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炼金术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卷 跟索罗斯学投资

第一篇 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第一章 索罗斯的投资理论

彻底可错性思想

所谓“可错性”观念,实际上是哲学家波普“可证伪性”思想的一个形象而具体的“索罗斯式”的说法。这种观念认为,人类对置身其中的世界的认识,与生俱来就是不完整的,亦即人们的思维与客观实在之间永远存在着扭曲,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掌握了终极真理。关于“可错性”观念的重要性,索罗斯说:“可错性不仅是我世界观的基石,也是我所作所为的基石。”

索罗斯的“可错性”观念直接来源于波普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演变成他的“彻底可错性”思想。他认为自己的“彻底可错性”思想可明确表述为:“所有人类心灵的建构,不论建构局限在我们思维深处或表现为各种学科、各种意识形态或各种体制,都是有缺陷的。”这里的“有缺陷”不是可能“可错”,而是肯定“可错”。他还认为,“彻底可错性”观念也许听起来很消极、悲观,原因是我们都怀有幻想,渴求完美、永恒、终极真理。事实上,我们无法获得完美和不朽,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

索罗斯认为,如果承认客观实在与我们对实在的认识之间永远存在着差距(扭曲),那么对这种差距及影响的认识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观念表明,即使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要绝对把思维和实在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来说尤其如此。进而应该认识到,人们的思考一般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总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反映了思考活动所要寻求理解的实在;而另一方面,思考的结果也会或多或少成为实在本身的组成成分。因此,对于人的认识来说,绝对反映客观实在的知识是不存在的。

索罗斯相信,实际上“彻底可错性”观念有非常积极和启示性的一面,它打开了我们批判理性思维的大门,隐喻了我们对客观实在的认识有无限的空间,我们的思维或社会有无限改善和发展的余地。而在实际行动中,他则体会到“可错性观念鼓励我寻找每一个情境的缺陷,找到缺陷之后从中受益”。

“彻底可错性”思想实际上已成为索罗斯的基本信念,并由此形成其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及实际行为方式。将索罗斯的“可错性”理论推而广之,我们不仅要经常有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尽管金融投资家们无数次试图使用模型、理论来推演市场的发展,但是“为了能把接触到的信息减少到能够处理的程度,不得不需要借助各种技巧,这些技巧扭曲了所要处理的信息,甚至会把现实变得更为复杂,认识的难度也加大了”。因此,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便是再经典的定价理论、再有力的指标,在实际投资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参考值”的角色,它们无法与最终的事实完全契合,这就是“可错性思想”的现实之处。

推及投资者个人,局限性就更为普遍。知识上的局限性,与专业人士相比较,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知识更贫乏,难以准确地对市场走势加以判断。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仓位决定观点”,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认错的好处,是可以刺激并增进批判力,让你进一步重新检视决定,然后修正错误。我以承认错误为荣,甚至我骄傲的根源来自于认错。”索罗斯这样说。在投资市场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然而在投资市场上,“对”与“错”的检验标准直白地体现在“赚”与“亏”上。

因此,“彻底可错性”理论的第一要义便在于,勇敢承认了错误发生的“常态性”,错是一种常态,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因为人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局部是无法完全认识整体的。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实际上需要处理的信息却是无限的。正如索罗斯所说的那样,人的认知天生就不完美,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同时,索罗斯最著名的“反射性”理论也说明,人们对于世界错误的认知也同样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两者并非完全独立的。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投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可错性”,不断对错误进行修正,其效果要强于固执己见,抱残守缺。

反射性理论

索罗斯于1969年创立量子基金,在其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股东赚回了近35%的年均收益率。这显然已经不能够简单归于他的运气,而更应缘于索罗斯具有其他投机者不具备的更为独到的东西,那就是索罗斯自己的独特金融理论。而索罗斯的核心金融理论就是反射性理论。也有人将其翻译成相互作用关系理论等。

反射性理论指的是投资者与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投资者根据自己获得的资讯和对市场的认知形成对市场的预期,并付诸投资行动,这种行动改变了市场原有的发展方向,就会反射出一种新的市场形态,并继续改变金融市场的走向。

可以说,在人们活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领域中,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反射性的关联。

索罗斯认为:人思想的变化对事态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很相似。人们不可能准确测量出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可能准确地掌握微观过程的客观规律。同样的道理,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在承认参与者影响的前提下,还是有可能顺应市场运行中的趋势。主流的市场经济学理论大多忽视“有思维参与的历史过程的不确定性”这一因素而导致根本性的缺陷。因此,索罗斯称自己的理论是反射性理论。

具体来说,反射性有两层涵义:其一,目前的偏向会影响价格。其二,在某种情况下,目前的偏向也会影响基本面,使得市场价格变化进而导致市场价格的进一步变化。

索罗斯认为市场并非永远都是正确的。从市场价格对未来趋势的反映这个角度而言,市场往往总是错的。这种错误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导致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预期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另一方面,这种偏差也影响了他们的投资活动,从而造成他们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也就是说,不是现在的预期符合将来的情况,而是现在的预期造成了今后发生的事件。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天生具有某种缺陷性,这种缺陷性的认识与实际发生的事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二者没有完全的独立性,而是相互作用、互为决定的,不存在任何对应和对称。索罗斯把这种双向的联系称之为“反射性”。

通过这种双向联系,参与者的思想与他们所处的境况、所经历的事件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形成一种变幻莫测的动态关系。

从反射性理论出发,索罗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那些认为金融市场有逻辑可循的经济学家坚持“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市场价格可以反映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使这种趋势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是他们早已清楚未来市场该朝哪个方向走了。

而索罗斯则认为:事实上,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金融市场毫无理性可言,根本不要妄想能通过理性分析来预测出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任何对未来的猜想都具有很强的片面性。但是,完全否定这种猜想也是不对的。相反,索罗斯所推崇的反射性理论就是认为人们的猜想将反作用于市场的发展。他深信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不是经由理论分析可得出的结论,而是市场参与者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实际发生的情况的双向联系。

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金融市场是理性的,股票也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他们期望能通过对市场和股票走势的分析,研究出某种运算模式用来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向。索罗斯觉得这种做法纯粹是徒劳。市场的运作不是靠逻辑,而是靠心理,你必须观察市场往哪里走,确定市场上的投资人在想什么,因为真正能够对市场起作用的正是投资人认识的偏见和事实之间的关系。

索罗斯曾经在《华尔街论坛》上说:“假如人们对某种货币丧失了信心,这就是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不管正确与否,都将成为一种自我强化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推进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促使股票价格自然而然地下跌。而如果人们对某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很有信心,于是大量买进该公司的股票,这时自我强化的现象也发生了,使得股价上涨。与此同时,公司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也更易于操作,从而也会让投资者的期望更容易得到满足。”这种现象就是认识和现实的双向回馈,也就是“反射”。

由于投资者不可能获得完整的资讯,且投资者会因个别问题影响其对市场的认知,令投资者对市场预期产生不同的意见,索罗斯把这种“不同的意见”解释为“投资偏见”,并认为“投资偏见”是金融市场的根本动力。当“投资偏见”零散的时候,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小的,当“投资偏见”在互动中不断强化并产生群体影响时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从而推动市场朝单一方向发展,最终必然反转。

正如索罗斯所说:“人们一旦开始参与到对某种现象的思考中,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就不仅仅是现象本身了,还包含了人们的观点。所以,现象的发展过程不是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的直接跳跃,而是从事实到观点,再从观点到事实。”

索罗斯还指出,认识和现实的双向回馈造成了一种过程的发生:先是自我强化、不断发展,然后出现鼎盛时期,接着是情况恶化、呈衰跌之势,最后是大崩溃。例如1987年大崩溃,事实上索罗斯通过他的反射性理论,已经预感到崩溃期的到来,崩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因为量子基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长得太快,根据他的理论,这种极度繁荣的情况过后,必然会出现大衰败。果不其然,索罗斯在1987年大崩盘时损失惨重。

反射理论在金融市场最具有代表意义,在证券市场上,市场参与者的意见永远是不一致的,有的看多,有的看空,市场参与者不仅有自己对市场的认知,同时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当看空者与看多者的力量均衡时,市场也不会有起伏,但是基本上这样的特例是不会出现,更多的情况则是两者不均衡。

市场上看空者与看多者的差额决定这个市场价格的走势,那就是说,市场参与者不仅经常对市场有错误的认知,而且在这种错误认知的诱导下会影响市场的走势,这种错误认知被称为“市场参与者的偏见”,而两方面不同偏见的力量之差就被称为“流行偏见”。这种“流行偏见”以及据此采取的行动会改变整个市场的形势,“流行偏见”是市场走势的决定因素。当“流行偏见”的扩大造成市场狂升暴跌之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引起恐慌性抛售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下跌幅度,直至崩盘。而此时,索罗斯就会及时捕捉时机,抢先投资,大赚一把。

索罗斯说,“股票市场上也存在反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会出错,这种错误的认识不断影响市场,到了一定的时候,会引起市场行情波动、股价涨跌,而市场也回过头来影响他们的认识,并逐步加深参与者对市场的错误认识,两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强化,市场上就出现了反射回馈过程。”

比如,当人们对某种货币丧失信心时,该货币币值会下跌,下跌持续下去,又会加深人们对它的不信任。当投资者对某公司的管理状况充满信心时,该公司的股价会上涨,而上涨持续下去又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索罗斯说,“应用反射理论观察股票市场,可以轻而易举地看清市场混乱的真相,明白到底是谁影响了谁,从而找到潜在的投资机会。”他还说,“由于反射现象中的双向强化作用,使市场参与者的认识与市场状况互相强化,当两者到达极不平衡的时候,市场就可能出现暴涨暴跌交替的过程。这时,赚钱的机会就来了。”

例如,当人们误解了市场某一股票的价值,以为它会走高,于是争相购买,结果推动该股票价格向上攀升,股价上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股民参与投资,股价持续攀升,当它达到天价时,下跌之势就不可避免。这时,如果能赶在下跌之前抛售,就可赢得暴利。反之,如果抓不住这一时刻,就会被拖垮,倾家荡产。

事实上,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并非每个人都理解,甚至他早期的得力助理亚瑟·勒纳直到1994年还说:“我一直搞不懂反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到现在我还是不了解,我根本不明白他到底想表明什么观点。”

尽管如此,反射性理论的形成,还是使索罗斯的投资之路走上了一种战略高度。

不确定性原理

在索罗斯的人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架构,它既帮助了索罗斯经营对冲基金去赚钱,又使他以慈善家的身份去花钱。但是这个理念架构的本身不是关于钱,而是有关一个哲学家们早已深入研究过的主题,即思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性。

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十分强调科学研究与确定性的关系,确定性完全成了判断科学和真理标准的特征。在哲学意义上,这一思想则表现为:只有能够判断为真或假的陈述才是有意义的,而不真或不假(不确定)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索罗斯依据其“可错性”和反射性思想,完全反对这一观点。

索罗斯的哲学理念的形成也深受他个人经历的影响。索罗斯是犹太人,生长在被德国占领的匈牙利,随时面对被驱逐和杀害的可能。1944年德国占领匈牙利时,索罗斯的父亲立刻意识是到了非常时期,通常的规则不再适用。他为自己家人和其他一些人搞了虚假的身份证,有钱的付了钱,没钱的他免费帮忙。他们大多数都幸存下来。这是索罗斯的父亲一生中最自豪的事。以虚假身份生活的经历,对索罗斯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们随时有生命危险,周围的人不断消失,他们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险。

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索罗斯离开了匈牙利,17岁时到了伦敦去上学,学业结束后他找了几个工作都不对路,最后终于在纽约做起了套汇交易。

人生经历的不确定性使索罗斯对“不确定性”有自己的感悟。索罗斯指出,不确定性现象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新现象,本来就根植于常理之中。而“人类事务的有些方面仍未有正确的解释,但原因不是因为反射观念才刚刚被发现,而是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竟刻意把这一概念隐瞒起来”。针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意义,他还明确指出,“真实价值不确定的陈述不但不是没有意义,而且还比真实价值可以确定的陈述重要。后者构成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真面目。但前者表达了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完美的理解,却可以帮助我们形塑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当然,不确定性观念的深刻意义,在于引起人们对真理的重新评估,而不是对真理的否定。

索罗斯还认为,传统的真理体系只是强调陈述的真或假两类范畴,但对于一个包含了具有思考能力的人参与的世界来说,这个体系是不够的。必须承认另一类真理范畴,这就是真实价值要视其影响而定的不确定性陈述或反射陈述。他称之为第三类真理,并认为反射现象构成真理概念的重要意义是:事实未必构成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

传统看法认为,陈述是否与事实相符是判断真假的依据。但如果了解反射意义上的真理观,则可认识到陈述是否与事实相符,可以有两种方式达到:既可以是提出真确的陈述(相对的);但也可以通过陈述去影响事实(绝对的)。换言之,是否与事实相符并不能保证陈述的绝对真实,对于社会现象来说更是如此。例如,所有有关价值的陈述性质都是反射的。他强调指出,长久以来,人们已习惯于用思考自然现象的方法来思考社会现象,但如果承认反射或不确定现象的真理性,则应修正我们思考人类和社会事务的方式。

索罗斯对“不确定性”这一哲学命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开始的。索罗斯提前一年完成了结业考试,所以在拿到学位之前有一年的自由时间。他可以自己选导师,于是选了在维也纳出生的哲学家卡尔·波普。波普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对索罗斯影响甚深。

波普在书中论述,经验性的认知不可能是绝对确定的。即使是科学原理也不能完全没有一丝疑义地被证实:只能通过检验来证伪。即一个失败了的检验就足以证伪,而再多的确认性的例证也不能够完全证实。科学原理的特征是假定性,其真实性要能经受证伪的检验。

索罗斯在读波普的著作时也在研究经济学理论。波普强调人的认知的不完美,而经济学中完美竞争理论假定完美的认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触动了索罗斯,使他开始对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有所质疑。

人的思想是最容易变化的,因此,凡是有人参与的一切事件都具有一种因为人的易变性而不确定。索罗斯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把这个作为一种类似公理性的东西,加入到自己的理论中。他有一个比较,认为这有点类似量子力学的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不改变观察研究的对象,但是人类的不确定性原理却改变事件的进程。

索罗斯认为人类对市场的理解是不完备的,即使人类的认知是完备和理性的,市场也一样是不确定的;当代混沌理论认为,简单的确定性系统(一大群理性的人)可以产生看起来是随机的过程(变幻莫测的投机市场)。

盛衰理论

根据反射性理论,索罗斯提出了股票交易市场的变动走势,即盛衰理论。盛衰的过程是市场浮躁的表现,最初是自我强化,但由于没有办法稳定事态的发展,最后只能任其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所谓物极必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索罗斯的眼里,典型的盛衰过程需经历从初始到衰落的阶段:

1.初始阶段:这一时期,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没有完全确定。流行趋势和流行“偏见”彼此作用,互相补充。

2.自我强化阶段:此时的趋势已经确定。随后大家纷纷跟风,于是这种确定后的趋势会被加强,并开始“自我强化”。随着盛行趋势和人们“偏见”的彼此促进,“偏见”对趋势的影响力日益加强。由此。“偏见”的作用力愈来夸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平衡状态就产生了。

3.考验阶段:“偏见”和实际情况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市场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偏见”可能会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冲击,这一时期就是对趋势和“偏见”的考验阶段。

4.加速阶段:如果这些考验过后,趋势和“偏见”依然和开始一样存在,那就表明它们能经受住外界的冲击,从而加强了它的可信度。索罗斯称其是“无法动摇的”。

5.高潮阶段:随着事态的发展,事实真相逐渐显现出来,认识和现实之间开始出现差距,裂缝也在拉大。此时,人们的“偏见”也越来越明显了。这段时间是真相大白时期,事态的发展基本达到了顶峰。

6.衰落阶段:顶峰时期过后,就像镜像反射一般,由于自我强化的作用,必定会促成趋势的反转。事态开始走向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出现连续上涨或连续下跌的势态。

索罗斯指出,盛衰过程的走势在刚开始时比较缓慢,之后慢慢加速,达到顶峰状态后便开始走下坡路,最后是全面崩溃。事实上,只有等到事实真相完全显露出来时,人们才会发现,原来的发展趋势和“偏见”是多么错误。不过,要把握一涨一落的发展进程还不算难,最难的是判定盛衰过程的出现。

有人曾问过索罗斯:“怎样判断一个盛衰过程的开始?”索罗斯回答道:“当你早上看报纸的时候,是不是就有一口警示钟在耳边响起呢?那是怎样一个情形呢?”他认为,盛衰过程并不是每天都会出现。若要正确判断一次盛衰过程,首先必须了解投资者对事态的基本看法,其次还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金融市场的看法。索罗斯很注意寻找市场上的重大转折点,寻找由盛而衰、崩溃前的拐点,等等。

金融市场是不断发展的,其中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盛衰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只有那些能够发现人们预期之外的发展趋势,并勇于在不确定状态下下大赌注的人,才会赢得满堂彩。

1981年1月,罗纳德·里根出任美国总统。里根有保守倾向,他一上台便加强整顿国防,但又不提高税收。对此,索罗斯敏锐地发觉其中蕴含着一个盛衰过程的开端,并戏称它是“里根大循环”。“所谓里根大循环,就是一个大圆圈。中央是美好的,而周边,也就是全球范围,却是十分丑陋的,呈现恶性循环。其基础就是坚挺的美元、旺盛的美国经济、不断增多的预算赤字、日益增加的贸易逆差和高高在上的利率。”索罗斯解释说:“虽然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却不会长久,最终将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一个盛衰过程。”

1982年夏,里根的各项新政策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美国经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整个金融市场股价上涨。按照盛衰理论的解释,这一阶段是盛衰过程中的繁盛时期。不过,索罗斯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看到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即将到来。里根的保守政策必将导致美国经济的衰落。索罗斯深信盛衰过程中衰的一面必将到来。他坚信盛衰理论的科学性,在今后的某一时期,势必有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风暴席卷全球经济。但是,他无法预见这场风暴的开始时间和以怎样的形态出现。

事实证明,索罗斯的预见是正确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里根总统的政策维护下,美元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一度很好。吸引了不少外国资金,一切似乎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然而,索罗斯却不这么认为:“其中有诸多不稳定因素,美元的坚挺和实际利率的提高定会削减预算赤字的刺激效果,从而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减弱。”果不其然,1985年,美元的高汇率使得美国商品的出口受到极大的阻碍,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同时,廉价的日本进口产品充斥着美国市场,构成了对美国本土工业的威胁。事态的发展似乎尽在索罗斯的掌握之中,他决定利用这次“衰面”的到来大干一场。

当时,很多金融分析师都看好周期类股票。然而索罗斯却独具慧眼地看好兼并收购和金融服务类股票。因此,当都会公司收购ABC电视网络时,量子基金买进了60万股ABC股票。1985年3月,都会公司宣布,它将以每股118美元的高价购买ABC的股票。量子基金通过这次操作,轻松赢得1800万美元。1985年9月,索罗斯认为日元和马克会上升,在这两种货币上建立的多头头寸达7亿美元,远远高过量子基金的全部价值。

索罗斯运用他的盛衰理论,准确地看到了一个“帝国循环”的到来,并抓住机会大干了一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正如盛衰理论所说“盛久必衰”,巅峰一过定会出现下坡。尽管索罗斯清醒地意识到衰败即将到来,但仍难逃厄运。1987年全面崩盘的到来,使索罗斯“溃不成军”。

索罗斯的投资哲学认为,因为市场经常处于波动和不稳定状态,所以“繁荣——萧条”序列易于产生。赚钱的方式就在于寻找使这种不稳定资本化的途径,寻求意想不到的发展。只有当市场受到紧随的倾向行为支配时,盛衰才会发生。

不可否认,索罗斯的盛衰理论对我们如何看待股票市场很有帮助。既然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市场,就必定会出现大起大落的过程,稳定只是暂时的、相对的。

大起大落理论

股市是个哲学场,辩证地看待股市的一切问题,是盈利的前提。股市从不缺乏偏见,股市的偏见造成大幅度杀跌,股市的偏见造成大幅度暴涨暴跌。

索罗斯喜欢在金融实践中运用哲学,索罗斯的投资核心是以“反射性理论”和“大起大落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市场转折处进出,利用“羊群效应”逆市主动操控市场进行市场投机。他看重的是市场趋势。

索罗斯的大起大落理论是建立在反射性理论基础上的股市波动模式,是他对暴涨暴跌现象的独特认识,又称荣枯相生理论。

索罗斯忠告:“对荣枯相生周期的清醒认识是评价投机环境和选择投机时机的大前提。简单地说,荣枯相生就是开始是自我推进,继而难以维持,最终走向对立面。观念有缺陷的个体投资者使市场对他们的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就是说投资者使自己陷入了某种盲目的狂躁或类似于兽性的情绪之中。这就是羊群效应。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而这种顺势而动的投机行为影响越大,局面也就越不可确定。投资之道其实就是在不稳定状态上压注,搜寻超出预期的发展趋势。”

“我靠我的哲学理念来赚钱,而不是靠经济理论。我对市场的看法与大家公认的看法不同。我的第一个看法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把这叫做易错性;第二个看法是,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并不符合真实情况,我把这叫做反射性。”

索罗斯解释道,偏见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一种市场的主流力量,因而令走势与现实差距愈来愈大,从而造成更大的“羊群效应”。以此模式反复膨胀一段时间后,当偏差大得过分明显时,泡沫将会破灭并回归现实,这就是他的大起大落理论——当偏见过大,就会成为“大起”,“大起”到了极点,就会“大落”。但若在“大起”完成前适当地调节,将不会出现“大落”这种情况!

当认知和真实的差距很大时,形势往往会失去控制。索罗斯做出结论:“这种过程刚开始能自我强化却无法持久,因此最后必然反转。”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狂涨带来狂跌,狂跌酝酿着狂升,索罗斯便捕捉市场大起大落间的时机,每次都抢先一步带动投资者行为,为自己创造赚钱的机会。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股市的暴涨是羊群效应的凸显。索罗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他的“自我强化”理论。

当市场变得越不稳定的时候,更多的人将会被这种趋势影响。而这种趋势所投射的影响越大,市场的形式也就越不稳定。最后,当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局势失控、市场崩溃,相反方向的“自我强化”过程又会重新开始。

这种错误会反过来影响市场,使得原先的看法显得相当地准确。例如以外汇为例,当人们对某个国家的货币丧失信心的时候,人们纷纷开始抛售该国货币,造成该国本币汇率下跌和外币汇率上涨;于是该国市场上的进口商品带头上涨,并且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结果导致通货膨胀。

索罗斯“狙击英镑,狙击泰铢”大获全胜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国政府产生偏见,并对自己国家本币升值抱着必然上行的思想,不分析国际大趋势,不分析热钱流进流出后的趋势。盲目做多升值,如此索罗斯经过投石问路,试探性攻击,最后一击致命,大获全胜。每当大盘暴跌时,个股会出现泥沙俱下的场面,这和个股投资价值没关系,也和未来走势没关系,这只是偏见造成的羊群效应而已。

索罗斯说:“这种现象为‘自我强化’,即最终将成为自我拆台的连锁反应!”索罗斯认为“自我强化”必然导致“大起大落”。

索罗斯指出:完整的“大起大落”过程并不是俯拾即是,事实上它们是难得一见的;而且,大起之后也未必一定是大落。大落必须靠一些事件触发才会发生。

大起大落理论是索罗斯金融投资哲学的重要部分,是索罗斯哲学观在金融市场投资中的理论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