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林则徐登场
林则徐是一个能臣。从做事的意义上,这是一个受皇帝喜欢的人,对于汉人臣子,清朝皇帝的要求,就是能做事。至于他们作为士大夫修齐治平的理想,是不被承认的。如果一个汉人臣子,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最大的可能,是早早就丢了脑袋。在一个满人的天下里,治国平天下的事情,是皇帝的专利,满人的事情。汉人不能有大臣、贤臣;有资格做的,只是能吏和清官。所以,清朝盛产于成龙、汤斌这样的人,对自己刻薄,对别人也刻薄。缩衣节食、辛辛苦苦地为皇帝做鹰犬。林则徐不是这样的清官,但他的确能干,能干事。不仅能干事,而且,他跟一群嗅觉敏感的士大夫一样,在王朝的末世,早早嗅出了末世的问题。他属于经世派的一员,他们开始证实研究清朝的许多明显的弊政,开始研究盐政、漕运以及西北边疆的问题。尽管只谈问题,不谈主义,他们的主张,依旧无人问津。然而,他们依然忍不住要替皇帝操治国的心。当然,鸦片问题,也是他们所操的心之一。不用说,今日所谓“地命海心”——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之好心人,都是此辈嫡传的后人。
1838年10月,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一道言辞恳切、痛陈鸦片利害的奏章,打动了道光皇帝。由此,林则徐被命来京觐见,拉开了禁烟的序幕。随即,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第二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正式开始禁烟。
林则徐受命禁烟,朝中的满大人不大高兴。嘉庆和道光年间,对于清朝政治而言,面临一个转折。国力显然从乾隆后期就已经不行了,而独占政治资源多年的满蒙人士,养尊处优年头多了,政治能力也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从乾隆末年延续到嘉庆年间的五省白莲教起义,最后镇压下去,靠的是汉人,甚至是在野的士大夫办团练。对于王朝出现的盐政、漕运和西北边疆问题,能拿出主意的,都是汉人。满人则只有挡道的份儿。此番禁烟,满人倒未必都是弛禁派,但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办法,又一次让汉臣占了先机。依然权倾朝野的满大人们,面对汉臣的经世派的努力,感到了某种压力。满人当朝大臣的情绪,为后来禁烟的一波三折,以及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埋下了伏笔。
其实,林则徐之所以有勇气出这个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于将要打交道的西方人,怀有两个很深的偏见。其一,他认为,西方人是靠吃牛羊肉粉为生的,非得靠中国的茶叶和大黄通便不可,否则就会胀死。这样的偏见,早在中国跟俄罗斯的贸易中就存在了,俄罗斯一直以来,从中国进口的最大宗的货物,就是茶砖和大黄。于是,人们就想当然地顺延出了这样的故事,居然让很有实干精神的林则徐也信以为真。当时还有一个说法,荒诞程度稍低,说是英国人之所以富强,是因为可以从中国倒腾茶叶,欧洲各国均要从他这里买茶叶。其二,他认为西方人习惯用绑腿裹腿,因此弯曲不便,在船上还行,上了岸,是不能战斗的。另一位经世派干将徐继畬也有类似的认识,他在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时,认为洋人两腿僵直,跳走不灵,陆战不行的,之所以能攻城略地,主要是靠汉奸。洋人两腿僵直这样的传说,大概自马戛尔尼使团来后,就开始盛传了。马戛尔尼不肯对皇帝下跪,没有人想到那是因为国家尊严的问题,所以,就将之解释为洋人的腿是直的,不能打弯,所以根本跪不了。到了林则徐这里,大约是觉得人的腿生来不能打弯,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所以,稍作修正。显然,这种时候,道光皇帝也好,林则徐也好,都没有把此番禁烟跟此前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来华联系起来看,完全低估了英国人打开中国商贸大门的决心,根本没有想过,此番禁烟,可能引发一场大战。需要一提的是,洋人腿脚不便的成见,后来又有所发展,说是洋人厉害主要靠船坚炮利,一旦上了岸,就不大行。而清兵那么多次陆战的失败,人们都归咎于汉奸,成千上万的汉奸,是汉奸打败了清兵。所以,只要诱使洋人离开他们的舰船,上了岸,他们就有可能被打败。这样的成见,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北方主帅僧格林沁对此还是深信不疑。
但是,等到了广州,亲眼看见洋人之后,他感觉有点儿不对了。林则徐不愧为经世派的干将,他不仅亲自观察了夷馆,而且以钦差大臣身份,亲赴澳门,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些化外的夷人,打探究竟。当时的澳门,还是在中国卵翼下的一个租借地,对中国政府相当恭顺。听说钦差大人要来,澳门总督以下,十分兴奋,倍感荣耀,使出浑身的解数,连接待林则徐,仪式都非常隆重,其中就包括洋乐队和洋冰点行列式表演。林则徐转了一圈之后,至少一个成见不见了,知道了夷人并不是没有了茶叶和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胀死,感觉即将要对付的英国人不那么简单。此后,他托人在澳门收集了一些西方的报纸和其他资料,开始着手编辑“四洲志”,即各国概况。在中英战云密布之时,他还通过澳门买了一些西方的大炮,还有一艘英国商船,将之改造成军舰。但是,简单从澳门找到的报纸里得到的关于英国的情报,诸如人口、面积、兵力、军舰数量等,显然不足以让林则徐对这个处于工业革命中的对手,有清醒的认识。他完全无法了解,这个资本主义体系呼唤出来的巨人具有多大的能量。如果单纯论数量的话,显然英国国力还不如中国,似乎无法应付一场跨越万里的远征。
林则徐更不知道的是,他此番禁烟的对手英国,在他来之前,又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蒸汽机轮船已经问世,增加了英国舰队的灵活性和稳定,而是对东方的贸易。英国政府1832年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设置驻华商务监督。代表英国官方的两任商务监督,在抵达广州之后,虽然屡次设法与广东地方官见面,都被挡驾,只能闷坐在夷馆里。第二任监督义律,又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心中的火气与日俱增。这一状况,对林则徐的使命,无疑是负面的消息。
林则徐的禁烟,当然动作比此前的任何一次禁烟都大得多。由于林则徐握有节制两广水师的权柄,又设法得到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的鼎力支持,所以,禁烟行动颇有成效。尤其采用兵围夷馆、撤走仆役,不交烟、不具结永不贩烟就不许离开的狠招儿。为了杀鸡儆猴,林则徐还下令在夷馆前面的广场上,当众处死了一个中国鸦片贩子。据澳门的报纸报道,夷馆周围上万人成天呐喊,往里头扔石头,喊杀声震天,这让许多国家的商人都屈服了。就当时而言,虽然西方商人没有不夹带鸦片的,但真正的大供应商,却还是英国人。中英之间鸦片贸易,当时对英国来说,犹如生命线,而对于其他国家,则是一种副业。
但是,英国人不肯屈服。夷馆里的英国商人甚至在夷馆修筑了工事,准备迎接林则徐麾下兵丁的进攻。夷馆原本是严禁带进火器的,可此时夷馆里的英国人,却早就武装起来了。当然,凭里面的英国商人,要想打出个名堂,显然不成。每天,成千的中国人用砖头瓦块袭击夷馆,将门窗打得稀烂。里面的人,压力越来越大。英国的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想了一个办法,说服英国鸦片贩子交出烟土。就当时情势而言,被围困在夷馆里的英国商人,僵持下去,也难以持久,交出烟土,固然肉痛,但别的脱困的办法,似乎一时间也找不到。所以,熬到熬无可熬之际,义律告诉英国商人,可以把鸦片交出去,损失的财产,由他代表英国政府加以担保。有了这样的担保,鸦片商人当然乐意从命,也只能从命。只是,这一大胆的决定,义律并没有事先通知他的政府。事实上也没法这样做,中西之间的交通,每每耗时几个月,如果事事请示,被封锁在夷馆里的英国人就饿死了。但这一担保,事实上把原本隐在幕后的英国政府推上了前台,事情由此闹大,或者说,他做这个决定,就是安心想把事情闹大。此后关于鸦片的问题,就是中英政府间的交涉了。交涉当然不成,那么,战争也就到来了。
英国人交出了鸦片,林则徐才有了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的盛举。在销烟的同时,林则徐还拟了一篇献给海神的祭文,对鸦片进入大海,污染了海水表示抱歉。销烟成功之后,林则徐替道光皇帝草拟了一道给英国国王的谕令,洋洋几千言,在苦口婆心劝英国人禁绝鸦片之余,还威胁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要英国国王,不要以身试法。道光见了,很高兴,批了四个字:得体周到。然而,虎门销烟的成功,在洋人看来,是所有的鸦片,竟然真的被销毁了。原本,按洋人对中国人的认知,销烟很可能就是一个幌子,大部分的烟土,都会被偷光的。由此可见,林则徐还真是一个能干的角色。只是,这个能干的角色,对付英国人未必能胜任。果然,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人并未如预料的那样恭顺,反而因东印度公司的两艘小战舰的到来,频繁挑衅,双方在英军大部队到来之前,发生多次冲突。规模最大的一次所谓的穿鼻海战,水师提督关天培亲率舰队,迎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两艘小战舰,结果大败。这场失败,照例被林则徐奏报为获胜,但心中肯定郁闷。被激怒的林则徐,上奏道光皇帝,干脆要求断绝对英国的贸易,驱逐所有英国舰船。然而,林则徐和道光皇帝都不知道,禁烟的主题,自打义律缴烟起,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了。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自打销烟开始,战争的阴云已经来到了中国上空。虎门销烟,对英国政府来说,是一个机会,接连两届商务监督来华,终于找到了这么个机会。多少年梦想的打开中国大门的时机,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