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 会办事 会做人(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嘴上带把尺:说话讲分寸

不该说的“四话”

传说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从小口齿伶俐,常常以惊人妙语博得四座叫绝。有一次,客人要考他,指着厅里的笼子问他,人家都说你聪明,告诉我,这笼子里关的两只兽,哪是鹿,哪是獐?王元泽从未见过这两种动物,便发挥“口才”,说道: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果然博得满堂喝彩。

其实,王元泽在这里答非所问,算不得高明,充其量是耍点小聪明而已。并非因为口才不好,而是他根本没有见过这两种动物,不肯承认无知,又卖口乖,可谓“说风”不正。

说话禁忌多,而常有人犯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错误,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1.不说假话

我国人民历来赞颂说真话的美德,反对说假话。因此,《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关于曾子教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孩子哭着也要跟去。曾子的妻子哄他说,你在家等着,等回来给你杀头猪吃。等妻子回来后,曾子为了让孩子相信母亲的诺言,把妻子开玩笑说的话付诸实施,将猪杀了,在孩子眼中维护了母亲诚实的形象。

曾子的妻子是有意骗孩子吗?恐怕未必。但起码可以说,她没有意识到这种哄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多么深的危害性。一次谎话可以使孩子从小沾染不必负责这种不良习气。曾子的行动虽近乎愚拙,也未必有效,但他坚持了最可贵的精神—不说假话。

一个不说真话的人事实上是不能与人沟通、交流的,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获得某种交际效果,但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办到的。特别是在交际环境不正常时更是如此。

有时,说话人受某种环境的制约,在进行言辞表达时,也可能在“真实”上打一些折扣。应当说,这是一种说话的策略,与我们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是有区别的。

2.不说空话

吹肥皂泡是孩子喜爱的游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的光泽,随风飘荡,异常美丽,但升不了多高,就一个接一个破了。因此人们常常把说空话比作吹肥皂泡,实在恰当不过了。空话总是充塞着各种动听、虚幻而迷人的词句,却没有半点实在的内容,它迟早会被揭穿的。

有一次,列宁参加一个会,议题是讨论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的问题。人民委员施略普尼柯夫作这一问题的报告时,用了许多美丽动听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十分诱人的前景。作完报告后,洋洋自得的施略普尼柯夫认为那些精彩的演说词必定会受到列宁的称赞。可是列宁却向他提了几个问题:目前在彼得格勒有哪家工厂生产钉子?产量多少?纺织厂的原料和燃料还能保证用多少天?这些简单的问题把作报告者问得张口结舌,只好老老实实承认没有下去看过。列宁批评说:“谁需要你们那些大吹大擂毫无保障的计划?针线、犁、纺织品在哪里?你们如何为农村保证生产出这些东西?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实际的计划工作被你们用漂亮的言辞和废话代替了,这是欺骗。”

3.不说大话

为了让人留下印象而夸大事实,常常反倒造成了负面印象,因为真相迟早都会被揭穿。

甲用暴发户的口气告诉乙:“我把100元大钞往柜台上一扔,要店员把领带给我包好。”

乙听了禁不住想笑,因为当时他也在场,知道店家还找了甲30元,此君的说法非但有违事实,竟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将钱扔在柜台上,对店员颐指气使,实在俗不可耐到了极点。

说话的态度正可显示我们的修养,客观说话正是品质的表现。

4.不说套话

还有一种令人反感但又常听到的话就是套话,我们也要坚决杜绝。

长期以来,形式主义的恶习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他们惯于用一些现成的套话来代替自己的语言,用一些流行的名词代替自己的思想,三句不离口号,颠来倒去几个名词,既没有思想性,又没有艺术性。前些年,有人作报告一开口就是“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然后就是社论式的语言,结尾又离不开“奋勇前进”、“争取胜利”之类的话,由于没有切实生动的内容,没有独特的语言,使人感到单调干瘪。

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曾讽刺过那些说套话的人,他说:“什么叫做现成话呢?这就是说,你们的脑筋没有起作用,而只是舌头在起作用。说现成的套话不能使人产生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了。你们害怕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不漂亮,其实你们错了。”

总之,“四话”危害性很大,它们使人沉浸在一种夸夸其谈的恶劣氛围中,如果“四话”不除,很难锻炼出良好的口才。

不揭他人短,给人留台阶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弱点、缺点或污点,在谈话时一定要避开对方所忌讳的短处,因为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如果在交际场合揭人家短处,轻则遭人冷眼,重则可能引发事端,祸及自身。

老任身材高大、外形俊朗,美中不足的是中年微秃。虽然这纯属白玉微瑕,老任却深以为憾。如果有人戏说他“怒发难冲冠”,他准会茶饭无味,三天三夜难以入睡;即使在他面前无意中说“这盏灯怎么突然不亮了”或“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等话,这位平素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也会愤然变色,有时竟至于怒目圆睁,拂袖而去,弄得说话者莫名其妙,十分尴尬。

这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阿Q惯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于怀之事。别人欺他、骂他、打他,他都善于控制自己,心理很快会平衡,唯独忌讳别人说他“癞”,因为他头皮上确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癞疮疤。只要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一个“癞”字,或发出近于“癞”的音,或提到“光”、“亮”、“灯”、“烛”等字,他都会“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口讷的便骂,力小的便打”。

其实,不仅老任和阿Q是如此,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当过长工、后来揭竿而起并终于称王的陈胜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庄稼汉出身。有几位患难弟兄在陈胜面前不知趣地提起“有损领袖形象”的往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你看,陈胜的忌讳心理是多么强烈,这几位患难弟兄因不谙忌讳之术而丢了脑袋又是多么可悲!

摩洛哥有句俗语叫:“言语给人的伤害往往胜于刀伤。”这是实情。同事之间为搞好关系,不要揭人短处。

揭短的言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的,会使人际关系出现阻碍。同事们宁可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灼伤;即使不能离你远远的,也要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一天,在公司的集会中,张先生看到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便直言直语道:“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实在是太胖了!”

女同事瞪了张先生一眼,生气地走开了,从此再也没有理过他。

揭短犹如一把利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既是最坚强的,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当一个人觉得他的自尊受到伤害,他将要颜面扫地时,他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他会死要面子,死“扛”到底。因此,在说话交谈时,必须注意不能一味地揭他人伤疤。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一名叫诋毁的和尚。人如其名,这和尚聪明机灵,又心直口快,常常议论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少不了对朝政指指点点,而且有什么说什么,想讲就讲,想骂就骂。

后来,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杭州,听说了此人。乾隆心中不悦,暗想:天下竟有如此狂妄之人,我去会会他,只要让我抓住把柄,我就狠狠地治治他。

于是,乾隆便乔装打扮一番,扮作秀才模样来到了净慈寺。

乾隆找到诋毁和尚,相互寒暄一番。忽然,乾隆看见地上有一些劈开的毛竹片,便随手捡起一片问道:

“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呀?”

按照当时的说法,这种竹片叫“篾青”,就是“灭清”的谐音。诋毁刚想回答,觉得有点不对劲,再看看眼前这位秀才,气宇轩昂,不像是个普通的秀才,于是眼珠一转,答道:

“这个我们都叫它竹片。”

乾隆一听,心中赞叹:好个竹片,和尚你有两下子。但乾隆不甘心,随即将竹片翻过来,指着白的一面问:

“老师父,这个又是什么呢?”

“这个嘛……”诋毁心想,若回答“篾黄”又是“灭皇”的谐音,肯定不妥,便改口道:“噢,我们管它叫竹肉。”

乾隆又失败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诋毁和尚的机智。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如果多注意回避他人忌讳的东西,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凡是弱点、缺点、污点,一切不如别人之处都可能成为忌讳之处。总结起来,有3个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

1.丑陋之处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到跟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谢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等。这种完全正常的心理应该得到充分理解。

有生理缺陷的人本来就很痛苦,如果再被别人拿来取乐,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样很容易激怒他们。比如有的人很胖、有的人很瘦、有的很高、有的又很矮、有的人长得很丑,等等。这些本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别人不提也罢,但是如果以讥讽的口气当众指出时,就会使人感到难堪,产生不满。

报上曾有过一则新闻:一位女中学生,只因为有人说了她一声“胖女人”,羞愧之极,竟绝食身亡。

有时候,说话者由于不小心而在言辞中触及他人的生理缺陷,人家虽然当面没对你发火,但心里却在记恨你。

有些人因不明情况而在谈话内容中无意触到对方短处,还情有可原,因为不知者不为罪,可有人偏偏口下无德,爱揭人短处。

这种人,时时处处注意他人的生理短处,拿来取笑,可也要小心自己有把柄被别人抓住,后患无穷。即使伤了别人,对自己也不见得有多少好处,还是少说这类话为佳。

2.失意之处

人生在世,总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难免有失意之处,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就业不顺利、或职称评不上,诸如此类的失意之处暂时忘却倒也轻松,有人有意无意提起就使人心灰意懒,沮丧不已。万事如意、踌躇满志之人则多以昔日的失意为忌讳,生怕传播开去,有失脸面。

小赵是个热心肠的人,不管是朋友、同事或邻居,谁要是有个三灾四难的,他总是跑在头里,帮人家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从不计较得失,深受大家好评。但小赵有个缺点,就是爱打老婆。

有一天,邻居有夫妇俩因家庭琐事引发了一场战争,丈夫把妻子打得大哭大叫的,惊动了小赵。小赵虽然自己也打老婆,但他却看不惯别人打老婆。他进屋劝解,让他们夫妻有事好好商量,别采取这种过激的方式。谁知他刚说了两句,那个男邻居就让他走开别管,并说:“你自己都管不了自己,还管我们的闲事呀!”这句话一下子触到了小赵的短处,他的脸当场变得通红,要不是在人家屋里,他非揍那个男人不可,他忍了忍回自家屋了。事后,男邻居认识到了那天说的话不妥,上门向小赵道歉,小赵表面上虽然原谅了他,但对那句话一直耿耿于怀。从此,那个邻居家无论有什么事小赵也不搭腔了。

3.痛悔之事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一旦认识错误便会痛悔之至,以后一想起自己曾犯过的错误就自觉脸上无光。犯过品质错误(如曾有偷窃行为或生活作风问题)者更是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有芒刺在背、无地自容之感。

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难免失足、犯错误,只要改了就好。有些问题一旦改正了,成了历史,当事人就不愿意提及这不光彩的一页,更不希望有人拿它当话把儿,到处去说。如果有人拿这些问题做文章,就等于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就有损于人家的名誉,这也是不能容忍的。

有一位青年工人,小时候不懂事,曾犯过错误被劳教一年。从此他接受教训,参加工作后,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多次受到表扬,后来当上了车间的一个组长。可是有人不服气、不服管。有一次,小许在工作中私自外出被他发现,便提出批评。小许不服气,揭人家的短说:“你是多大个官呀?还想管我?一个劳教释放犯,哼!”要是说别的他也许并不急,可是揭过去的疮疤他就急了,火气十足地说:“你再说一遍!”“我就说,劳教释放……”没等他说完,组长的拳头就打了上去。

翻人家的污点,触及人家的短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己对人都是不利的,我们在交际时应该小心这一点。

滑稽≠幽默

很多研究表明,在演讲中运用幽默是有益处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听众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演讲者,也许听众不会自动将演讲者的话视为真理,但是他们会更乐意接受演讲者所传达的信息。

将幽默巧妙地融入演讲中,能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要观点上。社会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融入笑话或者轶事中的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于对于纯粹信息的记忆时间。许多演说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将观点融入一个笑话中,当听众记住这个笑话并将它讲给别人听时,他们会很自然地记住其中的观点。

因此一个初次登台演说的人,常认为自己应该像一个演说家那样带有幽默性,即使他在平时言行庄严,但是,当他站在讲台上要讲话的时候,一开始就想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尤其是在饭后举行演讲时,更易发生这种情形。结果,他自以为十分得意的作风,竟会使听众感觉到像读字典一样乏味,他的故事根本不会引起人家的兴趣。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把滑稽与幽默混为一谈,其实滑稽和幽默是不同的。滑稽是一些笑话或有趣的动作等,而幽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积淀。那些在马戏团、喜剧俱乐部或者议会工作的人具有滑稽的天赋。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甚至可能不会讲笑话。他不会使你开怀大笑,但是能让你感到气氛很友好,博得你的浅浅一笑。这恰好是你在演讲中应努力达到的境界。你要学会在演讲中运用幽默感,而不是用笑话展现自己滑稽的一面。

你听说过哪一个演讲者以一个毫无意义的笑话开始他的演讲?如果演讲者在演讲开始讲一个毫无意义、毫不相关的笑话,听众会有什么反应呢?可能这个笑话很滑稽,你会开怀一笑。即使是这样,这个笑话也只是分散一下听众的注意力,因为它对演讲毫无帮助,只是在浪费时间。

另一种糟糕的情况是听众对演讲者讲的笑话没有反应,这称作笑话的“炸弹效应”。听众都明白演讲者的意图,试图展现滑稽的一面,但是没有人回应,这时演讲者会在一片寂静中感到很紧张,听众也会感受到这种紧张的气氛(听众甚至会看到演讲者脸上渗出的汗珠)。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就陷入到笑话炸弹效应的尴尬境地中了,而且很难摆脱。

一个舞台上的演员,如果他对观众说了几则自以为幽默而实际上乏味的故事,他立刻会被喝倒彩并驱逐下台。当然,演讲台下的听众要文雅得多,他们比较具有同情心,但是他们虽然被同情心驱使勉强在表面上克制着,或不至于对演说者发出嘘嘘声,心里却不禁要为他的演说失败而深感失望!

整个演说中,没有比让听众高兴得发笑更为困难的。幽默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和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人生来就有这种天赋,但有的人却没有。一个没有幽默天赋的人,如欲勉强做得幽默,就如一个碧眼的人想把他的眼睛改成黑色一样。

要知道,一个故事的趣味很少含在故事的本身里,故事之所以有趣,完全得看讲故事的人是怎样的讲法。100个人同讲一个幽默的故事,有99个人是要失败的。如果你确知你是一个具有幽默天赋的人,你就应该努力培养你的这份天赋,使你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备受欢迎。但是,如果你的天赋不在这方面,而你硬要去学幽默,真是“东施效颦”、愚不可及了。聪明的演说家们从不会为了只想幽默而讲一则故事。幽默有如糕饼上的糖霜,而不是饼本身,所以只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在演说里面。例如,驰名美国的幽默演说家利兰,为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在开始演说后的3分钟内绝不讲述故事,这个规矩也值得我们效法。

另外要强调的是,使用伤害性的幽默也属假作幽默之列。有的人为了表现幽默,不惜使用一些令人反感的言辞,以牺牲感情为代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幽默本来应该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桥梁,然而在此却变成了一种伤害,这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幽默。

因此,首先应该尽量避免有关个人性别和种族的笑话,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很多人认为种族和性别问题是很令人反感的。能够起控制作用的不是演讲者的想法,而是听众的感受。可能有些人会很反感你讲的笑话,而这些人实际上并不是笑话的攻击对象。这里要提醒一下:有关艾滋病的笑话同样令人反感。

假如你正在听笑话,并且你是爱尔兰人,而笑话正是有关爱尔兰人的,你的感觉如何?专家们建议不要使用这种话题的笑话,但是有些人还是要冒险使用。请你牢记一点,你是想利用幽默交友,而不是树敌。

其次,你听过演讲者使用“男女混合公司”这个短语吗?演讲者可能是这么说的:“我知道一个笑话,但是我不能在男女混合的公司里讲。”应避免说这个短语,因为它的使用要考虑听众的性别。如果公司中只有男性职员,演讲者可以讲这个笑话,因为它只会冒犯女性而不会使男性职员反感。

很多女性都反感黄色幽默。所以辞典中将“男女混合公司”定义为具有高雅品位和低俗品位的人的混合。通常听众不全是由低俗的人组成的,如果你总是在男女混合公司里讲黄色笑话,肯定会冒犯听众的。

最后,“讽刺”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在文学作品中被演化成“摧残肉体”。现在人们已经很少使用讽刺这个词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被人们完全遗忘了。那些使用大量讽刺性质笑话的演讲者的主要目的是显示他们的智慧,不幸的是,这些伤害人的话语只能表现演讲者邪恶的一面。

虽然讽刺有时可以用来有效地攻击演讲者与听众的公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听众可以坦然地面对讽刺。听众都知道讽刺随时会转向他们,尤其是在他们提出敏感话题的时候。面对尖刻的演讲者,听众会感觉很不自在。很多演讲者利用幽默来缓解紧张气氛,讽刺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那么,难道演说的开头应该严肃吗?不,如果你能够,不妨在开头先引用几句名演说家说过的话,或是谈一些涉及当时的事情使大家发笑,或是故意夸大地批评一些矛盾的事。这样的幽默,比引用那些引人发笑的故事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引人发笑的最简便的方法,是讲一些关于你本人可笑的事件,把自己说得十分可笑,而又装得好像有些发窘,那么听众的心理,恰如见到一个人因果皮滑了一跤,或一个人正在拼命追赶他那被风吹去的帽子一般,觉得十分好笑。

瞅准对象说好话

讲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听,要使人家能听懂、听清、听进去,你就应该注意说话的对象。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一些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使人在心理上、在意识上等方面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而由此又决定了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方式的选择和接受的某些取向。

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可能就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我们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反应。

这样,说话要看对象就成了口语交际中必然而又重要的要求了。如果忽略了或无视这一要求,就必然会给交际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还会使交际无法正常进行。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多方面的,就口语表达和接受而言,最大的现实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而口语交际中的“不看对象”,也主要表现为对以下一些方面的“不注意”:

1.不注意年龄差异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小孩之间的吵架常常是由于互相诋毁导致的。

“阿军,你为什么又跟小亮打架呢?”妈妈问道。

“谁叫他骂我是个秃子!”阿军愤愤地说。

“你长得真像个包子!”一个小男孩对旁边的女孩说。

女孩马上反驳道:“你以为你长得美呀,哼,芦柴棒一根!”

年龄的不同,会导致听话者对话题反感的程度不同。像小孩,你就不能指责他;而对于老人,最忌讳提及“死”字。

几位年轻工人去看望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傅——

“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79,快80了。”

“好呵,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

“哪里,老宋才是冠军,他活了85岁。可是年岁不饶人,他前不久去世了。”

“唷,这回该轮到您了!”

老师傅一听这话,脸色陡然变了。

不要把听话者一视同仁,你不仅要考虑他的性别,还要考虑他的年龄。

2.不注意语言差异

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人只能掌握和运用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即使是本国或本民族语言,还存着方言不同的问题。如汉语,使用它的人遍布全国各地,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这给口语交际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说,交谈时要注意对象在语言上的差异。

有些人不注意这一点,在不同地域的人面前也用方言,结果闹出笑话,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有个广州人在北京排队买东西,他对站在最后的一位女青年说:“同志,你最美(尾)吧?”中国女子不像某些西方女子那样喜欢人家公开夸她漂亮,特别不喜欢素不相识的异性同她搭讪或夸她漂亮,结果,那个女青年白了他一眼。那个广州男子见她不出声,就顺口又说一句:“我爱(挨)你站着!”这一下可把那个女青年惹火了,劈头盖脸就骂:“你这个人咋的,想耍流氓吗?大白天的,又不认识你,什么‘美’呀!‘爱’呀!想到派出所去是不是……”那个广州人挨了一顿骂,有口说不清。后来,一位到过广州的女同志才给那个女青年解释清楚了。原来那个广州人说的是:“同志,你排的是最后一个吧?”他把“最后”说成“最尾”, “尾”字和“美”字,广州人用普通话表达不容易分得清;同样,“挨”和“爱”字也容易混淆。

我们国家疆土辽阔,文字同而言语异,南人不习北语,北人不懂南话,这不仅影响了社会交际,而且每每闹些误会,令人啼笑皆非。上述故事正反映了这种现实。

可见,进行口语交际时,如果不注意交际对象在语言上的差异是会妨碍交际的。

3.不注意文化层次差异

一位大学毕业生分到一家厂子工作,起初感觉不错,但没过几个月,发现车间主任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很迷惑。后经一位好心师傅指点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待惯了,说话爱用些术语,像什么“最优化方案”、“程序化”、“目标管理”等,而车间主任只上过技校,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当你与不同层次的听话者说话时,你就必须用他所具有的文化水平说话。一般来说,文化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用一些典雅的言辞。

4.不注意风俗习惯的差异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交谈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果不注意交谈对象的风俗习惯,也可能会造成失误,影响交际。

一位美国生意人来到一家公司洽谈生意。美国客商刚走下小车,公司经理迎了上去,一句生硬的英语脱口而出:“You had breakfast yet? ”(您吃过早饭了吗?)

经理这一问可把美国客商问懵了,他看了看周围的人,又拿出表看时间,很是莫名其妙。他问身边陪同的翻译人员:“这家公司的先生没有邀请我吃饭呀!现在都10点钟了,还没吃早饭吗?”这位翻译员突然省悟过来,连忙解释,才避免了一场误会。

原来,在西方国家,如果你问对方吃过饭没有,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对方就餐或吃点东西。假如对方回答“还没有吃过”,你又不发出邀请,对方则会认为你耍弄他们。前面经理的“您吃过早饭了吗”本来是一句典型的中国客套话,可是外商理解不了,险些造成误会。

此例告诉我们,说话要注意区分对象,注意交际中的习俗,即使客套话也不例外。

5.不注意心理因素

人们由于性别、年龄、经历等方面不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例如有人性格开朗,有人性格内向;有人是多血质,有人是抑郁质;有人爱好玩乐,有人爱好学习……这些都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交谈时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出问题。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这是一句老话,指的是在交际中,一方提到了另一方最不想提的话题。而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这样的人确实有不少。

某学校分配住房,一位青年教师“谎报军情”,本来没有登记结婚,填表时却写上已登记,结果取得了分房排队的资格。

到分房子的时候,排在他后边的人揭穿了他,使得他当场被宣布取消了分房资格。

当天,这件事情就传开了,很多人都知道了。这天晚上,这位青年教师的一位同事遇到他,关切地问了一句:“听说你这次分房遇到了点儿麻烦?”

要说这句问话也够得上“委婉”了,因为并没有直接说出“作弊”之类的话,而只是说“麻烦”。可无论如何,这样的问话毫无疑问是有害而无利的,只能使对方陷入尴尬甚至痛苦的境地,并由此而不悦、上火、生气。

因此,哪壶不开提哪壶是极不明智的,尽管你的出发点可能并不坏,但是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

像遇到上边那种情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说点别的什么,甚至于什么也别说,点个头、打个招呼也就可以了。

跟得意人谈你的失意事,他至多作表面功夫,绝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也许会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请求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要诉苦应向“同病”的人去诉苦,同病自会相怜,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可以稍解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你捧他,志同道合。若你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事便要逢人告诉、自鸣得意,结果让人骂你小人得志、笑你沾沾自喜,也许无意中引起别人的妒忌。另外,偶有不如意事,你觉得抑郁牢骚,有如骨鲠在喉,总想一吐为快,最好的办法是:得意事要放在肚里,失意事也要放在肚里,不要随便对人乱说。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方,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不是,还是不说话为妙;这个时候,是你说话的时候吗?如果不是时候,还是沉默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与时机有关系,多说话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未必当你是呆子。

用恰当的方式说恰当的话

在交际中,如果不注意说话方式,所用的说话方式不恰当,对方就会据此误解你的语意。出现理解上的歧义时,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正常交际,违背表达者的初衷。

讽刺、挖苦是一种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以嘲笑的口吻说出对方的缺点、不足之处,使人当众丢丑,难以忍受,轻则导致对方反唇相讥,重则大打出手,造成很恶劣的后果。

某主任如此议论他的下属:“黄×那个人这辈子算是白来了,堂堂大学毕业生,找不上一个老婆,姑娘们见面就摇头。他写的那个文章,就像小学生作文,前言不搭后语,字还没有蜘蛛爬得好。我要是他,早找根草绳上吊了……”

黄×后来听到这些议论,索性在工作时一字不写,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写报告文学。

作为工作中的上级和情感上的朋友,看到下级及朋友身上存在缺点和不足,应该正面指出来,指导他、帮助他,促使他前进,而不应该取笑他。那些总是取笑别人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对前途有一种恐惧感,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借取笑别人来释放心中的压抑,试图改善自身的形象。岂不知,这样做恰恰破坏了自我形象,引起他人的反感与对立。

因此,讽刺、挖苦的表达方式不可轻易使用。粗俗谩骂的说话方式也应该予以摒弃。

说话要讲究文明礼貌,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口语交际中,说话粗俗不雅、满口脏话,甚至谩骂、恶语伤人等不文明谈吐,是对他人的侮辱,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这种说话方式往往造成不愉快的结果,影响交际,破坏风尚。

比如,在交际中发生了矛盾。有人在气急的情况下,常常骂人,口吐脏话,如说:“你这是胡说八道”、“你放屁”、“你是什么东西”。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的谩骂都是无礼的行为,都易激怒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说话爱带“话把儿”,比如“他妈的”等,而且形成了不良习惯,成了口头禅。在他们看来是无意的,可是别人听来就很刺耳,就难以容忍,极易作出强烈的反应。

从表达的语气语调来看,说话方式还有刚柔软硬之分。一般情况下,柔言谈吐,语气温和、用词恰当,如和风细雨,听来亲切,易于被人接受,产生好感。即便是在内容上有违对方的意思,也不至于当场把对方得罪。相反,刚烈之言,语气生硬、高声大嗓,如同斥责训教,听来刺耳,使人感到难受、反感,有时甚至说话的内容并无问题,但就因使用了这种刺激人的说话方式,仍然会使人生气、发火,得罪人。

对于一个不同意自己观点的辩论对手,如果说:“你这个人不可理喻!”对方必然要作出强烈的反应。

当自己的意见不被对方理解时,就生气地说:“和你说话,简直是对牛弹琴!”对方会感到是一种侮辱,与你对抗。

某人要外出,找人代买张车票,他硬邦邦地说:“你给我带回一张车票,送到我家去,我要出差,听见了吗?”对方听了这口气,心里会痛快吗?他可能一句话就顶回来:“对不起,我今天没有空儿。”

对一个在工作上信心不足的人,同事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也太不像话了,人家能做到你为什么就做不到?你也太不争气了!”他马上会不满地接话说:“你算老几呀?用你来教训我!”说完拂袖而去。

类似的生硬说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罪人。

生硬话、愤怒话,大多是顺口而出的,没有经过推敲,因而有失分寸是很自然的事。这种语言又多是“言出怒出”,它如同烈火一般,常常起到破坏作用。

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为了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就应尊重对方的“自我意识”。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设计相同、质地相同的高级女服,价格越贵越容易销售。一家服饰店的老板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店中刚雇用不久的店员对一位正在挑选西装的顾客劝说道:“这边是比较便宜的!”结果这位顾客突然大怒,当老板慌忙跑来之后,她又气势汹汹地说道:“什么比较便宜?我又不是没钱,你太没礼貌了!”后来老板赶紧连声道歉才算了事。

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商业中,在我们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虚荣心,使用了不慎重的态度或语言而导致失败。尤其是说服自尊心、虚荣心强的人时,这种情况便会成为必然。因此,说话就必须注意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虚荣心,而应照顾到对方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接受你的观点。

我们在交谈时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当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时,会不客气地批评对方说:“那是错的,任何人都会认为那是错的!”这样一来,对方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而突然陷入沉默。

批评是我们常要做的事,尤其当你是一位长辈或领导时。但我们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批评,但要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你善意批评的意图,使他对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评之前先总结一下他人的优点,然后慢慢引入缺点。在他人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吃点甜味,再尝这种苦味时就会好受些。

约翰找了一个就是奉承也无法说漂亮的女士为妻,可是几个月之后,他妻子却变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的美丽,简直是判若两人。

这位女士在结婚之前,不知为什么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当时因为是大战刚结束,物质极端贫乏,人们的穿着都很普通。当然,她也太不讲究了。不,不是不讲究,而是认识出现了偏差,认定自己不适合打扮。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姐姐,这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每当有人建议她“你的发型应该……”时,她都怒气冲冲地说:“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她把自己的容貌未得到赞美的不满情绪转嫁到不打扮这一理由上,并且加以合理化。

到底约翰是怎样说服他的太太,使她发生变化的呢?根据他自己说,当他的太太穿不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什么也不说,但是,当她穿上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便夸奖说“真漂亮”;发型、饰物也是如此。慢慢的,她对打扮有了信心,对于容貌所产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间接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反感。不管说话目的是什么,我们都应该采取委婉的方式,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常有理”最终会变成“常无理”

在日常的许多事情中,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以牺牲友谊为代价来换取的。而有些人却偏偏如此做,好像他的精神和时间都不值钱,更不用说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虚心地、不存半点成见地在某一个问题上专门讨论之外,一切的争辩都是应该避免的,即使这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

哲学的唯物与唯心争论了两千余年,至今胜负未分;心理学各种理论的争辩也至少有几百年,现在还是不分高下。你可以看书阐述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处处争辩。才智是可敬佩的,但好胜不是。而且,你应该听过“大智若愚”的话吧!修养高的人,绝不肯轻易与人计较的。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处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它的目标指向很明确: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你喜欢和人争辩,是否是以为你用争论压倒了对方,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呢?你要明白,你必定压不倒对方。即使对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必悻悻然,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的,而害处却多了。好争辩,第一,它使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令人对你产生反感;第二,它使你很容易犯专去挑剔别人缺点的恶习;第三,它使你变得骄傲;第四,你将因此失掉所有朋友。

请从体育精神做起吧,输了不必引为可耻,而后竭力去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的,所以一切的争辩都是没有必要的。谈话的艺术就是提醒你怎样游出这愚蠢的漩涡,更清醒地去应付一切。如果能够常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很容易得人拥护,而不必把精神花在无益的争辩上。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以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如果你想借某一问题增加你的学识,你应该虚心地请教,而不要企图借助争辩。请记住:争辩是一个漫漫无期的战争。

每个人的见解、主张都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的,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场争论改变它。因此,当你遇到与别人意见不同的情况时,一方面不要太过心急地要求别人立刻同意你的看法,应该学会理解、同情对方,容许别人作更多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一时和自己不同,就说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跟人断绝交往,闭口不说话。如果你能很礼貌又很谦虚地听取别人不同的见解、主张,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

我们都知道推销员一般能说会道,有好的口才。但这种口才是说服客户或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让对方承认自己说得有道理。

小王是公司的推销高手,销售业绩连续3年居公司第一,是公司公认的金口才。他刚刚从事推销时的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影响很深。

小王公司生产的产品是一种更新替代型产品,与原有产品相比,功能加强了,售价也不高。小王刚开始去推销时,遇到的第一个顾客可能思想有点保守,接受新事物有些慢,只承认原产品好,对新产品的优点视而不见。小王不服气,他拿出新旧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两相对照给顾客讲解;同时又实际进行操作,证明新产品功能确实比旧产品好;然后进行性价比、产品生命周期对比。最终,顾客在小王的攻势下不得不承认小王说得是对的,替代产品确实比原有产品好,但顾客却没有购买新产品。

让顾客认同了自己的观点,小王成功了吗?没有,推销员应该有好的口才,口才体现在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让顾客不得不承认你正确。

小王正是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教训,以后经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才坐上了公司推销的第一把交椅,成为公认的金口才。

切记:“常有理”不是金口才,在谈话中,有输才有赢。给对方留一点空间,也就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离你的目的也就更近了。

当你觉得某些情况下不得不争论一番时,最好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次争辩的意义何在?如果是一些根本就很不相干的小事情,还是避免争论为妙。

(2)这次争辩的欲望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虚荣心或表现欲等)?如果是后者,则不必争论下去了。

(3)对方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成见?如果是,自己这样岂不是雪上加霜?

(4)自己在这次争论当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又可以证明什么?

心理学家高伯特普曾经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不胜幽默,但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证明: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少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开玩笑不能越过底线

开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品。开玩笑可以减轻疲劳、调节气氛,缩短和朋友、同事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产生矛盾时,一句玩笑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消除积怨;开玩笑也可以用作善意的批评或用来拒绝某人的要求。

但开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若玩笑开得过火,会给人一种被耍弄的感觉;弄不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会加深或引发与他人的矛盾。

爱说笑的人一般都心怀善意,他们想做的只不过是要多给人增加一份快乐而已。但无论如何,玩笑话有伤人的可能,其界限是耐人寻味的。必须随时记住,开玩笑和诙谐会有伤人的危险,要小心翼翼不能踏错一步,否则真是得不偿失。

万一说了伤人的话,一定要诚心诚意地道歉,不能就此放任不管。

开玩笑要注意对象,大大咧咧的人可以经常和他开个玩笑;和过于严肃、喜欢安静的人开玩笑就要轻一些。开玩笑还应注意内容,不能太庸俗、太低级下流,这样会有损于你的形象;也不能拿同事的生理缺陷或隐私来做笑料,因为有些人最害怕别人揭自己的伤疤,一旦有人冒犯他,他的自尊心会让他产生很不理智的行为,生活中这类事情时有发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而且每个人都不允许别人触及自己的隐私,当然更不允许别人拿自己的隐私开玩笑。如果谁在开玩笑时违犯了这一游戏规则,谁就会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一天,几个同事在办公室聊天,其中有一位胡小姐配了一副眼镜,于是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她戴眼镜好不好看。大家不愿扫她的兴,都说很不错。这件事使老常想起一个笑话,他就立刻说出来:“有一个老小姐走进皮鞋店,试穿了好几双鞋子都不满意。当鞋店老板蹲下来替她量脚的尺寸时,这位老小姐——我们要知道,她是近视眼,一看到店老板光秃秃的头,以为是她自己的膝盖露出来了,连忙用裙子将它盖住。她立刻听到一声闷叫声:“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险丝又断了!”

接着是一片哄笑声。孰料事后竟从未见到胡小姐戴过眼镜,而且碰到老常再也不和他打一声招呼。

其中的原因不难明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老常来想不过是说了一则近视眼的笑话,然而胡小姐则可能这样想:你取笑我戴眼镜不要紧,还影射我是个老小姐。我老吗?我才26岁!

所以,说笑话要先看看对哪些人说,先想想会不会引起别人误会。

开玩笑之前,先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对象是否能受得起你的玩笑,一般人可分为3类:第一种,狡黠聪明;第二种,敦厚诚实;第三种则介乎上面二者之间。对第一种人开玩笑,他是不会使你占便宜的,结果是旗鼓相当,不分高下。第二种敦厚诚实者,喜欢和大家一齐笑,任你如何取笑他,他脾气绝好,不致动怒。对这两种人,你可以先看看对方当时的情形,能否可以开玩笑。而第三种人你要小心。这种人一般也爱和别人笑在一起,但一经别人取笑时,既无立刻还击的聪明机智,又无接纳别人玩笑的度量,如果是男的则变得恼羞成怒、反目不悦,如果是女的就独自痛哭一顿,说是受人欺侮。所以开玩笑之前,要先认清对方。

再者,开玩笑要有轻有重,“重”的玩笑多半是开不得的,它只能在比较特殊的场合才能开。若在一般场合开比较“重”的玩笑,可能就不再可笑了,甚至会变成悲剧。朋友聚会,为了活跃气氛,应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玩笑开,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切不可开比较“重”的玩笑。

张某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几杯酒下肚后,张某的脑袋就有些昏昏沉沉了。两位朋友边喝边和他开玩笑:“瞧你这丑样,你那儿子倒很漂亮,莫不是你媳妇跟别人生的?”张某是个小心眼的人,平时也爱丢三落四,但此时却牢牢记住了这句开玩笑的话。等张某跌跌撞撞回家后,就向妻子找茬:“你说!我长的是啥样,为什么这孩子却是那模样?到底是不是和我生的?”他边说边逼近妻子。突然,他冷不防从妻子怀里抓过孩子,拎着小腿把孩子扔到炕上,又顺手抓起枕头压在了哭叫不已的孩子的脸上,可怜的孩子顿时没有了哭声。见此情景,妻子极力想救孩子,却被丈夫打倒在炉灶前。妻子急恨交加,顺手抓起炉灶旁边的炉钩,死命地甩向张某。只听张某“哎呀”一声,松开了枕头,慢慢地瘫倒在地上。妻子从地上爬起来,不顾一切地向儿子扑了过去。她急忙掀去枕头,儿子的小脸儿憋得青紫,已经奄奄一息了。再看丈夫,他倒伏在地上,一动不动,一股鲜红色的液体顺着他的右腮淌下,原来她甩过去的炉钩的尖端,刚好嵌进张某的右边太阳穴。她见状吓得昏了过去。

一边是只剩下一口气的宝贝儿子,一边是一口气也没有的丈夫。顷刻间,好端端的一家人家破人亡,毁于一瞬。

看来,开玩笑之前,务必要考虑这个玩笑带来的后果,不该开的绝不要随便开。有时开玩笑还要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及开玩笑的对象,不然也会发生意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总之,开玩笑不能过分,尤其要分清场合和对象。开玩笑的忌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和长辈、晚辈开玩笑忌轻佻放肆,特别应忌谈男女情事。几辈同堂时的玩笑要高雅、机智、幽默、解颐助兴、乐在其中。在这种场合忌谈男女风流韵事。当同辈人开这方面玩笑时,自己以长辈或晚辈身份在场时,最好不要掺言,只若无其事地旁听就是。

(2)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夫妻自然除外),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会引起对方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也不能拘谨别扭。

(3)和残疾人开玩笑,注意避讳。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俗话说,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子,癞子面前不谈灯泡。

(4)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开玩笑,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扫他面子。

挖掉语言的肿瘤——口头禅

本来很好的语言,如果加入许多口头禅,会好像玻璃被蒙上一层灰一样,大大减少它原有的光彩。

有人喜欢在谈话中用太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口头禅。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有人喜欢加太多的“坦白说”、“老实说”;有的人总喜欢问别人“你明白吗”、“你听清楚了吗”;有的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些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加一句“我给你讲”、“你说可笑不可笑”。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时一点也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们,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有则改之。

在我们平常与人讲话或听人讲话之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的词语,如果你在说话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那就是口头禅。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如果你是管理者,说话更要干净、利落、文雅,这不仅是交际的需要,也是培养个人良好的谈话修养的要求。因此,管理者讲话最忌带不文雅的口头禅。口头禅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它有失管理者的风度,所以必须坚决戒除。

有的领导讲起话来满口“这个”、“那个”、“嗯”、“啊”,这种口头禅纯属无病呻吟,往往把语句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言显得拖沓、紊乱、不流畅,令人生厌。

有的管理者说话时经常使用如“他妈的”或者更为粗俗、不堪入耳的语言。这种口头禅给人粗野鄙俗、低级下流之感,会给人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这不仅降低了管理者本人的身份和品位,还会使人大生反感。这些应该下工夫快快戒除。

有些管理者在与人交谈之中经常使用如“你知道吗”、“我告诉你说”、“我跟你讲”、“你明白吗”、“是不是啊”,等等。它们往往只是说话的一种语言习惯,在句子里没有实际意义,却反复出现。这种口头禅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轻视对方的感觉,使听者心理上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口头禅大多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形成,它反映了管理者身上某些修养的欠缺,有的较明显,有的则从微妙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由于管理者出于工作和社交的需要要经常与人交谈,所以要想给人留下彬彬有礼、谦逊而干练的美好印象,必须戒掉不良口头禅。

演讲要引起听众注意,求得听众的共鸣,最要紧的是语言字字闪光、句句有力。当然不能像机关枪,“扫射”得听众眼冒金星、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但也不能言语拖沓、表达紊乱,让口头禅充斥全篇。

演讲中常见的口头禅有:“好像”、“也许”、“说不定”、“大概”、“大约”、“或许是”、“反正”、“太那个了”、“怎么说呢”、“这个”、“那个”、“那么”、“就是”、“是不是”、“对不对”、“嗯”、“啊”、“吧”、“好吗”、“行吗”等。这些口头禅会影响听众的情绪,削弱演讲的效果。因为口头禅会使个别语句反复出现,破坏语言结构,使语言断断续续,前后不贯通。每一次回头禅的出现,等于一次切割,把整个演讲切得支离破碎,给人一种断续、离散之感。口头禅是一种相似的言语模式,听来平淡、枯燥。有人把口头禅比喻为“语言的肿瘤”是很有道理的。

查尔斯·罗勃兹是纽约市颇有威望的投资顾问。他的创业史很曲折。每每回忆过去时,他总是提及过去对口才表达的不重视。他很喜欢说“也许”,正是这个随意说出的口头禅很多次使他的生意坐失良机。

美国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很喜欢使用“我认为”这句口头禅,有时一段短短的话语中竟出现几次,所以听众很讨厌听他的演讲。

有人特别爱用某一个词来表达很多的意思,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在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了起来:“你真太伟大了!”“这文章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最妙的是有人喜欢用“那个”代表一切的形容词,你听他说的是些什么意思吧:“今天太那个了!”“他这个人很那个,是不是?”“我觉得这点事未免有点那个。”这一类的毛病大概是由于太偷懒,不肯去动脑筋找一个恰当的词。要多记一些词语,才能生动而恰当地表达你的思想。

口才好的人说的话精确而细腻,丰富而活泼,而不是来来回回嚼着一个词。那些使人觉得累赘至极的口头禅尽量早日消除为好。

过分自夸不过是在显示自己浅薄

爱自我夸大的人是找不到真正的好朋友的,因为他自视甚高,睥睨一切,不大理会别人的意见,只会自己吹牛。他只想找奉承和听从他的群众,而不是朋友,于是朋友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他常自以为是最有本领的人,如果他做生意,他觉得没人比得上他;如果他是艺术家,他就自以为是一代大师;要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呢,他会觉得只有他才能救世界、救人类。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若有真实本领,那么赞美的话应该出自别人的口,自吹自擂其实是丢自己的脸而已。凡有修养的人必不随便说及自己,更不会夸自己。他很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清清楚楚的。

请你不必自吹自擂,与其自夸,不如表示谦逊,也许你自己以为伟大,但别人不一定同意。自己捧自己,绝不能捧得太高。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擂,纵使你平日备受崇敬,听了这话别人也会觉得不高兴。世间每一件值得向人夸耀的事情都是这样,自己不自夸时,别人还会来称颂,自己说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了。

千万不要故意与别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专门喜欢表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处处故意表示与别人看法不同,比如说:你说这是黑的,他在这个时候就硬说是白的;后来你又改变了看法也说这是白的,他在这个时候就会反过来说它是黑的了。

这种人与那些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会被人看不起,最后还有可能会让人认为他是一个不忠实的人。

好口才帮助你待人处世,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做一个口才好、到处受人欢迎的人。但是若为了展现你的口才,到处逞能,这样只会惹人憎厌,所以口才应正确且灵活地表现。

在谈话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分歧,这时如果立刻提出异议,对方一听就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意见被完全否定了,这样的结果很显然是令人不愉快的。

如果这种情形真的出现,就要把事情说得清楚一点,要先说明哪一点是自己同意的,哪些地方也完全同意他的看法,然后再把不太同意的某一点说出来。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或指正,因为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双方在主要部分的意见还是完全一致的。

无论怎样,都要预先提及对方意见中你所同意的各点,就算它是不重要的一点也要说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缓和一下谈话的气氛。

总而言之,要避免在陌生人面前夸耀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者总向人说自己的儿子怎么怎么了不起之类的话;当然,更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场合,把朋友们的缺点与失败当作是谈话的资料;也不要发一些无谓的牢骚,诉苦和发牢骚不是获得同情的好方法。这也是做人的一些基本态度。

责备他人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过错

某国巨盗葛洛莱,他的绰号叫做“双枪手”,他是杀人如麻、无恶不作的魔王。他和纽约市的150多个警察和密探激战了一小时之后,终于被捕了。但是在他被捕之前,他正在写着一封信,说他是温和而善良的人,从不曾伤害任何人。当他被判死刑的时候,他还在竭力喊冤,说是为了自卫才伤人,不应该受此极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巨盗,他还是自认为是好人的,那么一般人也就不用说了。谁都不肯自认其错,我们硬去批评人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正如唠叨是影响说服成功的礁石一样,无用而令人心碎的指责也是成功说服的敌手。不要时时处处指责对方,这样改变不了对方。可有些人不仅在家庭内部,而且在朋友和熟人面前也不忘指责自己的伴侣。这种指责不仅改变不了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反而伤害了双方的感情。如果对方确实有错,那就委婉地提出,真诚地帮助,甚至以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对方,相信对方一定会在意你所付出的一切。

对别人批评,只会使别人竭力掩饰自己的过错而已。这不仅关系到被批评者的颜面,而且还足以引起被批评者的反感。在某国的军队中有一条军法,就是士兵不得随意指责哪一个战友,如果谁违反了这一条军法,就得受到严厉的责罚。这一条军法的用意是免除大家因批评而彼此闹意见,使内部出现不合作的现象。一家商店的老板,如果他只是批评伙计,说一班伙计怎样怎样不好,这班伙计一定不会为他忠心服务,这家商店一定不会发展的;一个主妇,如果老是批评佣人不好,佣人也不会忠心地做事,这样主妇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的。

据说,女性如果在其他女性面前被伤害了自尊心,那简直比死还难过。当个别家庭妇女在超级市场顺手牵羊偷拿物品被当场发现时,处理这件事的人员考虑到女性的深层心理,于是将她带到个别的房间内进行处理,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说服方法。所以,有第三者在场时,我们不应向别人尤其是女士提出批评。

有些人很喜欢指责他人,一旦出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将责任推卸给别人。有些人似乎养成了一种不以为然的恶习,他们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人,有些人更以此为快。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射出批评之箭,中伤他人。还有些人,他们本来自己在某方面做得并不好,却非要拼命去批评人家。这种批评怎会以理服人呢?其结果要么伤害他人,要么被人抵挡,弄得自己反遭他人伤害。其实,尽量去了解别人,尽量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这比批评、责怪要有益得多,这样不但不会伤人害己,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了解就是宽恕”,何不多点温柔之术呢?所以,当我们批评他人时,先想想自己:我做得怎样?是否应该完全怪罪他人?这样你也许会完全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并与他人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我们记住,我们所要说服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化、成见、自负和虚荣的人。

鲍勃·胡佛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矶。根据《飞机作业》杂志的描述,胡佛在离地100米高的地方时,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他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

胡佛在紧急降落之后第一个工作是检查飞机用油。正如所料,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

回到机场,胡佛要求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一见到胡佛,眼泪便沿着面颊流下。他不但毁了一架昂贵的飞机,甚至差点造成3人死亡,你可以想象出胡佛当时的愤怒。但是胡佛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他只是伸出手臂,围住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护我的F-51飞机。”

的确如此,我们很多人说话时,经常只顾自己痛快,过后才发现不小心伤了别人的心;尤其是当别人做了错事,或自己因此而吃了亏,就更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要从嘴上图个痛快,于是一些难听尖刻的话就不自觉地冒了出来,结果往往是爽快一时却伤了和气。

有时别人并没什么大错,但不幸遇到你情绪不好,也可能遭到你尖锐的责备,结果当然更糟。同学不小心把你的铅笔盒碰翻,你破口大骂,从他帮你捡东西开始一直骂到东西捡完。如果边上的同学早就习惯了你这种脾气那还好一些,否则你会发现以后经常会遇到许多冷眼。

只要你不是无缘无故地责备别人,在你开口之前,别人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做错了事,自责的心理能让他们安静地接受你的责备,但绝对不是任你处置,随你发泄。当你的责备已经到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地步,那么自责心理就可能立即消失,并可能产生不快,而不快会发展成怨恨。服务行业有忌语,那是因为这些忌语不够礼貌,不够尊重顾客;而教师的忌语则可能是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对学生说“你笨得像头猪”,否则你原有的一点好意会被这种伤害冲得荡然无存。

朋友之间不能在责备对方时,老账新账一起算,把以前的不满都说出来,甚至以前已责备过的事情也提出来加以重复。朋友之间永远不要重复责备第二次,甚至责备越少越好。约翰博士说过:“上帝本身也不愿论断人,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那么我们又何必如此呢?因此,你要帮助对方认识并改正错误,你要说服别人。从现在开始,就请记住这个原则:不要总是责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