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进阶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诸子百家

法家

《汉志》曰:“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法家以在法理学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而闻名,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是对先秦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学派,主要有法治、术治、势治三大流派。其中法派变革精神与实践精神为诸子百家之最,对重建天下秩序的战略规划也最具可操作性,战国的几波变法浪潮均由法家人士发起。而秦统一的历史过程,正是沿着法家设计的战略路线图进行的。

法家最强调因时变法,不拘泥于时势,主要观点有:因时变法、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定分止争。法家认为人性好利,如果放任自流,人们将因无序竞争而自相残杀,故而倡导明法定分重建秩序。法家倡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原则,这是一大历史进步。除法制建设外,法家在提高行政效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方面贡献良多。但法家的文化专制等愚民政策,也对历史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法家经典主要有《法经》、《管子》、《商君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商鞅、韩非。

儒家

儒家以人性本善论和人们恪守传统的精神需求为理论根基,继承发扬了周王道以民为本、礼乐教化、仁爱忠恕等思想。

儒家仁政以天下大同为最高境界,以小康为现世目标。但先秦儒家实现这些宏伟目标的途径,却是恢复周礼,恢复井田,兴灭国,继绝世——倒退回西周礼制社会。儒家以圣人周公的正统传人自居,其复古主张表面上是对周礼乐文明的全面继承,但这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时势格格不入。

儒家素来以传播仁义大道为宗旨,耻于谈论利益,并将实用技艺贬斥为小技,与兵、农、工、医、纵横等经世致用之学关系疏远。这使得儒家仁政既缺乏抵御战争风险的能力,又不能有效解决经济民生疑难。故而儒家被时代潮流逼上祭坛做牺牲。

儒家虽生不逢时,却因最重视经典和教育,仍发展成战国一大显学。据《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后世儒家虽获得了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主要意识形态,但自身也在岁月侵蚀中僵化变形了。

儒家经典主要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经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等。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墨家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罕见的以人民为本位的学派,也是唯一一个政侠团体。

墨家最高宗旨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由此延伸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墨家追求人人“兼相爱,交相利”,列国间没有侵略战争,且“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的理想世界。为此,墨家弟子以烈士殉道精神坚持苦行救世,遂成风行天下的显学。

除了思想上的建树外,墨家在逻辑学与科技方面贡献良多。

惟有先秦的社会土壤,才能催生出墨家;秦及之后的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涌现墨家这样的学派式社会团体。墨家不以任何国家的法令为准则,而只以本学派信念与纪律为行动准则,对自己认定的非正义国家行为断然狙击,具有乱政乱法的游侠特质。惟其如此,墨家难以见容于任何国家秩序,难以见容于统一稳定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墨家的消亡几乎是必然的,未绝于秦,必绝于汉。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其中一派入秦,成为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助力。随着战国末期环境的变化,墨家逐渐融入了列国朝野,不再作为独立的学派团体存在。

墨家经典有《墨子》等。代表人物:墨子。

道家

道家主张先观而后执,通过观察,以整个宇宙的本质运转(道)建立起自然主义宇宙观,并推导出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治世理念。

传统观点认为道家消极避世,这个看法有失片面。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由此可见,超脱旷达的道家并不是看破红尘逃遁人世,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其实道家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极为特殊。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道家的思维方式与养心之术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最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家、兵家、医家、纵横家等学派,都是“先观而后执”的道家思维在不同社会领域的演变结果。庄子称“道术将为天下裂”,指的正是“道术”分化为百家学说的过程。先秦道家分化为出世的老庄学派与入世的黄老学派。前者发扬了道家心术,致力于个体生命的清静无为;而后者倡导内道外法,致力于整个社会的清静无为。

道家经典主要有《老子》、《庄子》、《列子》、《阴符经》等。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统称,又特指先秦时代专门研究战争的学派。诸子百家或多或少谈及战争,但全方位研究军事并指导军事实践的只有兵家学派。

兵家自诞生起,就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阵法战术。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天文地理、民心向背等因素,都是兵家人士留心的焦点。换言之,兵家追求的是民族存亡之道,是安国全军之道。《司马法》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能代表先秦兵家对战争的整体态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四类兵书覆盖了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军事史上的兵学最高峰。在列国征战的大争之世,无论是大国兼并小国,还是弱国抵御强国,兵家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秦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割据,是入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完成最后一击,正是执掌三军的兵家名将。可以说,只要战争没有从人类社会消亡,兵家智慧的价值就永远存在。到了今天,兵家谋略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商界与体育界也大量借鉴先秦兵家智慧来提高竞争力。

先秦兵家主要经典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代表人物:孙武、吴起。

纵横家

纵横家又称策士、游说之士,是诸子百家中专攻外交智慧的学派。纵横家一生揣摩列国形势格局,游说诸侯,为所选邦国谋划王霸之策。小国策士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智退强敌保存本邦。大国策士游说他国权臣,诱导对方采取利于本国的决策。

纵横家大体上分为合纵与连横两大流派。《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浪潮,天下进入了一个均势格局。由于列强之间实力不相上下,为了打破均衡,都千方百计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削弱竞争对手。合纵派主要是联合山东列国封锁西方的秦国(有时针对东方的齐国),连横派则主要以秦国为核心拉拢分化合纵阵营。这便是纵横之争。

纵横策士由于邦国联盟的需要,常常兼任几国丞相。如合纵派的苏秦据传曾自佩山东六国相印。连横派的张仪当过秦国和魏国丞相。世人也因此称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策士有颠倒黑白的口才,但他们真正的功夫是理清纷繁复杂的天下形势,缔造有利于本国的外交战略格局。随着天下一统,策士赖以生存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消失,纵横家也集体淡出了历史舞台,成为绝唱。

纵横家经典主要有《鬼谷子》、《苏子》等。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名家

名家是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名实关系与辩论术的学派。名家主要分“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名家的惠施、宋钘、尹文、公孙龙子先后提出的二十一个论战命题,件件与常识背道而驰,叫人匪夷所思,被称为名家二十一事!

由于名家精通辩论术,在争鸣中常常占上风。其他学派不满名家诡辩,纷纷钻研名实关系。如荀子写下《正名》篇,系统剖析了名与实的问题。墨子则发扬逻辑思维特长,对诸多物事进行了“科学”的定义。法家借鉴了该学说,将循名责实确立为法治基本原则。而庄子则以《齐物论》超越了名实之辨。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儒家,也发展了自己的名学。以此观之,名家虽然远离经济民生和天下大势,只讨论形而上的纯思辨问题,但其对中国哲学与逻辑学的贡献却不可小觑。

随着诸子百家名学体系的逐渐完善,以及百家争鸣社会土壤的消失,一味辩论纯哲学问题的名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名家主要经典有《尹文子》、《公孙龙子》等。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认为,任何一个王朝和邦国,都有一种上天赋予的德性。这种德性用五行来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这个国家的为政特点,必须与它的德性相符合,它所崇尚的颜色即国色,也必须与它的德性相符合。惟有这样,该国才能在上天佑护下安稳顺畅地运行。这便是著名的“五德终始”政治学说。

秦统一之后,确定水德,政主刑杀,尚黑色,也是受此说影响。

阴阳五行说包含了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是后世所有神秘文化学派的基础。易家、星象家、占候家、堪舆家、相师、方术士都是阴阳家学派的不同分支。秦以后,阴阳家学说一部分被董仲舒融入儒家,另一部分演变为各种方术玄学,阴阳家群体不再以学派面貌出现。

阴阳家经典主要有《邹子终始》、《容成子》、《杂阴阳》、《阴阳五行时令》等。代表人物:邹衍。

计然家

计然家,又叫轻重家。先秦时代的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讲究的便是察民生而知利害。

计然学派诞生于春秋,是先秦思想家群体中少见的推崇商业经济的代表。其核心主张是:国家应该以发展商业、周流货物为本,从而使农末俱利,国家富裕。

计然学派的经典理论是“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具体经济措施有通货物、振百工、平物价、轻税赋、重水利、兴农桑。计然学派的价格理论在中国经济史上独树一帜——“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即粮价在三十到八十间浮动,就能兼顾农商利益。

计然学派经典有《计然子》。该书是越国名臣范蠡隐退后辑录老师计然之言论,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全书七策八千余言,说的便是一个致富术。富国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为“绝世富经”,名士则称之为“计然七策”。《史记》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代表人物:计然、范蠡、蔡泽。

杂家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的思想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诸子百家在不断相互切磋中,充分吸收其他学派的智慧壮大自己。经过春秋战国的漫长争鸣论战后,人们逐步认识到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正如《庄子·天下》所说:“(诸子百家)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过分拘泥于一家一派,有失偏颇。因此到了战国末期,理念各异的百家逐步走向融合。

杂家学派以罕见的包容并蓄态度,将法、儒、墨、道、兵、纵横、阴阳家与农家等实用学派知识融为一体。与其他学派不同,杂家学派总结性多于原创性。杂家学派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中国古典政治文明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总结。以吕氏春秋学派为代表的杂家,由于吕不韦在权力斗争中失势被搁置。秦统一后选择了法家韩非子学派为意识形态。秦朝灭亡后,汉朝先后选择了道家黄老学派与董仲舒改良的儒家为意识形态。杂家学派沦为九流之一。

先秦杂家经典主要有《尸佼子》、《吕氏春秋》等。代表人物:吕不韦。

注:关于诸子百家的分类有几种不同意见。《大秦帝国》主要展现的学派有法、儒、墨、道、兵、纵横、名、阴阳、计然、杂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