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原始章第一(2)

【译文】

义,是指人们应该遵从的行为规范,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解读】

所谓“义”,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事适宜,符合标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事要公正。天地万物都在自然规律和秩序中生生不息。对朝政来说,君主要真心诚意,臣子要忠贞廉洁,以此为宜,则国家必和谐。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慈爱,子孙应该孝顺,兄弟之间应该友爱,夫妇之间应该恩爱,如果这样,则家庭必和睦。凡事皆如此。

理和义是统一的。只有按照真理去判断、处理事务,才会体现出仁义。顺事物之理的为善,逆事物之理的为恶,赏罚随之。想要事物各自得到其适宜的位置,各自得到其应有的发展,必须按“义”来行事。要建立功绩,成就事业,也必须按“义”来实行。

【案例】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心术不正、故弄玄虚、口是心非,用心计、耍手腕,当面锣、背后鼓,台上说君子言、台下行小人事,谈何为正?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正直、公道。

职场之中,八面玲珑固然会得到一时之利益,但终不会长久,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讲究道义,注重诚信。对于诚信的认识,容易出现以下误区:其一,认为职场人讲信用与负责地工作关系不大;其二,以为江湖义气就是诚信;其三,认为性格、习惯的好坏与是否诚信无关;其四,认为个人能力的高低与诚信无关;其五,认为自我意识强,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也与诚信无关;其六,认为实在就是诚信。要想取得职场上的成果,这几点误区是需要注意避免的。

管理方面也是如此。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管理者缺乏正直的品格,那么,无论他是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会造成重大损失。他破坏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破坏组织的精神,破坏工作成就。”由此可见,正直的品格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是多么重要的素质啊!

要做一个正直的管理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淡化权力,只有当实施责任需要权力的时候才能突出权力。这就是做一名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二、要做到“集中的权力分散管,隐蔽的权力公开化”,要严格自律,千万不要大权独揽,以权谋私。三、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监督体系,能有效地对管理者和领导进行制约和控制,尤其是对一把手,做到与员工一视同仁。四、在工作中应当尽量自找压力,防止领导的自满情绪,如使自己做的工作尽量力求完美。定期或不定期要求员工给领导提意见,多与员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五、要人性化管理,平等对待员工。

宋·张商英:“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清·王氏:“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礼是为人处世的规矩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译文】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是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行事。

【解读】

“礼”是规范全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大到国家、社团的集体活动,小到个人的饮食起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样,社会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一个国家,如果朝野上下,从国家的领导人到基层的人民群众,动静视听,进退休止,都能按照人伦道德规范去做,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放荡怪癖、邪恶腐败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道、德、仁、义、礼,是构成我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五大要素。古代的所有思想家,当然不可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原理,而一致认为伦理道德、礼仪法规是“天道”的演化。古代思想家虽然有其不应苛求的认识局限性,但源远流长的人类要敬畏大自然(天道),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却包含着极其深邃伟大的智慧。

【案例】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言行举止的细节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优秀的人大多也是注意细节的人。有时候,一个很小的动作或礼貌习惯都有可能影响到办事的结果。所以,在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待人,才不至于因小失大。行为礼貌是必须的,它是你办事成功与否的前提之一。尊敬别人的人,人们也会尊敬他;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以礼待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融洽。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怎么样才好?”孔子回答说:“君主要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要忠心侍奉君主。”孔子这句话现在用来理解和处理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就是领导要想得到下属的忠诚,首先要按人之常情和事之常理对待下属。礼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尊重、仁慈、爱护等。领导如果对下属尽心,下属自然也会对领导忠心。聪明的上司,无论是君主、将领还是一般的领导都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争取群众的最大支持,才是建功立业的根本,不得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已有之的训导。

宋·张商英:“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清·王氏:“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为人之本,缺一不可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译文】

凡是想要树立修身立业的根本,道、德、仁、义、礼这五种思想缺一不可。

【解读】

从整体本质上说,只要有内在的道与德,则必有外在的仁、义、礼;但从作用表现上说,这五者缺一不可。《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应该内心忠诚,体欲道,怀于仁,应之以仁,处之以礼。孔子曾说:“三十而立。”所谓立,是指“立身、立言、立德”。一个成人,首先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独立生活,这就是“立身”。立身不可不修德,否则立身不稳;处事不可不讲权谋,否则难以成功。以道德为基石,以权谋为手段,人生在世,二者缺一不可。

张注中所引老子之语,说的是由于道、德、仁、义依次丧失,人们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等级、法规性的礼教来规范社会,其本意是指因时适势地运用道体的不同功用而已。老子强调的是天道的本体,黄石公强调的是天道的功用。实际上,“体”“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案例】

道、德、仁、义、礼五者皆具,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生前异常受欢迎,甚至连他的佣人都喜欢他。在他离任后重访白宫时,依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并予以真诚的关心鼓励。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罗斯福的黑人男佣詹姆斯·亚默斯写了一本关于他的书,取名为《西奥多·罗斯福,他佣人的英雄》。

为发展人格起见,我们必须懂得,个人的人格魅力完全是由对人感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所致。把这种魅力发展起来,待人接物既可处处制胜,对人的兴趣亦会自然地滋长,同时,吸引人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帕瑞克所说:“除非你能管理‘自我(myself)’,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管理者的人格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事事为先、严于律己,做到模范表率。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员工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人格魅力需要管理者长期修炼,并把管理活动当做一门艺术一样精心实践。在管理中注重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熟练掌握必要的业务知识,善于高处定位思路、低处找准落脚点、实处创造效益。以“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管理的本质是文化”的理念,理解人、关心人、包容人、激励人,低姿态和组织成员保持精神同等,并刚柔相济、虚实并举、情理交融进行科学管理,在积极为组织成员创造荣辱与共、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增加管理效益,提升管理品质,推动组织实现不断发展。

宋·张商英:“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清·王氏:“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的明通审达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译文】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解读】

有形有象的事物,在自然的规律中运行,自有其盛衰循环之理。天理昭昭,不爽毫发。但凡为人,必须体之以道德,行之以仁义,践之以礼仪。如此,则是盛之机、成之象。违反这些,必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明晓事理的人,必须依据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得失,作为明辨盛衰、通晓成败的准则。大凡以高尚道德立身处世的伟大人物,在其走上社会施展抱负之际,就已经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既能预测未来的趋势,又能洞悉兴亡成败、治乱去留的玄机了。由于对主观和客观的规律、时事变幻的奥秘洞若观火,故能事事应对自如。

【案例】

明理之人,与之相处会如沐春风。明理之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荀子》上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就会走投无路,抱怨老天的人没有志气。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怪别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了吗?

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人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这一个方面,却不知道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城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我能够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范增而不加以利用,这就是被我打败的原因。”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他有贤才辅佐,而其得贤才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领导者,贵在自知之明。若能善于发现贤能之士而授以权柄,使之各尽其责、各司其能,就会成就事业。反之,若不能识才任能,不信任、不重用人才而对其束手束脚,势必会将事业越做越差。

管理者贵有自知之明,如此,就能明辨是非,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正确地对待输赢得失。古希腊特菲尔神庙碑铭上的唯一箴言就是:认识你自己。只有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认真地反思自己,才能变得睿智,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