本不需要考虑大米是如何生产的,只需要知道白米饭好吃,可以填饱肚子,可以促进身体成长就可以了。大米是如何生产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于是,那个暑假我到乡下帮爷爷奶奶种水稻。
或许许多人都无法体验这种经历,我在多年后回想起这段故事,突然觉得产品经理和种田人没什么区别:
——种水稻首先需要规划今年的收成目标和稻田的大小。
——稻田需要适量的水灌溉,多了稻苗会死,少了容易长不大。
——种水稻很讲究方方正正,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种植,方便后续生长。
——水稻成熟期间,需要多次加水、放水、施肥、除虫等。
——水稻成熟之后,需要起早摸黑割水稻。
——稻谷需要进行二次处理,区分空稻谷和好稻谷。
——自家需要留一些水稻做种子,多余的需要考虑如何最大价值地售卖。
这与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是多么相似!如果我并没有参与水稻种植的实践,我会了解这么多技巧并掌握这种难能可贵的经验吗?同理,学生进化为产品经理同样需要去关心产品背后的故事,而不仅仅是通过观察表面就自认为掌握了产品的核心。
组织转换:从学校到公司
目标转变
说到从学校到公司的最大转变,个人认为是组织目标的转变。在学校的时候,每个人关心的都是成绩、GPA和兴趣活动,但到了公司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ROI(投资回报率):
● 我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否和公司的目标保持一致?
● 我做的这个功能是否能提高ROI,创造更多价值?
2013年7月,Google提示用户其Google Reader将要关闭。很多人感叹为什么要关闭这么好的一款产品呢?我觉得Google这么做肯定是结合了企业的目标来考虑的,并非是一时兴起。Google Reader作为一款老牌产品,虽然积累了许多用户,但它一直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而且和整个产品布局的发展不是很相符。不信的话,诸位可以看看近年来Google对于Google Plus投入了多少精力。发展Google Plus是Google现阶段的目标,Google Reader生命周期的结束也是为它服务。
行业内不乏这种案例。Yahoo!新的CEO梅姐(Marissa Mayer)大刀阔斧地收购了通讯录应用Xobni、视频编辑应用Qwiki,也是为Yahoo!后续的产品做战略布局服务。
因此,毕业生从学校到公司之后需要明确做事的目标,并且在跟进需求时需要考虑该需求对于整个产品的价值。
区分工作与生活
许多毕业生在刚进公司的时候总是一副被打了鸡血的样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加班状态,并时刻激励自己。这样的状态其实很难持久,而且长时间保持在工作状态会使自己难以区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差别,会让人迷失。在学校中其实不存在如此明确的两种状态,而到了公司则需要区分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产品经理的工作不像其他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工作那样每天都是朝九晚五。在互联网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变化的行业,加班成为了一种常态,大部分时候不会准时下班,因此许多人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或其他因素,离开了产品经理这个行当。杰克·韦尔奇在《赢》这本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在任何组织里,最优秀的20%的人几乎从来不会抱怨工作与生活的不平衡问题。这个事实肯定与他们的本性有关。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这些人都非常聪明、有组织、有能力,他们已经找到并实施了可以持续进行的解决方案。
这段话其实展示了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他们可以有效地区分工作和生活,平衡二者的关系,让自己获得“管理自己”的能力。
“管理自己”的说法有点太无趣,不如这样解释,从学校到公司,每个人都要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正是因为掌控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处事不惊,凡事都有紧急应付的解决方案,这样更容易投入到工作中,而非节奏混乱,不知所措。
职业转换:从设计师、工程师到产品经理
隔行如隔山,即便是与产品经理朝夕相处的设计师、工程师,很多时候也难免会对产品经理有些误解。和初入行业的学生不同,大部分人都已经是有经验者,所以会有在工作中积淀下来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并指导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因此,想要转型为产品经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和不同角色的朋友聊天,我采用SWOT方式展示其他角色转行产品经理的优劣势。
● 优势(Strengths):有产品经验,并且有一技之长,可以更好地从设计/代码角度去看待问题。
● 劣势(Weakness):偏重从已有的心智模式出发看待问题,常常忽略了产品需要全方位考虑,从用户价值出发这一事实。
● 机会(Opportunity):掌握了产品思维之后,可以很快地进步,并依托自己的专业特长,培养出自己的产品风格,很容易脱颖而出。
● 风险(Threats):需要花费时间去培养产品思维,并有可能荒废了自己的专长。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设计师或工程师该如何转职为产品经理,可以看下面的采访(被采访者都是笔者身边的朋友)。
设计师篇
Lucy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曾参与产品的品牌推广和设计。她曾经问过我一些关于产品经理的问题。
Lucy:虽然大部分时候我都和产品经理在一起工作,但很多时候不知道一个需求是如何产生、如何进行的。
Hu:产品经理的需求来源很多。最普遍的需求来源是用户反馈和个人对于功能的规划,其次是来源于老板的需求,最后还可以根据数据挖掘一些需求。
Lucy:从需求到需求文档要经历多少步?是直接把需求变成文档吗?需要什么样的格式?
Hu:需求只是第一步,大部分时候需求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用户反馈需要在手机和电脑上都漫游消息,那么我们就要开发全部消息漫游的功能吗?实质上用户需要的只是把在手机上处理不了的消息转到电脑上再重新处理一次。深入了解需求,找到需求的根源非常重要。用户会欺骗你,用自己的方式(甚至是自以为是的方式)告诉你,这个需求是怎样的,该如何解决。如果把消息漫游的功能做了,估计用户又会反馈消息,总是两边接收消息是很麻烦的。找到了需求点之后,产品经理需要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交互设计师把方案视觉化地展示出来。如果这个功能比较复杂,还需要拉其他产品经理一起进行需求评审。评审过之后,才开始写需求文档。需求文档是最后一步,只是把你的方案文档化而已。
Lucy:我常常遇到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在某些设计点上争论的情况,如果我是产品经理,我应该如何更好地沟通?
Hu:你是设计师出身,肯定知道设计师在想什么。要解决分歧,就需要了解双方的出发点。设计师会认为这个设计点会影响全局的视觉效果,但产品经理觉得用户体验不佳,或者方案太复杂。这个时候就需要考验双方的沟通方式。如果继续站在自己的出发点讨论问题,无疑会毫无成效。如果双方明确了自己和对方的出发点,相互讨论如何结合,则会颇有成效。此外,建议产品经理尊重设计师的意见,毕竟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产品经理只需要对设计是否有利于功能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求进行把关即可。
工程师篇
Max是做了两年终端开发的朋友,有一天他问我,如果想做产品经理,该如何学习?
Max:我觉得自己在编程上虽然有所长进,但依然不是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尤其是在工作了之后,技术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会觉得自己是个螺丝钉,无法看到全局。当自己想要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具备产品经理的思维,很难去实现,想了解一下我该如何做出改进。
Hu:具备编程能力是做产品经理的一个优势。对于工程师来说,转型做产品经理其实比较容易,我了解许多从工程师成功转型并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的案例。我认为,工程师向产品经理转职其实是一种思维的转换。我在这几年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常常听到优秀的工程师说“这个功能没问题,几步就做好了”。但对产品经理来说,做好只是第一步,进而需要考虑这个需求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如何提升用户的体验,如何和全局功能结合,如何保证这个功能有价值……工程师是最聪明的一帮人,但心智模式往往会受到局限。举例来说,用户反馈需要夜间模式,工程师三两下就给出一个夜间模式效果,但产品经理不会,他会先考虑用户为什么需要夜间模式,反思目前的设计是不是在光线较少的时候比较刺眼,思考能否把这个功能改进成自动适应光线强度的。
Max:那在平时我要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呢?
Hu:多看看小说(笑),我觉得主要是需要调整出发点。工程师的出发点是我如何最好地实现这个效果,而产品经理的出发点则是我如何最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价值。
Max:我平时对很多产品也很有感觉,那这样的话我是否比较适合转行?
Hu:有感觉是一件好事情,说明你已经在思考整个产品的规划。但对产品的感觉不应该仅仅是思考如何找到体验不好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问题不仅要考虑如何开发,还要考虑怎么样实现最简单,最容易获得用户好评,而且成本最低。
Max:我平时想在自己家里搞点项目,但不能很好地表达我自己的想法,这是什么问题呢?
Hu:表达和沟通首先是一个思考的问题,只有思考清楚了才知道方案是什么,才知道如何表述。其次是有效地沟通,把想法变成文档,把想法告诉别人,都是沟通,都需要注意效果。但最关键的还是先思考清楚整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自我转换:对产品经理的职业认同
谈及“自我”的概念,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佛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其实没有这么复杂,我更愿意用乔布斯试图挖走百事可乐高管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时的那个问题解释:
“你究竟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希望获得改变世界的机会?”
其实这句话刻意把百事可乐的生意戏称为卖糖水,让人容易脑袋一热,不假思索:我当然是想成为改变世界的那个男人!
这句话容易使人热血沸腾,也的确指出了IT行业发展快速且容易产生机会的现实。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有一大批人通过努力创业抓住了市场的机会,通过把公司成功上市成为了千万富翁。
由此可见,互联网行业的确是容易产生财富的行业,而在这个产品至上的行业中,优秀的产品后面少不了产品团队的聪明才智,尤其是产品经理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对产品质量的把关。
常常有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嗅到市场机会后,跳出公司进行创业的案例。目前来看,国内外VC等投资机构正在不断完善,整个行业的发展机会会越来越多,创业条件也会更好。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时代机会。
除了对于职业的认同之外,我个人认为更需要认同的是:产品经理可以让世界更美好。
曾经有一次家里的路由器出了问题,但父母不知道如何设置因而无法上网,我因此产生了极大的沮丧感和羞愧感。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却无法指导父母使用这些基础的产品,这是不是有点问题呢?我后来在GeekPark上写了一篇名为“重新定义路由器:打造开关般的体验”的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马上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反馈,纷纷吐槽自己因设置路由器受到的各种挫折。
过了没多久,极路由、小米路由等一系列改善用户体验的路由器产品就出现了。相信许多人都正在使用类似的产品。这就是我想表达的观点:
产品经理应该是站出来解决问题的人,应该是对各种不完美说不的人,应该是挑剔的人。因为每个产品都有着不同的用户群特征,每个人在遭遇主流的使用场景时都有可能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就需要关注并解决。这是对于产品经理职业的一种认同和责任感。产品经理不仅要对产品负责,也要对产品体验负责。良好的产品体验可以产生正能量。
我非常喜欢的MUJI、Ikea和Apple就是十分注重用户体验的公司,他们提供的产品都非常人性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让人心有触动的产品,下面是三款非常不错的代表,如图1.1(a)、图1.1(b)和图1.1(c)所示。
图1.1(a)乔布斯与Tiffany Lamp
图1.1(b)MUJI的CD播放器
图1.1(c)iPod之父Tony Fadell设计的Nest恒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