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了生存而“可爱”

其实,孩子们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离或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所拥有的选择极少,其中一个便是管控自己的行为,让他们的监护人满意。因此,是否可爱仿佛就成了一项关乎生死的事情。

对莫妮卡来说,如果能够取悦母亲,或让她高兴,而不要生气或难过,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随而来的强烈恐惧。但她把这种几乎算是恐惧反应的心理带进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于应对每个人(尤其是女人)脸上最细微的不喜欢的暗示,她下意识地把这类表情当成了拒绝别人后身体或精神将承受痛苦的预兆。

至于那些让母亲生气和情绪阴晴不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幼小的莫妮卡的责任,事情并非因她而起,她也无法解决。然而,七八岁之前,我们的大脑几乎没有什么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期间,我们通常依赖于所谓的“奇幻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只是以为我们能够控制这个世界,以及周围人的行为。正因为如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有一些执着(例如,“如果我不踩人行道两边的线,熊就抓不到我”),他们与世界交换条件,以缓解他们的不安。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死板的个人规则”:“如果我一直都表现得很好(细心、安静、勤奋,或其他很多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的行为),那么,我的妈妈(爸爸或哥哥)就会高兴并爱我(或者,他们就不会吼我或惩罚我)。”有些时候,遵守这样的规则确实奏效,这就加强了孩子的这种观念。

有时候,我们会很听话、贴心、亲切而善良,大人就会用一种充满爱的方式来回应我们。接着,就像对小型赌博机上了瘾的人一样,我们会一再尝试,试图赢得头彩,殊不知我们的胜利其实是非常随机的。而且,我们根本无法通过不断重复同样的赢取战略来控制他人。当然,当我们没有赢得头彩却从大人那得到了想要的回应时,我们还是会认为自己应该更努力一些,而没能经常赢得胜利是我们自己的过错。

这些思维及行为模式在我们年幼时有效地帮我们得到了我们需要的东西,因此,虽然没有得到检验,它们还是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成年生活。但到了这时,它们的效力已大大减弱,反而无益于我们心愿的达成。因此,对于莫妮卡来说,她的战略是打足精神做个让周围人都愉快的人,但这种战略只在她小时候有效。但现在,这个战略却让她筋疲力尽、疲惫不堪,以至于她想要避开社交活动,于是她才会觉得孤单和没有朋友。我能为莫妮卡做的就是,找到让她能够稳妥地测试她的观念的方法,通过进行一步步小的行为实验让她知道,别人的不喜欢并不会导致难以控制或承受的结果(相关内容见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