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顺应天时:四季排毒很重要(2)
首先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也提到“使志无怒”,就是要人注意不要因为心情烦躁而滥发脾气。“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要气之宣泄平和、畅达,如其所受在外一样舒畅。
中医养生里,举手投足间都讲究个“心平气和”,入夏之后无论做什么,坚持养“心”为上,养“心”为先,强调平时坐卧睡觉之间也要呼吸均匀有序,动作不急不缓,气自然就和。气顺转化成能量,身心舒展,自然能入静,夏天养心入静也等于入了佳境。
其次,饮食也是祛除心火的重要法宝。中医认为,四季、五味与人体内脏都是一一对应的。所谓“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就是说夏季易引起心火过盛,可通过吃苦瓜、芥蓝、荞麦、奶油生菜等来进行防治。吃苦去火,首推莲子心,它味苦,可以发散心火,虽然有寒性,但不会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一向被认为是最好的化解心体热毒的食物。其实不仅仅是莲子心,莲藕全身也是夏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健康美食,荷花具有解暑功效,莲子心能清心镇静,而莲须(荷花的干燥花蕊)有固肾涩精的作用,就连莲房(莲子的果壳)也同样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莲子心“清心去热”,搭配生甘草还能增强莲子心的泻心火除烦之功。如李杲所论:“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本草化义》也指出:“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两药合用,直泻心火,则烦躁可除,睡眠得安。您可以准备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将这两味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数次。也可以直接每天5~6粒直接开水冲泡或者加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接下来重点推荐几种夏天最适合食用的排毒下火食物。
最佳调味品——醋。醋在家庭烹调中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夏天细菌繁殖活跃、肠道传染病增加,此时,醋能对各种病菌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最佳肉食——鸭肉。鸭肉味甘、咸、性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的人食用,如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等病症。
最佳蔬菜——苦味菜。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食品)、苦味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消炎食品)、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最佳饮料——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既解渴又解乏。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喝绿茶还可以减少1/3因日晒导致的皮肤晒伤、松弛和粗糙。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证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最佳粥品——绿豆粥。夏天多吃粥类食品,是我国传统的保健(保健食品)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喝粥最好喝绿豆粥,绿豆性凉,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用于防暑的粥还有荷叶粥、鲜藕粥、生芦根粥等。
最佳水果——西瓜。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间又叫“寒瓜”,很受人们的欢迎,更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若有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性热病的,都可以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
最佳抗疲劳食物——果蔬汁。夏天四肢倦怠的时候,多喝些果蔬汁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新鲜果蔬汁能有效为人体补充维生素(维生素食品)以及钙(钙食品)、磷、钾、镁等矿物质,可以增强细胞活力及肠胃功能,促进消化(消化食品)液分泌、消除疲劳。
最佳防晒食物——西红柿。根据国外相关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发现,多吃西红柿可防晒。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红柿酱,被太阳晒伤的风险将减少40%,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番茄红素在起着主要的作用。
除上述的心情平复法和饮食调理法以外,按摩穴位也不失为一种清心火的好办法。头部的神庭、百会和太阳穴,手上的合谷穴(平常大家所说的虎口)以及脚背上的太冲穴,均有调整肝经气血运行、降心气的作用,十分适合工作忙碌一天后用来放松身心。
其实,除了按摩以上几个穴位,平时多多拍打身体各处的“窝”,也可帮助解热去火。而所谓的“窝”主要是指腋窝和腘窝。
其中,腋窝也就是俗称的“胳肢窝”,这里的穴位叫极泉,此穴位于腋窝顶点有脉搏的地方。拍打的具体方法是:左手上举,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这样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5遍。
而腘窝则位于膝关节的后方,屈膝时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迹象,拍打腘窝,取坐位或俯卧位,自己或请家人用两手虚掌着力,连续拍打两侧腿弯部(即窝处),反复拍打100~200次。此外,人们还可以拍打肘窝、肚脐、腰骶窝等。
可以说,上火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了,而之所以有更多的患者,主要是因为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合理,比如熬夜,吃辣。此外,越来越大的工作生活压力更是有力的促发了上火程度和普遍度。
所以,在平时,人们也需要加强去心火意识,多吃清淡食物,控制自己的恶劣情绪。到了夏季,因为外界火气加重,我们就需要用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完成排毒工作,要不然,本来火气就已经够旺了,夏季不注意排解,岂不是会出现火上浇油的危险情况?
第三节 秋季排毒防秋燥
在中医看来,秋季是一个外邪颇多的季节,而且因为大自然和人体都需要进行一场能量转换,即由阳气旺盛转向阴气渐强。可以说,这个时候人体内部就是一场大反转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做好“安抚”工作,就会导致体质不佳,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更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应对状况。
总的来说,从初秋到深秋,人们需要预防的外邪有这样几种,湿邪、风邪、燥邪、寒邪。其中,影响程度最深,时间最长的当属燥邪和风邪。如能做到心中有数的话,我们在秋季排毒的时候才更有针对性。
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从养生角度上看,这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开始从“长”的状态转变为“收”的状态。这时饮食调养上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为冬季积蓄能量、贮存体能的需要,也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
民间常说,立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的就是农历七月的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比起夏天会特别多,常常暴雨成灾,在八月上旬还有可能洪水为患,这段时间地上多水湿,天上有烈日,湿热交蒸,合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从中医学上来看,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热之气进入人体最易出现脾气被困的病症。
不过,立秋后的湿热情况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一般来说,处暑过后天气转凉,天气开始转入秋季。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气由热转,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须早睡早起。
二是处暑要预防“秋燥”。一般来说,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过高过低都会感觉不舒适。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小,其相对湿度下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出现所谓的“秋燥症”及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这时就需要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发展为疾病。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要在秋冬养阴呢?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而秋冬养阴就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所以秋冬养阴效果最好。而具体到处暑时节,该如何来养阴呢?
大家不妨先来看看这个“燥”字,从字形上分析可见,其左边是一个火,上边三个口,下边一个木。而三个口是不是就像肺泡一样呢?燥,就是在一堆木柴上点火,烘烤着肺,所以,这个季节最容易损伤人的体液。在中医看来,此时一定要多吃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以防止燥邪伤害人体的阴液。
另外,秋季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意思就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少辛增酸”的效果究竟如何?早在宋朝的时候,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禁流出不少口水。一下子都不渴了,于是大家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
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酸性食物是有非常强的滋阴效果的,通过吃酸性的食物,便能够缓解我们身体的旱情,甚至还没有吃到嘴里,润燥的效果就已经出来了。所以,处暑的时节应当多吃些酸味的水果,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
而少辛的原因,同样是为了减少肺气的耗散。大家都知道,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发汗,这是因为味辛的东西都有发散的作用,能刺激人体肺部的阳气通过汗液从体内发泄出来,阳气发散了自然身体也就凉了。所以说,处暑之后不应该吃一些味辛的东西,比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食物,更不能吃烧烤食物,防止加重秋燥的症状。
既然少辛增酸是秋季的一大饮食原则,那么在处暑时节,常见的酸味水果除了稍晚一些的山楂外,最常见的莫过于葡萄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葡萄属寒性水果,因此一次不宜吃得太多,一般认为:成人每天以不吃超过200克为宜,而孩子一天别超过50克为好。此外,吃葡萄后不要立即喝水,否则会腹泻。因为葡萄本身有通便润肠之功效,吃完葡萄立即喝水,胃还来不及消化吸收,水就将胃酸冲淡了,葡萄与水、胃酸加速了肠道的蠕动,腹泻也就产生了。
除了直接吃葡萄外,也可将葡萄制成膏来吃。具体做法是,生葡萄2500克洗净,再用水泡一两个小时,然后晾干。再带上一次性的手套,把葡萄用手挤碎,去皮、去核,只留下葡萄汁就可以了。把葡萄汁放在锅里熬,熬到很稠的时候,倒进一个杯子里。同样,将500克蜂蜜用锅煮开,再把蜂蜜倒进杯子里,跟熬好的葡萄汁拌匀,最后放到冰箱里贮存,“葡萄膏”就制成了。可替代那些高热量的碳酸饮料润燥止渴。用的时候,每次两勺,用水冲服就可以了。
当然,葡萄并非是人人皆宜,尤其是胃酸过多、痰热咳嗽、胸闷咳喘者,不宜多吃,不仅仅是葡萄,其他酸性太大的食物也应少吃。
除了酸味食物和水果外,处暑时节还应多吃一些时令果蔬。比如新鲜的黄瓜、西红柿、冬瓜、梨、荸荠、甘蔗、大枣、银耳、百合、蜂蜜和汤、粥等。这些都是天然的润燥食物,都具有与葡萄同样的功能,搭配食用效果更好。
秋分以后,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秋天特殊的气候特征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复发,因此需要大家多加注意。
金秋季节,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另外,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不能一概而论。怎么来区分这种燥邪所引起的不适呢?一般而言,从秋分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多属于凉燥。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不仅使气温变化剧烈,而且使气温速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而在预防方法上,也各有不同。由于温燥是由热邪和燥邪侵犯肺部所致,所以应以清热润燥为主。而凉燥多由于寒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因此除了润燥外,还应吃一些温性的食物。
下面,编者给大家介绍两种食物,以作预防燥邪犯肺所用。
第一种食物是梨,梨对于对热燥所引起的各种秋燥症状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
梨能退火,而实际功效也正是如此,孙思邈说,梨能“除客热心,止心烦”。李时珍说,梨能“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可见,梨对热性病的烦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肿痛、大便不通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在白露这个时节,最适宜吃梨,因为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寒热交替,湿气去而燥气来,由于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而肺为娇脏,对燥气最为敏感,稍有疏忽,就会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声哑干咳、咯血、皮肤干燥等都是肺被火气所伤、津液缺乏的症状。这个时候赶紧吃些梨,让它帮助您抵御秋燥邪气,润泽肺脏。
食生梨,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又可滋五脏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