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演讲力表达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加分项:非语言技巧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除了最基本的主题选择、语言逻辑组织、内容时间把控等技术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对演讲者本人肢体方面的表达有一定要求。诸如眼神、微笑、手势、服装等。本章我们主要讨论的便是演讲中的加分项:非语言技巧。

第一节 眼神的魅力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眼睛在人们日常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所获知的信息总量中,眼睛可以达到70%左右。一个人不管是高兴万分,还是深情款款,或是隐忍克制,我们都可以从对方的眼神里窥得一丝端倪。相对于嘴巴说出的感情,人们似乎更容易相信一个人眼神所流露出的感情。因此,利用好眼神是一名演讲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眼神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有一位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每逢说到言语激动处便会用自己犀利的眼神直视听众数秒,很多不熟悉他的听众都以为他是一个很严格、甚至是不懂得通融的人。可是当有一天报纸上刊登了他和妻子一起出游的照片后,人们惊讶地发现,他望向自己伴侣的眼神却是那么温柔。由此可见,眼神可以传达出人们想要表达的细微情感,还可以代替语言、手势等表达人们不可言说的秘密,也可以成为演讲者和听众沟通的有效手段。比如演讲者通过观察听众的不同眼神,可以及时地察觉出自己是否语速过快,是否解释得不够清晰等。

在演讲过程中,运用眼神的方法通常分为:直视法、闭目法和环视法。

第一,直视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警察在审问犯人时通常会采用这种方法,他们会用眼神紧紧地盯着嫌疑犯,如果嫌疑人的眼神飘忽不定,且不敢直视对方,那多半是在说谎。日常生活中,如果两个人互相对视,双方都会产生压迫感,通常不自信的那一方会率先转移视线。演讲者在演说过程中同样如此,当演讲者直视听众席的某一位听众时,这位听众同样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不过区别在于,演讲者转移视线并非对自身以及演讲内容不自信,而是他还要与其他听众进行眼神交流。

第二,环视法。

所谓环视,是指演讲者给予听众的一种眼神错觉。演讲者在初次登台或者演讲过程中比较紧张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在全场范围内对听众进行快速扫视,好像在观察每一位听众的表情,但实际上此时演讲者的目光是虚的,是空的,事实上他可能谁也没有看。意即“眼中无听众,心中有听众”,主要在于一种姿态。在人数众多、场面较大的场合演讲时,演讲者上台之后通常会环视全场,一方面表达对听众的尊重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在委婉地告诉听众“演讲即将开始,请保持安静”。用此方法时眼珠切忌不可“滴溜溜”乱转。

第三,闭目法。

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很多抗震救灾的英雄。其中一位英雄在做事迹演讲时,当回忆起在救灾过程中那些感人的、悲惨的场景时,他闭上眼睛,沉默良久。在他悲痛地闭着眼睛时,听众的心也跟随他回到了当时的那种情景,感同身受。在演讲过程中,当所讲内容比较悲壮,比如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或者演讲者情绪紧张、愤怒或心情无法平静之时,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来稳定情绪。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演讲者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来与听众进行眼神的交流,都不要忘记眼神只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在演讲中更是以言语交流为主体。所以演讲者不可故弄玄虚,滥用眼神,过度依赖或者夸大眼神在演讲中所起的作用,否则只会让听众忽略演讲的内容,只有眼神同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密切配合,才能使眼神的交流在演讲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节 笑,微笑,得体的微笑

国内某知名航空公司的空姐在一档节目中提起自己的职业培训经历时,特意强调一点,那就是要微笑。她说公司为了使她们拥有自然亲切的笑容,要求她们每天都要用自己的牙齿去咬紧一根筷子,在保持露出8颗牙齿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眼睛炯炯有神,不可以给人一种皮笑肉不笑的僵硬之感,也不可笑得太过让人感觉不够成熟稳重。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微笑,是人类存在于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它可以轻柔地安抚一颗受伤的心;微笑,是上帝对人类最慷慨的馈赠,它可以在寒冷中让人感觉温暖。由此可见,微笑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而且它还是人类实现美好沟通的基本保障。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如果能够善于使用微笑的力量,演讲过程一定会增色不少,也会无形中增加演讲者的个人魅力。日本著名推销员原一平先生在演讲中提起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道:“我今天之所以能够获得一些小小的成就站在这里,全部得益于微笑。也许大家可能不是特别相信。微笑?微笑有那么厉害?它只是一种表情,怎么可能帮助你获得成功呢?最初,我和你们有着同样的怀疑和困惑。”随后他讲了他自己的个人经历。那时,他还是公司里一名极其普通又不起眼的员工,他的业绩并不算很好。他在上门推销时,并不是面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微笑的,他只是机械地向他们介绍着自己的产品,尽管他非常努力,可是不得不说,他的业绩仍然没有因此而有所好转。直到一天,有位老顾客对他说:“原一平,如果你在介绍保险种类时能够笑一笑,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购买你的保险。”

这位老顾客的话引起了原一平对自己日常工作时表情的深深反思。回到家里后,他开始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然后第二天见到客户以后尝试着去运用微笑进行沟通,慢慢地,他拿到的保单越来越多,也研究出了39种不同的微笑语言,并且可以将每一种都展示得自然流畅。他告诉听众,微笑是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无声语言,有的微笑可以使人备感亲近,有的微笑可以使人感受到阳光般的和煦温暖,有的微笑可以使你变得谦虚平静,充满自信。正是由于他相信了微笑的力量,他才可以一步步地前进,取得今日的成就,并且同他的客户们保持着友好的联系。

原一平的演讲故事告诉我们,微笑的确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帮助人们走向成功。那么,在演讲中,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运用微笑这一无声的人类语言呢?首先,我们可以学习原一平先生,在自己家里对着镜子练习如何自然微笑,并且记住自己微笑的最佳状态和最好的状态,确保在面对听众时可以发自内心的将其展现在听众面前;其次,在演讲中,开场前微笑是表示对听众的欢迎,听众提问环节时微笑是表示对听众的肯定,如果在演讲过程中环境嘈杂、秩序有些许混乱,也可以稍作停顿,然后利用微笑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微笑是用来配合演讲内容的,它应该伴随着演讲内容的情绪而起伏,比如愉悦时的大笑,或讲笑话时自嘲的笑,或者是列举反面材料时瞧不起似的冷笑。它并不是随时随刻可以出现的,更不能毫无原则、莫名其妙、不顾场景时机地出现。比如,当演讲内容沉痛、伤心、悲哀时,如果演讲者不合时宜地微笑,不仅会让听众认为演讲者是一个冷血没有感情的人,同时也会对这场演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有位演讲者曾经说过:“在演讲中,微笑同说话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它并不是一件可以随心所欲地事情。比如,当你想要同听众传达一个全新的观点时,也许可以先微笑着环视全场,然后缓缓开口进行介绍。或者你也可以微笑着挑选几名听众进行互动,然后再微笑着致谢。总而言之,在演讲中,如果你能够正确运用微笑,并且能够做到得体微笑。那么,恭喜你,你距离成功演讲家的道路又迈进了一步。”

第三节 让手自如地挥舞

纵观大大小小的演讲比赛,我们总是可以发现有一部分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并不会运用手势,尤其是初次接触演讲的人更是如此。也有一部分演讲者虽然知道手势的重要性,但总是不能在演讲过程中去正确、自然运用。这也是评委和听众在判断一名演讲者技巧是否娴熟、心理是否足够自信的关键标准。

手势作为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常常用到的态势语言,它的运用是否恰当,对于演讲效果的好坏也产生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演讲者掌握并运用好手势,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向听众传达自己的感情,也能够使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演讲内容,从而增加演讲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演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于丹作为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不仅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大展风姿,而且她还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演讲家。在她的演讲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手势和微笑的熟练运用,她常常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辅以弧线形的手势,这样并不会显得太过僵硬,而且她的每一个手势都非常的简单、利索,毫无拖泥带水之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她对于手势的运用可说是独特精准,并且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极具个人魅力。在演讲时,她更是将自己的手势同声音、微笑、仪态等密切配合,使听众跟随着她的引导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联想。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次针对青少年的演讲中,他讲道:“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从细节处入手。牛顿坐在树下,苹果掉落下来,就是这么小的一个苹果(这个时候他伸出右手,食指略微弯曲,将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轻轻碰触在一起)。如果他像我们之中的任何人一样毫无反应,那么大概也就不会产生今天闻名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了。”奥巴马做出比喻苹果大小的手势,不仅再次强调了苹果之小,而且更加证明了牛顿善于从细节处入手主动思考问题这个观点。

演讲中的手势是多样变化的,在演讲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需要来分别配以不同的手势,大致可以分为覆手式、切手式、剪手式、伸手式等多种形式。但是不论演讲者使用哪一种手势,都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手要保持在上半身的范围内。在演讲时,听众的视线大多都集中在演讲者的上半身,如果你将双手下垂,在演讲过程中如果要做手势将十分不流畅,而且也无法及时地使用手势。我们可以像默克尔夫人那样将双手支开放置在讲桌之上,也可以十指交叉置于胸前,或者只要保证双手在上半身范围内则可以怎么舒服就怎么放。

第二,不要对手势的使用有过多的计划。演讲中使用手势是为了对语言表达的一种强调、补充和辅助作用,它是演讲者本人在演讲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种肢体表达,如果事先进行设计练习,虽然可以保证不会出太大的差错,但同时也会显得僵化死板,不能如理想中那般轻易拨触听众心里的那根心弦。

第三, 一定要使用精确。也就是对手势的使用一定要把握住最好的时机,切不可滥用,以免造成听众的视觉疲劳。

如何正确地运用手势,使手势在演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每位演讲者都要不断学习和钻研的事情。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你也可以站在演讲台上自信、自如地展现着属于你的演讲风采!

第四节 人靠衣装,也靠易装

《容止格言》中写道:“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作为一名演讲者,站在演讲台上除了要向听众展示自己的语言、声音、举止之外,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使之同整个演讲内容和场合相一致,并且能够通过得体、合宜的服装来为自己的演讲锦上添花。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大体是说哪怕再丑的人,如果有了干净的面庞和得体的服装来作为装饰,整个人也会看起来清爽舒适。这也说明了人们对衣着打扮的重视,比如伦敦时装周,这是全球明星以及各大服装品牌向大众展示潮流的一个平台,在时装周期间男女明星都会在走红毯或走秀时,穿上各自精心挑选的服装来争奇斗艳,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挑选的服饰都适合自己;有些人虽然服装很出彩,但由于和本人气质并不契合,看起来就会显得很怪,甚至颇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而有些人在选择服装时,不仅考虑到衣服的独特性和新颖,更是讲究衣服同本人气质的相互融合和衬托,这类人能成为秀场的宠儿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比如范冰冰曾经躁动一时的龙袍装,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将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的设计中,再加上范冰冰本人霸气、完美的演绎,真可以说是“一袭华衣震惊世界”。

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不仅让人们发现原来“演讲也可以如此精彩,说也可以比唱的好听”的同时,四位评审导师以及选手的穿衣风格也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李咏,央视前主持人,《超级演说家》导师之一,他曾自称自己是央视男主持中最臭美的,也曾因为怪异的穿衣打扮风格而被著名作家王朔调侃道:“18世纪法国皇宫里看厕所的人也就是穿这样了吧。”虽然李咏说自己在节目中的所有服装、配饰等都是自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专门定做的,但是也不得不说比起另一位导师乐嘉来说,李咏在穿衣服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乐嘉除了是《非诚勿扰》主持嘉宾、《超级演说家》导师、国内性格色彩创始人之外,他本人是一名非常优秀、富有激情的演讲者。对于刚性、热烈的乐嘉而言,标示正统的西服衬衫显然是不适合他的。在担任导师期间,他曾穿过一套两面蓝色的中山装,配合他的标志性光头和笑容,儒雅有威严,低调而不媚俗。心理学中有一个“晕轮效应”,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们对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做出判断的最主要依据便是你的着装,如果服装搭配合理,那么会认为你谈吐优雅;若服装搭配不合理,则会被认为是言谈粗俗。”演讲者同样如此,当你站在演讲台上出现在听众视线中的那一刻,实际上你的演讲已经开始了。如果你衣着整齐合体,妆容自然精致,再加上自信流畅的肢体动作,在听众眼里,这位演讲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可以信任的,对你所要演讲的内容接受起来也会更加容易。比如马云每次演讲都是身穿一套整齐肃穆的中山装,既符合他作为国内首富的严谨形象,也体现了他对于演讲场合以及听众的重视。如果有的演讲者站上讲台之后,衣冠不整或者搭配极度混乱,听众们甚至会怀疑此人的演讲水平和专业素养,而且较之着装整齐的演讲者,听众对这类演讲者的演讲内容的存在更加挑剔的现象,甚至会表现出不满。

心理学家认为,演讲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演讲环境来决定演讲时的仪表、衣着和肢体动作等。听众往往会依据外在形象形成对演讲者的直接感受,他们会以自身的标准来作为评判演讲者的标准。演讲者在对服装的选择中,除了要依据自身形体条件进行搭配之外,更要注意服装颜色搭配的三原色原则,也就是说配饰和鞋袜的搭配不要太过累赘或花哨。例如,身上衣服的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白色代表纯洁、神圣;黑色代表严肃、庄重;紫色代表高贵、肃穆,同时也会给人以距离感等。此外,在灯光的照射下衣服的颜色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加重或加深现象,因此演讲者在进行衣物配色时最好在灯光下进行试穿试戴,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演讲中,男士正装通常为西装,女士正装通常为西服套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服饰的多样性,演讲者对服饰的要求愈发趋向于在干净、大方、整齐的基础上可以自主进行搭配。比如在《超级演说家》的总决赛中,一向给人非常严肃冷峻的刘媛媛当天就选择了白色衬衫配黑色小短裙的搭配,而她这样的搭配会显得知性中带点轻松的灵动感,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五节 无声胜有声的沉默

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的决赛舞台上,主持人汪涵在网络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他在主持一场现场直播的大型比赛中,有一位参赛选手临场宣布退赛,这个决定让主持人和现场工作人员措手不及。但是,汪涵在听过退赛选手陈述的理由之后,并没有显示出一丝慌乱,只见他先是沉默片刻,转身向选手确认退赛这个既成事实,当再次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停顿几秒钟,请求导播为他准备广告时间,然后对此事讲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使用两次“不信,你听”来作为讲话的一个停顿,借助于听众的掌声来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给导演和工作团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应对方案。

这位主持人的临场表现不但可以作为播音教材中应对突发状况的经典案例,同时也是适时适度运用停顿的绝佳表现。停顿,作为一种表达手段而体现在我们的口语表达中,它通常可以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三种类型。在演讲中,我们一般采用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这两种类型。语法停顿则更多地应用于朗诵、话剧表演等方面。

在华盛顿总统任职期间,他曾经遭遇过一次规模庞大的民众示威活动。为了抗议美国在英法战争中保持中立的不道义行为,当时的民众携带枪支弹药集体到总统府楼下进行示威游行。在警卫等多方的劝阻之下,民众们站在院子里仍然不肯离去,吵闹着要求华盛顿总统给他们一个保持中立的理由。万般无奈之下,华盛顿总统对工作人员说道:“一味劝阻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还是我出去一下吧。”他大步走向窗前,有眼尖的民众发现总统之后兴奋地大叫:“快看,总统阁下在窗前,总统阁下要给我们解释了。总统阁下,请您看向这里。”一番呼喊之后,华盛顿总统仍然一言不发,只是双手交叉,冷峻地望向美国的民众。起初还兴奋异常的民众们在总统沉默的注视下,心里都悄悄打起了退堂鼓,他们感到了害怕。不一会儿,人群便四散而去,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华盛顿总统用长久的沉默和冷峻的目光驱散了闹事的民众,可说是不语自威。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是有时候没有出声反而比出声强。现在大多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心有灵犀的美好感觉,但最早这句话更多的用来比喻谈话过程中,突然安静也许会比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述而更能打动人心。法国人也有句谚语叫作“当谈话突然中止的时候,有天使经过”。这句话说的也是适度沉默往往可以在讲话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演讲的人都知道,在一场演讲开始之前,现场总是会有些喧闹,那么此时演讲者在站上讲台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维持会场的秩序,使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在演讲者的身上。有些演讲者则会抬起手臂,做一个暂停的手势,这个方法一般都是有权威或者比较出名的演讲者来使用(比如:马云、李嘉诚等),而且效果非常好。但如果作为演讲的新人或者并不是听众特别感兴趣的演讲主题时,这个手势反而会显得很无力,比如在中学举办“哲学的修为”的演讲,而听众又是学生,那么此时,演讲者则可以巧用沉默的力量来达到使听众迅速安静的目的。

李开复有一次在某大学进行演讲时,现场同学们因为对他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异常兴奋,因此现场也稍显吵闹。见此情形,李开复并没有生气,上台之后也没有使用任何肢体语言进行制止,他只是站在舞台中央,微笑着静静地望着台下七嘴八舌的同学们,一语不发。大概两分钟过后,当同学们发现他仍然没有任何讲话的打算时,他们瞬间安静了下来。然后,李开复开口说道:“同学们好,刚才我已经听你们说了这么久,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认真听我讲了呢?”同学们在不好意思的同时鼓掌叫道:“好。”没有一句责备,李开复用微笑和沉默,瞬间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也迅速掌控了现场的局面,并且让同学们对他这个人和他的演讲内容都印象深刻。

1958年,林肯从伊利诺伊州和斯蒂芬·道格拉斯参议员竞选美国参议院席位。他向道格拉斯挑战,在整个州的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道格拉斯是民主党全国性的风云人物,而林肯出了本州岛则默默无闻。林肯和法官道格拉斯关于奴隶制的辩论中,即使林肯深受疾病的折磨或者可能面对已成定局的失败,他仍然坚持着,没有放弃废除奴隶制的最后努力。

在最后一次演说辩论中,他先是激情昂扬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当众人正沉浸在他所营造的氛围中时,他却突然停顿下来,一直沉默地望向面前的每一个人。人们在他的眼神里似乎可以听到他在说:“我真是累极了,可是我必须要坚持下去。”然后他用力地握了一下自己的双手,用平静低沉的语气说道:“我的朋友们,不管日后我和道格拉斯法官我们两人谁进入美国参议院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个人的利益和前途在我今天想要向你们提出的这个重大问题面前是那么不值一提。朋友们,我亲爱的朋友们。”当听众都屏息以待他接下来的详细内容时,他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呼吸及燃烧。”林肯这些简单的话,适时的沉默以及他演讲时认真执着的态度,都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林肯获得了大家的支持,终于取得了辩论的胜利,当选了美国议员。并于1860年成为美国的第16任总统,并在任期内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绘画中有个专业名词叫作“留白”,它主要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以给听众留有想象的空间。在演讲中,我们也需要“留白”,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会使演讲者的条理更加清晰明了,同时也会为听众和演讲者自身带来奇特的效果。沉默,是演讲中的留白,它需要演讲者在实际演讲中不断地去尝试和运用,经过不断的总结应用后,最终会使自己的演讲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六节 新鲜感吸引注意力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在描写藤野先生到来之后给自己和同学们带来的变化时写道:“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新鲜”一词,在这里代表的便是新奇的意思。我们通常认为,由于此前经历或者环境所限而没有见识过的事物都可用‘新鲜’来形容。但凡是新鲜的事物,往往会让人印象深刻,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人们初见电视、汽车、手机时的惊喜感。

在演讲中,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当演讲者突破常规演讲的表现形式或者语言表达方式时,听众的兴奋度与好评度都会随之呈现出一个较大程度的上升状态。演讲者表现得越好,给予听众的新鲜感越高,听众的反应和兴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人们最容易记住对自己有重大影响、对自己有利或给予自己重大刺激的信息。这就需要演讲者敢于突破常规,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演讲中标新立异,选取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自己的演讲增添更大的张力和活力,为听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更可以达到活跃气氛,发散思维,带动思考以及与听众互动的效果。但要注意正确把握场合和分寸,以免得不偿失。

第一,独特的开场。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民族主义者,他的诗在印度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拥有众多的粉丝。其代表作主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有一次,他应邀来到清华大学进行演讲,不同于其他的演讲者,他上场之后并没有用鞠躬问候或挥手示意这样的开场方式,而是开口说道:“我的年轻的朋友,我眼看着你们年轻的面目,闪亮着聪明与诚恳的志趣,但是我们的中间却是隔着年岁的距离。我已经到了黄昏的海边,你们远远地站在那日出的家乡。”他选择了用自己的诗句来问候清华的学子们,既不同于其他演讲者,又彰显了自己诗人的身份,而且还表达了真诚的情感。一瞬间,演讲现场掌声雷动。

马云在主题为“爱迪生欺骗了世界”的演讲中说道:“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他们勤勤恳恳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得去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这段话不仅彻彻底底地颠覆了人们以往对爱迪生的诸多印象,也让人们对马云质疑“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马云成功地勾起了听众对于接下来所要演讲的内容的兴趣。这时,当他见自己的目的已经成功达到之后,便开始运用大量的案例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之正确,最后总结道:“懒不是傻懒,如果你想少干,就要想出懒的方法。要懒出风格,懒出境界!”

如果马云像常规的演讲那样,开头表明自己的立场“成功并不是一味傻干,要讲究方法,需要用心思考”,然后讲述故事证明自己的观点,再次总结陈述。我们可以想象,这种传统的方式必然不会像“反驳爱迪生”那样为听众带来震撼,也不会有反推论证带来的深刻效果,更不会轻易地被听众接受。一名好的演讲者,必然是如马云这般懂得如何拿捏听众心理的心理学家,懂得运用新鲜感将道理讲述得新奇、深刻,懂得言在此而意在彼,懂得如何在演讲中巧妙地借“题”发挥,阐明观点。

第二,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也就是在选取故事或者案例时,要紧跟时代脚步,选取听众意想不到的角度来切入和论证,不要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在讲起教师的生活待遇时,很多演讲者都是直白地列举教师如何辛苦,生活如何困难等大家都听腻的事例,虽然这是事实,但因为听得麻木了,某种程度上便稍欠说服力。

有一位演讲者在讲述这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另辟蹊径,他讲道:“有一天,我准备去逛商场,同事慌忙提醒我说:‘千万别忘了把你的工作证别在胸前啊。’我百思不得其解,问道:‘为什么?逛商场还带工作证干什么?多傻啊!’同事笑了笑说道:‘这样小偷看见你也就不会偷你了,商场导购看到你也不会一个劲儿地向你推销了,你也可以放宽心好好逛街了。’”简单又日常的对话中,没有一句话明说教师的穷苦生活,但仔细琢磨之后,现场听众哄然大笑。演讲者所要表达的一切虽然没有说明,但字里行间却无处不在体现着教师应当提高生活待遇的有力论证态度,从而唤起听众和社会对于教师以及教师生活的关注。

第三,“闲话”不闲。

有些演讲者在演讲之前或者演讲过程中总会出人意料地说一些看似和主题毫不相关的言语,他们可能是为了活跃气氛,放松自我;也可能是别有深意的铺垫和引申。比如,方英文在西安联大主题为“把美和愉快传染给别人”的演讲中,先是拿自己的白头发自嘲道:“我自己并不在乎我的白发,可我的白发却给别人带来了不愉快,这说明我的白发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听闻此言,听众被他这幽默的自嘲逗得笑声连连。他又接着说起自己为什么会染发的原因:“于是我拿起镜子认真端详,发现我满头黑发如深夜的森林,唯独鬓角两坨白发格外刺眼,完全不是那种均匀分布的、常见的样子,极像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难怪谁见了谁不舒服。我觉得大丈夫活在世间,如果因各种制约而不能造福广大人类,那就在有限而微小的范围内给人以尽可能多的美感和愉快吧!”他如此一说,听众就可以非常直观透彻地理解演讲的主题,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尽可能多地带给别人美和愉快的道理。

第七节 与听众连接、互动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沟通,所谓沟通,也就是两者之间要有所交流,有所互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沟通的主要要素中,就其影响力来讲,沟通的内容占7%,影响最小;沟通的动作占55%,影响最大;沟通的方法占38%,居于两者之间。因此,演讲者更应该掌握正确有效的互动技巧,从而达到“与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有效提高演讲效果”的目的。

罗宾在演讲过程中常常手拿水枪对着听众出其不意地扫射一番,听众们非但没有被吓到,反而觉得很新鲜刺激,这样的互动反而使听众对罗宾本人产生了亲近之感。在此等情境之下,罗宾所演讲的内容也就更加容易被听众接受和认可。

另一位著名的演讲家博恩则是善于同听众之间进行掌声的互动,他鼓励大家要学会给予别人掌声,更要学会勇敢地向别人索要掌声,尤其是在演讲者感觉有些紧张的时刻,如果你能“赤裸裸”地将自己的紧张表达出来,并且表达出自己需要掌声鼓励的愿望时,非但不会受到听众的鄙视,相反,他们会为能帮到你而开心,他们会毫不吝啬地用自己的掌声来作为对你的支持和安慰。比如,你可以说:“嗯。真不好意思。我也有点紧张,大家能不能掌声鼓励我一下。”

有些演讲者并不知道如何在演讲中与听众形成掌声的互动,针对这一问题,博恩说道:“真正的演讲高手是非常善于在演讲的各个环节中利用掌声来设计一些高潮点的,他们会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随性的,它可以出现在演讲的开始,也可以是演讲进行时,或者是你觉得气氛有些沉闷的任何时候。比如,演讲者可以说:“我为了准备今天的演讲,昨天晚上很晚才睡,刚刚看到有的听众也是昏昏欲睡的样子,我相信他一定是为了准备今天来听我的演讲,所以太过激动而没有睡好(听众大笑)。这样吧,希望在座的听众们用你们的掌声将我们震醒,好不好?(听众齐喊好,且掌声如雷)”

演讲者在与听众的互动中,并不仅仅只有“掌声”这一种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问答法。

2010年歌手李健以清华优秀校友的身份重返母校,并进行了有关个人音乐历程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他不仅谈了很多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幽默,他觉得一名理工男也可以很有趣,也可以理性的文艺,而他更是留给听众一个节制的儒雅形象。当他回忆起自己在清华的音乐之路时,讲到为什么放弃当时很喜欢的音乐辅修课程,他说:“由于我是电子系的,电子系的课业实在是太重了,特别是我刚才提到在这个房间里学的那个‘信号与系统’(笑声),还有一门负担最重的课叫‘随机进程’(笑声)。这里有电子系的吗?(听众回应:‘有!’)你看都不敢举手啊(笑声)。真的是学得太累了,我觉得假如不把那个(音乐辅修课)停掉的话,我在电子系就很难毕业了。”在这简短的一段话中,如果他只是自说自话道:“电子系的作业实在是太重了,真的是学得太累了,我觉得假如不把那个课程停掉的话,我在电子系就很难毕业了。”这种讲述同样可以很好地向听众解释为什么停掉音乐辅修课程的原因,可是效果就不如在中间增加几句“有电子系的吗”“都不敢举手啊”这种调侃互动的方式具备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情境创设法。

比如有一位演讲者上台之后不讲主题,而是先为听众创设一个自由的情境,让听众自己参与其中去体验和感受,这样不仅有效地活跃了现场气氛,而且对于即将开始的演讲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你可以在上台之后直接说:“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是你永远都无法做到的。”先声夺人,但是台下听众肯定不服气者居多,他们会交头接耳地议论你凭什么一上台就这样说,或者疑惑你有什么证据。这时,你可以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大家不会完全认同我的这个观点。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按照我的描述来进行尝试。首先,请每个人伸出舌头去舔你自己的手肘。然后,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向下看到自己的牙齿。最后请大家尝试做一个简单一点的动作,用自己的舌头去触碰自己的鼻尖。”听众们听后,都在台下跃跃欲试,也许有的人会兴奋地说我可以,但大多数的人则是把自己弄得嘴歪眼斜且无法完成。此时你在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你可以说:“我非常感谢大家这么积极配合我来完成这些尝试,可是我想问一下大家,就算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就算我们真的做不到难道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答案很明显,不会。之所以让大家做这样一个尝试,就是告诉大家,人生中很多的努力是徒劳无用的,我们要勇于尝试,但不是盲目无主地去乱闯乱撞,一定要认清楚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去付诸努力。那么接下来开始我们今天的演讲,题目叫作‘人生最重要的事’。”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听众的热情,有些演讲者会将自己的话语权主动交给听众。这就像歌星在开演唱会时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会将话筒朝向听众,然后全场大合唱一般,这都是为了充分地调动听众的积极性与热情。比如,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演讲中讲道:“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大家都知道是谁吗?(听众齐声回答:‘知道’)既然大家都说知道,那么接下来我来考验一下大家,我说朝代,然后你们将所对应的诗人名字说出来。”在这一段互动中,演讲者巧妙地运用问答的方式,带动听众同他一起回忆唐宋八大家的相关内容,使得听众在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

演讲中的互动固然可调动听众的热情,有效地避免和打破冷场,但是演讲者在设计互动环节时,需注意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切合演讲稿的实际内容、合理适度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