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对“胃”了解多少(2)
消化系统比如肠和胃都有黏膜组织,维生素A是构成黏膜组织的主要原料,当缺乏维生素A时,黏膜组织就会受到破坏,因此肠胃肯定不好。肤色发黄是严重缺乏蛋白质,蛋白质是制造胃酸的主要原料,胃酸不足,那么你的消化肯定不好了。一个人吃很多还是很瘦,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身体没有吸收到养分。所以,胃不好,吃得再多也是白搭。
人体需要的营养几乎都需要经过肠胃,肠胃成为消化最重要的器官。也许你和家人准备了美味可口的食物,生菜、苹果片、鱼片粥、全麦面包、豆浆、红薯,当然还包括一杯开水。先喝杯水,再吃一勺鱼片粥,一根生菜,十分的香甜可口。此时,舌头下面的唾液腺分泌出大量的蛋白酶、脂肪酶、解毒酶等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分解消化。你的舌头上面突出来的地方,就是味蕾,进行味觉、传递信息的。当这些食物进入你的嘴巴时,通过你的牙齿把所有的食物统统咬碎、磨均,使得味蕾得到全面的接触。味蕾将把这些食物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矿物质、水分、非营养物质、有毒成分等等,传递给下一级的消化器官,让它们做好“接待”工作。这时,你轻轻地一吞,食物就通过食管下去,到达了胃部。胃便开始了消化吸收的过程,如果此时胃不能正常工作,就不能将食物中的营养消化吸收到人体,那么吃多少食物,人体也得不到养分。所以,拥有好胃口,才能有一个好身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养胃的关键。
胃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我们的身体器官如果不肯好好工作,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对它们太不尊重。就像我们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有天生的“作息时间表”。
人的身体真的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结构,各个器官之间配合得严丝合缝,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功能上都是这样。所以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有时候我们避免不了会迟到早退或者加班,也会有不按身体器官作息时间表行事的时候,这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迟到、加班都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后果,那违反器官的作息时间呢?也一样要付出代价。
根据中医理论,每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由一个脏器起主导作用,这时候它最活跃。过了这个时辰,就由别的脏器当班,它也就渐渐平静下来或者去休息。
比如,每天晚上的9点到11点,也就是一天的最后一个时辰亥时,是三焦经免疫系统排毒的时间,这时候不应该过于劳累,好让淋巴专心排毒;11点到凌晨1点,也就是子时,这是一天的开始,是肝脏系统排毒的时间,人们应该熟睡。
中医认为,体内有毒就会百病生。那么胃排毒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辰时,也就是早晨7点到9点,这时候胃经最旺,肠胃会给自身排毒,同时由于它们非常活跃,所以是调理肠胃功能的好时机。在这个时间段里,胃会保持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愉快地接纳你给它的食物并且最好地消化吸收。
这也就意味着,早餐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早餐的重要性。西医认为,一日三餐中,从早餐吸收的营养占到50%。午餐和晚餐吃得再多再好,胃如果吸收得不充分也是浪费。也就是说在胃最为活跃的辰时,如果你能为身体补充足够的养分,一天都会神采奕奕。
此外,虽然辰时的胃最为活跃,这时候最适合养胃,并不意味着只要关注这个时辰就好了。在一天中的其他时间,它依然是在努力工作,只是不像辰时那样是由它主导而已。工作着的胃,依然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规律的生物钟。到了每天该进餐的时候,胃会自动开始收缩扩张,以提醒我们身体该进食了。可是假如我们不按时吃饭,让胃独自空等,时间久了,强酸性的胃酸就会腐蚀胃壁,让胃越来越薄。
一般来说,每一顿饭,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是4个小时。当然根据个人体质差异,这个时间会相应增长或者缩短,我们这里取的是平均数值。那么大概每隔5~6小时进餐会比较适宜,这样可以让胃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又不会让它过于饥饿。
所以古人“饔飧而治”,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相配合,还是非常适宜养生的。现代人不太可能做得到,但我们也要尽可能地配合身体各器官本身的作息时间,不要让它们过于劳累、无所适从。
现代人做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给作息时间打个折扣也就罢了,还常常“逆自然”而动。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包括还在读中小学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本身也有这样的坏习惯,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更要命的是,坚持不吃早餐,却喜欢吃宵夜。
一般来说,晚上8点以后再吃东西就算是宵夜了。尤其是进入亥时,胃就需要休息了,直到辰时它才开始“醒来”。假如在它需要休息的这个时段开始大吃特吃,让胃不得不强打精神工作,时间久了它一定会累病的。胃这个“大皮囊”虽然很结实,但在它应该工作的时候你没有给它安排合适的工作,没有添加足够的“燃料”,让机器“空转”,而在最不应该工作的休息时间,你却强制命令它“加班加点”。长期如此,不出几年,肠胃系统将会全线崩溃,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以,对于胃,我们一定要顺应它的作息时间。该吃的时候一定要吃,不该吃的时候就一定不能吃。偶尔出现一些例外不要紧,因为人的身体不是那么死板的,它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但再灵活也总是需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不可以阴阳颠倒。正所谓“道法自然”,逆自然规律而动,会让身体消耗过多精气神,等到年岁大了就会尝到种种苦果。
PART 3 别把胃病当小病
每10个人中就有8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病。由于受到某些刺激,使一些原本患有胃病的患者旧病复发,严重的还会引起胃出血、胃溃疡等并发症。胃病病人经常遭受胃痛、胃胀、烧心、反酸、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等各种症状的困扰,胃病不除,病人非常痛苦。胃病危害健康,必须积极治疗,治养结合。
专家提醒,胃病不但影响工作、生活和情绪,而且胃病还具有遗传性和传染性,对家人及后代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专家发出呼吁,如果你出现了胃痛、胃胀、胃酸的症状,应时刻警惕胃病威胁你的健康。别把胃病当小病,根治胃病刻不容缓。
“胃胀气”可怕吗?
胃胀气是怎么回事?胃胀气是胃肠道出毛病的一个表现,当过量气体存在于胃肠道内时,人就会有胀气的感觉。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时,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使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会出现上腹部的饱胀、压迫感,即胃胀气。胃胀气是常见的肠胃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吃完饭胃胀气或者吃不下饭。
胃胀气会导致每天早起或者饭前、后有打嗝现象,并有气体喷出,对身体损伤极大,吃不下饭、肉、鸡蛋、凉物、米(大米、小米)粥均不能下咽,身体消瘦,精神抑郁,神经性的头疼和胸闷,伴以乳房忽冷忽热。
胃胀的危害一般是饭后饱胀,嗳气,坐卧不安,茶饭不思;毒素吸收,肠腔内潴留的食糜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腐败,产毒产气,被机体吸收,加重病情;影响呼吸,腹腔胀气,横膈升高,胸腔变小,肺呼吸功能受到限制,可引起呼吸困难;还会出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普通的胃胀气并不可怕,只要在生活中加以注意,及时调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出现症状后还不引起注意,依然我行我素的话,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损伤食道,牙齿等部位,甚至会增加食道癌的发病几率。
胀气是胃肠道出毛病的一个症状,张嘴咀嚼、边吃边说话、狼吞虎咽(同时吃进许多空气)、边吃饭边喝汤(将胃中的消化酶冲下消化道)等,都容易造成消化问题带来胀气。消化不良、胃病也会伴随胀气;食物过敏也可能是造成胃胀气的原因,它使食物在结肠发酵,产生氢气及二氧化碳;糖类食品含有细菌,是产生胀气的主要来源;生活压力、情绪紧张、缺乏消化酶等,均可能引起胀气。
胀气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无法吸收某类碳水化合物。豆类容易引起胀气,甘蓝菜、绿花椰菜、洋葱、白花椰菜、全麦面粉、白萝卜、香蕉等也容易产生胀气。胃胀气大部分是饮食所引起的,首先必须改变饮食习惯,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而且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太撑,建议少食多餐。
不少人因为吃饭的习惯不好,很容易被胃胀气缠身,胃胀气让人“一肚子气”,想要有效消气,就要睡觉前的3小时或者每天晚上8点过后就不再吃东西,无论是夜宵还是零食,因为此时晚餐吃的食物尚未消化完毕,而且肠胃蠕动也逐渐减缓。养成晚餐只吃8分饱的好习惯,减轻肠胃负担,避免引起胃胀气。
“胃排空”是怎么回事?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排空因其参与了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已成为干预药物代谢的目标之一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胃的排空一般在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开始。胃排空的具体过程:食物刺激胃壁是促进胃排空的动力,当幽门括约肌开放,胃运动加强,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压时,胃内容物即可进入十二指肠。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内容物通过肠壁的各种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运动减弱,排空减慢,对胃的运动和排空起抑制作用。当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被中和,消化的食物被吸收,对胃的抑制作用便逐渐消失,胃的运动又逐渐增强,直至另一部分胃内容物被排到十二指肠。所以胃的排空是间断进行的。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是不同的,与食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有关。固体食物的排空速率比液体慢得多,切碎的、颗粒小的食物要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固体食物的排空与热量大小成反比。一般糖类食物在胃停留1小时左右;蛋白质类停留2~3小时;脂肪类食物停留5~6小时以上。一般情况下,对于混合性食物,胃完全排空的时间约需4~6小时。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基于十二指肠与胃两边的压力梯度,在近幽门区有一高压带长1~3厘米,当静息时其内压比胃窦内压和十二指肠内压都高5毫米汞柱或更多。静息时,十二指肠内容物不能倒流入胃而胃内容物亦不会通过此高压带。当蠕动波向胃窦接近时,高压带松弛,压力暂时下降,液体和部分食糜从胃入十二指肠。
食物的质与量影响胃的排空,溶液或小颗粒悬浮液较固体物排空快,不能消化的固体物在消化期间不能排入十二指肠。酸性食糜延缓胃排空。脂肪酸延缓胃排空,其脂肪酸链长度与抑制程度有关,10~14碳长链脂肪的抑制作用最大。每单位食物所含热量亦与胃排空有关,热量高者排空慢,而具相等热量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的胃排空率相似。
胃排空受神经与体液的调节,十二指肠内不同的刺激能反射地引起幽门收缩,增加十二指肠压力,阻止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这是在迷走神经参与下进行的。体液调节中,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肠抑胃素分泌,抑制了空胃活动和消化期胃蠕动。脂肪对幽门区抑制以幽门窦最明显,甚至倒转两边的压力减低了胃运动,同时增进了幽门收缩,使胃排空变慢。胃泌素、促胰液素等亦可延缓胃排空。
因此,在饮食时应该细嚼慢咽,不宜多食脂肪,以利于胃排空,减轻胃的负担。
“胃动力”到底指什么?
胃动力指的是胃部肌肉的收缩蠕动力,包括胃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频率。胃动力不足,就会“消化不良”。胃动力障碍是造成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造成胃动力障碍因素包括精神情绪变化、胃分泌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当人的胃动力出现障碍时,会发生上腹胀满、易饱、饭后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早饱、腹胀等症状会影响患者正常进食,也会影响机体对正常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胃排空减慢可导致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延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黏膜损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胃炎。胃炎会进一步促使胃动力减缓,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进食过多的萝卜、土豆、红薯、板栗等食物,暴饮暴食,饮食过量,使胃的负荷超过常态,胃部肌肉蠕动力量不足,胃不能按时排空,胃内积存食物过久,会导致胃动力不足。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过度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造成胆汁反流,饮酒使胃黏膜受损,也会引起胃动力障碍。
应有规律地进食、定时三餐,尤其不能忽略早餐。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忽视早餐,甚至不吃早餐,也有人左手一袋牛奶,右手一个包子,匆匆对付两口了事。日复一日,就会出现早饱,即吃的食物量少于正常进食量且产生“饱”的感觉,这就是“胃动力”出了问题了。不能暴饮暴食,应该每餐少吃一些,七分饱是最好的食量。不能过于刺激。要尽量避免一些过烫、过辣、过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并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注意加强营养和锻炼,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运动既消耗了体内的能量,又刺激了胃肠道的蠕动,对促进胃动力,改善胃的功能状态有良好作用。用餐后不要立即躺下,避免睡前吃东西。建立起如上所建议的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才可使胃动力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