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职生不良心理现状的调研及对策
湖北省钟祥市职业高级中学 李万宏 王冬梅
摘要 目前,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中等职业学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若从整个中学生群体来看.中职学生是个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大大超过为高考冲刺的高中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受到重视。我们通过对我校ll90名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的学生抽样调查与分析.寻找帮助中职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职生 不良心理 现状调研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认知下,迈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压力不亚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是中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弱势群体。而对于中职生而言,心理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一种心理状况下开始为期三年的中职学习生活.会导致他们学习上不能取得成功、身心上也不能健康成长.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也难以适应社会环境、最终难以成才。所以,从培养他们全方位健康成长的角度去考虑.首先要从他们的心理素质开始。对他们心理素质进行调查、分析.才能更好地对他们的三年学习生活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以便早期发现心理问题、早期提供心理卫生保健服务、早期预防心理疾病,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力,成熟、自信地走上社会.以迎接他们的阳光人生。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取样于我校一二年级电工电子、机电技术运用、计算机及应用、会计、海员、空乘、软件开发等8个专业中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庙的学生。发放调查表1190份,收回ll23份,有效卷798份。其中:男生406人,女生392人,男女比例为1:0.98。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职高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表》对我校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对中职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方面进行调查。每项调查都有相应的标准分,如果某一项调查的标准分≥8分,属高分,说明学生在该项目上有困扰或障碍,需要给予特别辅导。如果标准分<3分,属低分.说明学生在该项目上正常。随标准分分值增加,程度也依次增强。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归类
(一)学生环境背景及高分分值分布
生源地:65%来自农村,35%来自城镇:家庭年收入:∞%家庭收入在万元以下;家庭幸福感:65%感到幸福.3090幸福感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关心程度:l5%很关心.极少数不闻不问;学习背景:78%的学生初中被分在慢班.近50%的学生愿意重新开始初中生活。
而在重点的八项调查中.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学生的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五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在这些调查问卷中.对人焦虑高分的学生为5. 1%.此类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过敏倾向高分的学生为6.7%,此类学生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为8.9%.此类学生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恐怖倾向高分的学生为5.6%,此类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如黑暗等,有较严重的恐惧感;冲动倾向高分的学生为l.6%,此类学生十分冲动.自制力较差。
从调查统计的数据中可看出:农村家庭状况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二)中职生不良心理问题分析归类
我们发现目前中职生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及成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卑心理
据调查,现在中职生85%有自卑心理。其原因是:一方面,普高热不断升温,在初中学习期间的很多学生都上了普高以后考大学,而自己因种种原因报考了职高.他们感到上大学无望,低人一等,怕见到过去的同学和老师,甚至怕见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念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时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在初中就对学习产生厌烦,有些根本就没有参加中考,他们在初中时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因此感到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长期如此,这些学生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怀疑,使得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
2.厌学心理
根据调查显示:只有4.9%的中职生感觉自己每天的心情还可以,有61.4%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感到苦闷,烦躁.33.7%学生严重地感到自己苦闷、烦躁、心里不舒服。在心里不高兴时,会向别人倾诉的调查中.只有18.5%的学生会倾诉,38%的学生不会倾诉,43.5%的学生偶尔会倾诉。在对课业负担的调查中,只有27.2%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还可以.18%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能承受,54.9%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太重。严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参加学校社团以及课外活动的机会.49.2%的学生从不参加社团活动.41.9%的学生偶尔参加,只有9%的学生经常参加。严重的课业负担使很多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的倾向,调查中显示:只22.3%的学生没有厌学心理,28.3%的学生有严重的厌学倾向,其余的49.4%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学生每天都忙于学业,与家长交流时间也比较少.调查中显示:平均每天与父母交流的时间。1个小时以上的为10.4%.半个小时以内的为57%,5.6%的学生从不与父母交流。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教师价值的忽视.这不能不说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一种不小的因素,学习上有困难时.15.8%的学生不求助任何人。只有25.5%的学生会向老师求助。生活上有困难时,l9%的学生不求助任何人.只有4.3%的学生向老师求助。
3.逆反心理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就业,社会就业竞争意识的日益增强必然渗透到中职学校的教育中来。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短期、快速追求发展的心态影响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都呈现出对短期效应的追求。对中职生成绩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快乐性原则已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调查中68.3%的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过于关心,但不关心学习过程,只注重成绩和名次;38.1%的学生反应父母忙工作,无暇顾及他们.但在每学期末又希望自己的孩子拿出像样的成绩.毕业又希望他们找到条件好的工作;而面对家长过高的要求.72.4%的学生不能与父母坦诚交流或无法沟通。在学校和家长的过高压力下,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抵制的逆反心理。事实证明,以这种高压式的短期效应的心态来要求职业学校中职生的学习,是促使中职生出现逆反的极大动因.从而也就不可避免的使得中职生产生厌学、离家出走等行为。
4.抑郁心理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大量事实证明,凡是和睦相处、家教有方的家庭,学生大多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良,而在不良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大多会厌学、辍学。我们曾经发动班主任对本班的学生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校学生的父母以城市下岗者与在农村务农者居多.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佳.家长多为衣食而奔忙。还有不少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问题家庭、困难家庭中,这些家庭对学生的学业及身心健康不能给予良好的关心帮助与正确引导,有的家庭问题甚至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业。整天忙于工作、生意的父母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知之甚少.不知道当孩子成功时需要赞赏.当孩子失败时需要鼓励.有的认为只要给钱用就行了.但不知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灵的交融:有的父母脾气暴躁.一看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打.不懂得帮助子女调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有的家长喜欢赌博、嗜酒,游手好闻,置子女的亲情交流于不顾,让学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
身处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学生,感情无法寄托.身心得不到安慰,若再加之他人的嘲讽、奚落,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从而性格孤僻、抑郁,不愿与人交往,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反映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更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精神性疾病或产生轻生的念头。当学生由于不良家庭环境的原因导致抑郁心理时.便不可能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于是l%的学生选择报复、16%的学生选择打架、36%的同学通过自我惩罚等行为来宣泄的自己的抑郁。
5.放纵心理
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在肯定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却不能否认它对我们生活的消极影响,由于中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调查中83.6%的学生认为自己情绪调控能力差.加之青春期好奇心和模仿力极强,极易在虚拟的网络中迷失自我。他们从网络中接触到大量不良的信息,又没有足够的毅力抵制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不遵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甚至出现过激行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游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由于受个人素质、商业利润和网络技术的影响.目前的网络游戏还处在低级发展阶段。游戏内容充满了打斗和暴力.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学习动机的职高生在网络游戏的打斗中获得了虚幻世界的成功满足.53%1的职高生整日迷恋于游戏厅、网吧而不能自拔。网络的普及,对职高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甚至模仿网络中的情节,产生校园早恋、暴力侵害、旷课、出轨等放纵行为,置学业于脑后,甚至有些职高生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6.偏激心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师才能重道,很多学生对学科的喜爱是基于对教授这门学科的老师的喜爱.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教师的个人魅力往往是引导学生一心向学的催化剂。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教师对工作是兢兢业业、重道守德的。但我们也发现.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方法,特别是对职高生“学困生”是冷漠、生硬、粗暴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不和谐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师不正确的方法对抗.出现上课就睡觉、讲话、甚至顶撞老师等行为。在调查中42.3%的学生反映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陈腐;32.6%的学生反映班主任爱学习好的学生或漂亮女学生,并且管理不对等或情绪化,33 4%的学生反映他们的人际关系适应困难.而当他们遇到困惑时求助于老师的只有0.2%。这样一来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和与异性交往不自然等现象也就由此而来。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方法简单、动作粗暴,没有及时引导,导致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从而产生偏激的不良心理与行为问题.
以上是我们分析的职高生产生六大不良心理特征.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造成职高生不良心理的原因有许多因素,但是学校必须承担起扭转职高生不良心理与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
四、讨论与建议
(一)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职学生顺利成长和把过“危险期”
中职学生一般年龄在15—18岁之间。是青年早期,又称为青春期。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的到来称之,“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是成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第二次定机”。这时候的青少年不仅对外界.而且对自己也往往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所以.有些学者又把这个时期称之为“毛定期”、“反抗期”或“危险期”。中职学生正处在这个关键时期,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不仅对学习而且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反,悲观的情绪、冷漠抑郁则对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而以往我们中职的教育.强调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训练指导和社会适应性训练,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育有机结合.在注重智力、能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有针对性开设生命教育专题讲座,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完善中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帮助学生寻求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每年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异常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进行有效的疏导,调整和矫治,并对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要帮助和引导来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消除不良行为习惯,以提高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还要了解来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利于形成良好人格。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信格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职高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职高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作为孩子的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了解子女的心理世界和思维特征.注重研究孩子的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特点.要以自己健康成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尽力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社会以及为孩子树立职业形象的各行各业.都要从关心祖国下一代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努力创设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社会发展风貌.尽力辅佐学校及家长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负面、消极的因素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
(五)在校园网上开展网络德育
通过网络俱乐部、网上论坛等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规范自己的网上言行。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与现行德育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开放性: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建立学校、社会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食粮。②交互性:开辟网络聊天室,让师生进行网上交流.就某一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辩论,促进师生的双向民主交流,增强学生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③趣味性:集文字、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故而,网络德育也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再也看不到老师严厉的面孔.听不到老师枯燥乏味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德育软件(CAI)来感受德育内容,使学习更愉快、更自主。④预见性:网络仿真实验可以预报其结果——针对这一特性,德育仿真实验就可以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活动.由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人社区活动并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而这些现行德育是无法做到的,也不允许那样做。⑤能动性: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遏止当今学生对网络游戏等的迷恋。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总之.中职生的不良心理现状应引起教育者、管理者、领导层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矫正。本人的分析与对策只是抛砖引玉,有待深入研究。不足之处请同仁们共同探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