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讲求方正,乃为人之本
“方正做人,圆满做事”,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人生轨迹,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学会方正做人。方正做人可以让你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方正做人可以让你在面对失意时,保持平静,方正做人可以让你在面对欲望时,保持刚强,所以学会方正做人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无往而不胜。
恪守信誉,方能立足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说谎、欺骗视为获取成功的一种手段,相信说谎、欺骗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一个言行诚实的人,因为自觉有正义公理为之后盾,所以能够无愧做人,无畏缩地面对世界。
与一个欺骗他人、没有信用的人相比,一个诚实而有信用的人其力量要大得多。
所以即使从利害上打算,诚实也是一种最好的策略。
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自古以来,讲信用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颂,不讲信用的人则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唾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把信用、信义看得非常重要。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还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强调一个“信”字。
生活里,才华出众的人并不少见,甚至时常有天才出现。但是,才华和智慧就是让人拥有信赖的资本么?真正值得信赖的是人品格中的忠诚和诚实。这种品质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忠诚是一个人美德中的基础,它会通过人的行动体现出来,即正直、诚实的行为。如果人们把他看作一个可信的人,他一定做到了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因此,值得信赖是赢得人类尊重和信任的前提。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他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说:“你先回去,等回来时,宰只小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要捉小猪杀给儿子吃,妻子不让他杀,说:“这不过是和孩儿说着玩的。”曾子说:“小孩子不可以和他说着玩,他们不懂事,全靠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言语,现在你欺骗他,不是教他欺骗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养之道。”于是杀了小猪给孩子吃。
又如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长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范式怎么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打点酒。”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与人辩驳过关于诚信的话题。
这一天,苏格拉底底像平常一样,来到的雅典市场。他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断送了都不需要多长时间。就算你是一个极谨慎的人,仅需偶尔忽略,偶尔因循,那么好的名誉,便可立刻毁损。所以养成小心谨慎的习惯,实在重要极了。”
信誉许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不应办的事情或办不到的事,千万不能轻率应允。一旦许诺,就要千方百计去兑现。否则,就会像老子所说的那样:“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一个人如果经常失信,一方面会破坏他本人的形象,另一方面还将影响他本人的事业。
明代《郁离子》一书中有如下一则故事:济阳某商人过河船沉,他拼命呼救,渔人划船相救。商人许诺:“你如救我,我付你一百两金子。”渔人把商人救到岸上。商人只给了渔人80两金子,渔人斥责商人言而无信,商人反责渔人贪婪。渔人无言走了。后来,这商人又乘船遇险,再次遇上渔人。渔人对旁人说:“他就是那个言而无信的人。”众渔人停船不救,商人淹死河中。这就是言而无信的后果。
古人崇尚仁、义、礼、智、信。信是立人之本。凡事应该以信誉为基础,只有具备了信誉这一良好的资本,你才能被人信赖,才能在办事时游刃有余,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当然诚信是有原则的。诚信要建立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上。我们在做到诚信的同时,还要警惕,不要让自己的诚信被别人所利用,让自己受到伤害。
做回真正自由的自己
忠于你自己做真正自由的自己,或者说保持本来面貌,其意义并不仅仅是说不要假装或某人。而是指应该完全忠实于自己内在的我——你心目中认为对的那些。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带了一些鸡蛋在市场贩卖,他在一张纸上写道:“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一个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想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一个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两个字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
结果所有的字全都涂掉了,他所卖的鸡蛋,也不如以前的多了。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当忠于你自己!”忠于自己,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好莱坞一位名制片人戈德温,他并没有在哈佛或牛津等名牌大学读过书,他所受的正规教育,只是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进夜校所念到的那么一点点。虽然他自己并不是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可是他常常觉得上面引证的那句话,可能是趋向成功的指路牌。
他在好莱坞待了许多年。见过许多想试一试目前大家喜欢的电影风格的男女明星,想抄袭他人风格的导演,想模仿那些成名剧作家的编剧家,以及许多想放弃自己的风格而学人家的人们,他最终给他们的最基本忠告是:“尽量表现你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内趋力在心理层面主要是认知力、情感力和意志力。人在这种内趋力和活动中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知、意、情是和人外在追求的三种理想境界真、善、美一一对应的,所以人的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主要表现为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生可以平凡的度过,也可以不平凡的生活,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你的成功在人家的眼里也许就是一文不值,感觉自己成功了就对了。
其实,只有做好自己就够了,刻意模仿别人,往往适得其反。
大家都知道东施效颦的故事。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其实东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她是想学好,想变美,但她忘却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但她不明白什么是表面美,什么是内在美,如何发掘自身优势展示自身美,做真正的自己。
无独有偶,《庄子·秋水》中也有类似的一个故事。
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才,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只要做自己就好,让自己的心自由,让自己的人生在快乐中度过。
慎独自省
“慎独”二字,顾名思义,“慎”其“独”者也。《礼记·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者也。”《礼记·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是说的在独处独居的时候要能够“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同样具有慎其独处的含义。
所谓“慎独”,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是:“慎独者,慎其闭居之所为。”也就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按照道德原则行事,不做任何有损道德品质的事。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丑陋的一面。罗曼·罗兰说:“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自己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请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每一种才能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缺陷,如果不克服这种缺陷,这种才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一般来说,克服这种缺陷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多加小心。应该看准究竟是什么样的缺陷,死死地盯住,就像你的对手寻找你的毛病那样。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必须学会“三省吾身”,克服自己主要的缺陷。主要的缺陷被克服了,其他的不足就会很快克服。
卢梭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成功后卢梭为这件事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
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做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这件丑事公诸世人,显示了他彻底反省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哲学家在海边看见一艘船遇难,船上的人全部淹死了。他便抱怨上帝不公,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偶尔乘这艘船,竟让全船无辜的人都死去。正当他沉思时,他觉得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了。原来哲学家站在蚂蚁窝旁了。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脚上,咬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将这些蚂蚁全踩死了。
这时,赫耳墨斯出来了,他用棍子敲打着哲学家的头说:“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样,如此对待众多可怜的蚂蚁。你又怎么能做判断天道的人呢?”
有的时候看不见的,并不代表不存在。
君子的高贵品质往往在于其严于律己,尤其是在独处的时候。《咸宁县志》记载了“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故事。
清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先后在淮阳、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历时30余载,毫不苟取。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这番情景,便叫随从备好文房四宝,即兴书诗一首,诗云:
月白清风夜半时,
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
不畏人知畏己知。
接着,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孔子说:“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
《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中,写了庞统辅佐刘备进军西川时出现的一段小插曲——刘备设宴劳军,酒酣之际,刘、庞言语不和,刘备发怒,责问并驱赶庞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刘备想起自己所说的话,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请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
本来,酒醉失言,虽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刘备事后却一再自责,这是他自省的结果。
正直的人不会将错误掩盖,也绝不会打肿脸充胖子,他们会时时的反省,不断自我完善。
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是把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他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站在另外一个人的立场、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
《中庸·天命章》里有一段话,大意为: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见到隐藏着的事端,我的心里已显著地体察到了。当细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觉的时候,我的心中已显现出来了。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不使不正当的欲望潜滋暗长。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为人很重要。反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大效用。因为反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进取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当你克服了你的主要缺陷,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意思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自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行为。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一天做过的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教师教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发生矛盾或产生隔阂。如果与邻居、同事或朋友闹了别扭,只去想对方的短处,会越想越觉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觉得委屈,因而越想越生气,关系必然越弄越僵。如果“三省吾身”,找一下自己的缺欠,就不难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是难免的,只要改正,就会进步。但是,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自己对别人的缺点,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对自己的毛病却不易看到,甚至有时把自己的短处误认为是自己的长处。一个人的缺点和过失,不仅有害于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除了虚心听取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的批评外,还要三省吾身,也就是经常自省,这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执著走自己的路
人们都向往自己成为天才或者伟人,但是,伟人只是人类中的极少一部分,他们的伟大是相对于平凡而言的。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只局限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伟人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做一个正直诚实、光明磊落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人人平等的。平凡的岗位,也可以体现出人生的意义,真诚、公正、正直和忠厚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可以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平凡位置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不图虚名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而不应该投机取巧,心存侥幸。自古以来都是三种人的身边常有祸事:包藏祸心,损害别人利益者,会反受其害;过分嫉妒,容不得他人的人,不被他人所容;喜爱虚名,并且不择手段去窃取他人成就的人,早晚会被别人识破揭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的美国将领——巴顿,其成功秘诀就是:着眼于目标,矢志不渝。
1908年6月,巴顿实现了童年时期就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著名的西点军校的学员。
学员时期的巴顿,的确非常引人注目,在他所学习的每个课题中,他都要力争第一;他极其注意军容风纪、外表仪态,他的军服上装有垫肩,不仅完全合体,而且每天洗烫,从不间断;他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有军人气概;所有的体育项目以及他下工夫的其他各项活动,他都是输不起的,丝毫不能忍受被击败;在军事技术方面,则更是追求完全成功。
第一学年时,他全力以赴于列队操练,苦练基本功,并做到所有动作的完美无缺。当时队列操练在毕业成绩中只记15分,而数学却占200分,但在巴顿看来,努力争取队列训练的优秀成绩,是成为军人的第一步,所以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队列操练上。到学年结束时,他的队列考试成绩虽名列第二,但数学成绩却位居榜尾,这使他留了级。做一名优秀军人是他儿时的梦,不能顺利通过考试,令他十分伤心。考试失败没有使他退缩,更激起了他强烈的好胜心。在重修一年级时,他没有再将其全部时间用在队列操练上,除了猛攻数学外,还悉心阅读了大量军事史、战略、战术等方面的书籍。他从初期受挫中深知,一个人除品格外,知识尤为重要。信心和果断建立在知识之上,只有对军事专业的博学,才有可能成为优秀将领,否则只能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
这一年,巴顿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他的全部课程合格,队列操练仍是他在班上赖以出人头地的科目。他成为学员中公认的佼佼者。
巴顿曾对密友谈起过他想在军校达到的三个目标:在军列训练中夺冠;到第四年级时升为学员副官;在田径运动项目上打破学院纪录而达到A级运动员标准。他说到做到:二年级时,他升为上士学员,第三学年升为军士(此二者都是二、三年级学员中最高的军阶),第四学年真的升为学员副官。毕业时,他的队列训练第一;刷新了几项学校田径赛纪录。
另一位优秀的将领拿破仑在学校读书时,简直笨得出奇。不论是法语还是别的外语,他都不能正确的书写,成绩一塌糊涂。而且,少年的拿破仑还十分任性、野蛮。不仅如此,拿破仑还袭击比他大的孩子,脸色苍白、体态羸弱的拿破仑却常让他的对手不寒而栗,他家里的人都骂他是蠢材,人们都称他“小恶棍”。在他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固执、鲁莽、不认输、谁也管不了的孩子。我使家里所有的人感到恐惧。受害最大的是我的哥哥,我打他、骂他,在他未清醒过来时,我又像狼一样疯狂地向他扑去。”
可是,在这个遭人白眼的孩子的心中,信念的力量悄悄地滋长着。他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然而他还未真正地认识它。而且,他心中有一种狂妄而任性的想法:凡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要归自己所有。一天天长大的拿破仑开始更理智更成熟地关注自己。他常沉溺于同龄人所无法想象的冥思苦想之中,他又疯狂地迷恋着各种复杂的计算,他已学会了用冷静而彻底计算过的理智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他惊奇地看到自己表现出来的出色的思考力,第一次真正地认识了自己。他的行动变得果敢而敏捷,富于抗争精神。一种崭新的渴望点燃了他生命的热情,终有一天,他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是的,我具有最出色的军事家的素质,权力就是我要得到的东西!”清醒的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便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拿破仑在成功之路上连战连捷,势如破竹。35岁时他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
无欲则刚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提出不论是富贵的获得和贫贱的摆脱,都必须严格地遵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实现,如果违反道德标准,就是“不义”的行动,应受到人们的鄙视。
楚昭王被伍子胥打垮,仓皇出逃。宰羊店的老板屠羊说也跟着昭王出逃。
昭王回国复任后,奖赏随同逃难的人,鼓励忠诚之士,屠羊说也受到奖赏。
屠羊说觉得不妥当:“大王失去国家,我也失去了杀羊的营生。大王回来,我又重操旧业,生意仍旧红火,为什么要奖励我呢?”
昭王知道后,便吩咐手下人,强迫屠羊说接受赏赐。
屠羊说说:“天王亡国失位,我没有失职的过错,要罚,罚不到我的头上;大王返国复位,我没有出主意出力气,行赏,也赏不到我的头上。”
昭王听到报告,便下令说:“我要见他!”
屠羊据理申辩说:“楚国的法制规定,一定是建立有大功勋的人才能被大王接见。可是我智谋不足以考虑国家大事,勇武不能够驱除入境敌寇。伍子胥攻陷郢都时,我害怕兵祸而跟随大王逃难,却并不是想护卫大王。今天,大王要无视法制规定,打破常规接见我,这不是我希望发生的事。”
昭王非常感动,对大臣们说:“屠羊说地位很低,但见识深刻,你们可以替我传话,请他出任三公的职位。”
屠羊说依旧反对。他说:“我很清楚,做官做到三公也就到顶了,比我整日里守着宰羊店不知高贵到哪里去。那优厚的薪水,比我靠杀几头羊赚几个辛苦钱,也不知丰厚多少,然而君主妄发旨令,我要接受就是贪图荣华富贵,彼此都坏了名声,并且这样后患大得很!我是不能接受三公职位的,还是在我的宰羊店里心安理得!”
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曾请有名的玉匠看过,认为这块玉是宝才敢献给你的。”子罕却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要是把玉给了我,那你和我都失去了宝,不如你不送,我不收,使你我都保有自己的宝。”
列子穷困潦倒时也决不接受郑国宰相子阳赠送的粮米。因为,列子知道自己并没有和子阳打过交道,子阳听他手下的人说:“列子是大大的贤人,他就在您治理的国家里,他现在连饭都没吃的。这样,您岂不成了不爱贤才的宰相吗?”
子阳是为了自己获得好名声而给列子送吃的东西,并非真正爱惜贤才。
列子谢绝了子阳送的粮米,列子的妻子埋怨说:“只听说有道德有才学的人的老婆子女都能过上快乐安逸的日子。可你,把我们一家子都养得只有皮包骨头了。当权的宰相既然巳派人来慰问,又送粮米给我们,你为什么偏偏不接受呢?你自己不要紧,未必身家性命也不要?”
列子解释道:“宰相并不是真正了解我,只不过听别人讲我,他才叫人给我送粮食。现在救济我是如此,如果一天有人在他面前说我的坏话,他必然依别人的只言片语来加罪于我。这怎么能行呢?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理由。”子阳为官,为所欲为,不久老百姓起来反抗,杀死了子阳。列子虽然穷困,却依旧平安,道德学问依旧声名远扬。
明《七修类稿》中记载了弘治年间一个吏部尚书写在门上的一副对联:“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馈遗、苞苴,都指贿赂。就是说,在朝里做官的接受别人的非法馈赠,在外地做官的向朝里进贡行贿,这都是可耻可羞的。明代一度贿风盛行,而兵部尚书于谦在做巡抚时“每入京,未尝持一物交当路”,他赋诗抒怀:“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林则徐曾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把这句话写在自己府衙的一副堂联中,规行矩动,身体力行。他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办鸦片时,离京当天,即传示驿站,沿途“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靡费。……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一路上说到做到,两袖清风;他到达广州次日,即告示百姓:今后“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备买,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时价发给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有借名影射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清人张清恪,在任督抚时曾针对送礼行贿的丑行,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檄中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清代胡澹庵编的《解人颐》中有首《不知足》对无穷贪欲做了生动的描绘: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比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摒弃贪念,意志坚强,才能真正迈向成功。
人贵自制
华兹牛斯曾说过,自我克制能够抗拒各种痛苦;严格的自我克制能帮助人们摆脱可怕的阴影;勤奋向上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宽宏大量的情感让人充满活力,心情愉悦……这一切至善的品格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杰勒米·边沁说:“无论如何,如果人的意志力能够控制思想,就能使这些思想走向幸福。要努力看到事情好的一面。人们有时会浪费大部分的时间,白天,开会的时候,时间会在等待中白白地浪费;夜晚,睡觉之前,人们因兴奋会不停地想愉快的事儿;在外步行时,或在家休息时,思维一刻也不会停止,这些思想可能有用,也可能无益,甚于对幸福有害。”
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名将李将军,那时已经快走完一心为国的悲壮生涯。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洗礼,孩子的母亲请他说几句话,以作为孩子漫长人生征途中的准则。
李将军的答案,已经把带领自己历经征战苦难,以至最后荣获美国史上崇高地位的教条,归纳成一句极简短的话:“教他懂得如何自制!”
学会控制自己,特别是控制自己突发的冲动。控制冲动同驾驭烈马很相似,你如果能够在狂奔的马上表现出镇静,那么你就能够做到事事聪明。能够预见危险,就会摸索着找到自己的路。激动中的言语对于脱口而出的人也许微不足道,可是对一个善于听话的人却是很有分量的。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历史上名声极为显赫。他的情感的自我克制能力,在最困难和最危险的时刻,也强大无比,所以对他不大了解的人会觉得,他天生心平气和、镇定自若。其实,华盛顿却是一个急性子。他严格自我控制和严格自律的结果,使他温和、文雅、礼貌以及处处为他人着想。
华盛顿的传记作家这样评价华盛顿:“他性格豪爽,充满激情,面对充满诱惑和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懈的坚持,自我控制的努力,让他最终控制了诱惑,克制了激动。”传记作家还说:“他的激情无人能比,有时这种强烈的激情猛烈地爆发出来,但是,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克制这种强烈的激情。自我控制应该是他最优秀的性格特征。”
智者对偶发的事件都具有高度的警惕性。激情爆发会使一个平时谨慎的人失去平衡,而这正是一个人最容易栽跟头的时候。在狂怒或获得满足的一瞬间,谨慎的人也会冲动,可是很可能这一冲动让一个人悔恨终生。
从前,有一匹马独占一片草原。有一天,一只鹿闯入这匹马的领地,想与马分享丰美的水草。马对入侵者十分仇视,心想报复,便请求人帮助惩罚鹿。
人对马说:“如果你愿意把笼头套在嘴上,让我骑在你的背上,我就可以拿出最有效的武器为你驱逐鹿。”
马同意了人的要求,戴上人给马准备的笼头,让人骑在背上。人很快就赶走了鹿,可是从此以后,马就成了人的奴隶。
自我克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源所在。一个人如果被冲动和激情支配,那么,他就失去了他的全部道德自由,他就会人云亦云,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成为强烈欲望的奴隶。
要想拥有光荣、平和的人生,就必须能够在小事或大事上自我克制。容忍和克制是人类必须的品格,脾气不能超越理智。
能够自我控制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成功。
谦逊的人最高贵
泰戈尔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近于伟大的时候。”做人要保持谦逊,不能自作聪明,不要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多一点智慧,巴甫洛夫说:“决不要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一个人恰当看待和处理他与外界关系的正确思想方法。心胸宽大,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谦虚谨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因为有卓越功勋,战后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打算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公园里供游人景仰。
丘吉尔却拒绝了。他说:“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在我的铜像上拉粪,那是多么的煞风景啊,所以我看还是免了吧!”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3任总统。1785年他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
“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的回答。
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肚鸡肠的人,器小易满,不到半瓶水,也会淌得不亦乐乎。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是一个十分谦虚的科学家。达尔文与别人谈话时,总是耐心听别人说话,无论对年长的或年轻的科学家,他都表现得很谦虚,就好像别人都是他的教师,而他是个好学的学生。1877年,当他收到德国和荷兰一些科学家送给他的生日贺词时,他在感谢信中写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很清楚,要是没有为数众多的可敬的观察家们辛勤搜集到的丰富材料,我的著作便根本不可能完成,即使写成了也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任何印象,所以我认为荣誉主要应归于他们。”
东汉颍州父城(现河南叶县东北)人冯异,字公孙,熟读《左传》、《孙子兵法》,文武双全。最初在王莽手下为小官,后见王莽为害人民,被人民所怨恨,了解到起义军领袖刘秀有治国安家的才干,便对苗萌说:“现在起义诸将,虽皆英雄,但多独断,不爱人民。只有刘将军不抢掠人民,举止言谈,温和有远见,不是庸人,可以追随。”于是苗萌和冯异投靠了刘秀,又吸引了勇将姚期等人来,刘秀势力大振。他向刘秀建议说:“天下人都反对王莽苛政,刘玄部又纪律太坏,失信于民。此时人民疾苦,若稍施恩德,百姓必热烈拥护。”刘秀听了他的话,派冯异、姚期到邯郸安民,果然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王郎领兵追赶刘秀,刘秀及部下退到饶阳天蒌亭(河北饶阳东北),正遇天气寒冷,士兵都饥饿疲劳,冯异送来豆粥,解除了困难。在南宫(河北南宫)又遇大风雨,刘秀躲到路旁空屋,冯异抱来柴,邓禹烧火,刘秀方能烤干衣服,冯异又送来饭、菜,终于安全移兵到信都(河北邢台)。刘秀使冯异收集散兵,重整队伍,大破王郎。
冯异对东汉统一建国之功,是巨大的,但他从不居功。对人也特别谦让,每当同其他大将的车仗在路上相遇,他必告诉车夫退让躲道,让别人先过。他领部队交战时,在各营之前;退兵时,在各营之后。当休战时,诸将坐在一起,都宣扬自己的功劳,以便争功多得升赏。当各将争功时,冯异则躲于大树下,一言不发,似为乘凉休息,实为躲避让功,后来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不仅刘秀对他格外器重,他的军队,亦多愿在他麾下效力。
做人要谦虚,不可自大。我们每天都可以看见说“我不服这个不服那个”的人。总是看不起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恰恰在此时有人只看到他的短处,看不到其长处。谦虚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一种美德。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发现别人的优势,知道自己的不足。老子说:“江海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社会上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懂得谦虚待人,他们真正理解世事艰难、行为处事的重要。凡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夸夸其谈、不可一世的人,定是阅历太浅、磨难太少之人。有时我们总会发现一个不起眼的人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他的不平凡,他不会说我有多么的厉害,只是默默地努力着,等待着时机,而后厚积薄发让人措手不及地看到其成就。
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刘墉曾说过,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奇迹是人创造的。人的因素是关键的。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公元前99年,骑都尉李陵率五千士卒随二师将军李广利,出居延千余里追击匈奴。李广利一遇敌打仗,便大败而输,然后就逃之夭夭,把李陵的几千步兵孤零零地扔给了十几万的敌骑。李陵陷入重围,他不惧不屈,接连奋战九天,宰杀敌骑五六千,终因众寡悬殊,粮尽矢绝而被迫投降。时为汉帝刘彻天汉二年。消息传出,朝野震荡。好大喜功的刘彻勃然大怒,把李陵妻儿老小悉数逮入死牢。
满朝文武,无不附和皇帝,纷纷指责李陵的不是。唯独太史令司马迁出来为李陵辩解,说他之所以不死而降,可能还另有原因。刘彻自然不悦,于是把司马迁也关入大牢,并以“诬上”的罪名,被定了死罪。按照汉旧例,有两种情况可以免去死罪:一是拿钱赎,二是被处宫刑。
于是,司马迁面临三种选择:接受死刑,用钱买命,被处腐刑。花钱买命,当时需要五十万钱,相当于五个“中产之家”的财产,司马迁是一个穷“太史”,根本付不出;受死,司马迁不是没有想到,并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他想到了父亲的遗命,想到了毕生的使命还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么只剩最后一条路——接受宫刑。这可是奇耻大辱,过去说,“刑不上大夫”,更何况是宫刑呢!但为了事业,司马迁忍辱偷生。出狱以后,刘彻还封他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职务要高,可却是宦官担任的啊!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司马迁把这一切都忍受了下来。
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豢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了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以死守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杀。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狱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遗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二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可见,能够成功的人,要学会肯定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才能,琢磨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我。
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被人尊重
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才可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我们应该陶冶自己的情操,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
《礼记·檀弓下》记载,一年,齐国大荒,黔敖准备了些食物放在路边等候受灾的人来吃,有一个饥民眯着眼睛来了,黔敖就冲他喊道:“嗟,来食!”(嗟是指不客气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那饥民睁大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黔敖当即道歉,但那饥民坚决不吃,终于饿死了,后来就用“嗟来之食”表示带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表现了齐国人自尊自爱、纯洁高尚的人格。
《明史·王溥传》记载:王溥,桂林人。洪武末为广东参政,他的弟弟从家里来看他,恰巧与王溥的下属同舟而行,便赠给他一件布袍。王溥知道后,让他的弟弟把衣服还回去说:“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清朝初年,反清复明势力强大,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朝廷派了在松山战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总督军事,招抚江南。这时候,在松江(今上海市)有一批读书人也在酝酿抗清,领头的是夏允彝和陈子龙。夏允彝有个15岁的儿子叫夏完淳,又是陈子龙的学生。夏完淳自小就读了不少书籍,能诗善文,在他的父亲、老师影响下,也参加了抗清斗争。不久,清军围攻松江,夏允彝父子和陈子龙冲出清兵包围,到乡下隐蔽起来。清兵到处搜捕,还想引诱夏允彝前来自首。夏允彝不愿落在清兵手里,投到河塘里自杀。他留下遗嘱,要夏完淳继承他的抗清遗志。夏完淳和陈子龙秘密回到松江,准备再组织起义军。这时候,他们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一支由吴易领导的抗清义军,正在重整旗鼓。夏完淳把家产全变卖了,捐献给义军做军饷,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他还写了一道奏章,派人到绍兴送给鲁王,请鲁王坚持抗清。鲁王听说上书的是个少年,十分赞赏,封给夏完淳一个中书舍人的官衔。吴易的水军在太湖边出没,把清军打得晕头转向。但是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义军失败,吴易也牺牲了。
过了一年,陈子龙又秘密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这次兵变不幸又失败了,吴胜兆被杀害,陈子龙也被清军逮捕。陈子龙不愿受辱,在被押解到南京的船上,挣脱绳索,跳河自杀。夏完淳正在为失去他的老师而悲痛,因为叛徒告密,他自己也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80天。主持审讯的正是招抚江南的洪承畴。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软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问夏完淳说:“听说你给鲁王写过奏章,有这事吗?”
夏完淳昂着头回答:“正是我的手笔。”
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神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灰头土脸。
1647年9月,19岁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被害。他的朋友把他的尸体运回松江,葬在他父亲的墓旁,受到人们的敬仰,而洪承畴则留了个千古的骂名。
在达兰尔《你为什么没有钱》中,列出了富有的标准:
(1)自爱;
(2)被爱的感觉;
(3)身体健康;
(4)充裕的收入;
(5)个人权力;
(6)工作满意程度;
(7)对他人的满意程度;
(8)自尊;
(9)人际关系。
他把自爱放到了首位。
因为只有懂得自爱的人才会受到尊敬。
不断充实自己
拿破仑·希尔说:“有人因过食而亡,有人因喝多而亡,更有人因无所事事而凋零死去。”
采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的人的确是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而能通向这条路的只有一个机会:真正培养起学习和成长的乐趣。学得越多、成长越快,我们就越充实。
充实自己需要广涉群科、博采众长。宽打基础窄打墙,是读书方法之一。
将知识基础打得宽博扎实些,涉足多学科知识,走“通才”之路,正是对现代人才的要求。唯有如此,才有创业的坚实后盾。
没有渊博的知识,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这已是当代许多志士能人的共识。一个新型人才,就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具有扩大甚至转换专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有分析、综合能力,要尽可能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做到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敏捷,能够在形势和任务多变的情况下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对跨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成为使问题求得最合理解决的优秀人才。
在求学阶段,要广涉群科,坚实基础,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进入创造阶段,单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必然捉襟见肘,而阅读面广,知识量大的人即显出特有的优势。
南朝人江淹,自幼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父亲的书房里读书吟诗,只有饭后才和小伙伴玩一会儿。因此,年长后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诗文,一时间闻名遐迩;尤其是《恨赋》、《别赋》二篇,更为历代所传诵。当时文坛尊称他为“江郎”。
江淹后因才学超群而进宫做了官。经常一边饮酒一边挥笔疾书,几盅酒完,几十篇文章拟就,其豪情才气深得上方赏识和喜爱,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但是,随着官位日高,声名日盛,而自满自足,致使青年时期的文思和才华大大减退了。人们惋惜道:“江郎才尽。”
惋惜之情、警醒之意,也只有借江淹自己的《别赋》里的名句才能表达: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实践出真知”。意思是说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成为你的能力!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战国时代秦赵决战。赵国先由老将廉颇领军,秦将白起不能取胜,遂用反间计,散布“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的言语,使赵国君主上当,改由赵括指挥军队。而这赵括熟读兵书,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可谓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然而他的致命的弱点,就是实战经验不足。结果,赵军在他的统率下轻率出战,遭到大败,40万士卒被白起一举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同时,学习需要坚持和刻苦,如果只有三分钟热度,贪图安逸,则永远也无法学到真正的本领。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
发现地心引力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仿造当时的水车动力推磨机,制作了一个相同的小小模型,在家中自行测试之后,发现他的模型也能够借着流水的动力,顺利地将小麦磨成细粉。
小牛顿心中高兴无比,第二天就将他的水车推磨机带到学校去,向同学们炫耀。水车转动得十分顺畅,引来许多同学艳羡的目光。
正当小牛顿沉醉在自己的成就当中时,突然有一个高年级的学生问他:“可不可以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水车能够将麦子磨成细粉?它是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来设计的?”
小牛顿一时之间被问得哑口无言,他只知道制作模型,却从未想过其中的道理。这时,那个高年级的学生不屑地道:“说不出它的原理,足以证明,你只不过是一个手指头灵巧的笨蛋罢了!”
从此以后,不管牛顿遇上什么事,都会在心中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当苹果落在他头上时,牛顿才会思考,它为什么不往上掉,而偏要往地面掉?
于是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新的知识技能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只有坚持努力的求知上进,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