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有条件的爱:我是别人口中的我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约翰·鲍比(John Bowlby)及温尼考特(D. W. Winnicott)等先驱领导的婴儿发育研究一再表明,我们年幼时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如果我们被视为可爱的、宝贵的和值得付出的,那么我们长大后也(通常)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宝贵的和值得付出的。我们对自己的核心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积极的。

爱可以是有条件的,也可以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爱”意味着没有附加条件,即“纯粹是因为那个人是你而爱你”;而“有条件的爱”是有附加条件的,“我只在你做某些事情或不做某些事情时爱你 ”。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区别他们自己的本性和习性是件很难的事情。以一个小女孩儿为例,如果周围人不停地因为她抢了弟弟的玩具车、拽了猫尾巴或对着祖母吐舌头这类事情而指责她是个“坏女孩儿”,那么,久而久之,她真的会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坏女孩儿”。相反,如果她有某些表现和行为的时候得到的是宠爱、表扬或关注,那么,她长大后再有同样的表现和行为时,她只会觉得那是值得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称之为培养“价值条件”。然而,更有效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你爱她,她是你的宝贝,但她的那些行为不好,请她以后不要再那么做。这种形式的教育(及教导)是在区别对待习性与本性,前者是可以习得和忘记的,而后者却是很难改变的。

大多数被“可爱的诅咒”折磨的人都在幼年时培养了一些(或很多)无用的“价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