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老子《道德经》(1)
序言
我个人认为,整个东方文学中最该先读的书,应该是老子的《道德经》。如果有哪本书可以说本身为我们阐释了东方精神,或对理解中国人的行为特征非常重要,包括实际上“那些隐秘的方面”,这本书就是《道德经》。因为老子的书包含了世上第一个清晰的隐匿哲学,它的教义有大智若愚,大胜若败,弱即为强,隐匿的强处,向对手让步之益以及争权夺利之害。实际上,这本书阐释了中国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中可以看到的任何成熟内容。谁要是把这本书读透了,那么他会自动获解中国人的习惯和做法。再进一步而言,谁要是问我在东方文学和哲学中可以找到什么解毒剂,去疗治这一论争的现代世界那根深蒂固地笃信武力和斗争可以获取权力的念头,我会说出大约在2400年前写就的这本“五千言”小书的书名。因为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0年)有能耐让希特勒和梦想统治世界的其他人显得愚蠢可笑。我认为,现代世界的混乱是因为生活节奏哲学或者任何与其相似的遥远思想的完全缺失,而这些内容可以在老子和他出众的门徒庄子那儿看到。再说,如果有哪本书提出反对现代人五花八门的活动和无用的忙碌,我又会说是老子的《道德经》。这是世界哲学中最深刻的书籍之一。
这本书寓意简单,其中十几个思想以洗练精辟的形式反复重复。简言之,其思想为:生活节奏,世界现象与人类现象的统一,返璞归真的重要性,过分统治和干涉人的俭朴生活的危险,无为即“不作为”教义——最好阐释为“不为”,正好等同于“放任主义”(lassez-faire)一词,灵的普遍影响,谦卑、宁静和平和的教导以及武力、傲慢和骄横的愚蠢。要是把生活节奏读懂了,那书中其他所有内容都可以读得明白。老子的思想深刻明晰,神秘实用。
本书中一些最大的悖论有:“不敢为天下先(67)。”“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其出弥远,其知弥少(47)。”“抗兵相加,哀者胜矣(69)。”“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31)。”“战胜以丧礼处之(31)。”“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7)。”“既以与人己愈多(81)。”“报怨以德(6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4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关于放任主义)“治大国,若烹小鲜(60)。”事实上,整部书都包含这样的悖论。
自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传统上,《道德经》分为两部分。事实上,原来的集子包含各种各样的警句,如果读者读到不同篇章的发展和关系,就可以看到甚至连篇章的划分也不是最初的。(《道德经》最近一些版本已经不分章节了。)总体而言,可以进行粗略的划分。第一章至第十章描述一般教义特征;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阐发了无为教义;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八章讲到“道的模式”,是最具神秘主义的章节;第二十九章至三十一章对于使用武力发出了有力的警告;第三十二章至三十七章讲到生活节奏。第二编,第三十八章至四十九章强调柔弱、简朴和宁静。第五十章至五十六章跟养生有关。从第五十七章起,主题更为具体。第五十七章至六十七章明确劝告对人类事件的控制和管理。第六十八章至六十九章又触及战争和隐匿。第七十二章至七十五章有老子关于罪与罚的名言。最后六章即第七十六章至八十一章,又给出一些关于弱的强处的一般原则,第七十九章是有关和解的适当建议。事实上,如果和平大会上的代表团必须阅读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章节的话,那我们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对于大国和小国(第六十一章)的建议似乎也很完美。
一般来说,每章开头是个悖论,以一些平行句式展开,以“故”字开头,采用平行句式展开。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何使用“故”这个字,因为西方读者经常认为它放错了地方,看不出文中有真正的逻辑关联。然而,应该清楚的是,中国的逻辑既是不确定的,又是同步的,而不像西方逻辑那样是确定的、排他的和连续的。因此,原因可能是结果,结果可能是部分原因,这通常更为接近真理。中国人的因果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同一真理的平行方面。在中文里,“故”跟“因”几乎难以区分。老子、庄子和中国许多作家都是如此。我们对因果的区分难道不是显得有点孩子气吗?如果试图去找当今战争爆发的原因,将会发现许多关于这种原因逻辑的东西。
老子的文本已经有许多有益的批评和校订,特别是俞樾、王念孙等人的文本复原。另一方面,关于当代中国著作家所作的词语和段落的转换和章节重分,也有许多无用的争论。这些校正和替代似乎是从小学校长批改学生作文的艺术而来,为了达到似乎更好的风格效果,这儿去掉一个重复,那儿换掉一个句子。平行结构似乎必须一块儿放在一个段落里,而且一定不能在书中另外一处出现。任何一位好作家都明晓这样的事实:一篇好文章永远不会遵循校长的提纲,而且在文章思想的基本统一之处,编辑可以掉换一下句子,把它置于另一文章的适当位置,使自己感到满意。而这种校正在古代作者的文本复原上毫无地位。在这方面,我是个“保守主义者”。
因此,认识到这种章节划分并非原初,我还是遵循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的保守划分法。这些批评家另一个有趣的缺点是假定这些分法是原始的,然后抱怨说章节缺乏“行文一致性”。当今老子文本的存在形式相当令人满意,因而这样的掉换和重分毫无必要。我并非毫不犹豫地遵循甚至最著名的王念孙复原文本,因为该本并没对悖论之处进行修改完善,而是拿掉了事。传统文本有“良器者,不祥之器”这句话,王相当好地证明了“良”是另一词的误写,就好像英语的连接副词“于是”一样。但正是因为“良的”东西就不是“不祥的”,而去问悖论大师老子怎样表达“良器者,不祥之器”,这简直愚蠢至极。
因为《道德经》一书很薄,在中文书中,老子是翻译得最多的。我已见到九个德文译本,包括亚历山大·乌拉尔(因瑟弗拉格)极棒的译文。英语有十二个译本,译者是E.H.帕克、湛约翰、M.E.雷诺兹、保罗·卡勒斯、德怀特·戈达德和魏涛、翟林奈、伊莎贝拉·米尔斯、《智慧的圣地》的“编辑”胡策林、沃尔特·戈伦·奥尔德、约翰C.H.吴和阿瑟·韦利[5]。最后提到的两位译者最优秀。我翻译成英文时,从韦利和米尔斯的译文那儿得到了最大的帮助。但我发现有必要重译一下。老子的风格洗练精辟,行文简洁刚健。我试图保留其洗练精辟的风格以及句子节奏,但没有保留许多段落中的押韵。翻译是寻求确切词语的艺术,在找到确切词语时,可以避免拐弯抹角说话,风格也得以保留。翻译也要求一定程度的愚蠢,最好的翻译是愚蠢的翻译,不越出常规而寻求“出色”的阐释。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建议一直是我的原则。因为只有蠢人才忠诚。许多译者对词源方面单个词语进行了不应有的错误强调,正如初学外语的人过分强调单个音节一样,一是因为不熟悉造成的,二是因为不流畅引起的。我给出了脚注,主要目的是使文本的意义更为确切清晰,因而没有任何附加评述。原文没有章节标题,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都给加上了标题。
《道德经》
林语堂 英译
第一编 道的法则
一、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6]。玄之又玄,众妙[7]之门。
二、相对概念的兴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为无为
不尚贤[8],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9],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10]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论道
道冲[11],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天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2]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13]。
六、谷神
谷神[14]不死,是谓玄牝。[15]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6]。
七、他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7],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砥砺才能之害
持而盈之[18],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9]
十、抱一
载营魄抱一[20],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21]?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22]?明白四达,能无知乎?[23]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一、器物致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自然之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24]。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25]。故去彼取此。
十三、荣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26]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27],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
十四、古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28]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29]。
十五、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30],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31]兮其若朴[32],旷兮其若谷,混[33]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34],故能敝而新成。
十六、知常道
致虚极[35],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36]。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37],全乃天[38],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七、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大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39]。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见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0]。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41]抱朴。少私寡欲。[42]绝学无忧。
二十、我与众人
唯之与阿[43],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44]。
二十一、道的显现
孔德[45]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46]。
二十二、争名之害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47],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48];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49],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同于道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余食赘行
企者不立,跨[50]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