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息年鉴(201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综合篇

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

武汉市计划委员会、武汉市统计局电子计算机站建设

1984年5月总投资300万元,引进IBM4361中型计算机。

武汉政务网络一期工程

1999—2000年建设,系统总建设费用:600万元。

总体目标:

(1)构造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主干宽带IP网,按照100M/100M/10M以太网主干/分中心/边缘模式构建,构造连接110多个局域网规模的Intranet网络。

(2)改造和升级信息中心的ISP服务,保证武汉市政府及各委、局单位在Internet网上的WWW网站开通,并提供BBS论坛服务。

(3)构造服务器应用环境,满足基于全网的VOD、视频会议、视频广播等多媒体服务。

(4)提供基于Intranet网络协作的办公信息服务。

(5)实现辅助决策等各类应用系统。

(6)实现各机构的网上信息发布。

主要内容:

(1)骨干交换设备、桌面交换设备的采购、安装与调试。

(2)骨干交换机与中心VPN系统的连接,并保证为中心VPN提供畅通的网络通道。

(3)视频点播及视频广播系统的采购、安装与调试。视频点播及视频广播通过核心交换机、桌面高速以太网交换机以及通过光纤连接的各局域网后,能正常工作,达到设计要求。

(4)安装、调试网管软件,使之能管理到两层交换机的每一个端口和通过光纤连接的各局域网的每个端口,并能成功完成PLAN的设置。

(5)ULAN的划分及实现。

(6)远程访问系统的完成。

(7)针对IP以及端口的信息流量的统计和分析的实现。

(8)经拨号进入政务网的DHCP实现。

(9)经交换机直接连接到骨干网的IP地址转换。

(10)IP地址的划分和网段的划分,并提供IP地址与MAC地址的绑定功能。

(11)购买中网IAQ软件(Internet All In Qne软件),并负责与中网公司联系和协商,完成中经网软件的安装调试。

(12)中经网改造及中经网计费:拨号计费软件。

(13)小型机双机热备份软、硬件系统、Mail服务器、视频会议服务器、智能岛服务器系统的设备采购与集成(含数据信号线)。

(14)网络操作系统的采购、安装与调试(含HP Open View)。

(15)视频会议系统软件的采购、安装与调试。

(16)中心VPN系统与二级单位VPN接入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并保证中心VPN系统与中心骨干交换机的连接与畅通(含数据信号线)。

(17)免费获得凌久OA系统。

(18)智能岛系统硬件、软件的开发、采购、安装与调试。

(19)不经拨号进入政务网的DHCP实现。

(20)经中心VPN进入政务网的IP地址转换的实现。

(21)域名系统(DNS}的规划与实现。

(22)相应的技术培训服务。

2003年5月建成了武汉宽带信息交互中心,实现“同城信息,本地交换”

武汉电信、湖北网通、武汉联通、湖北移动、武汉铁通等部门相继获得国家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授权,相互间独立的互联网络实现了“同城信息,本地交换”。

2003年12月建成武汉政务宽带网络平台(通信子网)实现了全市主要政务部门的互联

武汉政务宽带网络平台正式开通。武汉政务宽带网络平台已经形成市、区二级平台,连接市属委办局、区属委办局、街乡、社区四个层面较为完整的网络体系。这个平台建成后,所有联网单位均可以通过政务信息宽带网络平台实现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牌等功能。首批实现了77家市级党政机关的联通,开通了视频点播、CA认证系统等服务。同时,与此相配套的工商并联审批、社保、药监等重点信息系统相继开通。

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

武汉市大型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系统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公共服务系统。2005年在江汉区先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市中心城区江岸、武昌、洪山、硚口、青山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均进入试运行阶段,当年六个中心城区共立案98953件,处理结案的达88451件,结案率为90%。

结合城市网格化管理等系统建设,形成全市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共用方式,打破了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有效促进了武汉市各类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公共服务系统全面启动。以武昌区为试点开展的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是依托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面向城市管理的电子政务应用工程,该系统将政府实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落实到社区,是集政府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为民便民信息化项目。该系统实现了895个社区按月实时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管理工作,有168项的业务数据实现计算机汇总,有效减轻了社区人员负担。系统还向公众提供96596热线求助电话,开通了社区网上在线服务,帮助市民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中国武汉”政务门户网站

一、基本情况

“中国武汉”政务门户网站(以下简称“网站”)是全市各职能部门在互联网上提供政务服务的总窗口和主平台。网站于1999年6月正式开通,截至2013年年底,网站已历经13次改版升级。多年来,网站紧紧围绕国家和湖北省政府对政府网站建设提出的各项要求,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城市政府网站建设经验,紧跟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站内容,提升网站服务功能,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国信办组织开展的历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活动中,网站2003年度排名第六、2004年度排名第三、2005年度排名第二、2006年度、2007年度排名第四;在国家工信部组织的2008-2012年度“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均排名第六;在中国信息化研究和促进网发布的2012年中国优秀政府网站推荐及综合影响力评估中,获“2012年度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在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评选活动”中,荣获“常用信息服务”特别奖和“三农频道”特别奖;在2006年1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网站TOP100》一书中,该网站作为优秀网站案例刊登;在2007年4月首届中国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评选活动中获“优秀外文版”奖。

(一)网站管理

1.管理机制

网站现由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管,市信息中心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网站现有工作人员13名,分设4个编辑工作小组,即:政务、市民、企业和互动,分别负责网站相应频道建设和维护,另设技术组负责网站日常技术维护支撑。

2.制度保障

为加强网站制度管理,陆续制订了《编辑工作人员工作条例》、《网络管理技术人员工作条例》、《网站运维责任分工表》和《网站信息安全保障协议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为网站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岗位考核

建立岗位责任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评方式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实行量化考核,明确奖惩机制。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网络技术功能建设和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三位一体”的内部管理模式,较好地推动了网站维护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内容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对政府网站建设提出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核心功能定位,以国信办和工信部下发的《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细则及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依据,开展网站内容建设。

1.政务公开

2004年5月,网站根据市政府出台《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在首页设立政务公开专栏,是全国较早实行网上政府信息公开的城市之一。经过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站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公开目录》和《行政事项目录》;逐步完善了依申请公开工作;制订了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方案;建立了政务信息上报系统;开发了便民信息和政务信息查询系统;2009年,根据《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要求,为增强政府公开信息的规范性,在网站中引入了“政府信息公开资源库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与政务网的后台管理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对信息公开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维护。据统计,网站已公开各级部门文件、政策法规、人事任免、财政公开等政府信息总条数达15万余条,链接党政机关网站115家。通过推动政务公开,将政府信息资源充分上网公开,强化了网站权威信息发布与政策解读功能,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政府公共服务,网站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

2.办事服务

2004年,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办事不出区”的要求,各区都建立了“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方便市民就近办事。同年,网站整合了全市15个区级行政服务中心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资源,大大增强了政务门户网站的网上办事功能。2013年,武汉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市民之家”建成投入运行,网站将现有的办事服务和“市民之家”的办事服务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整合,优化服务事项,构建起市区两级网上行政服务体系,通过“一门式”受理和对典型事项办理流程的场景式导航服务,方便了公众网上办事。

3.互动交流

网站已集成的互动功能,主要有“市长信箱”、“市长专线”、“政务访谈”、“电子咨询服务系统”和“政府立法民意征集”等,其中“市长信箱”的群众来信日收发超过50封以上,成为公众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2007年,网站“政务访谈”专栏正式启用,与市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举行了“教育热点网上谈”在线直播活动,同时,利用政务门户平台,与各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跨平台在线访谈活动,不断增强网站的互动能力。2012年开通的“电子咨询服务系统”整合了全市各区、各部门的服务热线、微博、在线咨询投诉等服务内容,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

4.三农服务

针对“三农”问题,网站在全国同类网站中率先开通了三农频道,成为网站一大亮点。三农频道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信息服务,为农民工提供了在城市生活所必需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教育、生活文化、政治参与等信息服务。

5.便民信息查询

网站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便民查询通”功能,通过整合与百姓衣食住行关系密切的社会化资源,提供了包括交通违章查询、天气预报查询、养老、医疗保险查询、招商项目查询和专利查询在内的100多种信息资源查询服务。在提供武汉市政务网站群所辖网站的检索功能基础上,信息检索功能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政务信息查询专题频道,所有政府文件、政策法规类信息具备了多种组合查询方式。站内搜索功能升级,各频道建立了频道内查询功能,同时还具备了在搜索结果中再搜索的新功能。

6.建立多语种政府网站

网站于2002年10月首次开通了英文频道。2005年10月,为了满足武汉市招商引资和在汉外籍人士的需要,通过改版升级为“中国武汉”英文网站。2012年启动多语种政府网站建设,当年完成英文网站改版和法文网站建设任务。多语种网站开设了武汉新闻、武汉概览、咨询服务、生活指南、投资旅游、开发区等频道。此外,网站还提供了武汉电子地图和文化活动预告等生活服务信息,能及时发布最新影讯和文娱活动预告,较好地满足了在汉外籍人士工作生活需要,成为国际看武汉的一个重要窗口。

7.政务专栏建设

围绕武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网站每年都要推出数量不等的政务专栏。近年来就陆续推出了“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文明创建”、“武汉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平台”及“政府工作报告执行情况”等专题栏目。

(三)网站安全

网站自建站以来,始终把网站安全当做网站建设重要内容抓好落实。通过多年网站建设实践的积累,逐步建立了以“硬锁、软锁加人锁”的三位一体实现网络环境保护的工作模式。即:通过加强抗拒绝服务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的维护管理,及时有效地防范、监测、预警各种攻击行为,实现“硬锁”的功能;通过引进具有独创性的网络安全防护产品——内核加固系统(GKR),实现对网站后台发布管理系统的内核加固,使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靠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实现“软锁”的功能;通过服务器远程应急控制系统,利用手机和固定电话,以加密方式快速实现对服务器的远程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实现“人锁”功能。

二、2013年网站建设情况

(一)网站内容建设

(1)网站改版升级和日常运维管理。一是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完成网站2013年度改版工作,进一步提升网站服务能力。二是做好网站日常维护管理,包括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栏目梳理及过期信息和失效链接的清理工作,确保网站信息内容时效性和权威性,全年完成信息更新达6.5万余条。三是加强网站互动功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咨询服务系统,开通《图文访谈》栏目。四是加强政务专栏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完成“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执行情况”专栏2013年度改版和信息保障工作;配合市政府办公厅开设《政府公报》专栏,完成“2014年政府十件实事征集”活动,并常年开通“政府实事征集”专栏,方便市民随时提交意见和建议,网站定期将整理后的市民建议提交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宣传部要求完成“复兴大武汉”专栏的建设;配合市治庸办做好政府门户网站治庸问责专栏的运行维护工作,进一步优化“意见箱”功能,方便用户使用;配合武汉市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在网站开设“科普频道”和“文明创建”两个专栏,并负责该专栏日常维护;认真做好“武汉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的技术保障和协调工作。

(2)推进武汉多语种政府网站建设。2013年,在已开通武汉英文、法文政府网站的基础上,又完成日文政府网站建设。日文政府网站栏目构成与英文、法文政府网站基本一致,遵循外籍人士网站浏览习惯,围绕外籍人士在武汉的旅游、投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查询、网上咨询和办事指南等服务;2013年网站还设计制作了600余份武汉多语种政府网站建设情况宣传彩册,在市外侨办举办的“家在武汉”工程实施一周年成果展上展出;2013年10月,在武汉英文政府网站上率先推出英文版政府规章栏目,较好地方便了外籍人士在线了解武汉最新政策文件的信息。

(3)完成中国武汉移动政务门户建设并上线运行。移动门户集成了武汉要闻、便民服务、在线办事和互动等功能,方便市民通过移动终端使用各项政务应用。

(二)全市政务网站群运行监测

为加强对全市政务网站群运行情况量化管理,2013年8月拟定了《关于开展政府门户网站及网站群在线监测工作的方案》,明确了监测指标、监测范围和监测方式,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并于8月底开始“武汉政务网站群监测预警平台”首次试运行工作,对全市党政机关网站运行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监测试运行,试运行监测结果反映出了当前部分党政机关网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13年9月正式开始对全市党政机关网站进行在线监测,并按月定期提交监测月报,为全市党政机关网站群运行情况的科学评估提供了量化指标参考。

(三)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防范

2013年依然将网站安全工作放在部门工作的重要位置,统筹部署安排。一是加强网站信息内容安全监测,安排专人对网站内容进行人工监测,加强安全防范;二是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内核加固、网页防篡改和远程电话网络遥控等软硬件设施,不断提高网站安全技术防范能力;三是做好网站运行日志和内容备份,以减少意外安全事故发生带来的影响。

(四)进一步完善网站内部管理与分工

对网站原有工作人员守则作补充完善,新制订的工作守则着重突出岗位责任制考核和内部组织管理等内容。一是明确了网站部的主要工作任务;二是建立了相应工作小组,并确定了各小组组长和组员;三是提出了网站工作激励措施;四是根据网站栏目的变化,按照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小组分工,对所有网站栏目和专栏进行统筹划分,根据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大小,制订网站栏目分工表,确保所有网站的每一个栏目、每一项功能的维护任务均落实到人。

(五)工作成效

2013年11月28日,“第十二届(2013)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会暨电子政务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由工信部信息化司支持,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主办,中国残联信息中心、人民网、腾讯网协办。会上发布的2013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中,“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位列省会城市第四名,较上年提升了两位,副省级城市第六名,较上年提升了一位。

(王楷)

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武汉市是国家863计划智慧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也是全球首家向国内外公开招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城市。2011年以来,武汉市政府紧紧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一、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顶层设计)

武汉是全球唯一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全市范围推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2011年8月,武汉在中国首次公开向全球招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12年9月,武汉市政府正式批复了《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即顶层设计)。在综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基础上,武汉市政府结合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凸显武汉特色,提出了“113”的总体架构。即: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建设一套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三大核心体系,全面提升武汉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一)发展目标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武汉市智慧应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使武汉成为“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中部“智慧之都”。

到2015年,支撑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实现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形成基础网络发达、基础设施集约建设、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信息安全体系充分保障、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信息化整体格局。武汉公共设施水平、公共服务能力、新兴业态活力大幅提升,智能交通、绿色城市等智慧民生应用得到普遍应用,城市功能、运作效率和城市品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线化、可视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使大江大湖大武汉特色更加鲜明,将武汉创建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打造“绿色江城、宜居武汉”,基本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两型社会发展模式。

到2020年,武汉智慧城市基本建成,具备精确的全景化城市态势感知能力、精细的网格化城市社会管理能力、精准的一体化城市运行指控能力、精心的全程化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与精良的智慧化城市产业创新能力。全国信息传输枢纽和交流中心的地位初步建立,“信息通衢”成为城市新品牌。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高效透明、无缝服务的政府建设,达成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政府、企业、市民之间的有机融合、动态和谐。

(二)信息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需要,武汉市正在或将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突出抓好以下内容。

1.感知基础设施

通过以视频、移动终端、射频技术等感知手段,对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务、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物流、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智能、全面、深度的感知,为智慧城市综合应用和建设提供智能化、泛在化的信息感知网络。

2.网络基础设施

基于武汉市“光城计划”、“无线城市”,形成以“宽带、无线、泛在、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一体化网络,为武汉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有力的网络基础保障。

3.云计算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资源,强调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交流与交换,形成分工协作、互利互惠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功能的共建共享机制,为武汉智慧城市智慧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规划建设1个武汉市云计算中心和6个行业云计算中心。

4.地理空间基础设施

建设国内首个位置源数据中心,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精度地理信息服务。面向社会管理、政务服务和民生工程,不断深化地上、地表、地下一体化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智慧感知、智慧融合、智慧分析、智慧服务、智慧决策”。

(三)核心体系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应用体系、产业体系和运行体系三大体系。应用体系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产业体系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运行体系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三大体系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促成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应用体系

武汉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总体规划由融合服务平台、重点领域应用、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组成。

(武汉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架构图)

2.产业体系

通过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催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光通信产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云计算产业、物联网产业等支柱产业,间接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辐射全国、全世界,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武汉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机制图)

3.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分为试点示范(2012-2015年)和全面推广(2016-2020年)两个阶段。按照“基础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优先选择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夯实智慧应用基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先行示范建设。按照“政府规划、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模式,分阶段,滚动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二、武汉智慧城市建设保障措施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体制机制是关键。为扎实推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武汉市加强和建立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

一是组织协调机制。武汉市已成立“智慧武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指导和协调。成立“智慧武汉”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咨询指导,开展“智慧武汉”发展战略与规划、各应用体系建设方案、标准与法规研究制订等工作。

二是技术创新机制。发挥武汉科教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集成应用方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和武汉物联网联盟、云计算产业联盟等深度合作,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智慧型技术和产品研发基地。

三是开放合作机制。加大对“智慧武汉”建设的投入,政府每年预算安排专门资金引导和扶持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拟成立组建武汉市智慧城市合资公司,加快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投资融资体系。

四是人才支撑机制。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推进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惠政策,引进海内外物联网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武汉市工作。

五是宣传推进机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建设“智慧武汉”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部署,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科技素养和智慧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智慧武汉”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形成各方共同推进“智慧武汉”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一)2011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应用。近年来,武汉市紧紧围绕改善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应用项目,组织开展了市民之家信息化系统、基于ETC的智慧交通示范、二维码食品安全追溯、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商贸物流以及智慧生活等示范项目建设。

1.智慧医疗——市中心医院智慧医疗试点项目

引入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宽带互联网等新技术,充分整合、延伸并扩展医院现有信息化系统,创新医疗服务方式,实现了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移动查房、医疗物联网示范应用、院内一卡通等,并为医疗云计算平台建设打下基础。集中体现了武汉市“智慧医疗”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智慧农业——汉南区畜牧兽医水产局智慧渔业试点项目

将物联网传感技术引入水产养殖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了信息和数据的智能化感知和传输;同时,将物联网与互联网充分整合,采用“云计算”方式,进行统一的精细动态管理,为农业生产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和农业信息化云服务应用提供了成功经验,代表了武汉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

3.智慧政务——江夏区基于GIS平台的数字行政决策辅助系统

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将GIS技术引入数字行政中心建设,实现了全区2009平方公里的地理矢量数据、卫星影像数据及三维影像数据的集成利用,搭建起了江夏区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平台。并将该平台与电子政务应用相结合,整合数字行政中心各种分布式、异构的政务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政务组织与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为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发展电子政务提供了新思路。

4.智慧公安——武汉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

基本建成覆盖全市主城区的视频监控网络,纵向:上连省公安厅、公安部,下连各区分局、派出所;横向:在市、区两个层面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连通;建成了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监控中心、前端监控、车牌识别、可视化指挥等十个应用子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视频监控图像的整合和共享,实现了实时监控、录像查询、地图关联、可视化指挥调度、车牌识别、无线图传等功能,显著提高了城市治安防控能力和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为建设“平安城市”,保障武汉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5.智慧交通——武汉市城市路桥隧不停车收费系统(ETC)

基于物联网技术建成信息识别和数据处理系统,在国内开创性地实现了不改变车辆行驶状态,能准确识别车辆的功能。该系统使武汉市百万车主第一次拥有了电子身份标识,并与城市道路上的电子标签识读装置相结合,构成了武汉市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城市车辆的不停车自动缴费,还与市交管、环保等部门联通,将逐步覆盖交通拥堵治理、公安稽查、城建规划、环保执法、税务征稽、保险理赔、车主服务等诸多领域,是武汉市“车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6.智慧商贸——九州通医药电子商务项目

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医药商贸流通模式,综合采用RFID无线射频、GPS/GIS等先进技术,对药品采购、储存、销售、配送进行全程智能化实时跟踪管理。同时,采用云计算理念,以互联网为媒介,为遍布全国的医药批发企业、零售连锁药店、医院、政府采购团队以及医药生产厂家搭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协同的电子商务平台。该项目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商贸流通业务成功结合的应用典范。

7.智慧生活——市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

采用物联网技术,以RFID、IC卡为信息载体,以互联网为支撑,跟踪猪肉生产、加工、批发以及零售各环节,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整合、处理、存储,形成了从生猪屠宰、肉品批发到零售终端的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并在武汉市大卖场、超市和集贸市场设立了信息追溯系统查询终端,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实时服务。该系统是武汉市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代表项目,为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保障市民食品安全提供了成功经验。

8.智慧交通——车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试点项目

采用无源UHF RFID技术,结合传统的地感线圈、摄像头、浮动车等手段,在武钢厂区出入卡口部署车辆侦测基站,建立武钢涉车业务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SOA+PaaS架构的车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以云计算方式为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或平台即服务(PaaS),从而实现涉车、涉驾信息的资源型应用。该项目将物联网理念应用于交通管理,通过全面感知路网资源信息,智能化分析道路交通需求,建设车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武汉市“智慧交通”建设的有益尝试。

9.智慧空间——武汉地理空间云信息平台

该项目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探索“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推动规模化、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特大城市全市域三维数字地图,实现省市两级地理信息服务对接,形成完整的智慧武汉地理空间信息云平台建设标准和规范,是“智慧武汉”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10.智慧城管——武汉市户外广告牌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

在城市户外广告牌上安装RFID电子标签,实现了广告牌信息的快速定位和查询,建设包括数量、规格尺寸、发布单位、年限等的全市广告牌数据库,并与市城管局广告审核、执法等业务整合,有效规范了户外广告,提高了管理水平。该项目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市户外广告的规范化、商业化、条理化、美观化管理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是“智慧城管”的有机组成部分。

11.智慧政府——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

依托武汉市民之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优化整合全市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资源,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统一、现代、便捷的行政服务综合系统。该系统将整合入驻市民之家的57个具有行政审批和服务职能单位的业务系统,统一实现行政服务网上咨询查询、表格下载、网上登记预约、网上公示。同时,还将逐步完善全市行政审批数据库,对具备条件的审批业务开展全程网上审批服务。最终实现集全市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政务信息发布、听政议政等多种行政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行政服务体系。

12.智慧通讯——“无线光谷”项目

该项目是武汉市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无线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已经完成了对光谷软件园、光谷生物城、光谷金融港、光谷步行街、光谷创业街、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国际企业中心、华美达光谷大酒店等重点区域的WiFi无线覆盖,实现了一期覆盖目标,开始提供高品质应用和服务。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机制,全面深化并推进“无线城市”建设。

13.智慧社区——武汉永清商务区弱电智能化项目

武汉永清商务区以建设高品质、智能化、国际化的住宅为目标,选择A11A12地块建设包括综合保安系统、可视对讲门禁系统、背景音乐及经济广播系统、停车场车辆管理系统、智能家居及智能小区管理系统等多项内容的智能化弱电工程,为小区住户提供了先进、舒适、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是武汉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有益尝试。

(二)2012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2012年武汉市再启动“菜联网”和“车联网”等示范项目的建设,着重解决市民“菜篮子”、车主“停车难”以及市民居家养老等民生问题。经严格筛选和评审,市信息产业办于2012年12月授予包括“家事易生鲜速递平台”在内的七个示范项目为“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称号。

1.智慧生活——家事易生鲜速递服务平台

该平台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蔬菜卖难买贵的问题,并实现了无人交付。平台对农产品种植与采摘、分拣和加工、仓储和配送等流程建立完整信息档案,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和跟踪。该项目从2010年开始筹备,2011年试运行一年营业额1067万元,项目处于亏损状态。2012年纳入武汉市智慧城市示范项目之后,加大推广力度,截至2012年底,企业市场固定资产达5000万元,平台注册用户数12万户,活跃用户数3万户,项目已覆盖全市680个小区,共计1108组柜,销售额达5000万元,利润额达到营业额1%。该平台项目一年时间内扭亏为盈,企业在健康生活和服务便民之间达到合理平衡状态。

2.智慧交通——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翼出行”项目

该项目由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提供权威授权信源,武汉电信开发实施。对武汉市城区三环以内主次干道交通路况向武汉市民进行全天候信息发布,已经实现电脑屏、手机屏和电视屏三屏实时视频路况信息发布,是武汉市建设“车联网”发展智慧交通的有效尝试。目前,通过持续加大授权信源引入,垂直整合多种交通关联信源,通过从交管授权引入256路实时视频路况信源,使得市区实时交通路况视频信源全接入。该项目开发的android版本并针对性开发适配ios版本,目前在手机端,各版本下载总量已经突破22万,在pc端,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万。下一步,还将与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省交通运输厅、武汉市城市规划院等单位合作湖北省高速公路实时路况、武汉市环城高速出入卡口视频、武汉市区交通信息实时系统等多种信源的引入和合作发布。

3.智慧水务——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该项目通过建立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体系、基于数据采集的水位管理系统、生产管理报表网络化管理体系、设备资产管理系统、污水处理厂水量分析预警系统等,实现对各污水处理厂、泵站的关键生产指标的自动采集、各类数据的分析利用及水务企业的集约化管理,监控污水处理各类数据的同时给生产要素组合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所有9厂13站实时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主要数据(KPI)管理模块、生产报表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管网管理模块、企业门户及OA等系统建设,涉及系统投资约200万元。2013年将继续在企业绩效管理、移动办公管理、智能优化调度方面展开研发。

4.智慧食品安全——二维条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解决方案—中百智慧超市建设项目

该项目在中百超市平台上利用矽感二维码物联网感知技术打造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应用二维条码等追溯技术和其它信息化手段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题和死角,以保证国家地方相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落实监管的实时性和长效性,打造了以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的智慧超市。中百项目前期主要在中百的友谊路店、黄浦路店、钢都店、首义路店和水果湖店实现“农田到餐桌”的二维码蔬菜追溯试点。下一步计划在2013年完成武汉市肉类追溯系统和二维码的融合,实现肉类的二维码追溯,选择中百仓储合适门店,实施熟食和豆制品的二维码溯源,在汉口、武昌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在汉阳选择中百仓储上线二维码追溯菜,目前中百和矽感已开始汉阳区二维码追溯菜店面的系统安装。任务完成后,将在中百率先实现全部生鲜品种的二维码追溯管控的全国性标杆。

5.智慧停车——基于ETC技术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项目

该项目充分利用ETC系统资源,集ETC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车主在停车场的出入口无需下车或开车窗,系统能迅速读出电子标签和车辆的信息,实现停车场的自动化收费和管理,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防作弊、管理效率高以及网络扩展性强等主要特点。本项目已在武汉大学、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超高压输变电局、武汉城投集团建设的天兴花园、欢乐谷、汉西路等多个ETC智能停车场项目中得到实际应用,示范项目均采用路桥集团免费给全市所有车辆安装ETC电子标签,内部车辆为12209辆,一次性节约ETC电子标签采购资金约220万元,并且示范单位之外的车辆有ETC电子标签的也无需取卡,大大节约投资额。

6.智慧公交——武汉市“智能公交系统”

该项目通过信息查询平台建设,实现用户对公交营运车辆交通路线及到站信息的实时、移动、全天候查询,通过安装车载WIFI网络设备在特定公交线路的试点,完成公交WIFI无线网络覆盖建设方案,后期将通过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逐步推进公交WIFI无线网络覆盖面,为乘客提供无线网络服务。目前市公交集团已完成571、590两条公交线路共计55台公交车的前期试点工作,今年将继续扩大系统覆盖线路。

7.智慧养老——武昌区智能养老一键通平台

该项目较好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智能养老平台为依托,实现养老服务的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创新了养老服务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升了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为引领行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武汉市“智慧养老”建设提供了方向。目前纳入该信息平台服务网络的有50余家服务机构,其服务质量通过平台跟踪回访,该服务平台按居住地就近派单,提供家政服务、电器维修、助餐代购、人文关怀、娱乐学习、代管托管、应急求助七类60个子项目服务。武昌区政府买单提供服务的扶助对象(即三无老人、60岁以上困难老人、优抚对象、困难残疾人)已经纳入服务范围,按照政策享受免费服务时间,超出部分自理。今后,武昌区养老一键通平台将逐步向街道以及社区延伸,60岁以上老人都能通过该平台提供有偿服务。

(三)2013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2013年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已由应用示范逐渐转向全面展开。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设,扩大智慧城市影响力,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于2013年初首创面向武汉市公开征集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全年正式收到申报项目近30个,经层层筛选并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出以下8个项目,授予“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称号。

1.武汉数字化城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以武汉市数字化城管大系统为后台支撑,将受理、信息确认、跟踪督办及反馈进行全流程整合,通过“数字化城管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和“全民城管”智能手机,让市民参与武汉市城市管理。市民可通过网站、手机短信、彩信和下载手机应用等多种方式对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随时投诉,并能得到迅速处理和实时反馈。该项目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更便捷、更方便的渠道,构建了武汉市“全民城管”的新模式。

2.侨E脉智能终端研发与智能居家养老云服务平台

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能够采集老年人生理与生活数据的E脉系列终端产品,老人佩戴在身上即可与智能居家养老云服务平台开展实时远程智能交互,为老人提供安全管理、健康管理、生活帮助和亲情关爱等各项居家养老服务;老人家属还可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远程掌握并定制老人安全和健康等信息。该项目将是武汉市智慧养老“一键通”工程的重要组成和补充。

3.市第二中学“智慧校园”示范项目

在电子学生证上集合2.45G远距离有源RFID、3G无线传输、GPS定位等多种信息技术,以“市中小学智慧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通讯运营商、金融行业和其它相关行业的优质资源,以武汉二中为示范区,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该项目能提供教育教学内容、门控通道管理,学生身份识别、校园安全防控、电子学生证校园一卡通(含支付功能)和学生位置(LBS)等各种基础服务,还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终端实现家校教育联系等更多增值服务。

4.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二维码应用项目

由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建设。将移动宽带接入技术与二维码结合,采用武汉市企业武汉矽感科技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M二维码,增贴于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市民及外地游客可使用手机软件,直接扫描GM二维码了解每幢优秀历史建筑的历史和故事。同时,建立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网站,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文字介绍、视频展示和360度实景图。对发展武汉市物联网产业,保护和宣传武汉优秀历史建筑,推动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江汉区社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项目

由江汉区人民政府建设。采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充分满足社会管理与服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管理对象精细化、矛盾化解调度指挥、社区律师法律服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特色管理与服务功能。对人房网、城管网及综合网进行了网格边界融合,实现了数据交换与共享,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经市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并推荐,该项目功能丰富,管理精细,特色鲜明,对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示范意义。

6.武汉市智慧电视书城项目

由武汉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建设。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和武汉有线双向互动平台,为广大电视用户提供看、听、读报刊、杂志和书籍的“电视书城”服务。该项目内容丰富、检索便捷、显示清晰、可看可听、低碳环保,满足了用户在收看传统高标清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对电视阅读的需求,实现了电视交互呈现和内容的可管可控,是新一代数字媒体的阅读形式。

7.“我秀中国”公众位置服务平台项目

由立得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设。采用先进的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移动测量技术、基于云存储和云计算的实景地图技术等打造实景地图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实景搜索、环境导航、模拟驾驶、虚拟旅游等位置服务以及专业领域的测量服务,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直观性不足等问题,为武汉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领域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支撑,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8.基于ETC后台支付的智慧停车场项目

由武汉城投停车场公司、武汉光谷智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借助RFID、视频识别和无线传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车牌视频识别、车位引导及反向寻车、银联闪付、综合信息查询等停车场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特别是拓展ETC系统应用,开发了ETC电子钱包支付功能,完善了停车缴费方式,方便了市民出行,是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项目已在汉口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得到有效应用。

(蔡进军 韩惠娟 刘洋)