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科斯蒂——“可爱”的妈妈

科斯蒂(Kirsty)承认,她是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做了母亲。当她发现自己怀孕时,百感交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已经开启,这让她很激动,但与此同时,她脑海中关于童年的记忆也随之被唤起。但是,那些并不是幸福的回忆。她的母亲很容易生气、脾气反复无常,还经常打骂人。她很怕自己会成为那样的母亲。她的父亲经常不在家,为了工作四处奔波,所以她猜想母亲可能压力很大,也不幸福,一个人孤零零地带着三个年纪不大的孩子。“我无法将她当作一个正常人去喜欢,我甚至常常对她充满怨恨。”科斯蒂说,“我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给她打电话或去看她,有时候是出于愧疚或责任,有时候则是迫于父亲的压力。”

关于自己的怀孕,科斯蒂的积极感受却集中在对补偿的渴望,她觉得这是一个治愈的过程,让她能够做一个与自己的母亲完全不一样的母亲。“我想,作为母亲,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重走我的老路。我不希望三十年后他在心理医生面前埋怨我!我希望他能够喜欢我、爱我并愿意和我一起度过一些时光。”

科斯蒂来找我的时候,她的儿子麦克斯(Max)已经三岁。她当时觉得,生活已经让她不堪重负、筋疲力尽。为了给麦克斯完整而无条件的爱,她几乎完全不设底线。她受不了他哭闹,所以每天晚上都抱着他哄他入睡。当他夜里醒来不愿入睡时,她就让儿子到她和丈夫的床上去睡。她整天都陪着儿子玩儿,家里的时间表也围绕着他的需求和意愿安排。然后,她讲出了那个让她最终来寻求治疗的导火索:

“每次去超市,我都会给他买一张摆放在收银台旁边架子上的DVD。我知道我不应该给他开这个头儿。毫无疑问,我让他有了期待,所以他每次都想买一张。如果我说:‘不,今天不买了,我们已经有够多的DVD了。’他就会哭闹。如果我不尽快屈服,他就会大发脾气,又喊又叫,大家都会看我们,我知道他们会想:这个妈妈真差劲儿。”

科斯蒂对我讲,她当时的钱真是不够买一张DVD了,所以她不得不拉着大喊大叫的儿子离开,但心里却觉得她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儿子的心灵,以至于可能对他造成了终身的伤害。更糟糕的是,她儿子一边发脾气还一边扯着嗓门喊:“我讨厌你,我讨厌你,妈妈,我讨厌你!”

“看他受苦我受不了,”她抽泣着说,“一想到是我让他受苦,我就更难以忍受。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他正在毁掉我的生活,我觉得自己已经充满愤恨,但同时也对我正在变得像我妈妈那样而感到愧疚。他已经开始恨我了。”自相矛盾的是,科斯蒂亲手导演了那个她原本最怕发生的情景。

并不是所有“可爱”的父母都像科斯蒂这样,但是,这种现象确实在已为人母(及为人父)的人当中十分普遍。你会发现,正如我们在“可爱之人”的案例中司空见惯的那样,这里的关键词和主题就是“愧疚”、“愤恨”及创造打不破的期待(即使打破也会导致很大程度的愤怒,让你无法承受)。

母亲的身份常常被归为女性文化典范的一部分,加剧我们本来就有的自我牺牲或甘愿受苦的倾向。就像苏珊·法拉第(Susan Faludi)在《反挫》(Backlash)一书中所写的那样:“顺从和牺牲之类的表现是文化赋予女性的传统荣誉徽章,宣称这能让女性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关爱。”一位挺着大肚子来咨询的准妈妈在我们的第一次谈话后写信给我说:“我曾经沉溺于一种想法,即我成为母亲后一定得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后,否则,我就不是个称职的母亲。谢谢你让我明白,如果我不照顾好自己,并找到‘为自己加满油’的方法,那么,我将无法有效地为孩子付出。现在,我重新看见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