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炼金术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索罗斯的投资策略

第一章 认清市场形势,伺机而动

准确把握经济走势

在世界经济和金融投资领域,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金融投资产品的运行趋势可谓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投资界的两大技术难题!那具有“金融大鳄”称号的索罗斯是如何勇敢地面对并解决这样的难题的呢?

曾有一位电视台记者对索罗斯做过这样的描述:“索罗斯投资于黄金,所以大家都认为应该投资黄金,于是黄金价格上涨;索罗斯写文章质疑德国马克的价值,于是马克汇价下跌;索罗斯投资于伦敦的房地产,那里房产的价格颓势在一夜之间得以扭转。”实际上,索罗斯未必真的具备左右市场走势的能力,他的不同之处就是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走势。

索罗斯这样总结宏观环境对投资的影响:“你的思考一定要全球化,不能只是很狭隘地局限于一隅,你必须知道在此地发生的事件会对另一地发生的事件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总是先于其他人看到行情的突变。也就是说,索罗斯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某行业股票的最终命运,寻找股票市场行情的变化,追寻可能出现的自我推进效应。索罗斯对于投资时机的把握,往往比其他投资者及时得多。索罗斯认为,投资者必须培养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整体把握能力,这样才能够及时掌握经济动向,并根据这种动向调整自身的投资活动。这是投资者赢利的第一步。

其实,索罗斯如此执著于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把握,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他自己也从这样的投资理念中受益匪浅。事实上,对于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一直是索罗斯的拿手好戏。

20世纪60年代末,房地产信托投资曾经风行一时。索罗斯对该行业的分析不仅在商业界引起了轰动,更让他因此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利润。到了70年代初,索罗斯敏锐地察觉到,受过高等商业教育的新一代银行家正在迅速崛起,银行业将成为新的朝阳产业,于是在银行股票低迷时也果断地投身其中,并获得了50%的利润。索罗斯对于商业知识的广泛了解,成就了他的投资传奇。1972年,他从一份商业部的私人报告中读到了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依赖国外能源的消息,便大量收购了石油设备和矿产公司的股票,一年之后,能源业股票的疯涨又让索罗斯大赚了一笔。索罗斯对于商机的捕捉,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都直接来源于他对宏观经济脉搏的深入了解和细致把握。

纵观索罗斯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他给投资者的启示是,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并依此做出自己的判断,确定自己如何进行正确的投资组合。如果看好某一行业的股票,就应当尽量选择投资该行业股票数量最大的共同募金。如果在资讯的积淀中,认为某行业的股票可能下跌,就应当果断地将这一行业股票从自己的投资组合中剔除。

从宏观角度分析投资市场环境

宏观和微观可以说是投资学的两大方面。着眼于个别的某一种投资工具本身的内部情况是微观领域的研究对象;而把该投资工具放在整体大环境当中看,了解该投资工具与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如何互相影响的则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注重微观研究的同时,索罗斯也同样高度重视宏观研究的价值。可以说,大多数投资专家都懂得微观,但因为索罗斯长于宏观,所以当上了大师级的投资专家。

虽然自己的生活环境仅限于美国和欧洲,但索罗斯具有放眼世界的觉悟和高度。他留意整个亚洲的金融市场,积极研究,最终挟巨资横扫亚太区,从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掠走大量利润。这真正显示了他的过人之处,他能够看到其他投资者看不到的地方,而且是从高层次角度看整个亚太区的经济和金融制度。结果就在1997年,在亚太区赢了20亿美元。

索罗斯的这种宏观视野让他能够站在全球的高度来看待金融市场,把各个市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他能够从一项投资工具的变化,推断到其他投资工具的变化;或者是从一种投资工具的改变,推断到这改变如何影响在遥远某地的某投资工具。世界金融市场是极其复杂而又变化多端的,但索罗斯能够从变化多端的复杂关系中找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因而,他能见人所未见,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也是有理有据的。相较而言,局外人就很难洞察到索罗斯的这种宏观视野背后所隐含的理据。

宏观的视野要求人们在看一件事情时,不只单单看到该件事情,同时还需要对在该事情周遭的一切以及任何和该事情相关的东西都不要放过。彼此能结合起来一起看,从而对于要看的事情,有一全面的看法,而不与它的环境脱节。索罗斯知道每一个人看事情都带有偏见,这偏见就是出自不同的观点与角度。也许,从这个角度看,只看到一些,而不见其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则看到另一些,其他部分也是看不到。但不能因此就说他们看得不正确,只是他们都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而已,于是在判断上就发生了偏差。例如看一只大象,就如盲人摸象一样,有人只摸着象鼻,有人只摸着象尾,但无论象鼻和象尾,都不是全部。要真正看大象,就要站得远一点,从头到尾都看到,才能避免摸象笑话的重演。

索罗斯的宏观理念,也影响着整个量子基金的投资路向:他的投资人员看全球整个金融市场,在各处寻找机会,而不局限于任何一个狭隘的空间。因此,他们找到的投资机会也总是比别人多,他们总是用宏观的视角,在世界的风起云涌中发现投资机会。

由于武器上的落后,以色列在遭受邻国的大举入侵时,惨败收场。在别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个政治事件,但是索罗斯却认为,投资的最佳机会来了。从这场战争中,索罗斯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已经过时,美国国防部可能会花费巨资用新式武器重新装备军队。于是索罗斯基金开始投资那些掌握大量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这些投资为索罗斯基金带来了巨额利润。

1981年1月,里根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又是从一个旁人眼中的政治事件中,索罗斯从宏观的角度对里根新政策进行认真分析,确信美国经济将会开始一个新的“盛——衰”序列,索罗斯开始果断投资。

正如索罗斯所预测的,美国经济在新政的刺激下,走向繁荣。“盛——衰”序列的繁荣期已经初现。1982年,夏天,贷款利率下降,股票不断上涨,这使得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获得了巨额回报。到1982年年底,量子基金上涨了56.9%,净资产从1.933亿美元猛增至3.028亿美元。

事实再一次证明索罗斯的宏观视角多么正确。美国的经济不仅如他所预期的那样走向了强盛,更是由最高点开始缓慢地衰退。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元表现得越来越坚挺,美国的贸易逆差以惊人的速度上升,预算赤字也在逐年增加。索罗斯确信美国正在走向萧条,一场经济风暴将会危及美国经济。索罗斯决定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大大地搏击一场,因此他密切关注着美国政府及其市场的动向。

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索罗斯准确地捕捉到了国际市场上的大变化。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原油价格开始下跌,这给美元带来巨大的贬值压力。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美国通货膨胀开始下降,相应地利率也将下降,这也将促使美元的贬值。索罗斯预测美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美元贬值。同时,他还预测德国马克和日元即将升值,他决定做一次大手笔。

事实上,索罗斯在国际市场上的一系列成功投资绝非偶然。那种以宏观的视角考察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能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件进展的前瞻性,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投资机会的宏大视野是促使索罗斯成功的关键。

深入分析行业状况

人们常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事物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同样,股票投资领域也存在相似的状况。任何一支个股都是从属于一个行业的,一个行业股票走向的高低,将直接在股市上反映出来。而行业股票的状态又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股票和基金市场状况,而由股票和基金市场的状况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很多方面。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索罗斯才能够并且十分善于针对行业的整体情况,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自己投资的成功铺垫道路。

索罗斯认为,一个行业的发展也是此起彼落的,即使目前来说,这个行业的股票很高,但它也有走低的时候。他提醒投资者,此刻需要细心留意这个行业的变化,因为,行业的变化将使投资者判断出股票的涨跌趋势。索罗斯并不喜欢一次投资很多行业的股票,因为他对介入哪些行业或企业、何时介入及怎样介入十分的慎重。

索罗斯反对盲目入市。他告诫道:如果在投资某一只股票时找不到合适的进入机会,就不要为了短期的回报去投资。

由于难以把握投资市场中的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索罗斯一般在决定入市前,会从以下方面去判断投资时机:

1.洞察某一行业的重大变化,慎重投资。比如,当一个行业出现灾难性事件,或者因为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破产、兼并或者倒闭时,行业的龙头企业必然产生,并且在崛起中带动整个行业从低谷中走出。但是,股市之后会有反弹的表现。索罗斯还提醒投资者,并非所有行业出现这种情况时都具有投资的价值,只有当所选择的这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还拥有一定的行业基础时,才值得投资。

2.密切关注在国家利益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行业。所要投资的行业必须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通常会得到政府的扶持,这些是索罗斯投资的重点。往往当这个行业出现危机时,政府都会注资挽救,索罗斯便会在这时候抛售股票,然后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比如,索罗斯投资的美国军工企业等,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3.抓住强盛的行业及时投资。变化万端是股市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强盛的行业,股票也会出现大跌现象,也会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在一个阶段变得低迷。但要明白的是,优秀的股票同样会有下跌的表现。而与一般股票不同的是,这种股票在股价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时候,随着股价的降低,这时候投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入。

4.新兴行业和发展潜力大的行业。这类股票属于成长型,如果能够把握住未来市场的走向,就会得到巨大的利润。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索罗斯就判断美国美容行业是发展潜力很大的行业,他决定立即介入投资,最终得到了丰厚的收益。索罗斯也是华尔街上最早投资海南航空的投资家。当时海南航空率先到华尔街融资,索罗斯立即意识到未来的国际旅游业发展不可小视,并依据判断做出了投资决定,后来得到了高额的回报。索罗斯对投资于新兴行业和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具有很大的兴趣,他投资百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索罗斯认为,在把握以上几点的基础上,还要认识到介入时机的市场供求变化。在经济形势大涨的前提下,股票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准确把握供求关系和经济形势的发展方向。并随着供求变化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方能够在危机之中发现投资的商机。

“树不会长到天上去,树枝也不会向土地里长,股票也一样。”这是一位投资大师曾用来形容股市价格变动的一句十分形象的比喻。索罗斯当然也十分明白这样的变动。而他制胜的秘诀之一就是,他在投资策略上具有超乎常人的判断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投资经历中宝贵经验的结晶。索罗斯运用自己的判断,在广泛的国际投资市场中不断实践,最终达到无限扩大自己的利润的目的。

深入对商业知识的研究

泰戈尔说:荣誉背后总会有负担。很多人羡慕索罗斯在金融领域的成就,却很少有人注意他成就背后所付出的一切。我们总习惯性地关注别人光鲜的一面,而忽略另一面。而对于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苦涩的那一面。

对于索罗斯而言,自己之所以能在如此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常胜不衰,甚至能够翻江倒海,除了自己在宏观上对国际政治的关注和研究,与各国高层人士的交流之外,还源于自己对世界各地的金融政策、通货膨胀的变化、利率和货币等因素的研究,源于自己对商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

面对变动多样化的市场环境,索罗斯从未有一刻的停止。他不仅关注基本的经济因素,还不断地扩大自己了解的范围。索罗斯一直坚持学习和研究更多的商业知识。他与合作伙伴罗杰斯订阅众多的商业报刊,其中包括很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在索罗斯看来,这是增加他对整个投资市场了解程度的有益方法。他感到,那些行业信息、广泛的资料以及不同的经济观点等,都有助于自己更有效地了解和把握市场,对自己的投资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也为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提供了便利。

索罗斯从来都不愿意相信那些市场分析家的观点,他认为那些所谓的市场分析家的技术分析理论早已过时,他们的股票分析报告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与此相反的是,索罗斯更加愿意把时间花在对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指数、金融指标、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上,他把使用经济基本理论看做是一个成功金融投资家的基础。

索罗斯对于商业知识的研究,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索罗斯觉得,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

首先,投资者可以从这些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的行业杂志中获取各个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消息,从而确定自己未来的投资重点和方向。

其次,这些商业资讯中包含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重资料,这对于投资者把握正确的投资方向和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投资者在纷繁的投资领域中迅速找到一个成熟的投资市场,并因此而获得利润。

索罗斯的看法是,比一般的投资者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市场的动向,是一个投资者在商业投资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比如,在索罗斯和罗杰斯的合作期间,虽然不是很长,却配合得十分默契,像一台上了润滑油的机器。他们都认为,从华尔街地区的分析家那里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在罗杰斯看来,那些人只知道人云亦云。因此,两人都亲自选择股种。“在股票市场上,寻求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是他们的共同追求。为了实现这种对“突变”的追求,他们看了很多的书。

他们订阅了30种商业报刊,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从《华尔街日报》到法国的《纺织周报》再到英国的《金融时报》,一般人感兴趣的报纸杂志都是他的熟读对象,以便于寻找那些可能有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的内容。他们每天都要细心研究20或30份年度报告,以期发现一些有趣的公司发展材料,或者能感知到一点别人不能清楚地看到的较长时间内股市走向。

经过对商业知识的学习和大范围的研究,索罗斯往往能够发现或者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一些机会。比如,在1972年,索罗斯敏锐地感觉到在银行业即将有一次让自己大赚特赚的机会。

那时,银行业信誉十分不好,银行职员的职位被人们所唾弃。几乎没有人相信银行业能从酣睡中觉醒,当然,投资者对银行的股票也毫无兴趣。然而,索罗斯经过独自研究,发现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的到来将为银行业带来新的变化。这些新银行经理正寻找银行业陷入低谷的原因。他们采用新的金融措施,使得银行的赢利不断上升。银行股票实际上不可能超出票面价值。许多银行都已把他们的平衡能力发挥到了极限。要想持续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资本净值。

1972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举办了股市分析家展览活动,并设宴招待他们。但这次宴会并没有邀请索罗斯,这却刺激他采取行动。为此,索罗斯写下了题为《发展银行之事实》的经纪报告,通过对银行股票的透彻分析,他提出:当银行股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股票将会降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上涨,索罗斯果然从中获得了50%的利润。在同一年,索罗斯和罗杰斯也预见了食物危机。因为购买了化肥、农场设施和粮食加工业的股票,他们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之后,与罗杰斯合作,在军事工业,电子工业等方面均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收入。

索罗斯总能在一堆混杂的信息里,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搜寻出市场的漏洞,一旦发现了那个可行的切入点,他便会开始组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在有了一定投资意向后,如果有可能,索罗斯总是尽可能地实地调查。索罗斯总是亲自了解金融市场而不是道听途说。

索罗斯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毅力,让自己在金融的大海中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航向。索罗斯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研究商业知识,久而久之,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投资理论。他相信,自己比大多数人强,因为他有理论,并且有一套理性的框架,他可以运用它。这是他的独特之处。

不断学习、研究各种商业知识,并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才能让自己始终处于商业领域的前沿。索罗斯做到了这一点。

经济风潮制造赚钱机会

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结果。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正是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同影响的见证。当今世界,“金融泡沫”随处可见,一不小心投资错误,就会一路赔到底。

提起“金融泡沫”,人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市场风险、股价暴跌、金融危机等市场大波动,“金融泡沫”就像一个瘟疫一样,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索罗斯却逆势而行,大胆地与“金融泡沫”来了个亲密接触,并利用它为自己赚足了钱。

其实,政治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孪生姐妹,任何一方发生了变化,都会产生连带反应,进而极大地影响世界局势的稳定。因此,对于一个成功的投资家来说,还要了解政治,时刻关注政治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思路和投资计划。正是基于这种对宏观视野的把握,索罗斯才在面对经济风潮之时,迎面出击而不是退缩逃避。

索罗斯认为,假如市场总是太太平平没有波澜,那么投资者就难以获得高额利润。因此,每当经济风潮出现之时,索罗斯就像一条鱼儿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水一样,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

比如,在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防建设的政策。结果,美国经济一度全面上扬,表面上看起来,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但同一时期的世界上其他各国的经济形势一点也不明朗。相较之下,美国就成为很多投资者首选之地,于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国市场。一时间,美国金融市场一派繁荣景象,投资者都认为赚大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众人皆醉我独醒。索罗斯此时又扮演一个唱反调的角色。索罗斯认为,这虽是一个刺激美国经济的政策,但刺激程度过大,也许会适得其反,并断言:“如果外资仍然持续涌入,美国整体上的对外借贷和负债成本就会增加。在此同时,新的外资进入美国金融市场的成本相对减小,当负债接近成本甚至超过外资来源成本时,一些不起眼的因素便会随时刺破已经出现的金融‘泡沫’。”冷静而清醒的索罗斯,透过活跃的投资交易,看透市场繁荣景象背后所隐藏的“泡沫”后,开始精心策划投资策略。

这年的9月,索罗斯拥有马克和日元这两种通货总量达7亿美元。而此时,马克和日元正在贬值,索罗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他依旧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决定,先从调整股票结构入手,抛售那些受里根经济政策刺激而走高的股票,大量购进那些可能不久后就被收购的企业和地产保险公司的股票。然后,趁着美元汇价上升时高价卖出,低价兑换正在贬值的日元和马克。索罗斯相信自己正在等待着一场经济风潮的来临。忙完这一切后,他高兴地告诉助手:“我们赚大钱的机会就要来了,现在只需要耐心等待。”

果如索罗斯所料,不久,美国财政部长在召开了“五国会议”后,签署了宣布美元开始贬值的协议。1985年9月7日一开市,美元兑换日元就开始走低,5天之后,索罗斯净赚5000万美元。兴奋的索罗斯在9月11日的交易日记中这样写道:“生平之最,在外汇市场上一周的获利,竟比过去四年的累积亏损还多。”然而他并没有就此停步,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中,美元被各国银行继续压低,到10月,美元已经下跌13%。索罗斯总计下了15亿美元的赌注,并且都是押在了马克和日元上。索罗斯因此赚了无数美元。由此可知,索罗斯虽然是一个不合常规却十分会分析与操作的投资者。

他之所以在这场战役中取得如此佳绩,是因为他善于积极利用经济风潮来为自己赚钱。索罗斯在总结的大起大落理论中这样认为:经济风潮是投资者利用的很好的机会,必要的时候,投资者甚至要学会制造经济风潮,在市场的混乱中,使自己获得利益。当面对所产生的经济风潮之时,投资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到冷静而客观地面对波动,采取理性措施,保证自己的利益。

比如,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的变化带来了市场大波动,索罗斯不像其他人一样只看到混乱,而是透过混乱假象,看透市场所隐含着的巨大机遇。当时,欧盟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建立欧元货币机制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公布在新世纪到来前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以及所属的单一货币。

但事情并非想象中一样地顺利发展。英德两国就利率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面对风起云涌的欧洲市场,索罗斯却感到无比的兴奋。索罗斯在向德国央行行长了解到德国不会理睬英国政府要求的这一事实之后,做出分析:货币汇率机制将要分崩瓦解。他认为先是货币汇率,其次是利率,最后是股市普遍下跌。

基于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举动:抛售70亿美元的英镑,购进60亿美元的马克,以及少量的法国法郎;又购进了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还投资了德国和法国的债券市场,并卖空了德国和法国的股票。索罗斯在这场酝酿已久的风潮中,运用自己惯用的杠杆手法,一举大赚了10亿美元。

恰当的利用经济风潮为自己谋取利益,是索罗斯的过人之处。但是,很多投资者因把握不准,很容易在此陷入极度亏损中。不过,在索罗斯看来,在这种场合下,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自己的实力。

索罗斯提醒投资者,只要在动荡的市场中保存好自己的实力,就能够在恰当时机转危为安,重新站起来。就如我们多次提到的1987年的惨败一样。在经济风波来临之时,如果自己的情况不算太好,就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先求得生存,保存实力,绝不可以孤注一掷。要想在经济风潮中赚钱,投资者就要认清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冷静和理智地面对市场。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如果有足够的实力,就可以大胆地尝试着牢牢抓住它;否则就要适时地退场,保存好自己的实力以重整旗鼓。

挖掘被忽视的“金矿”

金矿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为了获得巨大的利润,很多人都争相前往,以期可以赶在别人之前找到并挖掘它。同样,金融领域的“金矿”也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当然,在金融方面,这种金矿可以是冷门股票中的潜力股,也可以是某一种尚未被人们熟悉的赚钱技巧。

要开掘金矿,就需要挖矿者。而投资大师就扮演着一个金矿勘探者的角色。他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并且大体知道自己应该到哪里去找,此外,他还配备有全套的勘探工具。他不仅会在那些大家公认的金矿中与别人一起抢金子,也会把目光投向那些罕有人迹的被人忽视的金矿,在那些被认为是“垃圾”的废弃的金矿中,挖出一桶桶的金子。思想的独特,以及经济方面的敏锐直觉,再加上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研究市场,不断强化自己的理论,使他更容易发现常人难以察觉到的细微变化。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常的信息,索罗斯成功挖掘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金矿。

索罗斯对避险基金的熟练运用让他为大众所熟知。在1969年,他创立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避险基金——双鹰基金,即后来的量子基金。他着手避险基金交易投资时,世界对这种投资方式几乎还是一无所知。到20世纪90年代时,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索罗斯也因此成为所有避险基金交易投资者中的领袖。量子基金在索罗斯的带领下创造了一次次的神话,创造了巨额财富。在20世纪70年代,索罗斯还没有像现在一样被世人熟知,也没有被称为“金融大鳄”,当时他和罗杰斯组成了一家公司,他们不停地挖到各种“金矿”。

例如,在1972年,索罗斯从商业部的一份私人报告偶然得知,美国经济发展依赖于外国的能源。听到这个消息后,索罗斯敏感地意识到能源股票可能会上涨。于是,索罗斯大量收购石油钻井、石油设备和煤炭公司的股票。果然在1973年,索罗斯曾经预测的情况出现了,阿拉伯国家原油禁运,引起能源业股票的飞涨。

在1974年中期,乔治·索罗斯旗下的基金购买了诺斯罗普公司、联合飞机公司和格拉曼公司的股票,即使是面临倒闭的洛克洛德公司,他也进行了赌博性的投资。因为索罗斯掌握了一条关于这些公司的十分重要的信息。索罗斯获知,它们都有大量的订货合同,通过政府补给资金,在近几年中可获一定利润。果然,通过购买这些股票,不久之后,索罗斯便开始获得巨额利润。

正因为索罗斯独具慧眼,通常被我们所忽而略的“垃圾股”才成了他的投资对象。这种独特的选择让他从垃圾股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通常来说,垃圾股的股票价值最容易被低估,而一般的投资者也常常直接忽略掉这样的公司。正因为如此,如果选择正确,一旦这些公司转变形象,业绩回升,就会给在低点买进的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

但拥有像索罗斯一样的点石为金的“金手指”并非易事,这需要足够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大量的实战经验、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不断地突破自我的勇气等素质。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发现金子比发现“点金手指”更容易操作。投资者一定要记住,虽然炒垃圾股的获益较高,但其风险远大于大盘股,仅适合进行短线操作。因此,这更需要股民具有敏感的市场嗅觉,必须做到眼疾手快、胆大心细。

之所以能成功发现常人所忽略的“金矿”,索罗斯有自己的秘诀。

首先,很好的耐心。索罗斯每天都在关注市场,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等待着机会的出现。

其次,极高的敏感性。这种异于常人的洞察力能让他在股票市场上发现不被人注意的“金子”。索罗斯时刻关注着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收集各个层面发出的信息。只要得到他所需要的信息,并确定在某个地方有投资的机会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冲向那个目标。相反,一旦他发现自己是错误的,便会迅速撤离,丝毫不再留恋。

面对鱼龙混杂的投资市场,和所有的投资大家一样,索罗斯也会在那里寻找到有价值的投资目标。索罗斯既能够找到最好的股票去投资,也会寻找那些较差的股票投资。而且,往往能够收获巨大的利润。事实上,最差的股票一旦翻身,其价值是惊人的。同时由于是在股票最低时购买的,赚取的差价也是既可靠又安全。发现和寻找股票的内在价值,具有勘探和挖掘“金矿”的眼光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家的必修课。

果断行动,莫让机会溜走

“如果有好的投资机会来了,不要犹豫和徘徊,必须立即出击。”这就是索罗斯的投资名言。他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是与他的敏锐的思想和坚定果断的行为分不开的。

索罗斯不断提醒投资者,当投资机会来临时,不要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只要有利可图,其风险又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那就果断采取行动。因为金融市场是个变化极快的市场,很多投资机会都是闪而过。尤其是股市上,大部分的机会都是隐性的,投资者难以在表面看到。事实上,任何赚钱的机会都不是看得见的,这需要投资者拥有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思维敏捷、行动果断的素质。而那些缺少清醒的头脑和果断作风的人,常常让机会在面前溜掉。市场上,谁先专注机会,谁挣钱就多。那种犹豫不决的思想,是投资最忌讳的。

与那些失败的投资者相比,索罗斯从来不会迟疑不决,更不会消极等待,他总能在做出决策后即刻行动,不断寻找新的机会。

拥有行动迅速的能力还不足以让索罗斯独领风骚,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够非常快地决定是否做一笔投资。有时候,区分决策和行动甚至是不可能的。有一次,当索罗斯正在打网球的时候,他的电话响了。那是1974年,水门事件正威胁着理查德·尼克松的总统宝座。

当时,东京的一个经纪人告诉索罗斯,水门事件正让日本市场紧张不安。索罗斯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日本股票,他必须决定怎么做。他丝毫没有犹豫,不到一秒钟,他就向他的经纪人下达了全部清仓的指令。对索罗斯来说,做出投资决策就像是在黑与白之间做出选择。不存在灰色阴影:一项投资要么符合他们的标准,要么不符合;如果符合,他们就会迅速行动。

如果索罗斯找到自己了解的投资对象,并且,这个投资对象符合他的标准,他就不会犹豫。他知道他想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或出售多少,也知道他有多少可利用资源,他的经验和想法已经向他证明,他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系统都是有效的。他已经不需要再考虑什么了。于是,买或卖变成了例行步骤。

“当我对一项投资有绝对把握时,我就去封杀对手。要想成为大的赢家,需要大的勇气。举债经营需要勇气,只要我对这笔投资有兴趣,并有自信,我手中有多少钱都会投进去。要干就干大的。”索罗斯在股票投资市场上,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和勇气。

一次,索罗斯的一位助手阿伦·拉裴尔对豹牌公司的运转状况十分满意,并买进了该公司2万美元的股票。索罗斯了解到拉裴尔的自信后,打电话让他再购进25万股豹牌公司的股票。当时拉裴尔感到很惊讶,认为没有必要再买进了,要有所保留。但他还是照索罗斯的话去做,结果赚了2500万美元。后来,索罗斯对拉裴尔说:“如果股票上涨,你就应该多投入,只要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不要介意你购进了多少,不要介意你在全部股票中占了多大的份额。”

索罗斯认为,从事股市交易就要敢于冒险,胆子要大,畏畏缩缩会令你错过投资机会。“一般投资者对市场趋势的观察时常是正确的,但因为他们缺乏我这种自信,到了一定时候,他们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投资会受到损失。”随后他们就止步不前了,害怕股市会突然暴跌。”索罗斯看不起这种懦弱的表现。他认为,一个投资家所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并不是胆子太大了,而是太保守了。他说,“在投资上,重要的是不在于你对或错,而是在于当你正确时,你赚了多少钱;当你错误时,你赔了多少钱。如果你在正确时赚的钱却不多,这种正确也没什么可得意的;如果你是错误的,但赔的钱很少,这种错误也没什么可以指责。”

有时候,即使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很准确,嗅觉很敏锐,但就是输在了果断行动上。比方说,有的人本打算购买1万股,并且认为这个数量很合适,但打电话给经纪人的时候却变了。当他真的要掏钱的时候,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或许,”他对自己说,“我应该先买200股,看看会发生些什么,剩下的以后再买。”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再也没有买剩下的那些。

这样的问题从来不会进入索罗斯的脑海。对他来说,打电话给他们的经纪人时就像在预订餐桌、戏票或机票时一样平心静气。

“雷霆一般的行动速度”是华尔街上的投资家们对索罗斯的评价。一方面,索罗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获取大量的经济信息,寻找赚钱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赚钱机会到来时,他会果断行动,毫不含糊地做出决定。在关键时刻,他从来不拖拖拉拉,可以在3分钟决定的事他绝不会浪费5分钟。

“投石问路”

量子基金的一位学员曾经回忆说:“乔治过去总是说,‘先投资,再调查’。”当索罗斯做出一种假设之后,他会先投入少量资金来检验这一假设,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就会果断出击,否则就调整思路,再作打算。

这就是索罗斯的“投石问路”的做法。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因为他不能确定他的假设是否与市场一致,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不知道他选择的入场时机是否恰当。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即使是最精密的数学模型和最准确的宏观数据也无法有效预测市场的下一步方向。即使是像索罗斯这样极具投资眼光和拥有丰富经验的投机家,也难免有失策的时候。所以他从不迷信于过往的教条经验,只执著地相信市场的检验。

一旦他投出了问路石,他会“聆听市场”以决定下一步怎么做。如果他的假设通过了市场的测试,让他赚了钱,那么他会进一步买入或卖空以建立更多的头寸,以求获取更大的收益。如果他赔了钱,那么市场否定了他的判断,他会毫不犹豫地马上退出。他可能会在以后再次检验同样的假设,也可能会修改或彻底抛弃这个假设。

做出假设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实际上,市场中每个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定的时候,都会预先对市场走向做出假设。然而,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做出的假设,所凭依的不过是股评家的随口之词,或是没有经过冷静思考的跟风举动。

索罗斯的不同之处是他只会检验那些值得检验的假设。他能深刻地洞悉市场、市场参与者以及影响金融市场波动的某些事件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索罗斯的假设不是比随意猜测高明得多的话,他也会一直赔钱而不是赚钱。正是这种理解深度使他以惊人的行动获得了“击垮英格兰银行的人”的称号。

在《索罗斯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中,索罗斯自述道:“1966年,因为我对美国证券了解不多,想找个办法自我教育。我用公司的资金设立一个10万美元的模型账户,并且把这些钱分成16份,然后用其中的一份或两份投资在我认为特别有吸引力的任何股票上。我写了一篇简短的报告,解释我买每一种股票的原因,并且用月报继续追踪,检验这个投资组合,讨论其中的发展,我也提供一个每月绩效纪录表。我用这个模型账户作为销售工具,开发投资机构的业务。”

“这个模式很成功,它让我重新接触投资圈。在哲学写作的那几年里,我一直生活在真空中,现在我可以用潜在的投资者测试自己的投资理念。如果我得到的回应良好,那么我就明白我的构想很好;如果得到负面的回应,我就必须认真地质问自己是不是走在正道上,结果,我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反馈。”

“在金融市场的运作中,测试你的看法很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有家公司叫做美国封盖公司,我去拜访经营阶层时,他们告诉我一个很动听的故事,我深信不疑。后来,我的潜在顾客之一打电话给我,说这个故事很动人,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的经营阶层因经常说谎而恶名昭彰。这个资讯对我非常有用,也显示出这种反馈多么有价值。”

消极等待机会的来临从来不是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家的做法。他们往往会主动去探索市场中的获利机会。索罗斯的一贯努力,都是在寻找可以演变成稳定走向的趋势,并进一步追加投资的机会。当然,要想确认一个趋势的成立需要时间,而且要恰如其分在这一趋势发展态势中,把握趋势转变的临界点。只有在趋势逆转之前投资,才是投资的安全时刻,否则就会在突变的市场走势中失去机会。

在浮动汇率时代,当趋势延续时,走势的短期波动一般较小。索罗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奉行的是边进行边修正的策略。在市场千变万化的情况下,投资的机会转瞬即逝,必须紧紧抓住时机。边进行边修正的策略就是要能够时时灵活的适应变局,不断修正自己的投资组合以迎合市场走向,及时退出损失的项目,并在发展良好的项目上追加头寸。

例如,在进入美国市场前,索罗斯对美国市场并不十分了解。然而,他并没有花时间去研究复杂的数理金融模型,或是听从于华尔街分析家撰写的报告,而是采用直接进场操作的方式学习。然后在操作的过程中,时时检讨缺失,一点点摸索出规律。久而久之,索罗斯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操作风格。那就是先拿一部分资金投入市场测试一下,如果得出的结果符合他的预期,又印证他的理论,再开始调集大批资金,给市场以致命一击。

在市场中亲自操作投资组合,对索罗斯而言,也是他积累经验的重要步骤。

一个优秀的投机家,如果仅凭“纸上谈兵”是不能成事的,他必须经历市场的历练,积累起丰富的临场经验。索罗斯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初入股市者,不要期望一下子就能发达。股市操作不像作推销员,有一张好嘴皮就足够应付了。股市操作是非常复杂的业务,冒的风险极大,对投资者各方面的要求很高,要求投资者有一个好头脑、一双亮眼睛、两只灵耳朵,还要有一个观念——勇于认错,及时纠错,特别要有丰富的临场经验。初出道就期望赚大钱,这不切实际。”

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同样,经验也不会掉进投资者的口袋里,它们只能从实践中得来。在市场上多观察其走势,多思考市场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并经常反思,不断总结。这样,临场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力才会逐渐增强。如果提前一步比别人做出正确判断,想出投资策略并有效执行,就可以获得别人无法企及的丰硕利润。

经验并不难得。只要在日常的投资过程中,善于总结自己的投资策略,自己就能更容易和准确地对市场走势做出自己的判断。学会投石问路,即使“石头”投出去了,没有问出“路”在何方,至少也能得出此路不通的答案,而不是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