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讲(2)
《黄帝内经》上所记载的关于人体生命的内容非常详备,几十万字的规模,所以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现在我们考证不出来这本书到底是哪一年出现的。也有考据派的学者认为,它不是黄帝那个时候记录下来的,是战国时期才有的著作。考据派他们是采用依据实物推测历史的研究方法,我们不去细究。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这本经典所记载的内容是“谁印证,谁得利”的真实道理,即“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谁修谁得,不修不得”。
我们中华文明跟其他世界上的文明有一个不同,就是我们在文字发明之前有很长的历史,通过“口耳相传”的传统,把上古文化传承下来。所以在古代来讲,“传说”可不是虚假的意思,传说不是臆造,传说很可能是真实的,就像我们今天自己的家里面没有家谱,但是祖父、曾祖父、八辈祖宗代代相传下来的一些“家传”是真的,不能说我没见过先祖,他就不存在了;不能说没有文字记载,仅仅依靠口头传承,它就变得虚假了。所以我们要审慎地去对待中华文明的“传说”。《史记》被当作严肃的正史看待,其中的“列传”和“传说”是同一个“传”字,不能不引起重视。
据说现在美国人研究我们的《山海经》很热门,研究我们的古代经典,包括《易经》也很热门。因为计算机就是二进制的,相当于阴阳变换,就跟《易经》卦象变化的道理是相通的。可是我们今天却把它抛弃了,这非常地遗憾。不管这个历史能不能追述清楚,黄帝是开创中华文明一个历史阶段的人文始祖这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昔在黄帝”这一句话提醒我们,在很久远以前,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祖先,开创了一个文明的新的时代。
黄帝成长过程的启示
说黄帝“生而神灵”,相当于说是个神童,生下来有很多的瑞相。
对于古代很多的圣人,时间长了,都会有这种情况,是后世编的吗?
不一定!因为现代我们就有很多神奇的生命现象不能够以现代的科学观念去解释,可是它真实存在,所以我们仍然要存疑。
我们再看“生而神灵”,就一点都不神秘,就是说明他天赋异禀,人一出生就具备很多现在我们看起来好像是特异功能这样的一些特长。其实,从本性上来讲,大家都具备这样的功能,只是封闭了没有开发。
“弱而能言”,“弱”是指年轻的时候。古代是男子二十岁弱冠,现在我们没有那个“成人礼”,都已经变得生疏了,所以就理解不了。这句是说我们这位人文始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辩才无碍,讲话述道,滔滔不绝。
“幼而徇齐”,仍然是年龄不大的时候。“徇”,有的注音是(xùn),有的写的是(xún),我这一版本是(xùn)。齐就是齐家的齐,修齐治平,整齐的齐。通过这个字我们就知道,他很守规矩,小的时候有能力、有才华,但决不恃才傲物,是一位很有规范、懂礼貌、尊老爱幼的孩子,像我们的雷锋叔叔,可能会给老人让座一样,“幼而徇齐”。
“长而敦敏”,到年长的时候,那按照现在的标准呢,肯定应该是十八岁以上的年纪,至少算作成人以后的年纪。“敦敏”,“敦”就是敦厚,品质上是敦厚的、浑厚的,德行非常厚。他为什么叫黄帝呢?是因为他有土德。中华文化一个很伟大的揭示就是“天布五行”这件事,而五行是和五色相对应的,就是木火土金水对应着青红黄白黑。“中央戊己土”,居中央对应着土色,而土呢,我们是黄土,对应着黄色,所以称他为黄帝,表示他有土德。“黄种人”其实有“居中”和“有土德”的双重含义,不仅仅是指“黄皮肤”的人种。“敏”是敏捷,思维快速。这个人看上去敦厚,可是做事雷厉风行,干脆利落。
如果他没有这样的一个本事的话,他做不到“修德振兵”,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上写的这四个字的断语,他是做不到的。“敦”就是振兵前面那个“修德”,德修得厚的,面貌上就能够看得出来。
本来像我这种面貌的是没有理由上台讲经典的,因为还没修好,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经常是由于写作任务和讲座任务,游走在体力的极限。在来我们巩义之前的两周,可以说我过得非常辛苦,为了写稿子,早晨五点多起来开始干,干到晚上将近十一点,当然中间不是说不休息、不吃饭、不散步,但是几乎就很难有一段时间完全放松下来,一直干到了来的这天上午,就是昨天上午。所以来之前我太太跟我讲,这两天要好好地吃饭,好好地保养自己,因为你明显瘦了。这样的人上台讲经呢,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我等于是反面教材,这也是跟大家抱歉的地方。而我们人文始祖不是这样的,他看上去就很敦厚,所以是通过修德,养得很厚。
从五行跟人对应上来讲,土德厚的人或天生为土性的人长得就是敦厚。“木瘦火圆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龟”,这是对人形貌的一个五行描述。所以一看一个人长什么样,你就能知道医圣张仲景所说的“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是什么所指了,就是这个人天生五行是哪一性,是木性啊、火性啊、土性啊,一望即知。就能知道他天生就是这样的性格,那他自然就会说那样的话,他自然就会那样地办事。在他没有化性明理,没有真正地被“文”所“化”,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之前,你不要怪他,因为他天生如此,所以“性格就是命运”。只有把“性”中那个“格”去掉,我们的命运才能转化,我们才能说“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命运我说了算。没有化去自己性格之前,人都是被天命、天数、数理所拘,是改变不了命运的。
《易经》上也说“易为君子谋”,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可是如果你真的去做一件有德行之事,比如说尽孝道、守谦德、守悌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绝不偷懒,你的命运就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就开始转化了。转化的时候,快的三天,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你发心极为诚恳,十分猛烈,命运当下就会转化。就在我们今天上午,现在的讲座现场,如果你听懂了这句话,你今天上午命运也开始转化了,而且是良性的转化,这是我们学习经典最大的收获。如果发心没有那样诚恳,没有那样猛烈,对这个道理体悟得没有那么明晰,需要慢慢来,那也不要着急,可能三个月,就是一百天,也会改变;如果真诚心能够及格的话,就是六十分以上,不超过三年,命运一定会大为改变。
我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如果按照我以前的生命轨迹,无论如何不会有这三年的生活境遇,所以我为什么在自己根本就不具备资格讲经之前就开始讲?我多次地跟在座的同人、同胞们报告,我是想我要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是第一。就是如果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他看不下去眼儿了,说这样的一个人也好意思上来讲,那还不如他上来讲,那这样我就等于把那个真正的高人牵引出来,造福大家、造福社会、造福国家,那即使我献丑也没有关系。
第二点就是因为我本身已经通过初步的了解和践行,尝到了甜头,体悟到了真实的利益。我希望大家早一点得到这个真实利益,不要等到说我自己掌握了全部的经典再跟大家讲,可能那个时候我已经九十岁了,那得有多少人可能因为晚明白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巨大作用,失去了改变命运的转化机会。所以莫不如体会一点说一点,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因为有一句话大家听懂了,甚至一个字听明白了,去践行,这一生都足够了。比如说你听懂了,把“孝”这一个字尽到圆满,你就可以人生圆满了!
“二十四孝”第一孝就是大舜,他就是通过践行孝道,得到了天子之位,成为了舜帝。这不是假的,所谓以孝治天下、以德治天下,不是假的。宋代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说他老人家都是说谦虚话,我计划当中就有一本书,叫《一句〈论语〉治天下》,听懂了一句话就足够了。因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你只要得到一句话贯通,就贯通到天下,历代祖师也是这样传承的。
孔子传曾子叫作“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得了孔门心法告诉他的弟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面的三纲八目,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修行的一个纲目。子思在《中庸》的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本质是要明白天地人生自然规律,这才是古代推行的教育。子思是孟子的老师,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多处谈道,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人在生活当中无论践行孝道,还是践行谦德,都是有道之人,只要有道,就会得到帮助,都不是求来的,是自然发生的。如果大家不信,可以从今天开始就践行,你试试看,不用去求,“反求诸己”,因为我是这样行过来的,到现在已经是两个三年了。
跟刘有生老师学习回来之后我就照镜子,就是对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讲:姓钟的,你能不能出息一次?把那个干净的自己拿出来?把你那个本性请出来!所以2008年我给自己取了一个字,就是中国人应该是有名、有字、有号、有书斋名嘛,以前我们什么都没有,就一个父母起的名,所以2008年我取了一个字,叫“求己”。所谓求己,就是提醒我求自己,“求之不得,反求诸己”。求自己的意义,在上一次,也在这个讲台上,我曾经跟大家分享过,解释它的道理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就是广义相对论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自己世界的核心,当对自己的境遇不满意的时候,不要向外怨,而应求自己。当你自己转化,你的世界就转化,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你就在自己心里种下那个种子,去努力、去坚持好了,世界会随你而变。这件事情太奇妙了!太伟大了!希望大家试一下。
我们这位黄帝就是因为“修德”,他才能够“振兵”。没有德谁听他的?谁会为他效忠,为他尽力?谁会佩服他?他不是通过他的职位、权力去号令,而是通过自己深厚的德行,感得了天下。所以当他认为天下各个诸侯互相侵伐,欺凌百姓,生灵涂炭,没有好日子过时,他就想那莫不如自己起来平定天下,让天下和平、安宁,让百姓过上和平的日子。这些需要有大德的人出来才能够完成。德行有缺不会有下属;即使有下属,下属不会听话;下属能够听话,也不会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做领导人的,当下属干活不利时,不要批评他,要反思自己,这是时空转化的秘密。
因为黄帝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他能够做到“成而登天”。这句话在今天这个时代,解释起来没人相信,因为它的直译就是黄帝一百二十岁以后,寿终的时候,升天了,入天道了。今天听来是神话故事,可是我认为是生命的状态,我用现在西藏某些修行人可以虹化这件事情去推测,它应该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没见到,又不能证伪,所以我认为以科学精神来看,起码要存疑,不能够否定,就是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未必他人就做不到!以这样的精神去看,它可能就是真的。
还有一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这是我的看法。怎么牵强附会?
说“成而登天”叫登天子位,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他的登天子位,不是这样自然登的,是经过了征战以后,平灭了诸侯战乱形成的,不是经文的这个意思。即使我们老祖宗很伟大,也没有必要说为了适应今天的接受程度故意去曲解经文,还是要尊重经文的原意。
接下来我们这位始祖开始发问,问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岐伯被称为天师。天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达天人合一道理的老师,学究天人之际的老师,把天道和人道践行到自己身上的老师。
上古之人与今人的差别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问老师,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寿数都能够达到一百岁,而且达到百岁的人看上去身轻体健,动作不衰,精神矍铄,精气神俱足;现代的人不这样,年到半百动作皆衰,什么原因?是世事变化了跟以前不一样了?还是人失去了这种天道?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