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创富与守富
第3章 私人财富管理揭秘
Rule No.1:Never lose money.Rule No.2:Never forget Rule No.1.
投资铁律一:永远不要亏损。投资铁律二:永远不要忘记投资铁律一!
——沃伦·巴菲特
胡润百富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现阶段富裕阶层在管理自身财富方面“并无太多经验和创意,他们仍在大量且广泛使用最传统的理财方式,例如存款和投资房产”。针对投资信息来源,私人投资顾问和朋友亲戚推荐是最受信赖的渠道,两个渠道的信赖度分别是32%和31%。在资产配置方面,同质化过于严重,缺乏个性和差异化,还远达不到合理配置资产的程度。
本章,我们希望还财富管理以其本来的面目。你现在的投资和财富增长模式来出现问题,并不等于永远不会有问题。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获得智慧,了解世界财富家族关于财富管理、保护和传承的方法。
3.1 逃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富不过三代”表面上看似乎是财富代际传承的失败,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3.1.1 对《福布斯》财富榜单的分析
在2015年《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20个榜单中,大多数富豪都是创富一代,通过继承的二代富豪只占少数。而杜邦、洛克菲勒等家族的财富在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之后,已分散在数百人的家族成员中。
通过二代继承仍然占据榜单靠前位置的富豪,一般都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对家族企业和资产有着重要影响。而对家族企业控制力较低,或者主要是依赖资产管理的家族,其家业仍不可小觑(例如肯尼迪家族、杜邦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但是家族个人成员则难以进入财富榜单的前列。
所以,这提出了一个似乎矛盾的问题,财富究竟应当交给别人管,还是自己管?一方面,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反复强调专业打理财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榜单上看,似乎“自己管”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远远超过“交给别人管”所创造的财富。
针对财富的管理,如果从福布斯的榜单来看,我们注意到最大的财富来自家族企业主营业务。这往往归功于该企业在行业内所具有的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够帮助其赢得超额利润。而二代继续“创富”先例虽然不多,但也依然存在,例如美国的科氏(Koch)家族。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经过数代传承之后的家族,如肯尼迪家族、杜邦家族、洛克菲勒家族,随着家族成员的增长,财富的个人单位份额也在下降,而且并没有强有力的家族接班人把家族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作为一代创富的家族领袖来说,你无法预测上天的安排——二代、三代是否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继续成功“创富”。就像巴菲特曾说,如果家族企业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来接班,就像让奥运会的冠军把冠军传给其孩子一样的荒谬。
出于三个重要原因,(超)高净值个人必须考虑“守成”和财富保值。第一,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把财富金钥匙的巨大力量,才会真正学会看待“长线”投资,否则,股市的震荡就会让你无法安眠,你无法成为财富的主人,反而成为其奴隶。第二,“黑天鹅”事件,也就是“意外”“无常”事件对家族财富的重创。针对“黑天鹅”事件,我们在第1章中已有分析。所以,必须通过财富管理、保护,来进行对冲风险的安排。第三,出于代际传承的考虑,就像老约瑟夫·肯尼迪对家族财富进行的极具远见卓识的安排,通过设立多个家族信托防止因为家族后代由于能力不够而导致家族财富越分越少以及由于某些成员的败家而导致财富的“灰飞烟灭”。
3.1.2 世界第八大奇迹
那么这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财富金钥匙是什么呢?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
据说,纽约市立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妻42年前出了两本书,得到5万美元的稿酬,他们把这笔稿酬交给了好友巴菲特管理,30年后,教授去世,巴菲特参加了老先生的葬礼,他和教授太太提及,当初的5万美元现在已经是6000多万美元,这让教授太太大吃一惊。怎么可能?巴菲特就向她解释了复利效应的理论。教授太太在先生去世时立下遗嘱,等她去世后把这笔钱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又过了若干年教授太太去世,这笔钱已增加到近1.2亿美元。
回到今天,如表3-1所示,若以每年10%的回报计算,以1元举例,10年复利会令本金增加2.5937倍(1.1的10次方),20年和30年则分别增长6.7275倍和17.4494倍。而如果是15%和20%的年回报率,20年的复利效应则分别高达16.3665倍和38.3376倍,30年的累积倍数则达66.2125倍和237.3763倍。这不是天方夜谭,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的复利效应。
表3-1 复利计算表
对超高净值人士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有较大的财富基数,即使是收益率较低但安全稳健的投资模式,通过复利原则,只要假以时日,也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回报,这比起高歌猛进却罔顾风险仅追求收益率的投资模式要明智许多。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对风险和资产的损失如此介意,他的一句名言正说明这一理念,“投资铁律一:永远不要亏损;投资铁律二:永远不要忘记投资铁律一!”
复利固然“伟大”,假如复利的利率比较高,不是更好吗?例如我把钱都投在我的主业里面,且投资回报一直都很高。回报率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是这都基于一个假定,就是两个投资选择的风险是一样的,这才具有可比性。如果你觉得你的主业可以一直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受市场风险、信贷风险的影响,不受汇率风险的影响,你得马上去找专业人士。这样的天真想法曾经发生在中国的某些煤矿老板身上,他们认为把所有的资产都压在像印钞机一样的煤矿上是没有错的,但是,当宏观经济走势低迷,所有债主上门,资金链断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都希望知道破解“富不过三代”的财富管理密码,不妨让我们回到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也被戏称为“保安经常问”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3.1.3 中国财富管理的需求分析
根据胡润百富的统计,截至2015年5月,中国大陆地区约有千万富豪121万名、亿万富豪7.8万名,以20亿元人民币为门槛的2015年胡润百富榜上榜企业家人数也达到了1877名,全部创历史新高。根据其调查,富豪投资虽主要还是通过银行,但将资产交由专业管理机构打理的富豪越来越多,胡润认为“这对富豪和资产管理行业都是个机会,现在他们有可能去尝试新的投资方式,如期货、期权或者其他衍生工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富豪在配置资产时,已经不仅仅关注保值、增值,传承也纳入他们的考虑范围,所以带有传承性质的资产配置会大幅上升,比如保险和信托。”
据招商银行—贝恩发布的《2015年私人财富报告》,“保障财富安全”自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成为高净值人群的首要财富目标,而对“财富传承”的关注度从2013年的第五位跃居至第二位,仅次于财富安全。
从上面这些数据和信息,我们可以发掘出很多宝贵的信息。中国的(超)高净值人数已经创历史新高,然而财富管理行业却有些滞后,在为高端客户服务时,服务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局限于理财产品的销售附带一些增值服务,而对财富管理的全面认识,包括财富的架构设计、国际化、安全隔离、资产套现、代际传承等,都还欠缺系统性的认知。
笔者通过与很多财富个人和家族以及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专业人士的合作、交流沟通发现,目前,(超)高净值个人、家庭的需求各异,最基本的问题包括,买什么样的理财产品?如何化解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的风险?资产如何配置?如何保证财富的安全?如何成功完成代际传承实现家业长青、财富永续?
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应对“富不过三代”的挑战,只是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从理念上看,传承包括人力资源传承、价值观传承和物质财富传承这三大根基。把控好这三个方面,“富不过三代”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本章,我们更多的是从财富管理、资产配置、资产安全性角度来分析和阐述这个问题。
一般,高净值人士在进行财富管理时有四大基本需求,如图3-1所示。
图3-1 财富管理四大需求
对于资产的保值和守成,财富管理专业人员一方面要通过与客户交流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财富和风险承受能力,使其合理调整财富快速增长的心态。这一点又和资产配置紧密联系,我们会在下文讲到,如何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如何考虑国际化的因素以及国内投资产品的局限性,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例如年龄阶段)和需求以及家庭成员的需求,定制出符合自己要求和特点的投资方案和规划。而对于财富的安全、传承,既有银行的因素,也有法律方面的筹划,因此,私人财富法律顾问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大需求并非某一个服务提供商(例如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私人财富法律顾问)所能单独满足,而是需要多方的有效协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当我们逐渐走入财富管理和代际传承的迷宫,我们发现,财富管理与传承所需要的不只是一把金钥匙,而是需要不同的金钥匙开启迷宫中的不同道门。
在财富管理和传承方面,高净值客户既需要私人银行的帮助,也需要高端法律人士的服务,如果涉及企业的传承,还需要管理学专家的介入,而对于二代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又会需要教育和心理专家的参与。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却紧密联系。对于这个金字塔顶端的高端领域,优质和有效的服务必然需要通过跨界的方式来提供。
3.2 你需要什么样的财富管理服务
一方面,中国的财富人群有权利了解他们应当获得什么样的服务,以及欧美、香港的财富家族如何管理他们财富、如何安排传承,真正发现自己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正在兴起和亟待发展壮大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专业服务机构来说,则更需要在这个全新的甚至陌生的领域获得更权威的知识和来自实践操作第一线的指引。
3.2.1 财富管理服务的三大核心
《超高净值客户之银行家手册》一书中,提到了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所包括的“三大核心”内容和“一个周期”理论,如图3-2所示。
图3-2 财富管理的“三大核心”与“一个周期”
(一)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是针对客户的需求,确定其财富管理目标,通过投资不同类别的资产,来制定和执行优化的资产配置和管理方案。是否考虑了未来通货膨胀、资产国际化、外汇、遗产税等因素?在资产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银行以及第三方理财机构主要是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要为客户制定整体性的资产管理规划并提供全套的产品方案,提供所谓“一站式”服务,这在现阶段是存在疑问和挑战的。即便是银行近年推出的“全委托”模式的资产管理服务,也无法与欧洲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服务相比。短时间内,存在这样的差距很正常,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的目标在哪里,理想的财富管理服务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我们才有努力的方向。
(二)财富架构
财富架构是帮助客户了解、设计财富的所有权结构,以实现财富的安全、隔离、节税、传承等方面的最优化,包括:资产是在公司名下还是个人名下?是否可以设立家族信托或者基金会?是否购买了人寿保险?是否存在个人和公司资产的混同?贷款、担保以及个人债务情况如何?未来的收入来源(公司分红、信托派发收益、出售股权、使用权许可费等)是什么?是否有税务筹划?这就是近几年有的家族办公室推出的“架构师”服务。
(三)资产变现
资产变现同样是(超)高净值人士、财富家族所需要考虑的,因为相当数量的(超)高净值客户都有自己的家族企业,这也需要投融资方面的服务,包括公司的融资、并购、投资、上市、出售以及退出等。而这几乎是国内私人银行服务的盲点。客户需要的是商业银行服务、投资银行服务和私人银行服务的无缝连接,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
法律方面也是如此,真正第一流的家族法律顾问(团队),就必须在家事法律、公司法律以及投融资法律方面精通,这样才能帮助客户高屋建瓴地进行筹划和设计,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服务模式。
3.2.2 财富管理服务的“生命周期”
无论你的资产状况、社会地位和身份、能力、人品、颜值等等如何有所差异,但在一样东西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一样东西就是时间。
无论你的资产状况、社会地位和身份、能力、人品、颜值如何,在一样东西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一样东西就是时间。时间,可以成为你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你最大的敌人。所以,财富管理若不放在时间的维度中,你会发现你的投资策略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因此,我们就必须谈“一个周期”——生命周期。无论是自己理财,还是为(超)高净值客户制定全面的财富规划,都必须考虑生命周期因素,否则决策就会存在偏颇,也会让高端的财富管理降格成为理财产品销售。
根据胡润百富发布的《白皮书》,在总资产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超高净值人群中,近八成人士的投资目的是财富增值,而以财富保值和企业分散风险为目的的保守型投资占比不高。83%的超高净值人士依靠自有投资团队进行直接投资,15%的人依靠第三方机构,“原因是资产增值是超高净值人群投资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他们在投资时追求高收益,而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投资收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投资产品只作为其资产配置中保值的一部分”。
当然,据统计,超高净值人士通过自有投资团队进行直接投资占比之所以很高,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科学的资产配置方法以及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对财富人群的渗透度、影响度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直接投资可能给他们带来了较高的历史回报,而这些回报难以通过第三方机构获得,这些直接投资可能与他们的主营业务或者相关的熟悉业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对这些投资的回报比较有信心。另外,这也与中国过去若干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所以对超高净值人群而言,“投资和增值”远胜过“资产保值”。
对(超)高净值人士来说,需要考虑人力资本在财富增值和保值中的影响:一方面,通过自身人力资本所获得的财富增值回报,与为保障资产安全为目的的风险进行对冲;另一方面,考虑到人力资本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资产配置。
那么生命周期是如何影响财富管理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图3-3非常直观地了解,人的财富需求、安全需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所不同。而通过这张生命周期表,就能帮助客户了解其实际需求,更好地进行财富管理规划。
图3-3 财富管理和生命周期因素
对一个业务正在快速成长的家族企业家来说,其对私人银行的服务相对有限,但是如果考虑融资或套现退出,就会开始有私人银行服务、家族法律顾问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要考虑税务筹划、传承规划。而当企业成功套现,获得大笔资产可以投资或资产配置时,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的作用就会变得十分关键,此时,他的家庭成员可能会增加,除了资产配置之外,还需要更复杂一些的家族传承和家族治理安排。
如果我们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待资产配置,固定收益类产品稳健但是回报相对偏低,而权益类产品收益率高但风险也较高。那么结合生命周期考虑,如果年龄超过60岁,就不适合再把大量资产投资于股票、股票基金,因为一旦遭遇股灾,你的资产有可能缩水大半,这是资产配置应当规避的风险领域。
我们知道,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能力和需求。在40~55岁的事业黄金期,他的财富“造血功能”旺盛,这个阶段可能在主业上(例如矿业、房地产)就会有高投入、高产出,主业回报可能远远超过私人银行理财所能够给予的回报。而55岁之后,就不得不考虑退休和交接班问题,是否仍然能够维持高投入的作战模式,这是需要探讨的。所以,在事业黄金期,应该建议客户未雨绸缪,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财富几辈子都享用不完”。
在进行财富管理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生命周期,还需要考虑家庭成员的生命周期。不同生命周期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也会不一样。
在进行财富管理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生命周期,还需要考虑家庭成员的生命周期。以家族二代成员为例,不同生命周期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也会不一样,在年龄小的时候,以消费为主(包括学习、出游、深造);而长大成人以后,也许就需要有父辈创业资金的支持并做好可能的接班准备。
另外,家族和个人往往具有多重目标,利益关系复杂,这就需要有综合而整体的财富规划。与之相反,机构投资者一般会有非常明确的投资策略及标准化的投资时间和目标。
3.2.3 中国财富人群面临的三大资产配置局限
针对资产管理和配置,相信相当多的财富个人和家族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理财经理所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是真的要做好这一部分服务,无论是私人银行还是家族办公室,都需要对资产配置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如何把生命周期因素和资产管理结合起来,根据客户的年龄、家庭成员的年龄以及不同阶段的财富需求,提供综合性的财富管理服务。能够做好这一点的服务机构其实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以下三大局限。
(一)产品局限
产品局限又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渠道局限,二是产品本身的局限。渠道局限是指好的投资产品并没有通过渠道推送给需要产品的客户。这有很多原因,信息不对称、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激励机制不完善、部分理财机构不专业、缺乏诚信等都是导致渠道推送瓶颈的原因。至于产品的局限,笔者认为这倒不是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和障碍,因为国内可以用于资产配置的好的产品没有想象的那么少,只是由于渠道不畅,好产品“深在闺中无人识”。但是有些产品在国内确实甚少,或者完全没有。就拿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来说,人民币贬值10%,就意味着人民币资产缩水10%。由于中国境内的银行能够提供的美元投资产品、理财产品非常有限,而人民币也无法在境内自由地转换成美元用以购买海外的债券,这就导致大量高净值人士将人民币资产转移到海外,在海外通过私人银行进行投资和理财。如果我们能够在制度上进行调整,那么更多的资产可以不出国门实现合理配置,产品局限也就可以逐步得以克服。
(二)制度局限
产品局限部分缘于国内金融、外汇、保险等制度尚未放开,国外能够轻松获得的产品在国内或者没有,或者存在配额限制(例如QFII),国内个人更无法直接在境内自由地购买境外的股票、基金以及固定收益产品。同时,针对财富保障、隔离和传承的重要制度,例如信托,在国内尚存在制度发展不完善,具体实施存在障碍或者不确定性。对于家族资产的顶层设计架构、传承的筹划,难以有效适用境内的信托法律来发挥信托工具在资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三)人才局限
由于国内的财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知识、经验、培训等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财富人群数量的巨大需求,财富管理人才良莠不齐,再加上合规监管方面的滞后,机构重视短期利益,更容易导致它们服务客户的道德风险,这也导致了产品渠道局限。
局限和挑战背后往往意味着理想和机遇。我们希望,高净值客户能够看到,理想的财富管理和规划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在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够基于上面的信息更好地帮助客户,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和产品定制服务。
3.3 资产配置和筹划揭秘
入选福布斯2007年名人榜(Celebrity 100)的著名作家、演说家以及个人理财师托尼·罗宾(Tony Robbins),曾在2010~2014年的4年时间内采访了全球50多位亿万富翁,这些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投资界巨擘、畅销书作家、教授以及金融界传奇人物,其中既有个人净资产达到170亿美元的美国投资界传奇人物卡尔·伊坎(Carl Icahn);也有世界第二大投资基金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前CEO约翰·伯格(John C.Bogle);更有投资界的不老常青树沃伦·巴菲特;同时也有管理2.2万亿资产,入选2014年福布斯百名最有权力女性的J.P.摩根资产管理机构CEO玛丽·卡拉翰(Mary Callahan Erdoes)。他们在与罗宾的交流中到底透露了哪些资产管理的秘诀呢?
本节,我们将跟循罗宾的步伐,来探索这些世界顶级的财富人士到底是如何对资产进行配置和筹划的。
3.3.1 人、财、物的全球化视角
世界知名的洛克菲勒家族就是通过优化资产配置,选择合适的传承工具完美实现家族财富传承的最佳案例。作为标准石油(Standard Oil)的创始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是美国第一个财富达到10亿美元的富豪,目前其家族已经顺利传承到了第六代。老洛克菲勒凭借着对经济形势的灵敏嗅觉,在1924年美国政府首次开征馈赠税和不断上调遗产税之前就将家族财富集中传承给了小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则通过“1934年信托”和“1952年信托”完成了跨越四代的完美传承。从1974年洛克菲勒家族应要求提供给政府的一份文件显示,当时信托总资产价值7亿美元,其中90%为股票。受托人对信托资产进行了分散化投资,除了将44%的信托投入到洛克菲勒家族最为熟悉的石油行业以外,其余的信托资产被配置到了相对保守的蓝筹股,而这非常符合当时整个信托行业的投资习惯。
1917~1960年,小洛克菲勒还将大约11亿美元的资产投入到了遍布全球的慈善事业当中,同时向许多大学进行了资助和捐赠。除了信托和慈善基金以外,借助外界金融和管理精英的帮助,洛克菲勒家族办公室(Rockefeller Family & Associates)在家族传承的100多年中为洛克菲勒家族提供了包括投资、法律、会计、家族事务等几乎所有的服务。
就财富的管理和传承,前文阐述了我们应学会从“生命周期”这一时间维度上重视。除此以外,还要从空间的维度切入。这就意味着财富的增长、保护、传承、永续,将会跨越时间、跨越国度。这就是财富管理的国际化。
图3-4 全球财富流动方向的回顾
图3-4是国际知名地产咨询公司莱坊(Knight Frank)在《2016财富报告》中对过去10年全球财富流动方向的回顾。跨境投资的显著增长成为过去10年的主要趋势,从绝对值看,驱动力来自美国、中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中国的增幅高达1471%。而在图3-5中,通过研究私人飞机到达的热点地区,能够揭示出全球千万富翁人数的季节性变动。
图3-5 私人飞机抵达的地区分布
注:*包括马里布和比弗利山。
资料来源:New World Wealth
超高净值人士心目中最重要的城市排名分别是: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迪拜、上海、巴黎、悉尼、北京和日内瓦。在纽约居住的超高净值人士人数(5600位)略胜于伦敦(4900位),但伦敦的地理位置能让超过16000位超高净值人士通过两小时飞行就到达,而纽约则只有8300位。另外,《2016财富报告》发现,富豪居住的城市和“最重要城市”之间并无直接关联,反映出很多超高净值人士流动性的本质:越来越倾向于让子女接受海外教育,自己则在世界多个城市工作和生活。
21世纪以来,财富管理领域有两句关联话语:一是紧跟财富的流向和趋势,二是金钱永不眠,要让金钱在你睡觉的时候也为你工作。
也许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分清,是我们带着财富走向世界,还是财富带着我们迈向全球。总之,我们要让“金钱永不眠”,这是中国成为富国、强国必须走的一步。
一方面,财富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经济、法律和制度的优势为家族和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获利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民富与国强;另一方面,人、财、物通过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筹划和安排,达到最优化安排,最大限度地化解“黑天鹅”事件可能带来的折损风险。
国际化的要求可以体现在人、财、物三个方面。对于“人”,就是要选择法治环境安全、优裕的国家和地区居住或者作为居住地之一,并给第二代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对于“财”,则需要进行优化配置,而不是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于“物”,则是要考虑其作为资产的质量、流动性以及各地的法规和税负(包括遗产税)所带来的额外成本。
私人银行专家通常会帮助超高净值人群合理配置资产,例如,对于一位企业家来说,在整个资产配置中,60%是主业,如果将剩余的资金按照10%的现金、30%的投资来进行分配的话,那么投资部分的资产品类就通常会包括股票类、固定收益类、另类投资和房地产。而另类投资,则包括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对冲基金(见图3-6)。
图3-6 常见的资产配置结构
当然,具体分配还是应该视个人具体财务情况、家庭情况以及风险癖好进行调整。那么上述的配置一旦确定,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阶段性地调整。
那么资产配置通常是怎样调整的呢?一方面,资产类别中通常都需要考虑货币因素(汇率),现金资产中,就需要有人民币、美元以及根据个人具体情形配置的其他货币。如果其中某种货币存在不稳定因素,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投资类别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房地产也会是受影响的资产。假如境内房地产持有的比例较大,人民币下行也会导致这部分资产缩水。所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每年都需要请专业人士评估是否要对资产配置进行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调整的因素往往包括,经济环境、家庭情况、个人风险级别(风险厌恶喜好),以及重大事件(例如主业发生重大变化包括资产出售、IPO或者发生危机)。
3.3.2 如何平衡收益和风险痛苦指数
在罗宾采访的包括巴菲特在内的一系列美国顶级富豪中,基本都以投资或财富管理为其主业。即便是这些顶级富豪和投资专业人士,也使用简单朴实的资产配置方法,例如一部分配置固定收益类产品(国债、低风险的公司债),一部分配置权益类资产(股票、估值基金、股票基金),剩下的为现金。之所以留有现金是为了在重要的机遇来临之时,在大多数人恐惧之时,能够去抓住别人无法抓住的机会。
当然,这个基本的配置还需要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目标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帮助,高净值个人、家族往往难以科学地厘清自己的财富管理目标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对于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在理论上容易理解,我们下面就来谈一下如何细化、如何落地的问题。
对于任何投资人来说,基于投资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流动性、收入、财富保值以及资本增值这四个要件?如果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参考图3-7,将自己的财富需求目标进行细分。从投资角度,可以将目标根据优先和重要程度划分为三个独特的层次:(1)必需与义务,包括满足生活消费的必需、债务等,这部分对应的应当是投资回报的“保底”部分,这个目标应该较为容易达到,但是如果这部分收入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2)优先事项与机遇;(3)期望和渴求,对应最为理想的状态,即便这部分失败,所造成的痛苦会相对最低,可以容忍。
图3-7 财富需求与痛苦指数的关系
3.3.3 个人(家族)的财富管理和机构的不同
跨越时间、空间及投资领域的资产配置方式往往需要对全球投资的概念和技巧熟稔于心,而家族投资者往往对投资流程缺乏经验,于是了解个人和机构在财富管理上的不同就变得很重要。这种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投资的决策者、执行者,二是作为投资的受益人。
作为投资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家族投资者在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往往会被性格、冲突、情绪或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容易在金融资产如何管理、如何传给下一代等问题上判断失误,从而可能导致很多资产配置和投资决定难以实施。而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大师往往可以避免这些情况,一方面得益于他们常年专注某些领域所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们有强大的投研团队。机构投资者通常更为老到,且投资资源也更加丰富,包括资产分配、金融模型、投资分析、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尤其是在境外市场或个人投资者并不熟悉的领域。而且,机构投资者在选择和管理投资顾问时比个人投资者更客观、更理性,更容易做出专业和理性的投资计划。另外,许多家族有(或者已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需要经营和管理,而机构投资者通常专注于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因此,家族投资者需要不断地在经营模式与投资模式中切换,而机构投资者则不需要进行类似切换。
从受益人角度,个人投资者与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家族和个人存在生命周期,不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和风险承受度,而且家族成员往往还具有多重目标,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其他影响其决策过程的因素。这就需要他们做出一个综合及整体的财富规划。相反,机构投资者一般会有非常明确的投资策略与标准化的投资时间和目标。其次,个人投资者与金融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流模式不同,因为家族财富通常是通过较为单一且不可重复的套现机会而产生。与此同时,正常情况下个人或家族投资者都需要纳税,而且比机构投资人的税负更为复杂、更会因人而异;而个人也会遭遇离婚、丧失行为能力、死亡(继承)等并不适用于机构投资者的事件,这些都意味着个人在预见类似IPO、企业出售等获得大笔套现资金的“流动性事件”之前就要开始进行财富的规划(包括法律架构、税务筹划以及信托设立)。所以,必须考虑客户的财务情况、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本变化等因素,要根据客户不断变化的资产和负债、税务、投资偏好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因此也更具有挑战性。
私人财富管理的另一挑战,就是个人更容易被一些特别的财务和金融陷阱所欺骗,导致资产的折损。
3.4 个人资产管理的三大陷阱
成功的投资者或企业家往往是风险厌恶型的,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风险,让潜在损失最小化
有些人认为,在资产配置中,回报高风险就大,信奉“富贵险中求”,把创业时候的冒险也运用到守业之上。但事实上,我们发现,成功的投资者或企业家往往是风险厌恶型的,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风险,让潜在损失最小化。这些风险不仅仅包括因一味追求高回报率导致投资失当,还包括未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和税务筹划所导致的巨大财富损失。
3.4.1 陷阱之一:欺诈和投资失策
2014年巴菲特在其致股东信中分享了其投资心得,他提到,若谁跟你说能帮你挣“快”钱,那你就赶“快”回绝。意为当别人向你允诺可以赚一笔快钱时,要马上说“不”。而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则说:“如果我们像有的人那样借钱投资,公司可以拥有更大的规模,但是我们晚上可能就睡不好觉,直冒冷汗,这会让人疯狂的。”
对超高净值人士而言,身边有各种投资理财机会。然而,机会背后往往也蕴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可能就是吞噬个人财富的第一个陷阱——欺诈和投资失策。赚钱自然要冒风险,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风险是否值得去冒?
在做投资决策时,你是被巨大投资回报打动,还是善于自我控制地按照一套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判断,并能够毫不遗憾地对机会说“不”,而且说很多“不”。那人们通常是怎样被“利”所蒙蔽的呢?
|链接|庞氏骗局
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制造的“庞氏骗局”是20世纪最典型的骗局之一,后来的许多骗术都是从“庞氏骗局”衍生出来的。
查尔斯·庞兹1903年移民到美国。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兹发现快速赚钱的领域就是金融,于是,从1919年起,庞兹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了波士顿,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东西,然后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庞兹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庞兹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另一方面则放出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90天之内都可以获得4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大量“投资者”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像傻子一样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工具,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
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氏骗局”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意思是指以高额回报为诱饵,用后来“投资者”的钱填补前面“投资者”的回报。它实际上是没有靠谱投资的欺诈性商业运作。
(一)金融骗局的常见特点
“庞氏骗局”虽然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本质上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特征。我们先看“麦道夫丑闻”。
|链接|麦道夫丑闻
2008年12月11日,华尔街如雷贯耳的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特派员带上镣铐带走,一个拥有近半个世纪“白璧无瑕式”从业记录的投资专家,一种并不新鲜的欺骗手段(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同时用后来投资者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由此引出一个可能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即使2008年9月中旬刚刚刮过金融危机的飓风,华尔街还是被“麦道夫炸弹”震动了。
其实麦道夫的骗局并不是毫无破绽,在近20年里,无论熊市、牛市,麦道夫管理的投资基金如上了发条一般始终保持每月约1%的增长,这并不合情理。
但是在“超级投资者”“行业领头人”“高额收益率”等光环下,还是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冲着高收益而来。“麦道夫丑闻”中涉及的受害者中不乏全球金融业者和各阶层的投资者,还有社会名人和行业巨头,国际奥委会财务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卡里翁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证实了国际奥委会向麦道夫管理的基金投入了大约4.8亿美元。
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
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乃投资铁律,“庞氏骗局”却反其道而行之。骗子们往往以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而从不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各类案件的回报率可能存在差异,有些高得离谱,如庞兹许诺的投资90天之内都可以获得40%的回报;有些则属于稳健的回报,如2008年被捕的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约10%,但他强调“投资必赚,绝无亏损”。无论如何,骗子们总是力图设计出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路径,而绝不揭示或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回补
由于根本无法实现承诺的投资回报,因此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依靠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这对“庞氏骗局”的资金流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骗子们总是力图扩大客户的范围,拓宽吸收资金的规模,以获得资金腾挪回补的足够空间。大多数骗子从不拒绝新增资金的加入,因为蛋糕做大了,不仅攫取的利益更为可观,而且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为降低,骗局持续的时间可大大延长。
投资方法的神秘
骗子们竭力渲染投资的神秘性,将投资诀窍秘而不宣,努力塑造自己远离非法集资的“天才”或“专家”形象。实际上,由于缺乏真实投资和生产的支持,骗子们根本没有可供仔细推敲的生财之道,所以尽量保持投资的神秘性,宣扬投资的不可复制性是其避免外界质疑的有效招数之一。
投资的反周期性
“庞氏骗局”的投资项目似乎永远不受投资周期的影响,无论是与生产相关的实业投资,还是与市场行情相关的金融投资,投资项目似乎总是稳赚不赔。麦道夫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号称数次从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这些投资项目总是呈现出违反投资周期的特征。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家公司的团队中曾经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一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一群天才聚集在一起,利用套利工具博取外汇或债券市场中的1%甚至更小的利差,但由于使用20倍以上的杠杆,使公司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如果在1994年公司成立时投入100万美元,到1998年年初就能得到400万美元。公司的高额收益使得客户趋之若鹜,在公司退回客户基金份额时甚至有客户表示极度不满。但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却使公司在数月内倒闭,高额的杠杆倍数使得当年亏损达到90%以上。
日本股神邱永汉在被采访时提到,当泡沫时代来临时,原来号称排在世界前几名的富人,有的倒下了,有的进了监狱。而他之所以能够把财产保留下来,是因为他没有被当时的高收益冲昏头脑而失去理智过度借贷。
(二)中国的“庞氏骗局”——e租宝事件
近几年,中国式“庞氏骗局”也开始频繁出现,大量投资者不得不面对血本无归的惨痛现实。相同的手法重复出现,却依然能引来前赴后继的投资者“上钩”。
大大集团、融资城、MMM、e租宝……2015年,见证了这些平台由盛而衰掀起的巨大旋涡。每个平台都在讲述自己玄之又玄的故事,都在吸纳大量投资者的血汗钱,然而,最后这些巨量资金都以相似的方式被涡流悉数吞噬。
2016年1月14日,备受关注的“e租宝”平台21名涉案人员被北京检察机关批准逮捕。“e租宝”是“钰诚系”下属的金易融(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网络平台。2014年2月,钰诚集团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对其运营的网络平台进行改造。2014年7月,钰诚集团将改造后的平台命名为“e租宝”,打着“网络金融”的旗号上线运营。“e租宝”的实际控制人丁宁,仅仅是一个“80后”老师,发展时间也只有短短几年,在这惊天大案背后,究竟是怎样可怕而充满诱惑的陷阱,让那么多的投资者纷纷陷落?
一年半内非法吸收资金500多亿元,受害投资人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其中,“e租宝”平台实际控制人、钰诚集团董事会执行局主席丁宁,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虚构融资租赁项目,持续采用借新还旧、自我担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累计交易发生额达700多亿元,涉及投资人约90万。
5.5亿元的现金奖励、1.2亿元的别墅、豪车珠宝,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朝夕之间即可获得,这就是e租宝“美女总裁”张敏的日常生活。“‘e租宝’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在看守所,昔日的钰诚国际控股集团总裁张敏说。
(三)KODA金融衍生品——中国富豪之痛
除了这种欺诈类的“庞氏骗局”,还有一种投资可能更为隐蔽,它通过极具吸引力的“高回报”却又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来“忽悠”高净值人士,如在中国被称为累计期权(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的金融产品。
这种金融衍生产品往往可以和外汇、股票、期货、石油等联系在一起,本质上是一份合约,期限通常为一年。其最具吸引力的特性是投资者能以大幅低于现行市场价格的固定价格购买股票,然后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出售股票,基本是零风险的买卖。在牛市中,很难有人能抗拒这样的赚钱机会。但客户显然没有想到,如果股价下跌,在交易无法取消的情况下,KODA又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当股市下跌时,无论股票的价格跌得多低,投资者都要以当时签订的固定价格买入股票,而且,当其跌破行使价,发行商可以售出双倍股票,即投资者要购入双倍蚀本货平仓。有的发行商甚至会以一个月的市价,计算出整张合约,即一年的平仓金额,让投资者一次付清巨额平仓费用。
内地商人郝婷,在香港拥有一家注册公司。2007年8月,郝婷在某境外银行私人理财顾问的介绍下,到该银行开设了一个私人银行账户及公司账户,并将她在香港其他银行的共计8000余万港元陆续转入该银行。这位理财顾问向郝婷介绍一种该私人银行客户独享的产品,并说拿到股票后,可以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出售股票,这个“独享”产品就是KODA。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郝婷不但赔光了8000多万港元的原始资金,还倒欠该境外银行9000多万港元。银行也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诉郝婷还款。郝婷在应诉时,曾指控银行客户经理黄伟业的表述涉嫌欺诈,违反职业操守等。
2013年3月12日,香港高等法院做出判决,郝婷败诉,须向银行支付欠款及利息共计约9265万港元和2355万港元。
除了郝婷,不少富人在股价节节攀升的牛市里,不慎跌入这个“蜜糖陷阱”,且越陷越深,损失惨重,其中不乏香港和内地的专业投资人或企业家。对此,2010年9月《智族》杂志有一篇深度报道:这个名叫KODA的理财产品,让外贸商人齐鹏6个月内,存在银行的500万美元只剩下了5万美元;石油设备商郝婷11个月内在某境外银行的8000万港元现金变成了倒欠银行9600万港元;律师赖建平则被逼着不断追加保证金,从400万元加到近2000万元,又被银行强行平仓,最后倒欠银行两百多万……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黄明表示,绝大部分内地投资者都是被误导和欺骗的。KODA这种复杂金融衍生品的特性就决定了营销过程中的问题。首先,产品销售带来的利润极其巨大。其次,产品设计非常复杂,容易形成销售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知识不对称。这也是银行热衷于推销此产品的原因,就是要利用这种不对称来榨取巨额利润。最后,产品风险和收益极其不对称,利润极少封顶但亏损无限。而销售人员的奖金往往是和银行利润挂钩的,在复杂衍生产品上,银行赚得越多,销售人员拿的奖金也就越多。
在收到一系列大陆投资人的维权抗议之后,香港金管局在2009年开始对KODA以及部分销售该产品的银行进行调查。监管部门认为资产高达800万港元以上的富豪投资者完全有经济能力聘请法律顾问,解决从开户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虽然不断有案件投诉到香港金管局,但香港金管局的做法是建议客户和银行自己协商解决。随着此类案件的增多,有关监管部门也加大了重视程度。
2009年6月,香港金管局与香港证监会向多家银行发出改善金融产品销售体系的一系列建议,要求银行在出售理财产品时,明示风险,在销售过程中电话录音,并且不得将销售产品的数量与员工薪酬挂钩等。另外,香港金管局还对外资银行提出建议,投资专区职员可向客户提供全面银行服务,但条件是必须已取得客户同意才可查阅及利用其他的存款资料。而现有活跃投资客户,银行应通知客户新设分隔安排,并让他们有权选择拒绝银行利用其存款资料。建议还提及,投资者购买金融投资产品后,如果该产品风险程度提升,银行方面要及时通知投资者。
这类风险极高的金融投资类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比“庞氏骗局”更为可怕。“庞氏骗局”的主谋往往最终落入法网,难辞其咎。然而像KODA之类的高风险、极度不对等的金融产品,欺诈则更为隐秘,你实际上是在和银行对赌,即便输得一干二净也难以抓到银行的把柄,还会面临法院败诉的风险,因为你签署了你自己知道难以仔细审查、连你的律师都看不懂的合同,如果要证明银行存在恶意和欺诈,更是难上加难。
(四)做好风险控制
做法很简单,如果你真的看不懂,就学习巴菲特,看不懂就不要投。对于各种“机遇”,要有勇气说“不”。
既然很可能会重蹈覆辙,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这样的悲剧在自己和朋友身上重演呢?其实,做法很简单,如果你真的看不懂,就学习巴菲特,看不懂就不要投。对于各种“机遇”,要有勇气说“不”。
那么是否“有经验投资者”就应该被骗呢?当然不是。上升到法律层面,这里就是如何界定“骗”的问题了。银行认为自己在销售产品是已经对产品风险进行了披露,而投资人在维权、诉讼中,反复强调的是自己被误导,但是这一点很难获得法院和监管机构的支持。毕竟对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能你自己赔了钱就说别人误导和欺诈。
在香港金管局的建议中,提到“银行不得将销售产品的数量与员工薪酬挂钩等”。银行的销售经理之所以极力推荐此类对客户极不负责的高风险金融产品,就是被巨大的奖金和佣金所诱惑。而对银行来说,自己和客户玩“对赌”,存在利益冲突。而这种利益冲突,在华尔街、银行界或多或少都存在。所以,如果你是客户、投资人,你必须搞清楚,这个(高风险)产品,银行会拿到什么好处,这个销售会拿到什么好处,是否和市场的通常操作并不一致?其实与销售业绩挂钩是香港银行在2009年以后进行合规性调整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这也是内地富豪维权事件较为少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银行专业人士也必须扛住短期的奖金和佣金诱惑,把客户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否则职业生涯将会非常有限。你必须要有专业的能力去分析和评估客户对不同产品的接受程度。而如果你的公司和平台鼓励你去通过误导甚至欺诈的手段牺牲客户的利益,那么我建议你尽快离开这样的公司,因为将来坐牢的可能是你,而不是你的老板。
因此,重大决策之前,请找专业人士包括律师、银行和财富管理人士帮助。一方面,有些高风险产品只能销售给“有经验投资者”,那么你就拿出一副“有经验”的样子出来,律师把把关,这是很关键的风控步骤。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花上投资额的1%~2%聘请律师和财务顾问再正常不过了。你若不对自己的风控负责,那么谁会负责呢?
虽然律师以及你的理财朋友可能也看不懂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合同,但是他们很可能会帮你介绍真正的专家,也许会建议你对协议进行一定的调整,或者要求进行尽调,甚至和银行的销售人员一起见个面、通个电话,这些都可能帮你发现产品背后所隐藏的陷阱和危机,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3.4.2 陷阱之二:未能分散资产配置
(一)与资产配置有关的经济恐怖故事
在第1章我们讲述了“黑天鹅”事件对财富的巨大冲击。如果稍稍关注一下中国富豪的起伏,就会发现,不少红极一时的大老板最后落得负债累累、破产倒闭的凄凉下场。而常见的问题,就是他们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投资,例如煤矿,通过大量举债来获得现金流支持企业的产能和规模的扩大,而一旦行业遭遇寒冬,资金链迅速断裂,最终只能以破产收场。
香港的歌星钟镇涛曾经将大量的财产外加高负债用于香港的房地产投资,直至遭遇金融危机,最终落得个人破产。在美国,很多中产阶级、富裕的家庭也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净资产大幅缩水。2015年股灾的发生,使许多中产阶级投入A股的资金在几天间蒸发。这些恐怖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什么?还是那句话,在进行资产管理时,一定要分散资产配置,“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既然提到分散风险,那么风险究竟有哪些?如果连风险的种类都不知道,就非常容易被一些表面的潜在收益和回报所迷惑。对于投资模式和策略的设计,要考虑的主要风险如下:
· 币种风险:货币的升值和贬值。
· 国别风险:不同国别资产受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 政治风险:居住在不同国家地区的风险。
· 投资种类风险:投资不同类别本身承担的风险,比如投资股票、结构产品、PE的风险各不相同。
· 市场风险:资产受到各自市场类别大环境影响的联动风险。
· 公司经营风险:涉及个体公司内部事务、财务、管理以及做空机构等因素的影响。
· 极端事件风险:“黑天鹅”事件,例如“9·11”等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负面连锁反应甚至颠覆。
(二)大师评判:鸡蛋应该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们都熟悉“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但也有另外一句话“应该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好好照管好它”。这两句话究竟哪句正确?巴菲特说“只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但是股票投资大师彼得·林奇(Peter Lynch)却说“你不应该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究竟谁正确?
马克·泰尔在其《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中对比了两位投资界泰斗级人物的投资风格,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例如,巴菲特认准的股票(例如可口可乐)购买之后下跌了,他可能会进一步买入,因为巴菲特的目标是以低于企业真实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高质量企业的股票。而索罗斯的方法恰恰相反,如果他购入的某种资产的价格下跌,他可能会撤退;而如果价格上涨,他会买入更多,因为市场证实了他的假设。
“鸡蛋是否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马克·泰尔指出:“分散化(资产配置)可以避免赔钱,但从没有一个人曾靠某种伟大的分散化策略进入亿万富翁俱乐部。”在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接替索罗斯掌管量子基金后不久,开始用德国马克做空美元,当这笔交易显示出盈利迹象时,索罗斯问他:“你的头寸有多大?”“10亿美元。”德鲁肯米勒回答说。“这也叫头寸?”索罗斯敦促他把头寸规模扩大一倍。德鲁肯米勒回忆说:“索罗斯告诉我,当你对一笔交易有十足信心时,你必须全力出击。持有大头寸需要勇气,用巨额杠杆攫取利润需要勇气。但对索罗斯来说,如果你对某件事判断正确,你拥有多少都不算多。”
而在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和保险业务每年都会带来滚滚财源的情况下,巴菲特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符合他标准的高概率事件上,只要他发现了赔钱的风险很小,这时,巴菲特和索罗斯一样,不买则已,一买必是大手笔。
既然如此,分散投资是否就该从此靠边站,集中投资是否就应该人人掌握、广泛应用呢?这也不客观,分散化投资虽然不能让你一夕之间获得巨额财富,但对于已有一定财富积累并且不以投资为主营业务的高净值人士而言,分散化投资可以避免赔钱,是保证财富持续和稳定增长的不二法门。
且看1993年巴菲特的致股东信是如何论述的:
“当然,有些投资策略,例如我们从事多年的套利活动,就必须将风险分散,若是单一交易的风险过高,就必须将资源分散到几个各自独立的项目之中,如此一来,虽然每个项目都有可能损失,但只要你确信每个独立的项目经过加权平均能够让你获得满意的报酬就行了,许多创业投资者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若是你也打算这样做的话,记得保持与赌场老板进行轮盘游戏的心态,那就是鼓励大家持续下注,因为从长期而言,概率对庄家有利,但千万要拒绝单一一次的大赌注。”
另外一种需要分散风险的特殊情况是,当投资人对某一单一产业并不熟悉,不过他却对美国整体产业前景有信心,则这类投资人应该分散持有许多公司的股份,同时将投资期限拉长,例如,透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投资人通常都能打败大部分专业经理人。
另外,若你是稍具常识的投资人,能够了解产业经济的话,应该就能够找出5~10家股价合理并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此时一般分散风险的理论对你来说就一点意义也没有。”
斯蒂芬·霍兰在其《私人财富管理》一书中建议,股票投资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要把钱都投资到他们谋职的地方(即不要在股票市场上过度投资),而著名投资家彼得·林奇也有这样的观点:不要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你的人力资本相关性较低,因此,这是一种对冲风险的方法。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毫无目的、毫无条件地瞎投,而是采用科学的多元化投资方法。
从财富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否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巴菲特侧重的是对投资目标的风险把控,而彼得·林奇则侧重于对冲整体性风险,也就是应对“黑天鹅”事件风险。
(三)不以投资为主业的财富人士如何理财
美国最有名的资产管理人之一、曾帮助建立管理2.38万亿美元资产金融帝国的查尔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坦诚,分散投资的指数型基金长期以来给投资人带来了可观的回报,而他之所以能够投资个股,是因为他以投资为主业,拥有时间和专业知识,而98%的人都无法做到——他们毕竟有自己各自的工作,不可能像施瓦布、巴菲特那样专注于投资和股票。
你通过你的主业获得了财富,但是要让财富永续,就必须进行资产的多样化配置。“资产配置应当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投资决定,比你进行的股票、债券、房产或其他任何一项单一投资都重要。”托尼·罗宾采访了机构投资人中最具权威的资产管理经理,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人戴维·斯文森(David Swensen),他是使耶鲁的资产从10亿美元增加到239亿美元的投资界奇人。斯文森揭秘了他的投资理念:要获得投资的成功,只要记住以下三点:
· 选对股票。
· 把握住市场时机(即根据市场走向押对短线)。
· 资产分散配置——长期稳健增长的策略。
“而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就是资产的分散配置。”这位创造耶鲁投资奇迹的大师如是说。
现在我们知道了投资大师的投资理念,他的投资是集中化的,因为他把精力与时间用于甄别正确的投资对象。一旦出现买入的好机会他们就会大举投资。
而不以股票为投资主业的高净值人士,尤其是非专业的投资者,他们通常没有精力和时间认真挑选投资对象,更没有专业和精准的眼光找出最有价值的投资对象,更别谈此后还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这个“篮子”,毕竟资产配置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指望其为投资者带来极大的利润,而是保证投资者的资产能够长久保值,抵御通货膨胀和税负的过分侵蚀。
(四)资产配置之谜:长期回报表现解析
资产配置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所以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要把鸡蛋放在几十个篮子里。我们要谨记,资产配置不是用来提高收益的,更多是用来降低风险的。
图3-8 “一定要分散配置”
资产配置是投资管理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知晓和控制风险也同样重要。对资产配置推崇的一个基本理由是,不同的资产类别其回报也不同,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投资方式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
当我们对比分散化投资和集中化投资组合时不难发现,分散化的投资组合不太会给你带来暴利,但同时,它也降低了投资风险。而高净值人士在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其实更应当考虑如何保住胜利果实,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稳定获利。
暴利是诱人的,每当股灾发生时,往往几天前还在说市场好到“闭着眼睛都能挣钱”,随后就遭遇股市的崩盘,多年的财富积累瞬间化为泡影。以下是著名的《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的一幅漫画,反映了股灾发生后大恐慌的一幕。所以,只有把资产在不同的品类中进行多样化配置,才可能跑赢市场。
图3-9 “天哪,那是Prescott!难道他晓得什么我们不晓得的东西?”
我们知道,最基础的资产多元化包括三个要素:股权、固定收益和现金。所以,家族办公室或者私人银行在为超高净值人群设计投资组合时,往往会考虑在固定收益、权益类投资、房地产、私募股权、期货和收藏品(如艺术品、红酒和汽车)等领域分散投资,保证即使某一领域的投资失利了,在其他领域的投资盈利可以弥补该亏损,从而使得客户总资产不会有太大损失。
最后,是否可以进行一些“天使投资”,或者对某个相对成熟的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如果所投资的金额在整体资产的比例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不影响资产配置的大局,那么可以考虑这样的投资。
风险投资(VC)界的朋友告诉我,一家成功的VC往往一年要关注超过100家企业,而真正最后进行投资的却屈指可数。作为潜在的投资人,你应该问自己,是否有时间、精力和专业研究度做出较为成熟的判断?这家企业一定能够在未来上市或者高价出售让你套现?这家被投企业是否在你熟悉的行业领域,你能够清楚地理解其竞争优势、准确地把控其投资风险吗?
3.4.3 陷阱之三:税务筹划失策
在财富管理世界,还存在着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隐形陷阱,就是税务风险。很多人对税务筹划存在误解,认为税收对资产的影响并不大,且可以通过资产的向外转移和分散来合理避税。
殊不知,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各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税务筹划大有可为,一旦缺乏通盘考量,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风险或者负担本可避免的沉重税务成本。从财富拥有者的角度而言,当然希望其负担的税务成本越少越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合理、合法地避税与逃税却是有本质区别的。
很多高净值人士在海外有资产配置,也进行了移民的安排,但是由于没有税务筹划,后来才发现,因为移民到了“全球征税”的国家,自己名下的财产都将面临巨额税单,如果不缴纳,将面临大笔罚款;如果在国外购置了房产,未来在子女继承时要事先缴纳遗产税,有的地方遗产税税率高达40%。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相继开征了遗产税,而在中国内地,作为可以调控贫富差距、抑制财富过分的隔代积聚的手段,遗产税的时代似乎已经不远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到国外置产以及移民,全球税务透明化时代下的税务筹划将越发重要。
有关税务风险和规划的内容,将在本书第7章进一步阐述分析。
3.5 家族办公室和私人银行的真正角色
在风险无处不在的时代,高净值人士完全依靠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来管理财富并不靠谱,此时,私人银行和家族办公室的价值就显得重要了。私人银行和家族办公室提供的资产管理服务,不仅仅是资产的监管(简单地对投资机构的报告进行获取、合并和解释),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集合了各个领域的分析和管理的宏观视野。家族企业设立家族办公室、选择私人银行是因为其相信选择专业的第三方投资和资产管理机构往往比聘任单一的投资经理或全盘依赖企业内部的投资部门会有更大的收益。
3.5.1 财富管理专业机构的价值
第一,创富可能来自实业投资或者公司上市,虽然这创造了财富甚至是财富的奇迹,但这样的财富奇迹是否可以复制、可以持续?无论是马云、柳传志,是否可以再复制一个阿里、联想?就像第一桶金本身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一样。然而理财却使得财富实现可复制式增长。
第二,和创业相比,财富管理可能枯燥得多,创业的激情如果用到财富管理和投资中,希望高增长、高回报,那么可能带来不该有的风险。用创业的激情来代替守业的严谨,本应看护城池却去冲锋陷阵,这样的“守业”可能很快就会变“失业”。长期、稳健和安全的投资,常常是枯燥的,没有太多激情可言。实践中,确实存在“富二代”不愿意接班从事传统行业,而偏好来钱快的金融和投资,最后却把传统行业的老本也赔了进去。
第三,无人能够预测市场,能够预判“黑天鹅”事件什么时候出现。而对市场的走向、资产的配置和管理,比拼的不是谁胆子大,谁更有“激情”,甚至很难比较谁更专业。那么怎么来评估?专业和冷静的头脑、财富管理的经验以及背后的研究能力是否强大就变得很重要。在华尔街有一句被不断重复的话,“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人们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科学的家族财富管理需要将家族金融资产在全球进行配置,而全球资产配置不是简单的资产多元化,而是需要在一个系统框架下进行决策与管理。财富管理的过程需要家族的密切参与,只有家族与专业机构和人士共同努力,充分运用专业投资者的智力资源,同时推进财富管理过程的公开透明,方能帮助家族实现其长远目标。
3.5.2 “富不过三代”和家族的没落
“富不过三代”并不是一个狭义的、仅限于财富代际传承的问题,财富的管理、保护、守成和增值本身就是创一代、二代、三代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
当企业的发展日具规模,风险管理和控制就会成为企业管理的优先目标之一,这一经验对企业对个人对家族都适用。
那些走向没落的家族,大厦已倾的家族企业,如果接受过专业的帮助,做了资产分散配置和隔离的安排,从主营业务中剥离一定的现金和金融资产,无论是通过保险还是信托配置资产,分散一部分风险,那么,也许今天它们仍然能够东山再起。
从家族办公室和私人银行的角度看,财富管理和传承的工作要为超高净值人士实现如下的关键职能:(一)资产保值和守成;(二)保护财富安全和隐私;(三)财富传承;(四)资产配置。而大多数财富家族内不具备这方面的专家,因此必须专门聘用专家或者外包服务,除非财富个人或者家族自身拥有私人银行或者家族办公室,来协助客户选择信托、银行、保险、金融商品以及其他非金融服务。
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的道理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还得借助外在的、专业的力量不可。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面对各类复杂的金融产品,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台和后台团队的支持,那么家族成员或职业经理人往往也无力应对。
即便家族聘用了较为专业的财富管理团队,仍然需要外部专业力量的支持,这样才能帮助财富个人和家族发现资产风险的盲点,帮助对接投融资、资本市场的有价值资源。
3.5.3 世界投资家时代的到来
如前文所述,中国财富人群面临三大资产配置局限,而突破这些局限的方法之一就是资产配置的国际化,这就少不了私人银行以及家族办公室的专业帮助。一些国内的私人银行(例如民生银行)已经开始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海外资产配置的服务,而国际私人银行则将资产的国际化配置作为其吸引国内客户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财富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充分利用不同国家法律的优势为家族发展创造更大的获利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筹划,达到人、财、物的最优化安排,化解“黑天鹅”事件可能给财富甚至是人身安全带来的折损风险。
以前人们常说,资产分散配置法是将资产分布在以下资产种类中:现金、房地产、股票等。但是,如今这个方法又有了新的维度,就是拥有人民币及外汇资产,拥有跨越数个国家和地区的资产。
2015年,(超)高净值人士的境外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增速明显高于整体财富管理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20%,资产配置全球化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化的要求也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的素质方面。国际化的服务机构与人才,将越来越受到(超)高净值人群的青睐。无论是资产配置,还是资产保护与传承,都需要既深谙本土文化同时也兼具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最优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