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战国七雄(1)
秦国
《史记》中这样记载秦部族的起源:“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也就是说,颛顼高阳氏的女儿(或孙女),这个名叫修的女子,因吞食玄鸟之卵而孕育了秦的先祖,同时也孕育出了秦文明。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为身陷戎狄之患的周王室开路,护卫周王至新都。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为诸侯,并许之“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把周室曾经的根基一并赐予秦。从此,秦族正式开始成为秦国。
秦人立国之后,虽也有秦穆公的一时之霸,然终越打越弱。历经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等数代乱政之后,秦献公师隰继位,施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渠梁即位为秦君。当时的秦国已经被魏国压迫得龟缩于一隅。在此情况下,秦孝公颁布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与之分土!”时任魏国中庶子的卫鞅入秦。后被任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之后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三代分别在商君之法下继续扩张。其间采用张仪的连横之策和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兼有司马错、白起等将星的出现。到秦昭王鼎盛时期,秦国已西纳巴蜀,建都江堰而使之成为天府之国;北灭义渠,基本解决了西北方面的蛮患;东连齐国,疆土伸展到今山东省西南部城市定陶;南威楚国,使楚国避秦国之锋而迁都。白起为将时更凝聚举国之力与赵国展开长平大决,最终给赵国以重创。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很短,这一时期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执掌朝政,积极宽政使秦国重新强大,并最终在秦王政时期,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灭六国之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君主世系表
秦非子 前900年—前858年 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国得立
秦侯 前857年—前848年 秦国第二位国君
秦公伯 前847年—前845年 秦侯之子
秦仲 前844年—前822年 秦公伯之子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长子世父自请击戎,让其弟襄公为太子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秦庄公次子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秦襄公之子
秦宁公 前715年—前704年 秦文公孙,其父早逝,故继位为君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秦宁公幼子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秦出子长兄。开人殉先河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秦武公之弟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子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秦宣公之弟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秦成公之弟。穆公以上诸公皆失其名,穆公名任好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秦穆公之子,晋文公之外甥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秦康公之子。名貑。从此十代至灵公,又并失名(从《史记》。《春秋》以为共公四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秦共公之子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秦桓公之子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秦景公之子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2年 其父秦夷公早死
秦悼公 前491年—前477年 秦惠公之子(从《春秋》。或以下年为悼公元年)
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秦悼公之子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秦厉共公之子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秦躁公弟,秦厉共公之子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秦怀公之孙,其父秦昭子早死
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秦怀公之子,秦灵公的叔父,秦昭子之弟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秦怀公之子
秦出子 前386年—前385年 秦惠公之子
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出子二年,大臣杀出子及其母亲,迎立灵公之子献公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秦献公之子。立时21岁,任内任用卫人公孙鞅实行变法,秦国走上富强。公孙鞅,常称卫鞅。变法20年后功成,被封商君,史称商鞅变法
秦惠文 前337年—前311年 即位后杀商鞅而用商鞅之法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秦惠文王之子
秦昭王 前306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秦王政 前246年—前221年 前221年统一中国,国号为秦,称始皇帝
始皇帝政 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 前209年—前207年 暴政,天下反秦
秦王子婴 前206年 秦亡
韩国
韩氏部族的姓氏来源于封地韩原,那本是春秋时晋国的一家寻常贵族。晋景公时,晋国发生了权臣屠岸贾歼灭赵氏的重大事变。“赵氏孤儿”的故事,让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韩氏地位奠定后,与赵氏、魏氏先后消灭了智氏等其他晋国卿大夫,从而瓜分了晋国,史称三晋分立。
韩立国之后,灭郑,遂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它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此后,三晋其余两国都施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而惟韩国没有变化。三晋之中韩国最弱,冲突也骤然加剧。面对积弱积贫甚至沦为二三流诸侯国的局面,公元前351年,在位的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在朝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使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评论:“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然而,随着韩国战败于魏,申不害的术治变法反而使韩国沦为术治之邦。纵然有韩非子这样的法家大才,但却始终不能再次强大,最终成为六大战国之中秦国的第一个目标。
公元前230年,秦公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
君主世系表
韩景侯 前408年—前400年 始封为诸侯,建都平阳
韩烈侯 前399年—前387年 韩景侯之子
韩文侯 前386年—前377年 韩烈侯之子
韩哀侯 前376年—前375年 韩文侯之子
韩懿侯 前374年—前363年 其父韩哀侯被杀,得立
韩昭侯 前362年—前333年 韩懿侯之子,用申不害变法
韩宣惠王 前332年—前312年 韩昭侯之子
韩襄王 前311年—前296年 韩宣惠王之子
韩釐王 前295年—前273年 韩襄王之子
韩桓惠王 前272年—前239年 韩釐王之子,遣郑国入秦,献上党于赵
韩王安 前238年—前230年 韩桓惠王之子,虏于秦,后叛乱,被处死。韩亡
魏国
魏国与韩国一样,魏氏部族的姓氏来源于封地魏地。三家分晋之后,魏国首先进行变法,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扩张国力。李悝变法是战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活动。
变法之后,魏国国力骤长,魏文侯任用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制约赵国,北灭中山,西取秦西河之地,开拓了大片疆土,自此,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中原霸主。
但魏武侯即位之后,魏国便不再积极求变,急贤亲士的政治传统也开始淡化为贵族式的表面文章,终于导致了吴起的出走。从魏惠王开始,又先后失去了孙膑、商鞅、张仪、范雎、乐毅、尉缭等多位顶尖人才,国力也因此每况愈下,桂陵、马陵之战连续败于齐国,河西之战败于秦国,“南辱于楚”,魏国便再也未能缓过气来。尽管后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出现一度带来些许中兴之象,然而随着信陵君被罢黜并抑郁而终,魏国便再无回天之力了。
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大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
君主世系表
魏文侯 前445年—前396年 始封为诸侯
魏武侯 前395年—前370年 魏文侯之子
魏惠王 前369年—前319年 魏武侯之子,魏国力到达鼎盛
魏襄王 前318年—前296年 魏惠王之子
魏昭王 前295年—前277年 魏襄王之子
魏安釐王 前276年—前243年 魏昭王之子
魏景湣王 前242年—前230年 魏安釐王之子
魏王假 前229年—前225年 魏景湣王之子,降秦,魏亡
赵国
秦赵同源,这在《史记》中亦有记载。秦人和赵人本来是同一支,造父有功于周室被封于赵城,赵氏才独立出来。后来赵氏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公元前601年,赵盾死后,屠岸贾发动了对赵氏的攻击,只有赵氏孤儿被留存下来。经过这个事件,赵氏元气大损。
三家分晋之后赵氏立国,但由于地理因素,身处四战之地被多个强国包围,国力并不强,不断被林胡、楼烦骚扰掠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07年,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以此为基本点全面学习胡人的变法策略取得了巨大成效,赵国军力大长,并据此向东北攻灭中山,西北打败林胡、楼烦,在北疆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郡,更于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然而在长平之战中却遭到重创。此后幸得魏国援助,赵国在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中取得了胜果。此后,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虽有小胜,却已无法挽回败局。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灭赵,先以反间计除去名将李牧,后又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于公元前228年俘虏了赵王迁。公子赵嘉虽逃至代地称代王,然五年之后仍然亡于秦国,赵国自此正式灭亡。
君主世系表
赵烈侯 前409年—前400年 赵献侯之子。六年,始列诸侯
赵敬侯 前386年—前375年 赵烈侯之子
赵成侯 前374年—前350年 赵敬侯之子
赵肃侯 前349年—前326年 赵成侯之子
赵武灵王 前325年—前298年 “胡服骑射”变法,赵国得以强盛
赵惠文王 前298年—前266年 饿死其父赵武灵王,得立
赵孝成王 前265年—前245年 长平之战大败
赵悼襄王 前244年—前236年 赵孝成王之子
赵王迁 前235年—前228年 赵悼襄王之子,被秦流放
代王嘉 前227年—前225年 赵幽缪王之兄,为秦所获,赵亡
燕国
燕国是七大战国中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其弟召公于燕,燕国的都城在蓟。燕国建国以后,因地域偏远,道路不通而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以至于《史记》中对燕史的记载十分模糊。春秋初年,燕国受到山戎的入侵,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
战国中前期,燕国一直无所作为,直至苏秦在燕国发动合纵。然合纵不久,新即位的燕王哙便将君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由此引发燕国内乱,造成人心涣散和国力严重削弱,并招致齐国伐燕,使燕国几乎就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